《地震与现场救护》PPT课件

上传人:xu****iu 文档编号:240732850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5.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与现场救护》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地震与现场救护》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地震与现场救护》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灾害(地震)外伤现场救护威海市立医院急诊科郑艳杰灾害事故灾害事故灾害事故灾害事故 灾害事故现场的救护原则地震灾害事故外伤现场处置一、现场特点一、现场特点 二、实施救护的三个阶段二、实施救护的三个阶段 三、现场救护原则三、现场救护原则一、现场特点一、现场特点 (一一)灾害现场混乱灾害现场混乱 由于灾害发生的突然性,事故现场一般多为混乱繁杂。(二二)医疗救护条件艰苦医疗救护条件艰苦 灾区生态环境往往遭到严重破坏,公共设施无法运行。缺电、少水,食物、药品不足,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且现场危险,可能还有火、气、毒、水、震、滑坡泥石流、爆、疫等发生或存在隐患。(三三)灾后瞬间可能出现大批伤员灾后瞬间可能出现大批伤员 对于出现大批伤员要及时救护和运送,因此,要及时拯救生命,分秒必争。要求救护人员平时训练有素,以便适应灾区的紧张工作。运输工具和专项医疗设备的准备程度,是救灾医疗保障的关键问题。(四四)伤情复杂伤情复杂 因灾害的原因和受灾条件的不同,对人的伤害也不一样,通常多发伤较多见,例如地震伤员,平均每例有3处受伤。灾害伤员常因救护不及时,发生创伤感染,伤情变得更为复杂。在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一些特发病症,如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化学烧伤等。尤在化学和放射事故时,救护伤员除须有特殊技能外,还有自我防护的问题。这就要求救护人员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对危重伤病员进行急救和复苏。(五五)灾害现场交通通信不便灾害现场交通通信不便 (六六)大量伤员同时需要救护大量伤员同时需要救护 灾害突然发生后,伤病员常常同时大批出现,而且危重伤员居多,需要急救和复苏,按常规医疗办法往往无法完成任务。这时可采用根据伤情,对伤病员进行鉴别分类,实行分级救护,后送医疗,紧急疏散灾区内的重伤员。二、实施救护的三个阶段二、实施救护的三个阶段 对灾害事故伤员实施医学救护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一一)现场抢救现场抢救 灾害事故现场般都很混乱,组织指挥特别重要,应快速组成临时现场救护小组,统指挥,加强灾害事故现场一线救护,这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避免慌乱,尽可能缩短伤后至抢救的时间,强调提高基本治疗技术是做好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的最重要的问题。能善于应用现有的先进科技手段,体现“立体救护、快速反应”的救护原则,提高救护的成功率。现场救护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先分类再后送,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以免延误抢救时机。现场救护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二二)后送伤员后送伤员 首批进入现场的医护人员对灾害事故伤员及时做出分类,做好后送前医疗处置,指定后送,救护人员可协助后送,使伤员在最短时间内能获得必要治疗。而且在后送途中要保证对危重伤员进行不间断地抢救。(三三)医院救护医院救护 对危重灾害事故伤员尽快送往医院救治,对某些特殊伤害的伤员应送专科医院。三、现场救护原则三、现场救护原则(一一)自救、互救自救、互救 1紧急呼救 当紧急灾害事故发生时,应尽快拨打电话120、999、110呼叫急救车,或当地担负急救任务医疗部门的电话。2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在事故的抢救工作中不要因忙乱、或受到干扰,被轻伤员喊叫所迷惑,使危重伤员落在最后抢出,处在奄奄一息状态,或者已经丧命,一定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总原则。3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 特别是失火能引起爆炸的现场,以免发生爆炸或有害气体中毒,确保救护者与伤者的安全。4先分类再后送不管伤轻伤重,甚至对大出血、严重撕裂伤、内脏损伤、颅脑损伤伤者,如果未经检伤和任何医疗急救处置就急送医院,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必须坚持先作伤情分类,把伤员集中到标志相同的救护区,有的损伤需待稳定伤情后方能后送。5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以免延误抢救时机。通常先到现场的医护人员应该担负现场抢救的组织指挥。6消除伤员的精神创伤一切有生命威胁的刺激对人都能引起强烈的心理效应,进而影响行为活动。灾害的强烈刺激使部分人精神难以适应,据统计约有34的人出现轻重不同的所谓灾害综合征。有时失去常态,表现有恐惧感,很容易轻信谣言等,灾害给伤员造成的精神创伤是明显的。对伤员的救护除现场救护及早期治疗外,及时后送伤员在某种程度下往往可能减轻这种精神上的创伤。7伤面的救护措施采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进行处理。8窒息性气体引起急性中毒(见一氧化碳中毒)共同特点是突发性、快速性和高度致命性。其机制一般认为与急性反应性喉痉挛、反应性延髓中枢麻痹或呼吸中枢麻痹等有关。救护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正确施救,以降低死亡率。9尽力保护好事故现场(二二)现场伤情、伤员分类和设立救护区标志现场伤情、伤员分类和设立救护区标志 1重视伤员分类及伤票的填写这样可以减少抢救的盲目性,节省时间,较准确地按伤情分别进行有组织的救护,快速进入“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医护人员的作用,把救护力量投入到最需要救护的伤员身上。2伤员分类的等级和处理原则(见下表)2伤员分类的等级和处理原则(见下表)3救护区标志的设置用彩旗显示救护区的位置在混乱的现场意义及价值十分重要。也便于转运伤员。I类伤救护区插红色彩旗显示;类伤救护区插黄色彩旗显示;类伤救护区插绿色彩旗显示;0类伤救护区插黑色旗显示;4简单分类一级优先:(a)首先判断通气如何,通畅呼吸道后若有呼吸;(b)呼吸频率30次分钟;(c)若呼吸频率2秒钟或无桡动脉搏动;则看伤员的意识状况,若不能完成简单的指令,均分类为紧急救护组,为一级优先。二级优先:若能服从简单的指令则分类为可延迟救护组,为二级优先。三级优先:所有能走到分类区的伤员分类为轻微伤,为三级优先。四级优先:首先判断通气如何,若无,则通畅呼吸道,仍无呼吸则分类为死亡组,为四级优先。(三三)伤员转送伤员转送 伤员运送是将伤员经过现场初步处理后送医疗技术条件较好的医院的过程。搬运伤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和搬运工具。在搬运伤员时,动作要轻巧、敏捷、协凋。对于转运路途较远的伤员,需要寻找合适的轻便且震动较小的交通工具。途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作急救处理。伤员送到医院后,陪送人应向医务人员交待病情,介绍急救处理经过,以便入院后的进一步处理。1掌握后送指征 下列情况之一的伤病员应该后送: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者 手术后伤情已稳定者 应当实施的医疗处置已全部完成者 伤病情有变化已经处置者 骨折已固定体温在385以下者 下列情况之一者暂缓后送: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颅脑伤疑有颅内高压,有发生脑疝可能者颈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胸、腹部术后病情不稳定者骨折固定不确定或未经妥善处理者为了正确掌握后送指征,送出单位和后送医疗队均要把关,对不符合后送条什者不后送。分类的同时现场救护人员对伤员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必要时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第二节地震一、概述一、概述二、救护原则二、救护原则三、在各种场所避震三、在各种场所避震一、概述一、概述地震,往往会在瞬间给人类、社会造成灾害。地震现场的及时抢救,不仅包括着严重的压、砸、土埋窒息的救护,同时更有着烧伤、中毒、触电等一系列次生伤害,以及挤压综合症、各种宿疾的急性发作的救护。现场处理正确得当,能明显地减轻地震对生命健康的危害以及后遗症的发生。地震引起人体的损伤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有塌方、煤气泄漏、触电和火灾,其中最多的致伤原因是塌方。伤者被建筑物件砸伤、砸死,甚至被掩埋或围困在土石、碎瓦之中,不少伤情严重者来不及抢救即早期死亡,也有不少人是因为口鼻被沙土掩埋窒息致死。地震致伤中死亡率最高的是头面部伤和颅脑损伤,骨折一般是多发性的,腹部伤易造成内脏大出血而致死亡、挤压综合症。地震后几天内,因严重的厌氧细菌,伤口极易受感染而发生破伤风气性坏疽导致死亡。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护工作,是一项多部门配合协同作战的艰巨工作,它需要交通运输、通讯联络、水电供应、工程技术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医疗救护工作的高效率,完成救灾的医疗保障任务。二、救护原则二、救护原则(一一)先挖后救,挖救结合。先挖后救,挖救结合。在保证救护者安全前提下,开展对震区现场人员的搜寻、脱险、救护医疗一体化的大救援观念。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是灾区群众性的救助行动,它的成效在于能赢得抢救伤员的有利时机。在大体查明人员被埋情况后,应立即组织骨干力量,建立抢救小组,就近分片展开,先挖后救,挖救结合,按抢挖、急救、运送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抢救工作效率。(二二)对被救出垂危伤员进行急救,先救命,后治伤对被救出垂危伤员进行急救,先救命,后治伤 (三三)对开放性伤面给予包扎,骨折应予固定。对开放性伤面给予包扎,骨折应予固定。(四四)脊柱骨折处理。脊柱骨折处理。(五五)检伤分类。检伤分类。在群众性自救互救基础上,对需要进行医疗救护的伤员,必须初步分类,分清轻重缓急。对严重威胁生命的重伤员,如窒息、骨折、大出血、昏迷等,先行抢救。在交通运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必须实施分级医疗救护,以减轻灾区救护任务的压力。在地震中脊柱骨折十分常见,在现场又难以确诊,因此,要严加注意,运送伤员要用硬质担架并将伤员固定在担架上。(六)地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所处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伤员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保存体力,敲击求救,设法脱险,包扎伤口。1设法避开身体下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2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 3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留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4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5不要乱叫,保持体力和节约氧气,用敲击声求救 6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要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7保护和节约使用饮用水和食物(七)危重伤员的现场救护 1呼吸心跳停止者,在现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休克伤员取平卧位,对伴有胸腹外伤者,要迅速护送转至医疗单位 3对严重的、开放性、污染的伤面,要除去泥土秽物,用无菌敷料或其他干净物覆盖 人体如在地震时被挤压,因四肢肌肉丰满部位长时间受压,使肌肉组织缺血性坏死、肢体肿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伤者救出后,表现少尿或无尿。对此类伤者的伤肢稍加固定限制活动,肢体严禁用加压包扎、止血带,口渴者给予碱性饮料,尽快就医。躲避原则:就近选择牢固地点躲避、逃离危险场所、避开易发生次生灾害地点、切断危险源、避免人为事故。根据人们所在地与震中距离,不同地区的人们可将一次地震分为直下震,近震和远震。直下震就发生在脚下,地震发生时只能立刻就近躲避,没有选择时间;近震根据距震中的远近,破坏性较强的s波比马上让人们有感觉的P波晚几秒到数十秒传到,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暂短时间选择躲避地点;远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三、在各种场所避震三、在各种场所避震(一一)在公共场所避震在公共场所避震 1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就近在牢固物处蹲伏 2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 3要避免拥挤,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附近或棚栏处(二二)在家庭避震在家庭避震 1迅速躲在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或内墙墙根、墙角 2如果离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很近可以迅速躲到里面 3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边及靠阳台墙边,不要到阳台上去(三三)在学校避震在学校避震 1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3避开和切断危险物,逃离时不要拥挤,不要跳窗、跳楼和在楼梯间停留(四四)在户外避震在户外避震 1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2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特别要避开有玻璃幕墙的建筑,避开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 3避开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 4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及广告牌、吊车。避开公路、铁路(五五)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六六)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避震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避震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厨房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悬挂物。(七七)在行驶的电车、汽车内避震在行驶的电车、汽车内避震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远离车辆。创伤救护第一节创伤现场救护第二节创伤止血技术第三节现场包扎技术第四节开放伤的现场处理第五节现场骨折固定第六节创伤的搬运护送第一节创伤现场救护创伤是在各种不确定情况下发生的,受伤程度和表现各种各样。加之现场情况十分错综复杂,所以救护工作非常重要而艰巨,对此,必须有个基本认识。现场救护的目的:(一)抢救、延长伤病人生命创伤病人由于重要脏器损伤及大出血导致休克时,可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在心跳骤停时,现场救护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维持生命,为医院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二)减少出血,防止休克严重创伤或大血管损伤出血量大。现场救护要迅速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止血,有效地止血是现场救护的基本任务。(三)保护伤口开放性损伤的伤口要妥善包扎。保护伤口能预防和减少伤口污染,减少出血,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四)固定骨折现场救护要用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固定骨折。骨折固定能减少骨折端对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的损伤,同时能缓解疼痛。(五)防止并发症现场救护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脊髓损伤、止血带过紧造成缺血坏死、胸外挤压用力过猛造成肋骨骨折,以及骨折固定不当造成血管神经损伤及皮肤损伤等并发症。(六)快速转运用最短的时间将病人安全地转运到就近医院。创伤的现场救护又有其共同的规律,需要掌握以下原则:(一)树立整体意识,重点、全面了解伤情,避免遗漏,注意保护自身和病人的安全。(二)先抢救生命,重点判断是否有意识、呼吸、心跳。如呼吸、心跳骤停,首先进行心肺复苏术。(三)检查伤情,快速、有效止血。(四)优先包扎头部、胸部、腹部伤口以保护内脏,然后包扎四肢伤口。(五)先固定颈部,然后固定四肢。(六)操作迅速、平稳,防止损伤加重。(七)尽可能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戴上医用手套或用几层纱布、干净布片、塑料袋替代。六、现场救护程序 创伤作为突发性事件,现场救护情况错综复杂,尤其是同时有多人受伤、多发伤、复合伤等严重创伤时,现场救护更需要快速、有效、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了解致伤因素,如交通伤、突发事件,判断危险是否已解除。(二)及时呼救,拨打急救电话。(三)观察救护环境,选择就近、安全、平坦的救护场地。(四)按正确的搬运方法使伤病人脱离现场和危险环境。(五)置伤病人于适合体位。(六)迅速判断伤情,首先判断神志、呼吸、心跳、脉搏是否正常,是否有大出血,然后依次判断头、脊柱、胸部、腹部、骨盆、四肢活动情况、受伤部位、伤口大小、出血多少、是否有骨折。如同时有多个伤病人,要做基础的检伤分类,分清轻伤、重伤。(七)无呼吸、心跳停止时,先抢救生命,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具备吸氧条件,应立即吸氧。(八)有大血管损伤出血时立即止血。(九)包扎伤口。优先包扎头部、胸、腹部伤口,然后包扎四肢伤口。(十)有四肢瘫痪,考虑有颈椎骨折、脱位时,先固定颈部。(十一)固定四肢。(十二)安全、有监护地迅速转运。第二节创伤止血技术在各种突发创伤中,常有外伤大出血的紧张场面。出血是创伤的突出表现,因此,止血是创伤现场救护的基本任务。有效地止血能减少出血,保存有效血容量,防止休克的发生。一、止血方法止血的方法有包扎止血、加压包扎止血、指压止血、加垫屈肢止血、填塞止血、止血带止血。一般的出血可以使用包扎、加压包扎法止血。四肢的动、静脉出血,如使用其他的止血法能止血的,就不用止血带止血。操作要点:尽可能带上医用手套,如无,用敷料、干净布片、塑料袋、餐巾纸为隔离层脱去或剪开衣服,暴露伤口,检查出血部位根据伤口出血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止血法止血不要对嵌有异物或骨折断端外露的伤口直接压迫止血不要去除血液浸透的敷料,而应在其上另加敷料并保持压力肢体出血应将受伤区域抬高到超过心脏的高度如必须用裸露的手进行伤口处理,在处理完成后,用肥皂清洗手止血带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方可使用(一)包扎止血 表浅伤口出血损伤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出血少。1粘贴创可贴止血 2敷料包扎 将敷料、纱布覆盖在伤口上,敷料、纱布要有足够的厚度,覆盖面积要超过伤口至少3厘米。可选用不粘伤口、吸收性强的敷料。3就地取材,选用三角巾、手帕、纸巾、清洁布料等包扎止血(二)加压包扎上血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出血。用敷料或其他洁净的毛巾、手绢、三角巾等覆盖伤口,加压包扎达到止血目的。1直接压法,通过直接压迫出血部位而达到止血2间接压法操作要点:伤病人卧位,伤口有异物,如扎入身体导致外伤出血的剪刀、小刀、玻璃片保留异物,并在伤口边缘将异物固定,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三)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阻断动脉血运,能有效地达到快止血目的。指压止血法用于出血多的伤口。操作要点:准确掌握动脉压迫点压迫力度要适中,以伤口不出血为准压迫1015分钟,是短时急救止血 保持伤处肢体抬高(四)加垫屈肢止血 对于外伤出血量较大,肢体无骨折损伤者,注意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每隔50分钟缓慢松开35分钟,防止肢体坏死。(五)填塞止血 对于伤口较深较大,出血多,组织损伤严重的应紧急现场救治。用消毒纱布、敷料(如无,用干净的布料替代)填塞在伤口内,再用加压包扎法包扎。(六)止血带止血 四肢有大血管损伤,或伤口大、出血量多时,采用以上止血方法仍不能止血,方可选用止血带止血的方法。操作要点:上止血带的部位要正确上止血带部位要有衬垫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每隔50分钟要放松35分钟 放松止血带期间,要用指压法、直接压迫法止血,以减少出血(七)止血操作的注意事项1首先要准确判断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决定采取哪种止血方法2大血管损伤时常需几种方法联合使用。颈动脉和股动脉损伤出血凶险,首先要采用指压止血法,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转运时间长时可实行加压包扎法止血3无论使用哪种止血带都要记录时间,注意定时放松,放松止血带要缓慢,防止血压波动或再出血4布料止血带因无弹性,要特别注意防止肢体损伤,不可一味增加压力 第三节现场包扎技术快速、准确地将伤口用自粘贴、尼龙网套、纱布、绷带、三角巾或其他现场可以利用的布料等包扎,是外伤救护的重要一环。它可以起到快速止血、保护伤口、防止进步污染、减轻疼痛的作用,有利于转运和进一步治疗。五、包扎方法 包扎伤口动作要快、准、轻、牢。包扎时部位要准确、严密,不遗漏伤口;包扎动作要轻,不要碰撞伤口,以免增加伤病人的疼痛和出血;包扎要牢靠,但不宜过紧,以免妨碍血液流通和压迫神经。操作要点:尽可能带上医用手套,如无,用敷料、干净布片、塑料袋、餐巾纸为隔离层脱去或剪开衣服,暴露伤口,检查伤情伤口封闭要严密,防止污染伤口动作要轻巧而迅速,部位要准确,伤口包扎要牢固,松紧适宜不用水冲洗伤口(化学伤除外)不要对嵌有异物或骨折断端外露的伤口直接包扎不要在伤口上用消毒剂或消炎粉(四)注意事项1伤口上要加盖敷料,不要在伤口上应用弹力绷带2不要将绷带缠绕过紧,经常检查肢体血运3有绷带过紧的体征(手、足的甲床发紫;绷带缠绕肢体远心端皮肤发紫,有麻感或感觉消失;严重者手指、足趾不能活动。)立即松开绷带,重新缠绕4不要将绷带缠绕手指、足趾末端,除非有损伤。此外在循环不良时易观察甲床颜色变化第四节开放伤的现场处理外伤后常在体表形成伤口,成为开放性伤,有时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甚至骨折。严重开放伤可合并颅脑、心肺、腹腔脏器损伤。伤口处理的目的: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污染,减少感染机会;减少出血,预防休克;保护内脏和血管、神经、肌腱等重要解剖结构。三、伤口现场处理在检查伤口时,要注意判断伤口的位置、大小,深浅及污染程度和异物特点,实施相关的处理。操作要点:尽可能带上医用手套,如无,用敷料、干净布片、塑料袋、餐巾纸为隔离层脱去或剪开衣服,暴露伤口,检查伤口的部位用敷料覆盖伤口,对嵌入异物保持原位用妥善的方法止血、包扎(九)注意事项1现场不要对伤口进行清创2在伤口的表面不要涂抹任何药物3密切观察伤病人的意识、呼吸、循环体征第五节现场骨折固定现场骨折固定是创伤救护的一项基本任务。正确良好的固定能迅速减轻病人疼痛,减少出血,防止损伤脊髓、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也是搬运的基础,有利于转运后的进一步治疗。如不固定,在搬动过程中骨折端会刺破周围的血管、神经,甚至造成脊髓损伤截瘫等严重后果。六、固定方法操作要点:置伤病人于适当位置,就地施救夹板与皮肤、关节、骨突出部位加衬垫,固定时操作要轻先固定骨折的上端,再固定下端,绑带不要系在骨折处前臂、小腿部位的骨折,尽可能在损伤部位的两侧放置夹板固定,以防止肢体旋转及避免骨折断端相互接触固定后,上肢为屈肘位,下肢呈伸直位应露出指(趾)端,便于检查末稍血运(七)注意事项1开放性骨折禁止用水冲洗,不涂药物,保持伤口清洁2,肢体如有畸形、可按畸形位置固定3,临时固定的作用只是制动,严禁当场整复第六节创伤的搬运护送搬运、护送似乎是件简单而平常的事情,是一个用力搬运和交通运输问题,与医疗、急救无密切关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搬运、护送不当可使危重病人在现场的救护前功尽弃。不少已被急救处理较好的病人,往往在不正确的运送途中病情加重、恶化;有些病人因经不住路途颠簸或病情恶化,不能及时施以急救而丧失生命。目的:使受伤病人脱离危险区,实施现场救护;尽快使伤病人获得专业医疗;防上损伤加重;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四、搬运方法正确的搬运方法能减少病人的痛苦,防止损伤加重;错误的搬运方法不仅会加重伤病人的痛苦,还会加重损伤。因此,正确的搬运在现场救护中显得尤为重要。操作要点:现场救护后,要根据伤病人的伤情轻重和特点分别采取搀扶、背运、双人搬运等措施疑有脊柱、骨盆、双下肢骨折时不能让伤病人试行站立疑有肋骨骨折的伤病人不能采取背运的方法伤势较重,有昏迷、内脏损伤、脊柱、骨盆骨折,双下肢骨折的伤病人应采取担架器材搬运方法现场如无担架,制作简易担架,并注意禁忌范围(四)现场搬运注意事项1搬动要平稳,避免强拉硬拽,防止损伤加重2特别要保持脊柱轴位,防止脊髓损伤3疑有脊柱骨折时禁忌一人抬肩,一人抱腿的错误方法4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伤病人的呼吸、脉搏变化,并随时调整止血带和固定物的松紧度,防止皮肤压伤和缺血坏死5要将伤病人妥善固定在担架上,防止头部扭动和过度颠簸五、护送在护送途中应注意三个方面:(一)严密观察病情途中应观察伤病人的意识、呼吸、脉搏、瞳孔、血压、面色以及主要伤情的变化。(二)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危重病人往往险象环生,有些病人经初步处理后,因搬运等原因可导致病情变化。所以,当出现危及生命情况时,应立即进行抢救处理。若呼吸、心跳突然出现危象或骤停,则应毫不犹豫地在救护车等环境中,进行心肺复苏,以免前功尽弃。(三)具体病情的变化在运送病人的途中,若病人的伤情出现了明显恶化,也需要进行紧急处理。如对肢体包扎过紧,造成肢体缺血而使手指、足趾变凉发紫,则应立即调整包扎;远距离长时间转运伤病人,止血带需定时放松;病人频繁剧烈的抽搐、呕吐等,需要立即作相应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