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课件

上传人:Tomo****.明天 文档编号:240718911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7.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礼仪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国传统礼仪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国传统礼仪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礼仪中华礼仪 大国的风范:中华礼仪大国的风范:中华礼仪 礼仪泛说礼仪泛说礼仪泛说礼仪泛说礼仪介绍礼仪介绍礼仪介绍礼仪介绍礼仪故事礼仪故事礼仪故事礼仪故事礼仪实践礼仪实践礼仪实践礼仪实践礼仪泛说 礼仪是对礼貌、礼节、仪式礼仪是对礼貌、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人们在人际交的统称。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行为规范和准则。中华乃礼仪之邦。作为中华大家庭的成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中中华乃礼仪之邦。作为中华大家庭的成员,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礼仪,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礼仪的精华,让中华社会更加和华传统礼仪,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礼仪的精华,让中华社会更加和谐团结,让世界更祥和更文明。谐团结,让世界更祥和更文明。人际交往的类型非常丰富,用于交际的礼仪也包罗万象,这里只能人际交往的类型非常丰富,用于交际的礼仪也包罗万象,这里只能跟大家交流目前在中华社会比较常用的礼仪:行走之礼、见面之礼、入跟大家交流目前在中华社会比较常用的礼仪:行走之礼、见面之礼、入坐之礼、饮食之礼、拜贺庆吊之礼。坐之礼、饮食之礼、拜贺庆吊之礼。不论哪种礼仪,都有共同的准则,含两个方面,即不论哪种礼仪,都有共同的准则,含两个方面,即 尊尊 和和 保。尊:尊保。尊:尊重、尊敬;保:保护、保障。只要符合这两个准则,即使有些许瑕疵,重、尊敬;保:保护、保障。只要符合这两个准则,即使有些许瑕疵,也无伤大雅。也无伤大雅。行走之礼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见面之礼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抱抱拳拳礼礼入坐之礼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饮食之礼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拜贺庆吊之礼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总结总结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礼仪介绍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用餐俗例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餐桌摆放餐桌摆放菜菜 肴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饮料茶饮料茶1 入座的礼仪入座的礼仪2 进餐时的礼仪进餐时的礼仪3 离席时的礼仪离席时的礼仪第一第一 入座的礼仪入座的礼仪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第二第二 进餐时的礼仪进餐时的礼仪 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第三第三 离席时的礼仪离席时的礼仪 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礼。谢谢您的热情招待,谢谢您的热情招待,欢迎您及家人有空到欢迎您及家人有空到我家做客。我家做客。主人客人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礼仪介绍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春节春节是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又叫年,过春节又叫过新年。春节期间,有一些禁忌,包括语言禁忌、器物禁忌和行为禁忌等。在语言方面,要尽量说一些好话、吉利话,如“多”、“余”、“好”等字眼,切忌说“病”、“死”、“完了”之类的不祥话。元宵节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汉民族节日中最热闹、最愉快、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无论是文的节目如逛花灯、猜谜语、扭秧歌,还是武的节目如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无论是看戏,还是吃元宵,无不体现着观赏性、参与性与亲和力。清明节 尊祖、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明期间,春雨纷纷,乍暖还寒,人们扶老携幼外出进行扫墓活动,以此寄托对祖先的崇敬和哀思。清明时节,万物吐芽,春气勃发,草木泛青,一片生机,正是郊游踏青、欣赏春光的大好时机。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踏青赏春的习俗。清明时节,东风吹拂,阳光明媚。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蹴鞠等文体活动适得其时,很受人们的喜爱。端午节 端午节是汉民族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主要内容有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船、挂艾蒿、挂菖蒲、佩带香袋等。端午节的来历说法很多,最流行的是说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人们害怕鱼虾蛟龙伤害屈原的遗体,从四面八方划龙船来打捞屈原的遗体,并抛下粽子让鱼龙争抢。船之所以做成龙形,是因为鱼龙都归龙王管辖,看到龙船,他们自然不敢靠拢。由于历代相沿成习,于是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中秋节 中秋节也叫“仲秋节”,与春节、端午节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的三大传统节日。按照语言习惯,我们把每个季度居中的那一天叫“仲”,而八月十五属秋季居中的那一天,因而,我们称之为仲秋。中秋节起源于周天子祭月的古俗,加上嫦娥奔月、吴刚斫桂、玉兔捣药、唐玄宗中秋夜游广寒宫等故事渲染,民间遂形成拜月、赏月、吃月饼、吃桂花酒等习俗。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根据易经说法,九属阳,九月初九两九相重,自然是重阳了,同时也叫“重九”节。重阳节的礼仪主要有:登高望远,佩带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年纪刚刚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虫避开;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黄香温席黄香温席礼仪故事 汉代韩伯俞,天性很孝顺。每有小的过错,母亲就用手杖打他。一次母亲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母亲问他:“往日打你,你不哭,今天为什么哭泣?”伯俞说:“以往我犯错了,挨打感到很疼,知道母亲健康,今天母亲打的力量不能让我疼,知道母亲体力已经衰退了,所以悲伤哭泣!”伯俞泣仗伯俞泣仗 杨香,是晋代杨丰的女儿。她十四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杨丰去田间收获粟子。父亲被老虎拖咬了去。杨香手无寸铁,但心里只想着父亲,她奋不顾身,死死地卡着老虎的脖子,老虎最后磨着牙而离去。她的父亲因此得免于害。扼虎救父扼虎救父 闵损,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出,父亲方知闵损受虐待,于是要休妻。闵损跪求父亲饶了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人都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芦衣顺母芦衣顺母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一年冬天,继母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就拿回家给继母吃。从此,继母象变了一个人,对王祥非常好。卧冰求鲤卧冰求鲤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后来做了丞相。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就无法在身边侍候。仁杰知道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望云思亲望云思亲 乌鸦,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乌鸦反哺乌鸦反哺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用来教导天下,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臣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孔子是要指点他,于是立刻从坐席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教我。”曾子避席曾子避席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并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能避则避。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进谏地说:“我们所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您却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我们没出息,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最后二人交欢和好。负荆请罪负荆请罪 清代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写信告诉了张英。张英回信一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人将垣墙拆让三尺,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了邻居家,他们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于是两家人的争端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后人称为“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六尺巷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就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我半途而废,难道可以让你长期有衣服穿有粮食吃?”自此,孟子开始奋学习。孟母断织孟母断织 在一个大雪之日,游酢、杨时等人去拜见老师程颐。程颐正在“假睡”,他们就在门外站了半天。门外已经雪深一尺,他们“成了雪人也不离开”。程门立雪程门立雪 张良曾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步行,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就恭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穿好鞋,大笑而去。他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跟我相会。”张良答应了。可是五天后等张良到时,老人已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说再等五天相会。”这次老人又先到了。他又生气地说再等五天相会。这次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等老人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最后老人给张良了一卷书-太公兵法,凭借此书,张良为刘邦击败项羽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张良受书张良受书揖礼揖礼 男:抱拳礼 女:万福礼礼仪实践 抱拳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抱拳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多用于吊丧,见面作揖抱拳可不要弄错了方向,那是相当不礼貌的。哪个正确?哪个正确?万万福福礼礼谁谁对对谁谁不不对对?本节课程到此结束,本节课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