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

上传人:1505****484 文档编号:240717180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8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不同行为方式不同行为方式的犯罪的犯罪第一节 智能犯罪心理n n一、智能犯罪的定义一、智能犯罪的定义n n所谓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所谓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人借助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犯罪行为。n n二、智能犯罪的类型二、智能犯罪的类型n n(一一)通讯领域中的犯罪通讯领域中的犯罪n n1 1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诈骗活动。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诈骗活动。n n2 2通过手机大量发送各种违法广告信息,如招嫖通过手机大量发送各种违法广告信息,如招嫖聚赌,贩卖考题或考试舞弊,销售制作假文凭、聚赌,贩卖考题或考试舞弊,销售制作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征婚以及各种走私物品等,假证件、假发票、假征婚以及各种走私物品等,这些售假贩私的广告信息,往往同时伴随着其他这些售假贩私的广告信息,往往同时伴随着其他犯罪活动。犯罪活动。n n3 3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的便利结算方式,套取手机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的便利结算方式,套取手机话费。话费。n n(二二)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n n1 1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以计算机为工具的犯罪。n n2 2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n n(三三)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犯罪医学与生物学领域的犯罪n n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生物和医学技术进行的犯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生物和医学技术进行的犯罪行为也成为智能犯罪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如罪行为也成为智能犯罪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如非法堕胎、非法人工繁殖、非法的克隆人实验、非法堕胎、非法人工繁殖、非法的克隆人实验、人体器官盗窃、违反道德的医学业实验、制造生人体器官盗窃、违反道德的医学业实验、制造生化武器等。化武器等。n n三、智能犯罪的成因三、智能犯罪的成因n n(一一)主体因素主体因素n n1 1高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的冲突。高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的冲突。n n2 2能力与道德发展的不一致。能力与道德发展的不一致。n n3 3低投入与高收益的诱惑。低投入与高收益的诱惑。n n(二二)主体外因素主体外因素n n1 1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n n2 2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n n3 3社会容忍性。社会容忍性。n n四、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四、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特点n n(一一)动机特点动机特点n n1 1动机的多样化。动机的多样化。n n(1)(1)物欲型动机。物欲型动机。n n(2)(2)游戏型动机。游戏型动机。n n(3)(3)报复型动机。报复型动机。n n(4)(4)信仰型动机。信仰型动机。n n2动机冲突不明显 n n(二二)认识特点认识特点n n1 1智力水平高。智力水平高。n n2 2思维偏执。思维偏执。n n3 3法律意识薄弱。法律意识薄弱。n n(三三)情绪情感特点情绪情感特点n n1 1情绪复杂。情绪复杂。n n2 2缺乏道德感。缺乏道德感。n n(四四)意志特点意志特点n n(五五)性格特点性格特点n n五、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五、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n n(一一)行为的隐蔽性行为的隐蔽性n n1 1犯罪侵害的直接目标多是无形的。犯罪侵害的直接目标多是无形的。n n2 2犯罪行为的实施地与犯罪后果的出现地分离。犯罪行为的实施地与犯罪后果的出现地分离。n n(二二)行为的连续性行为的连续性n n1 1行为本身具有连续性。行为本身具有连续性。n n2 2犯罪心理的顽固性。犯罪心理的顽固性。n n(三三)后果的严重性后果的严重性n n(四四)手段的多样性手段的多样性n n(五五)手段的技能性手段的技能性n n(六六)手段的欺骗性手段的欺骗性n n(七七)行为主体的年轻化行为主体的年轻化n n(八八)某些犯罪类型以共同作案为主某些犯罪类型以共同作案为主返回第二节 暴力犯罪心理n n一、暴力犯罪概述一、暴力犯罪概述n n(一一)概念概念n n暴力犯罪,是指以强暴的力量实施刑法规定的应暴力犯罪,是指以强暴的力量实施刑法规定的应予制裁的行为。强暴的力量包括对人体实施侵害予制裁的行为。强暴的力量包括对人体实施侵害性行为,也包括以强暴力量相威胁性行为,也包括以强暴力量相威胁(如实施犯罪行如实施犯罪行为时携带武器为时携带武器)。n n(二二)分类分类n n1 1根据犯罪侵害的对象,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以根据犯罪侵害的对象,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以人身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和以财物为侵害对象人身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和以财物为侵害对象的暴力犯罪。的暴力犯罪。n n2 2根据暴力犯罪的危害程度,可以把暴力犯罪分根据暴力犯罪的危害程度,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严重暴力犯罪和一般暴力犯罪。为严重暴力犯罪和一般暴力犯罪。n n3 3根据暴力犯罪的组织性,可以将暴力犯罪分为根据暴力犯罪的组织性,可以将暴力犯罪分为个体暴力犯罪和群体暴力犯罪。个体暴力犯罪和群体暴力犯罪。n n4 4根据暴力犯罪侵害的客体,可以把暴力犯罪分根据暴力犯罪侵害的客体,可以把暴力犯罪分为:为:危害国家安全的暴力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的暴力犯罪;危害公共安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全的暴力犯罪;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侵犯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权利的暴力犯罪;侵犯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权利的暴力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暴力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暴力犯罪;妨害婚姻家妨害婚姻家庭的暴力犯罪。庭的暴力犯罪。n n5 5根据暴力犯罪的心理准备性,可以分为预谋型根据暴力犯罪的心理准备性,可以分为预谋型的暴力犯罪和情境型的暴力犯罪。的暴力犯罪和情境型的暴力犯罪。n n二、暴力犯罪心理机制的主要理论二、暴力犯罪心理机制的主要理论n n(一一)暴力与攻击暴力与攻击n n(二二)几种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几种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n n1 1本能论。本能论。n n2 2阿德勒的阿德勒的“追求优越追求优越”论。论。n n3 3“挫折挫折攻击攻击”假说。假说。n n4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n n(1)(1)关于攻击性行为模式的获得。关于攻击性行为模式的获得。n n(2)(2)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激起。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激起。n n(3)(3)关于攻击行为的保持。关于攻击行为的保持。n n(4)(4)攻击行为的自我调节。攻击行为的自我调节。n n三、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点三、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点n n(一一)认知特点认知特点n n1 1思维方式简单。思维方式简单。n n2 2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n n(二二)情绪情感特点情绪情感特点n n(三三)意志特点意志特点n n(四四)性格特点性格特点n n(五)动机特点n n1矛盾激化。n n2情感挫折。n n3物质需要。n n4不良的人际交往需要。n n5安全需要。n n6精神障碍。n n四、暴力犯罪人的行为特征四、暴力犯罪人的行为特征n n(一一)主体多为青少年主体多为青少年n n(二二)预谋性与情境性并重预谋性与情境性并重n n(三三)残忍性、疯狂性残忍性、疯狂性n n(四四)游戏性游戏性返回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