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阶段提升练(三)(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713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阶段提升练(三)(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阶段提升练(三)(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阶段提升练(三)(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提升练(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一中分科综合考试)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 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 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解析汉魏时期的田庄制度之下,其“徒附”户逃避了政府的赋税和各种徭役兵役负担,但仍然要受到豪强地主的剥削与压迫,各个田庄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对政府来讲是一种分裂势力,这样不利于政府的统治,故选D项。答案D2.(2018广东肇庆统测二)“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 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混乱,商品流通不畅,导致这一时期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故A项正确。答案A3.(2018广东湛江测试二)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解析解读题干“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信息,可见国家事务与皇帝联系在一起,故选A项。答案A4.(2018重庆学业质量调研三)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这表明唐王朝()A.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直接挂钩B.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C.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D.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解析据题干中“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可知体现了唐朝将官员考评与官阶、俸禄挂钩,故选A项。答案A5.(2018四川宜宾诊断三)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解析据“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说明九卿的行政职能独立,由皇帝家臣成为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僚,故选A项。答案A6.(2018山东济南针对性练习)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A.削弱了皇帝权力 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解析根据“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可知“过官”制度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答案B7.(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诊断三)下列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解析观察题干图文材料“唐末的藩镇”很多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割据力量,说明历史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故选B项。答案B8.(2018四川绵阳诊断一)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解析题干材料体现古代中国征税逐渐由征人头税到财产税,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A项正确。答案A9.(2018湖南怀化期末)唐代出现了大绢行、小彩行、丝帛行、米行等行会名称。诸行设行头,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有时行会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这表明()A.行会是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C.行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合理化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解析据材料“维持市场秩序、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可知行会有利于稳定市场,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行会只是配合政府,而非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行会的作用,B项错误;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D项错误。答案C10.(2018安徽五校联考)唐玄宗时期,政府规定:“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见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违者准法罪之。”该规定出台的原因是()A.政府对商品经济发展认识不足B.丝织品仍然是当时主要的商品C.压制富商大贾的商业投机行为D.政府鼓励商人发展海外贸易解析据题干材料中“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违者准法罪之”说明政府是以法令的形式强令人民进行物物交换,说明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对商品经济发展认识不足,故选A项。答案A11.(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三)商鞅变法推行“异子之科”,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汉宣帝以孝治天下,对“父子别居”等现象进行惩治,曹魏废除“异子之科”。以上变化反映了()A.以儒治国重视家庭人伦亲情B.小家庭制不利于赋税的征派C.以礼治国理念优于法家学说D.社会动荡客观需要组建大家庭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从秦朝至两汉,统治思想经历了一个以法治国到以孝治国的转变,而儒学在政治和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与这一变化无疑是息息相关的,故选A项。答案A12.(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三)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解析根据材料“他(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知,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天津河北区模拟)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6分)(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9分)(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10分)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14.(2018新疆乌鲁木齐诊断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最基础的识字写字训练、传统道德意识的培养、历史及日常生活知识的介绍和诗文辞赋写作的练习等等,而这些教学内容的载体则是当时的蒙学教材。唐代的蒙学教材或沿用传统的儿童读物,如千字文、急就章、仓颉篇等,或直接采用儒家经典,也有时人新编的蒙学读本。这些启蒙读物的功能往往是多元综合的,其中贯穿了对儿童的身心修养、处世技能、知书达理等多方面的培养。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材料二唐代的蒙学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官宦士大夫之家,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开始注重对儿童进行启蒙;不仅在京师州县有官办的小学,在偏僻的乡村也有学生家长集资延师设立的小学校,如前引太平广记“田先生”条的记载。唐代的墓志中更是记载了许多孤贫子弟因请不起教师只得在家中接受母兄教育的事例:如元稹、李绅等人就是受业于母亲,韩愈更因幼年父母早丧而由兄嫂教育。正是由于他们童年时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博览百家之书,遂成为一代大家。唐代之所以出现这种“圣人之教”遍于乡野的现象,关键在于唐代的科举选官制度打破了以往门阀出身的限制,扩大了统治者的阶级基础,只要是“学而优”的读书人,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贫民子弟,均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这条在当时相对公平的路径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邹志勇唐代蒙学述略(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蒙学教育兴盛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蒙学教育的社会作用。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蒙学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6分)答案(1)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动;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地方教育体系的发展。(2)作用: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社会功能:传承儒家文化;继承优秀教育传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