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项3 题型2 技巧2 以读材料、审设问、扣、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题-人教高三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0719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项3 题型2 技巧2 以读材料、审设问、扣、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题-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项3 题型2 技巧2 以读材料、审设问、扣、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题-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项3 题型2 技巧2 以读材料、审设问、扣、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题-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项3 题型2 技巧2 以读材料、审设问、扣教材、组答案四步法应对高考第40题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材料题目。科学做法应该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其次:通过“二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读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读懂由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 (1)“二读”材料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并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三找”要点“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情况:(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概了解。(2)有的“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答。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3)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并集”,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之所以漏掉一些要点,是因为这些要点不是显性信息,而是隐性信息。而该信息一般依据材料很少能解读出来,所以要联系教材并列出知识提纲才能保证不漏要点。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2)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3)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4)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高考示例(2016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据康有为全集等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第(1)问“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政策以农为本。第(2)问“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改变现状。近代实业救国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试图改善民生。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运用演练11(2016全国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解析】本题以社会救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东西方国家社会救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性强。既涉及学科主干知识,又渗透热点问题,涉及当前精准扶贫这一现实问题。第(1)问中第一小问结合中英两国救济的对象及材料“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点从政府作用、救济方式、保障方法、救济规定等角度分析;不同点结合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及材料二“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那里的条件恶劣得多”分析。第(2)问要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落脚在教材主干知识上。【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由于工党在议会中占据绝对多数,所以艾德礼政府在实行国有化改革方面比较顺利1945年底,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并将银行股票换成了国家股票。1946年英国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政府用1.6亿英镑的补偿费,将全国800家公司收归国有,并建立煤炭工业管理局统筹经营。1947年8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信、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到1951年,工党的国有化纲领全部落实实施国有化以后,英国经济逐渐摆脱了困境,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国有化促进了战后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进步,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强了英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但同时,国有化也使英国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新的问题陆续出现,这使英国民主社会主义政策遇到严重挑战。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材料二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采取没收的政策。人民解放军每解放一个城市,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就立即进行。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原来属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官僚资产阶级的一切工厂、矿山、铁路、轮船、邮政、银行、商店和其他企业,就转到了工人阶级所领导的国家手中。1951年1月,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的财产也被没收。人民政府又发布了“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广泛清理了隐匿在一般私营企业中的官僚资本股份。至此,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已经完成,被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和财产,就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没收了官僚资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力量空前壮大起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国有化与新中国没收官僚资本的原因,并指出其相同点。(1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中两国政策的实质及其作用。(9分)【解析】第(1)问,英国国有化的原因,要答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对西欧经济的破坏、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等;中国没收官僚资本的原因,需要从官僚资本的地位和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脏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等角度回答。“相同点”可以从它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政府的主导作用、涉及的行业和范围、取得的成效等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实质”英国要答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本质上仍属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要答出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其本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作用”英国可以从恢复国民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和商品出口、为福利国家政策提供经济基础、缓和社会矛盾等角度分析;中国则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政权、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奠定墓础的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英国:20世纪3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遇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期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欣欣向荣;二战使英国经济遭受重大损失;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工党在大选中获胜。(6分,答出3点即可)中国:官僚资本是反动政权的经济支柱,也是帝国主义垄断资本的附庸,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6分)相问点:都是由政府主导的;都遭受战争破坏,经济形势严峻;都涉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部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4分)(2)实质:英国国有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4分)作用:英国国有化政策有利于二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福利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中国没收官僚资本使新中国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为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为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