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363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新化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开礼贤下士之风,战国时期诸侯招贤已蔚然成风。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天下士人广发求贤令,开出了“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的丰厚条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D)A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法家思想已取得了独尊地位C私学出现动摇了王室的统治基础D士阶层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解析:依据材料中“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冲击了贵族政治体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和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王室统治基础的动摇。2(2020广西高三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A)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解析: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了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入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3(2020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D)A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B孟子彻底摆脱夷夏观念C孔子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D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由孔子到孟子,表达了对少数民族态度的变化,但不能说明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故排除A项;孟子彻底摆脱夷夏观念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中孟子观点的主旨,故排除B项;孔子的思想是当时社会民族观念的反映,主要是不利于民族团结,而非不利于社会发展,故排除C项。孔子是对少数民族持蔑视态度,孟子是对少数民族逐渐接受认可,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故选D项。4(2020江西新余四中高三月考)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B)A宣扬民本思想 B主张重构秩序C追求仁政德治 D肯定汤武革命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5(2020安徽高三月考)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D)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都进行了抨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树立,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排除A;材料仅仅反映了不同学派反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无法体现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排除B;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故C错误。6(2020山西高三检测)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B)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解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7(2020山东淄川中学高三月考)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C)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A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项错误。8(2020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A)记述出处(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史记萧相国世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史记平淮书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解析:西汉前期实行“无为而治”政策,从材料中的“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来看,这种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自主发展”,排除D项。9(2020陕西高三模拟)孔子认为,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董仲舒则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上述变化表明儒学(C)A从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B从关注现实转向关注神灵C逐步披上浓厚的神秘色彩D从反专制转而为专制服务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从先秦孔子的民本思想到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据材料孔子“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可知,孔子不是唯物主义者,A项错误;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是为加强君权,服务于君主专制的,B 项错误;无论是孔子还是董仲舒都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D项错误;材料“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的是董仲舒将儒学神秘化,故C项正确。10(2020天津高三模拟)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B)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解析: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11(2019如皋市搬经中学高三模拟)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该主张旨在(A)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 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 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是社会的“至上神”,董仲舒强调“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郊祭就是郊天之祭反映了对上天的敬畏,尊天地从而可以贵君权,因为天子受命于天,从而神化皇权,故选A;材料中未提到伦理纲常的重要性,故排除B;董仲舒的时代,儒学刚刚获得独尊的地位,不可能得到提升,故排除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12(2020日照青山学校高三月考)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D)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解析:据材料“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在秦朝统一之后,不是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也不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的结果,故B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属于思想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不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的主要条件和原因,故C项错误;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武帝时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故以思想大一统服务于政治大统,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5分,共40分)13(2019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霸诸侯,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改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一,复兴周王统治秩序,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行仁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进行分析阐述。(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国以法治国思想下对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建立的作用及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导致暴政而亡的历史结果进行分析阐述。(3)根据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结合所学从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发展、国家统一的历史影响进行阐述即可。答案:(1)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异: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4(2020河北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列出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几种分期方法:第一种第一期形态为孔、孟、荀为典型的儒学之铸造时期,第二期形态为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性的时期。第二种孔、孟、荀为第一期,汉儒为第二期,宋明理学为第三期。第三种第一期为先秦时期,即原始儒学阶段;第二期为秦汉以后,儒学走向民间,并与政治密切结合时期。运用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儒学的分期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在材料中任选一种分期方法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分期方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过程的时间划分,最好是在材料中选一种分期方法进行论证。如同意材料中第三种分期方法,第一期为先秦时期,即原始儒学阶段;第二期为秦汉以后,儒学走向民间,并与政治密切结合时期。根据所学古代儒学发展的历程特征来进行说明,先秦时期是儒学的形成发展时期,但儒学思想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并始终没能被统治者完全采纳。秦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使儒学与政治更加紧密的结合。宋明理学使儒学进一步哲理化和世俗化。最后总结升华即可。答案:示例:观点:我同意材料中第三种分期方法,第一期为先秦时期,第二期为秦汉以后。论述:先秦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后经孟子、荀子等不断发展完善。先秦儒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实现“德治”“仁政”,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儒学思想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并始终没能被统治者完全采纳。秦汉时期,董仲舒融合道、法、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使之更加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使儒学与政治更加紧密的结合。宋明理学的出现,一方面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是儒学进一步哲理化和世俗化。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儒家理念越来越被普通民众广泛接受。因此,中国古代儒学在先秦时期为创建时期,秦汉以后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结合,并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