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5 二战后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245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5 二战后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5 二战后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5 二战后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35二战后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北京高三模拟)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A)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解析:根据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可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家干预经济;根据材料“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可见国际组织的成立服务于成员国,故A选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手段,不属于资本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根本”一词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材料中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政府干预经济而非减少,D选项排除。2(2020云南高三模拟)1946年5月,法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大规模国有化的法令,对煤炭、电力和运输等基础工业实行国有。到了1946年底,国家占股份50%以上的公司达130家,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这表明法国(B)A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维护了公有制主体地位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据材料“1946年法国政府大规模国有化的法令”,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欧普遍实行,这反映了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B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A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国家以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为目的,故C选项错误;法国也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选项错误。3(2020河南高三联考)1988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C)A全面放弃国家干预经济政策B消除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公平C增强英国经济复苏发展活力D尽力争取议会中工党的支持解析: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在经济上推行“自由市场”政策,大力推行私有化和非国有化的战略,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一个更有竞争力的自由的社会,以增强英国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活力,故答案为C项;撒切尔夫人的执政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非完全放弃,排除A项;撒切尔夫人的改革适当减少了社会福利,消除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公平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尽力争取议会中工党的支持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4(2020江西高三模拟)读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表。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月收入5080200儿童津贴13.013.013.0其他津贴50.130.10纳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实际收入108.6108.0151.2据此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A)A贫富差距治理富有成效B工人阶级家庭收入偏低C国家财政赤字现象严重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高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较高,中低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较少,这有利于治理贫富差距问题,从不同家庭的实际收入数据观察,可知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故A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工人阶级家庭的收入,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国家财政赤字现象更加严重,故C排除;材料数据并不能体现英国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故D排除。5(2020广东高三模拟)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共产党影响力快速提升,但到1951年,各国共产党势力便迅速衰弱,对这一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A西欧各国经济快速实现了恢复发展B冷战切断苏联对西欧共产党的支持C西欧各国政府大力压制共产党活动D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影响共产党的形象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在战争受到重创,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社会矛盾加深,共产党社会基础扩大;50年代后各国通过国家干预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矛盾缓和,使共产党社会基础减弱,故A项符合题意。B项,二战前第三国际已经解体,各国共产党各自为战,排除。C项,战后西欧各国以经济恢复为主要任务,而不是镇压共产党活动,排除。D项,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出现于90年代,不符合史实,排除。6(2020湖南高三质检)下表反映了美国(C)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各产业的分布时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35.5%47.2%48.3%196319673.3%43.5%53.2%A.长期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B国际市场扩大利于对外贸易增长C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D两极格局对峙促使产业结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表格反映了美国1953年和19631967年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涉及经济增长是否缓慢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对外贸易问题,故B项错误。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等,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与表格现象相符,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对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对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7(2020江西高三月考)美国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据上表可知,战后美国(C)A工农业发展逐渐走向衰败B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已丧失C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增强D在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二战以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也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说明战后美国的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增强,故C正确;二战以后,美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也不断下降,不能说明美国工农业发展衰败,A错误;从美国就业部门构成的变化看不出美国丧失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排除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D错误。8(2020江西高三模拟)美国“高科技”革命爆发后,学者一般把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向以知识产业为主的经济转变的过程,称之为“非工业化”,如图所示:由此可知“非工业化”(C)A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表明政府干预经济缺乏力度C意味着实体经济相对削弱D使世界经济处在深刻调整中解析:根据图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的比重大于实体经济总和,故选择C选项;非工业化只是将在第一、第二产业的重心转向经济产业,并不会导致国民经济失调,故排除A选项;政府干预经济是对国民经济总体管理,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干预力度减少,故排除B选项;非工业化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更快调整好,故排除D选项。9(2020四川高三模拟)1953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增长了70%,工业生产增长了1.8倍,工人平均工资增长了约40%。这说明当时苏联(A)A斯大林模式尚有影响B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集体化C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D摒弃了重工业优先的政策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531964年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当时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工业发展成效较为突出,这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特征,重视工业,选项A正确;农业集体化在1937年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B排除;新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C排除;选项D与材料主旨不符,也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排除。10(2020江西高三月考)在苏联,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0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D)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C斯大林体制没有受到影响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解析:1955年起苏联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说明受苏联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影响,经济改革推行艰难,故D正确;根据“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可知,苏联国家机器干预力度大,并非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排除A;B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1955年起苏联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实质上就是改革斯大林体制,C错误。11(2020辽宁高三月考)1953年,赫鲁晓夫在其报告中指出:“工作中的缺点特别显著地反映在农业计划的工作上。计划中有许多不必要的项目,限制住地方机关、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和集体农庄的主动性。”据此可知,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试图(B)A废除对农业的指令性计划B减少对农业的行政干预C实行农业技术改造的计划D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解析:根据“工作中的缺点特别显著地反映在农业计划的工作上”可知,赫鲁晓夫反对国家对农业的过多干预,以调动地方生产的主动性,故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计划经济的修修补补,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业技术改造,排除C;赫鲁晓夫改革是针对计划经济的弊端进行的改革,发挥市场作用,并非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D。12(2020甘肃兰州一中高三模拟)以下是20世纪60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B)A19601965年苏美两国的经济实力相当B19651970年苏联继续注重发展工业C19701975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D19751980年美国经济增长出现新经济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在1965年到1970年超过美国,结合当时苏联改革的特点可知他们继续重视发展重工业,故选B项;材料只能反映出增长速度,看不出总体经济实力水平,故排除A项;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应该是在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故排除C项;美国新经济时间是90年代,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5分,共40分)13(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 7852 733484195528510 6174 52794119651 22311 9269 1024 11619752 39010 58214 13410 23119803 71210 08014 80011 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 002万吨,1986年达到5 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 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50年代中国工业化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美国的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70年代因滞胀所带来的下降。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70 年代放缓。原因主要在于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实现了稳步增长,到70年代受整体经济颓势影响而放缓。日本主要是因为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70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2)根据“20世纪 8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材料“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也可概括出相关的答案。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14(2020安徽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辛普森一家是美国20世纪的一部动画情景喜剧。该剧通过展现辛普森一家五口的生活,讽刺性地勾勒出了居住在美国心脏地带人们的生活方式。下列故事是荷马辛普森的自述:我和比尔克林顿一样,是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那时候,我家的环境挺好的。哦,不光我家,其实人人家里的环境都挺好,每个人都非常自信,因为那时我们处在“黄金时期”。当我长大后(70年代),我成为“常春地”核能工厂的安全检查员。这时候,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糟糕,即使政府采取大量措施,也回不到原来美好的日子了。不久,我被工厂解雇了不过,政府对我的生活是负责任的。到了80年代,我遇到了马芝,我们结婚了!婚后的第三年我们生了个女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了。我自己开了一家餐饮连锁店,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偶尔我们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看一场电影,听一次音乐会,吃一次高享受的大餐。后来,虽然我的老东家重新雇佣了我,我还是当不了比尔盖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叙述中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有力,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从上述故事叙述中提取一个论题,该论题一定要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先对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再对该现象进行评价。如材料信息“其实人人家里的环境都挺好,每个人都非常自信。因为那时我们处在黄金时期。当我长大后(70年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糟糕,即使政府采取大量措施,也回不到原来美好的日子了。不久,我被工厂解雇了到了80年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了后来,虽然我的老东家重新雇佣了我,我还是当不了比尔盖茨”勾勒出了二战后美国经济模式的调整,由此得出“辛普森的生活历程体现出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或“经济运行机制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的论题;论述部分,首先要对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进行概述(五十年代黄金时代七十年代滞胀阶段八十年代经济恢复九十年代新经济模式或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盛行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盛行新经济模式盛行),然后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进行评价(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体现出经济模式的融合和多样性等)。答案:示例一:论题:辛普森的生活历程体现出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使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导致美国二战后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伴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运行机制出现问题,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失灵,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滞涨”现象,经济萧条,所以辛普森被解雇。但是由于欧美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所以说政府对辛普森的生活负责。到了20世纪80年代,第三产业飞速发展,辛普森所以开了一家餐饮连锁店。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新经济”模式,经济持续十年高速发展,辛普森“当不了比尔盖茨”显然是与这一经济模式有关。总之,辛普森的生活成长历程凸显出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示例二:论题:经济运行机制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评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说明自由资本主义存在诸多弊端,为此美国开展了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的方式恢复和发展经济,由此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二战后,基于国家干预的巨大效应,以及战后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国家干预模式。在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逐步加大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但这也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国家干预的弊端也日益暴露,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出现了“滞胀”。为了增强企业的经济活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探索新的经济运行机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来调节国家的宏观经济,政府减少了不必要的干预和调节,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总之,经济运行机制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保障经济的稳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