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6题研究——唐宋变革配套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0958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6题研究——唐宋变革配套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6题研究——唐宋变革配套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26题研究——唐宋变革配套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6题研究唐宋变革1.(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2018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2017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4.(2017全国卷,26)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5.(2016全国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6.(2016全国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7.(2018全国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8.(2014全国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9.(2015全国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10.(2016全国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11.(2018全国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12.(2014全国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1.C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频繁的更替,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项正确。据前面分析可知,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A项错误。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B项错误。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但其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误。2.D分析题表可知,政治上,大部分藩镇的官员由“朝廷任命”,接受朝廷的政治统治。经济上,大部分藩镇把地方赋税上供朝廷(或多或少),特别是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9个藩镇把地方赋税上供朝廷,为唐朝后期的统治延续提供了物质基础。军事上,大部分藩镇是在为中央政府而履行地方官府的责任,如“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项正确。题干表格只是介绍了藩镇向朝廷交纳赋税的三种情况,没有介绍“朝廷财政收入”的支配、使用情况,不能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中只有河朔型和中原型藩镇互防,但也并未反映出其相互攻伐,B项错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C项错误。 3.C从题干所给的材料来看,唐中期,在北方的城市中出现了大量来自江淮地区的茶叶。这一现象反映的历史背景是,随着国家的统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正确答案为C项。南茶北运的动力主要是北方有消费茶叶的需求,而国家的统一仅提供了外在的条件,A项错误。B项在事实和情理上是错误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在今天,南北方的饮食习惯还是有较大的不同。D项不符合唐中期的历史情况,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宋代,而不是唐代。4.A从该表的内容来看,户均占有土地20130亩的比例达到了74.1%,这说明这一时期该地的土地占有状况较为均匀,未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联系教材所讲内容,唐代实行均田制后,有效地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基于上述分析,A项正确地反映了题干内容,故正确。B、C两项与历史现状,亦与题干内容相违背,故错误。题干内容仅提到土地的占有情况,未提及生产力、生产效率的问题,故D项表述与题干内容不符。5.C从题干可知,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从而形成模仿王羲之书法的社会风尚,题目问的是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违背常识,排除;从长时段来看,朝代更替并不能影响艺术评判标准,故排除D项;南朝后期流行的萧子云书法“无丈夫之气”不符合大唐刚健、昂扬的时代要求,唐太宗对王羲之的评价“尽善尽美”,既是唐太宗个人审美趣味的体现 ,也体现了时代要求,而历数世至今,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可动摇正说明了C项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6.A根据材料反映出来的信息,宋太祖觉得帝王做点事情不容易,偶有误失,就会被史官记下来流传后世,所以宋太祖担忧的是他的负面信息会流传后世。所以B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和C项“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可排除,D项“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也可排除,因为宋太祖只是不希望史官记录他“误失”的言行。故正确答案为A。本题立意在于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具有重史传统的文化特征及其意义。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在皇权至上的条件下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豪言壮语,其根本信仰就是“求真”,认为历史记载是真实的,所以中国古代才有官方修纂正史的传统,这是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关键,对中学教学也有引领作用。7.B据题干材料“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比例越来越低,“无官职记录”的比例越来越高,南宋达半数以上,可知“世家大族影响巨大”说法错误,A项不正确。宋代社会流动性加强,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瓦解,官民之间身份可以转化,这与科举制关系较大,B项正确,D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提及宰相职责、权限变化,排除。8.A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铁钱因携带不便等原因,阻碍了商品的交换、流通,“富民”自发发行交子,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A项正确揭示了交子的民间性特点,交子的本质交易凭证功能。B项片面解读材料,将交子带来的结果作为原因,本末倒置,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推行“抑商”政策,C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所提供的材料也不能说明C项表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交子的出现可以说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不是南移的原因,故D项错误。9.C坊市制度的瓦解不独在南方,因此不是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之一,所以A项不正确。土地集中加剧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海外贸易的拓展能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唐宋时期,海外贸易在全国或江南经济总量中不占主要份额,因此也不是促成全国经济格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D项不正确。唐宋江南经济的发展并超过北方,原因复杂,但最终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土地的开发与耕作、亩产量的提高均与农业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10.B宋代“田制不立”,在土地政策上“不抑兼并”,这一政策导致的后果是土地交易频繁,土地越来越集中,大量民户失去土地而成为租种土地的“客户”,因此B项符合题意。北宋商品经济繁荣,A项不符合史实。唐末以来,坊市制度崩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繁荣,而不是民户失去土地,故C项错误。田赋一直是北宋赋税的重要来源,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11.A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也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A项正确。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理不同朝代基本都采取压制政策,故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B项错误。从一个特定的狭小的区域“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的盐井(制盐业)信息,不能得出当时雇佣劳动已经普及的结论,也不能体现盐业专卖制度解体,故C、D两项错误。12.D题干直接点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学生熟知的主张,要求学生辨析这一主张与中国古代“人性观”的联系。学生通过传统文化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可以选出正确答案,A、B两项分别是先秦儒家中孟子与荀子(及法家)的主张,并非宋明理学的新认识,因而不正确,C项乃佛教的一种主张,且不具有本质与外在二元对立之意,因而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答案为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