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汇编(选修1)-人教高三选修1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0351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308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汇编(选修1)-人教高三选修1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08页
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汇编(选修1)-人教高三选修1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08页
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汇编(选修1)-人教高三选修1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2016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汇编(选修1)一、选择题1(2015北京东城一模12)图6为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图,在该时期地区所出台的新政策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相地而衰征C为田开阡陌封疆D开科取士【考点】管仲改革【解析】从材料中地理位置可知是齐国,A项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不在齐国,故A项错误;B项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的改革措施,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C项是春秋时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故C项错误;D项是隋朝在长安实行的科举制,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浙江台州高三期末3)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A受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考点】商鞅变法【解析】分封制是分邦建国,而题干体现的是家庭问题,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成立与“分异令”无关,故B项错误;“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和“诸子有份”等信息说明,“分异”不仅要分家而且还要分割家产,这与传统宗法制下由嫡长子继承家庭中的政治地位(贵族家庭)和主要财产相悖,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是秦统一后,确立了皇帝制后出现的,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3(2015四川宜宾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0)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以上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A个人品质B客观效果C为尊者讳D生产力【考点】商鞅变法【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商(鞅)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从个人品行、道德的角度对商鞅进行了评价,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A4(2015贵州八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24)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財)者,倍其赋”对此规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有利于小农经济形成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考点】商鞅变法【解析】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財)者,倍其赋”可知赋税的加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財)者“可知分家后形成新的家庭,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財)者“可知强制分家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未体现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5(2015四川宜宾二模2)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梭伦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ABCD【考点】商鞅变法;梭伦改革【解析】商鞅变法推行军功授爵制、郡县制等制度在一定程度打击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符合材料“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故正确;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能证明材料观点,故错误;梭伦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赋予雅典公民有限的参政权力,符合材料观点,故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生产关系,不能证明材料观点,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D6(2015北京海淀一模19)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选项 变法措施 评价 A 梭伦改革:解负令 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 B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 C 孝文帝改革:租调制 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D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 【考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梭伦改革;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社会等级,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从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推行县制,实际上取消了分封制,限制了旧贵族特权,以任命制取代世袭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均田制是租调制实施的基础,而不是租调制是均田制的基础,故C项错误;市易法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政府肯定要承担购买货物和运输货物的开支,故D项错误。【答案】B7(2015四川乐山三模3)读图1,表述正确的是() A商鞅在处推行了“军功爵制”,并开辟了“五尺道”B北魏孝文帝从处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了“均田制”C王安石在处行将兵法,初步改变北宋“积弱”局面D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在处将维新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考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解析】处在陕西省境内,属于西北地区,而“五尺道”是西南地区开辟的道路,故A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将都城由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往洛阳,而处为今天的北京市,故B项错误;处为今天的河南开封,是北宋时期的都城,王安石变法即在此处进行,故C项正确;处为今天的浙江省境内,而戊戌变法是在清朝的首都北京进行的,故D项错误。【答案】C8(2015四川宜宾三模2)地方权利太大,影响国家治理,为改变这种现状的改革有()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ABCD【考点】商鞅变法;日本明治维新【解析】商鞅变法中实行郡县制的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干中改变地方权利过大的观点,故正确;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错误;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内容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故正确;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君主立宪制改革,不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故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9(2015北京海淀二模13)“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考点】商鞅变法【解析】材料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为“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因此,这一制度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制度是什伍连坐制度,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该制度对于郡县制的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A10(2015北京丰台二模12)“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除旧布新 关注民生 国富兵强 最为彻底ABCD【考点】商鞅变法【解析】依据材料“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商鞅变法除旧布新,关注民生,使秦国国富兵强,故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11(2015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25)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B秦国的滥用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C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考点】商鞅变法【解析】据材料“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秦国滥用苛政,且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而非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5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1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商鞅变法【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三个历史特征表明这是战国时期:“地区性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地区性”而不是全国性,说明当时是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废分封行县制,开始形成局部的中央集权国家;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禁止农民弃农经商;战国时期儒家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后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由春秋时期孔子编撰的,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私学,学术下移,故B项错误;“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故C项正确;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C13(2015广东珠海二模19)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分类标准是()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考点】罗斯福新政;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他三项均为非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A项错误;四个改革都不是以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故B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没有改变中国和美国的社会性质,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权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C项正确;只有孝文帝改革是以解决民族危机为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C14(2015四川乐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无主荒地的分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重文轻武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引进南方优秀人才,故C项错误;材料阐述了迁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D项正确。【答案】D15(2015四川宜宾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1)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A改革的坚强决心B实行汉化政策C入主中原的愿望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材料中“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体现出孝文帝为推行改革宁可将太子废为庶人,说明了其改革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与汉化相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入主中原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16(2015北京顺义高三期末4)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答案】A17(2015北京丰台一模15)下列改革中措施与结果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北魏实行三长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D戊戌变法广开言路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解析】北魏实行三长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便于征收赋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募役法解决了大型工程的劳动力问题,但无法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殖产兴业是鼓励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与土地私有制无关,故C项错误;戊戌变法广开言路,但没有通过能够约束君主的宪法,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答案】A18(2015北京东城一模1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均田制是国家把无主土地分给农民使用,而不是分地主土地,故A项错误;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是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C项“完全”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均田制有关于如何授田的明确规定,故D项错误。【答案】B19(2015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查漏补缺B卷3)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与孝文帝颁行三长制,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 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 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ABCD【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材料“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正确;“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打破了地主豪强控制人口的可能,故正确;三长制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故正确;三长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制度,有助于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20(2015四川乐山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5)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是从社会发展角度体现出了均田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了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项正确;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与均田制的作用无关,故C项错误;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与均田制作用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1(2015北京西城一模12)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下列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人物 言论 事件 A 秦始皇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魏孝文帝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迁都洛阳 C 唐太宗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开创三省六部制 D 明太祖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建立内阁制度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北魏孝文帝改革;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解析】“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是强调分封制弊端,为此秦朝采取郡县制,故A项错误;“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说明孝文帝想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为此迁都洛阳,故B项正确;开创三省六部制是隋朝,不是唐太宗,故C项错误;建立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22(2015四川宜宾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2)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由此可见他()A主张儒佛合一B注重经义策论C抨击科举制度D抨击当朝统治【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材料信息未涉及佛教内容,故A项错误;据材料“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可知注重经义策论,故B项正确;据材料“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可知并未抨击科举制度,而是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故C项错误;据材料“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可知并未抨击当朝统治,而是主张变法,故D项错误。【答案】B23(2015四川宜宾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3)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推断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用人不当【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项正确;据材料“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不能说明宋神宗反对变法,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用人不当,故D项错误。【答案】B24(2015江西赣州高三期末4)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题中并未提到国库空虚,故A项错误;结合“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和“不在民,则在官。”说明了两人争论的实质为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谈到财富分配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谈论重税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25(2015四川南充三模2)汉代桑弘羊首推平准政策:“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下列改革措施中借鉴了此理论的是()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改革B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C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D清初政府采取的“抑兼并”【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桑弘羊平准法内容是“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故抑天下之物”,意思是由政府出面收售物资,市场物价低时买进,贵时卖出,以达到平抑物价的作用。汉武帝“盐铁官营”改革内容是把盐铁钱收归官营,不允许民间私营,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平准法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是把政府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地按人丁分给百姓,百姓向政府承担一定的租庸调,既能安定社会,又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平准法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王安石借鉴了桑弘羊的办法,实行了“市易法”,也是由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收购市场物资,物价低时买进,贵时卖出,以平抑物价,故C项正确;清初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办法主要是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赋,废除了人头税,只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和平准法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6(2015北京怀柔高三查缺补漏3)“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青苗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青苗法内容是: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符合材料内容,故A项正确;市易法内容是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不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方田均税法内容是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不符合材料内容,故C项错误;募役法主要内容是纳钱代役,享有免疫特权的官僚地主也要收取免疫钱,故D项错误。【答案】A27(2015四川乐山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6)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B免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农田水利法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A项错误;免役法是与劳役相关的变法措施,故B项错误;方田均税法也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与市场相关的变法措施,故D项正确。【答案】D28(2015北京东城二模23)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史实 结论 A 王安石实行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表明北宋一度放弃了抑商政策 B 古希腊梭伦改革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 为近代代议制民主奠定了基础 C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意味着两极格局被打破 D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逐渐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标志着农业经营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王安石变法;梭伦改革;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解析】王安石实行市易法只能说明宋代重视商业的发展,但不能表明其放弃了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古希腊梭伦改革是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不是为近代代议制民主奠定基础,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打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农业经营和分配方式,故D项正确。【答案】D29(2015新疆一模28)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制度B清朝祖制C宗法制度D性格怯懦【考点】戊戌变法【解析】君主制度本身有其权力和义务,中国古代皇帝不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以仁、孝治天下,必须成为天下人的道德楷模,光绪皇帝不想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不想“否定本身所扮演的角色”,而他的角色就是做天下道德楷模的君主,故A项正确;以仁孝治天下,并非清朝祖制,是源于儒家道德,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按血缘亲疏进行权力分配的制度,故C项错误;性格怯懦在材料中没有谈到,故D项错误。【答案】A30(2015北京顺义高三期末14)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下列观点能够体现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考点】戊戌变法【解析】戊戌变法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基本民主,发展资本主义,“下诏鼓天下之气”只是表达了希望皇帝出面领导变法的想法,不符合设问的主旨,故A项错误;“迁都定天下之本”要求通过迁都表达变革的决心,与题目要求不符,故B项错误;“练兵强天下之势”主张强兵,不符合题干要求,故C项错误;“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建议设置兼学东西、敢言直谏的官员,以为变法做准备,故D项正确。【答案】D31(2015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30)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仞,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A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B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志同道合C慈禧太后支持全面变法D光绪帝欲借助改革夺回政权【考点】戊戌变法【解析】材料说可致富强者,不制止,表明慈禧同意有限变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慈禧与光绪存在纷争,不是志同道合,故B项错误;慈禧不支持全面变法,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32(2015湖北黄冈一模29)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A新思想的萌发B资政新篇的提出C百日维新D辛亥革命【考点】戊戌变法【解析】新思潮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但没有提出系统方案,也没有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的提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方案,其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两方民主思想;促进民族意识觉醒,与材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信息一致,即跨出了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与题干中“第一次”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3(2015天津和平一模5)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考点】戊戌变法【解析】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高弟说“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表明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故B项正确;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利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34(2015安徽合肥二模15)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材料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增强维新派的实力B守旧大臣阻挠破坏变法C减轻了变法的阻力D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考点】戊戌变法【解析】“勿黜革旧大臣”会削弱维新派的实力,而非增强,故A项错误;“勿黜革旧大臣”中的守旧大臣思想保守,不支持变法,会阻挠破坏变法,故B项正确;“勿黜革旧大臣”加重了变法的阻力,而非减轻,故C项错误;“勿黜革旧大臣”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能赢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故D项错误。【答案】B35(2015安徽蚌埠二模16)近代史专家徐中约认为,1898年戊戌政变削弱了汉人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满人重新占据了要职。这些人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太后也决定不再向外国列强作出更多的让步。作者认为戊戌政变()A维护了民族独立B直接导致革命发生C顺应了中国近代化D表明清廷日趋保守【考点】戊戌变法【解析】材料反映了满人和太后在当时对外的态度,但是没有体现出对民族独立的维护,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的发生在1911年,而且材料没有表明革命与政变之间的逻辑关系,故B项错误;戊戌政变是违逆潮流的反动事件,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故C项错误;在国门被打开,被动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大趋势下,满人和太后拒绝西方的政策产生的最大危害就是不利于中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故D项正确。【答案】D36(2015内蒙古包头一模28)在历史学习中,往往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视角对历史事件作出解释和评价。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从文化视角进行的是()A戊戌变法在国内掀起兴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热B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C戊戌变法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D戊戌变法推动知识分子由和平改良向民主革命转化【考点】戊戌变法【解析】选项中“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等关键词体现出文化视角,故A项正确;选项中“社会制度”体现出政治视角,故B项错误;选项中“发展资本主义”体现出经济视角,故C项错误;选项中“民主革命”体现出政治视角,故D项错误。【答案】A37(2015浙江江山高三5月质检16)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箝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因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因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本国社会。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文艺复兴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ABCD【考点】文艺复兴;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解析】文艺复兴运动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学的追求,同时又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因此它既要因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故正确;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体现了既要因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本国社会,故正确;戊戌变法的过程中既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同时又没有开议员、设国会,也没有定宪法,体现了箝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故正确;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完全推崇西方文化,不能体现两难选择,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38(2015四川成都二模4)晚清政治革命新论认为,倘若光有阶级关系的某些新变化,而缺乏民权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变革过程,缺乏政治制度的质的飞跃,就谈不上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按此标准,不属于“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的是()A洋务新政B戊戌变法C清末立宪D辛亥革命【考点】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解析】“倘若光有阶级关系的某些新变化,而缺乏民权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变革过程,缺乏政治制度的质的飞跃,就谈不上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说明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需要体现民权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洋务新政是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维新派和清政府推行君主立宪制的重要实践,体现了政治制度的飞跃,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实现了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变革,故B.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39(2015北京顺义高三期末15)20世纪初,清政府实施“新政”的主要内容是()A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奖励工商实业C主张“实业救国”D倡导使用国货【考点】清末新政【解析】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甲午战争后为了解决财政困局作出的,不是20世纪初,故A项错误;20世纪初的“新政”,主观目的是笼络人心以挽救清朝危局,客观上为了缓和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对情绪作出了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措施,故B项正确;主张“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清政府的立场,故C项错误;倡导使用国货出现于1915年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运动中,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不是清政府所为,故D项错误。【答案】B40(2015河南南阳高三期末28)1901年1月,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变法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吏张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材料表明()A慈禧仍然顽固反对改革B慈禧接受光绪帝主张进行改革C义和团运动促使清政府新政改革D慈禧是清末新政的坚定主导者【考点】清末新政【解析】材料“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变法上谕”表明慈禧已经主张变法,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以光绪帝名义发布上谕,不能推断是“慈禧接受光绪帝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困天下者在一例”等字眼表明慈禧积极支持变法,是坚定的主导者,故D项正确。【答案】D41(2015陕西渭南一模17)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了提倡民族工业、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等措施,其目的是为了()A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B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统治C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D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考点】清末新政【解析】清末新政的措施,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非其主观目的,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措施,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非其主观目的,故C项错误;清末新政的目的主要是,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42(2015江西赣州十二县市高三第二学期期中34)1906年,清政府成立税务处,计划并入度支部(即原来的户部);并将原隶属于外务部的海关总税务司移交税务处管辖。清政府还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此举反映出清政府试图()A从列强手中收回海关管理权B摆脱列强对财政命脉的操控C排除总税务司干预外交事务D改变屈辱的半殖民地的境遇【考点】清末新政【解析】题干中“清政府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说明海关管理权依然会保留在列强手中,故A项错误;题干中“清政府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说明其海关依然受列强控制,说明清政府并未摆脱列强对财政命脉的操控,故B项错误;题干中“清政府将原隶属于外务部的海关总税务司移交税务处管辖”说明其目的是排除总税务司干预外交事务,故C项正确;题干中“清政府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说明其目的并未是改变半殖民地境遇,故D项错误。【答案】C43(2015安徽黄山二模12)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梭伦改革【解析】初税亩实际上承让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梭伦改革主要着眼于扩大奴隶主内部的民主以缓和矛盾,没有影响到社会形态的变化,故A项错误;初税亩是税收制度改革,不是政治领域的问题,与打破贵族垄断仕途无关,故B项错误;初税亩实际上承让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项正确;初税亩和梭伦改革均局限在本国范围,故D项错误。【答案】C44(2015湖北黄冈一模32)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A颁布“解负令”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设立“四百人会议”【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解析】梭伦颁布“解负令”是为了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防止获得自由的雅典人重新沦为奴隶,与材料“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不符,故A项错误;实行财产等级制度,贵族因为特殊地位而拥有相当多的财产,其社会政治地位自然比较高,这对贵族有利;同时,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原来的出身等级制度,平民可以通过辛勤劳动而积累较多的财产,从而提高自身的地位,这样既提高了平民地位,又保证贵族利益,与材料“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信息一致,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内容,故C项错误;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拟订仪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45(2015甘肃一模31)梭伦有诗云:“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使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梭伦改革在当时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缓和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B维护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C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解析】雅典民主政治是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所以梭伦改革缓和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排斥外邦人与奴隶,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获悉梭伦改革处于中立政策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故C项正确;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D项错误。【答案】C46(2015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查漏补缺B卷9)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梭伦的诗歌:“我使许多流落外邦的雅典人返回他们为神所保佑的祖国对那些留在家乡遭受奴役之耻,在主人面前总是因害怕而发抖的人,我也使他们获得了自由。”取得以上效果的梭伦改革的措施是() 推行财产等级制度 颁布“解负令”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实行陶片放逐法ABCD【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解析】梭伦改革按照年收入的多寡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作为其享有政治权利的依据,故正确;“在主人面前总是因害怕而发抖的人,我也使他们获得了自由”经济上梭伦颁布“解负令”,使得因债务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故正确;由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保证了公民参政的权利,故正确;实行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举措,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47(2015四川乐山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7)改革是不同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在下列的欧洲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A路德教派B卡尔文教派C英国国教D英国清教【考点】欧洲的宗教改革【解析】路德派在教义上主要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 条,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个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给人的恩赐。其观点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卡尔文教派的基本思想同路德的相似,主张“信仰得救”,反对繁缛的仪式和教阶制,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英国16世纪亨利八世,因为不满意教皇不批准他和他的西班牙妻子离婚,所以在英国发起宗教改革,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会,其思想主张是维护英王的权利,故C项正确;英国清教徒就是主张“纯洁”国教会,他们“以资产阶级早期思想反对封建主的奢侈游乐生活,故D项错误。【答案】C48(2015四川乐山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加尔文主张“先定论”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B 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 主要意图是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 被誉为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D 独立宣言的发表 确立了美国建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考点】欧洲的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解析】加尔文主张“先定论”,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其意图是使摆脱教会对王权的干涉,故B项错误;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应当是美国的独立宣言,故C项错误;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建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49(2015北京顺义高三期末29)图4是反映俄国1861年改革的漫画。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 “文明的火炬”与废除农奴制有关 改革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文明”的传播主要靠沙皇专制的推动 “文明”进程的方式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典范ABCD【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析】图中“文明”是对农奴制改革配套措施的讽刺,为了是传统的专制制度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沙皇在其他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故正确;由于反对者的存在,沙皇在“文明”的口号下,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故正确;这场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领导的,故正确;这场改革由于是由专制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错误,选项A项符合题意。【答案】A50(2015广东揭阳一模21)近代以来,有一个国家由于内部经济因素发展的不充分,它的近(现)代化是对外通过大肆的领土扩张,对内进行强力的改革(或革命)以变革生产关系,最后利用国家的力量全面控制经济的运作来实现的。这个国家是()A英国B法国C日本D俄国【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析】英国和法国内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且在确立近代化的道路上没有对外领土扩张,故A.B项错误;日本在近代是遭到侵略后被迫改革走上近代化道路,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大肆领土扩张带来国内矛盾加剧,最后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51(2015北京海淀二模20)恩格斯评价一场发生在18531856年的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是()A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B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C俄国取得了地中海霸权D俄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考点】俄国农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