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399508 上传时间:2021-06-0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 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一、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一)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1、雅典的民主教育制度2、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3、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有关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想1、雅典的民主教育制度0-7 岁接受家庭教育由母亲、奴仆、保姆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在生活中接受一些基本常识的教育。7-12(13)岁上音乐学校学习简单的读、写、算知识,以及唱歌和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时的音乐学校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学校,而且都是私立的。12(13)-15(16)岁上体育(体操)学校_学习体育常识,学习骑马、射箭、军事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哲学等必要知识。15(16)-18 岁上体育馆学习学习投标枪、驾御战车、角力等在当时看来十分重要的知识,为学生成为一名军人做准备。18 岁以后上埃夫比学校学习接受更为严格的军事训练。学生毕业后,再服役两年,成为国家的正式公民,并有可能成为官吏。目的在于培养民主的公民,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发达的智力,健康的体魄,多方面的兴趣,身心和谐发展等。女子在家里接受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学生上学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因此只有部分有钱家庭的子女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2、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0 岁以前就开始进行胎教斯巴达非常重视胎教,主要表现在:a)选择健康、强壮的妇女担任传宗接代的任务;b)孩子出生后,要进行体检,身体比较弱的或有残疾的孩子就会被遗弃,只有健康的孩子才能生存下来。0-7 岁接受学前(家庭)教育与雅典的家庭教育不同,斯巴达的学前(家庭)教育要接受国家监督。7-18 岁上国家设置的寄宿学校学习作为斯巴达公民应有的知识和美德,主要是与军事有关的知识和品质,并接受各种考验。18-30 岁接受长期的军事训练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的特征:教育由国家办理,禁止私人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骁勇善战的军人,与雅典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很大差别;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对以后女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3、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有关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想第一、柏拉图的构想:学校必须在国家的控制之下;所有的儿童都接受教育;不同的儿童根据其本性接受不同的教育;他将人分为三类:铁质、铜质和金银质,铁质的人只能干体力活,如农民、手工业者,铜质的人可以成为国家的卫国者,金银质的人可以成为国家的管理者。第一、柏拉图的构想:学校体系中不包括职业教育;教育阶段的划分:6 岁以前在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接受教育,6-13 岁在小学接受教育,13-16岁在竖琴学校学习,16 岁-20 岁在体育学校学习,20 岁-30 岁学习科学,30 岁-35 岁学习辩证法和哲学。将职业教育排除在学校体系之外,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因此职业技能主要在生产、生活中学习,而不必在学校中专门学习。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的统治者轻视职业教育。第二、亚里斯多德的构想:国家是唯一的教师,私人教育是不被允许的;学校教育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先进行体育,然后进行品格教育,再进行理智教育。(二)古罗马的学校教育制度古罗马的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与古罗马的对外侵略扩张、大量移民以及发展商业分不开的,是为建立统一的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服务的。1、古罗马的学校机构文艺(游艺)学校私立的初等学校,接收平民子弟入学,学习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文法学校接收富裕家庭子女学习的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学习语法和文学知识。修辞学校接收富裕家庭子女学习的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学习修辞学、哲学、法律、数学、音乐、天文、罗马史、演说术等。在共和国时期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基本上都是私立的,到帝国时期,改为公立,并由国家委派教师,从而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此外还有实用性较强的法律学校、建筑学校、机械学校和医学校等。(三)中世纪的西方教育制度1、宗教教育宗教教育主要由教会学校进行传授,学习神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并向群众宣传教义。教会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教义学校。对成人进行教规教育。教义学院。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僧院学校。是研究性质的机构,培养神职人员和封建官吏,学习神学“七艺”,对象主要是上层社会的青年。大主教学校。设在大主教所在地,教育对象和内容及教育目的与僧院学校相同。教区学校。由教父担任教师,教学条件比较差,对劳动人民进行宗教宣传,学习基督教基本常识。修道院。2、中世纪大学的兴起11 世纪由一些大的主教学校和修道院发展而来,是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与西方工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世俗封建主与教会政权之间的斗争以及学术本身的发展分不开的。比较著名的有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在学校组织上,中世纪大学分为两段(预备阶段和正式阶段)、四科。预备阶段学习“七艺”,包括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然后才能报考神学、医学和法学等科目,在入学年龄和学习年限上没有严格的规定,每科学习时间一般为5-7 年。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成果,对于保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进行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以及发展学术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3、行会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出现行会学校是非正规学校,跟随师傅学习生产知识和技能,为工商业培养人才。城市学校是为城市发展,为贫困子弟开办的学校,属于初等教育性质。4、骑士教育为世俗的封建主培养随从的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侍童阶段(7-14a)。学习“七艺”、击剑、诗歌等。护卫阶段(14-21a)。学习战争知识。骑士阶段(21a 以后)。(四)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征和性质1、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广大的劳动人民被排斥在学校系统之外;2、没有形成统一的学校教育系统,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3、没有明确的学年和年级概念,缺乏完整的学校管理措施;4、具有浓厚的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5、女性被排斥在学校系统之外。二、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发展(一)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酝酿于18 世纪,确立于19 世纪,发展于20 世纪。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影响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因素:第一、对古代学制的合理继承和发展;比如斯巴达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与管理、平民和富裕家庭子女接受不同教育的双轨制雏形、男女都能接受教育等,都对现代学制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古代学制是政治和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多的、系统的、实用的学校教育,以满足大生产的需要。第三、劳动人民自觉斗争的结果;劳动人民逐渐认识到,要取得斗争的胜利,保障自身利益,就必须接受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争取教育权而进行的斗争,推动了现代学制的建立。第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要求普及科技知识,从而使科技知识逐渐成为学校课程的核心。(二)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1、英国学制的发展过程发展中的重要历程:14 世纪时英国产生了公学,性质是私立的,最初招收平民子弟入学,后改成招收上层社会的子弟,学习年限5-6 年,主要学习学术性科目,后增加数学和自然科学。公学与中世纪大学联系密切,成为大学的预备性学校。17 世纪一些宗教和慈善团体发起了慈善学校运动和星期日学校运动,兴办初等学校,招收劳动人民子弟,其办学质量比较差。发展中的重要历程:1807 年,怀特.布雷向议会提交议案,建议用公款资助建立国民教育制度。此后,要求用公款资助初等教育的呼声很高。1833 年,英国议会终于通过了一个2 万英镑的拨款,支持各种初等学校。1839 年成立政府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管理公共教育,初等教育权从教会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1870 年国会通过初等教育法案,建立公共的初等教育制度。1880 年开始实行5-10岁的义务教育。1899 年实行5-12 岁的义务教育。1894 年成立了中等教育委员会,1895 年提出了一个发展中等教育的报告。1902 年议会通过中等教育法案,规定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1944 年英国通过巴特勒教育法案,该法案对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产生的影响很大。巴特勒教育法案明确提出:废除以往中小学互不连贯、相互重叠的学制,重新把教育系统划分为初等教育(511 岁)中等教育(1118 岁)和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三个阶段。2、法国学制的发展过程发展中的重要历程:中世纪巴黎大学的文学院是具有预科性质的中等教育;法国大革命前后建立了大批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的“大学校”,直接促进了实科中学的发展;拿破仑执政期间,建立了帝国大学,成为全国中、高等教育的管理机构。中等教育受到很大重视,出现了“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两类不同的中学,其教学计划是按照大学的需要来制定的,是大学的延伸,具有预科的性质。中学修业年限一般为8 年,分为文科和实科。发展中的重要历程:1833 年教育部长基佐颁布一项国民教育基本法,促进了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19441947 年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提出建立单一的前后一致的学校体系,但这个方案在二战期间没有得到实施。法国的教育是自上而下建立学制的典型,与英国自下而上刚好相反。3、德国学制的发展过程发展中的重要历程:16 世纪以前德国的学校主要是教会学校,教会控制着学校的领导权。16 世纪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重视初等教育,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张,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为平民子弟而设立的带有复式教学性质的学校,并为童工进行补习而创办的工业学校和主日学校(星期日学校)。还设立了一批专供贵族子弟入学、培养封建王公官吏的古典文科中学、骑士学院和武士学院。发展中的重要历程:1708 年出现了实科中学,此后这类中学大量出现,标志着现代学制的出现。1763 年普鲁士王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普及了义务教育,将初等教育领导权从教会手中夺回;19 世纪初,洪堡领导的教育改革促使德国双轨制教育的初步形成;在帝国时期,巩固了双轨制,改革了中等教育结构;魏马共和国时期,取消了贵族预备学校,建立了统一的四年制基础学校,推迟了分轨,并增设了“上层文科中学”。4、美国学制的发展过程发展中的重要历程: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前的教育是英国宗主国教育的翻版,由教会控制,有强烈的殖民色彩。1751 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办起了美国第一所具有预科性质的学校。国家独立后,政府根据独立宣言的精神,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政策,各州创办了不少世俗性的学校。19 世纪初美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形成了初步的由各州管理的公立学校系统。发展中的重要历程:1821 年在波士顿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公立中学,是一种新型中学,并形成了公立中学运动,之后公立学校迅速发展起来。1863 年在南北战争后,美国形成了第一个自己的学制系统,即“八四四学制”,各级学校之间相互衔接,属于单轨制。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为适应青少年升学和就业的需要,各州先后将“八四四学制”改为“六三三学制”,从此“六三三学制”成为美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制度。并对我国解放前的学制产生积极的影响。(三)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几种主要类型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即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自上而下”是指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的预科阶段相下延伸,形成中等教育系统,与初等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自下而上”是指原来的平民子弟的初等教育系统向上延伸,与中等教育连接起来。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1、双轨型学制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主要存在于20 世纪中叶之前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等。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人才,具有精英教育性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要的工人。双轨制的产生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同时也与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殊利益有关,更为根本的是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存在严重的分离有关,也就是说,与生产力低有关。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因此对脑力劳动的质量要求不高。可以说,双轨制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生产力基础。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于是双轨制逐渐消亡。2、单轨型学制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美国形成。该学制的特征就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资产阶级学者标榜这种学制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但是它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并不是完全公平和公正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中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单轨制掩盖了资产阶级教育的阶级性。但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制而言,是个历史的进步,至少取消了形式上的不平等,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3、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是西方现代学制类型之一,20 世纪上半叶产生于原苏联。该学制的特征是其特点是“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是一种既有单轨型学制特色又有双轨型学制某些特色的新型学制。现代学校与中世纪学校的主要区别西方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直接源于现代学校的出现。现代学校与中世纪学校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中世纪学校是没有系统的、不连贯的,现代学校是有系统的、连贯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2)中世纪学校是宗教性的,现代学校是世俗性的,教育权力从教会转到国家;(3)中世纪学校以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为主,现代学校以实科学校和综合学校为主;(4)中世纪学校是教会办的,现代学校是国家和社会团体办的;(5)中世纪学校教师多为神职人员,现代学校教师为专门人员;(6)基础教教育方面,中世纪基础教育是自愿的,现代基础教育是义务的;(7)中世纪学校是没有学期、年级概念的,现代学校建立了学期、年级概念;(8)在学校管理方面,中世纪学校诉诸于教会权威,现代学校寻求国家和法律支持。学制变更的主要原因(1)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围绕教育权的斗争;(3)科技进步的需要。(四)二战后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新发展1、二战后美国的学制二战后,美国在学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58 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增拨教育经费,进行课程改革,重视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的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建立贷学金制度。70 年代颁布“生计教育计划”,以职业为中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活,培养职业态度,掌握基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70 年代中期开展“恢复基础运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80 年代中期颁布了国家在危急之中的报告,90 年代布什总统签发美国2000 年教育战略。最近又实行了“特许学校制度”和“学片制”等改革,以增加学校改革的压力,增加学制的活力,扩大家长为子女选择教育的权力。学制改革是美国近半个世纪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_二战后美国学制的特色:第一,单轨学制,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第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和;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第四,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2、二战后英国的学制二战后英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落实1944 年的教育法案,具体表现在下面几点:第一,废除双轨制,实行单轨制,大力发展综合中学;第二,改变传统教育的重文轻理、重学术轻实用的现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第三,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实行高等教育双重制。二战后英国的学制特点:(1)英国学制是不完全的单轨制;(2)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3、二战后法国的学制法国二战后学制的改革主要有:(1)由双轨制转向单轨制;(2)加强高等教育改革,确立大学的自治、多学科和民主参与的原则;(3)加强继续教育,为实现终身教育而努力;(4)突出科学技术教育,以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二战后法国的学制的主要特点:(1)中等教育的年级倒着数,从四年级、三年级到二年级、一年级,四年初中分为观察和方向指导两个阶段;(2)大学是分段的,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第二阶段是专门化阶段,第三阶段是科学研究阶段。(3)高中阶段分割教学;(4)保留了大学校和预科班有比较高的地位。4、二战后德国的学制二战后德国的学制图二战后德国学制的特征:第一,仍然有双轨制性质;第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第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层次化。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五)西方现代学制的基本特征及性质第一,在学制改革的出发点上改变过多地考虑政治与意识形态要求的做法,转而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展的要求;第二,更多地贯彻民主化的原则,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公平地分享学校教育资源;第三,努力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妥善处理好普及与提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关系;第四,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多层次、多类型、有弹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和终身化学习要求的学校教育系统。第三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源远流长。自从学校出现以后就有了初步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官学系统、私学系统和书院教育系统。我国现代学制是建立在对西方现代学制的模仿和创造基础上的,到目前已经有了整整100 年的历史。当前学制的改革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三、我国学制(始于清末) 1、1902年,壬寅学制,抄袭日本的学制,只颁布未实行。 2、1903年,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付诸实施的学制。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1912年1913年,壬子癸卯学制,第一次规定女子有进入正规学校教育的权利。 4、1922年,壬戌学制(也叫“新学制”,即通称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这个学制缩短了学习年限,从小学到大学共16年,小学四二分段,中学三三分段,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有利于教育的普及。5、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学制。重要有:幼儿教育(37岁)、初等教育(修业年限为5年)、中等教育(修业年限为6年)、高等教育(修业年限为35年)、各级政治学校和训练班。这个学制的颁布实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6、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 ;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原则。7、1985年关于教育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规定要逐步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官学教育系统我国古代的官学教育系统萌芽于商朝和西周时期,兴盛于汉,完备于唐,宋以后基本沿用唐制,元时开始衰落,明清时期官学则基本沦为科举的附庸。商朝和西周时期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开始设立官学,其特点是“治学不二”、“官师合一”。当时的官学系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1)中央官学(国学)建在京都,分为大学和小学,不同于今天意义上的大学和小学。(2)地方官学包括泮宫和乡学,前者设在诸侯的都城,后者设在城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农具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官学体系开始瓦解,私学开始出现,并很快兴盛,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法家政策,实行“焚书坑儒”,“以吏为师”,官学系统基本被废除。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校教育系统得到恢复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官学系统一度废止。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恢复,官学系统开始恢复并逐渐完备。中央官学除了国子学和太学外,还出现了很多分科学校。唐代学校分为“二馆六学”,“二馆”包括崇文馆、弘文馆,“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书学、算学、律学、四门学。开始接纳留学生。实行科举制,官学与科举制挂钩。宋代官学沿用唐制,实行“学田制”,以保证办学经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此外还设立了“武学”和“画学”。元朝官学系统有所衰弱。明清时期,官学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场和附庸。例:三舍法三舍法是王安石在位时对太学即中央官学进行改革的制度,是一种分舍教学的制度。当时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始入太学的学生为外舍生,每岁升级一次。年终会试后,再参考平日操行和学业,成绩列一、二等者,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升级一次,成绩优、平二等,再参照平日操行和学业,升入上舍。上舍生两年毕业,成绩分上、中、下三等。操行和学业皆优者为上等,一优一平者为中等,两平或一优一否者为下等。上等者即授官职。三舍法不仅考核学生的文化科目,还看平时的操行和学业,对改革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三舍法也说明了中国古代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学制。(二)私学教育系统私学的出现比官学要稍晚一些。先秦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秦废私学。汉时,私学大发展。此后,私学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景观,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私学是民间人士依靠民间力量所办的学校。私学的兴起与西周时期官学的废止密切相关。先秦时期私学发展很快,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多流派,自由讲学,自由选学,互相质疑,带来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活跃的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既废官学,又废私学。私学被迫从公开转为地下。汉朝以后,随着官学系统的恢复,私学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对汉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北魏太武帝时期,又下令禁止私学。私学程度不齐、层次不一,有高等教育,也有初等教育,主要招收中小地主和农民子弟。教育内容与官学一样,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偶尔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例: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是元朝一位叫程端礼(1271-1345)的人编订的家塾读书计划。该计划贯彻理学教育精神,首录白鹿洞书院教条作为为学纲领,次按朱子读书法,再列读书分年计划,8 岁入学,读小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15 岁后读四书集注、资治通鉴、楚辞等,练习写文章。此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实际教育颇有影响。(三)书院教育系统书院始于唐代(718 年),原为藏书、校书或私人治学之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组织。宋代书院大兴,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并称“四大书院”。元代有书院227 所,明代有书院1239 所,清代有书院1900 所,可见书院发展速度之快。明代以后,为了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书院大都改为官办,或由官方控制,并与地方官学合作,书院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1901 年,清政府改书院为学堂,书院教育制度既告结束。书院的主持多为一方著名学者,称“洞主”或“山人”。书院的形式有官办、民办和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书院教学的特色:(1)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2)建立“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术见解之间的交流和争鸣;(3)以个人自学为主,集体辅导为辅。(4)既重义理,又重实践;(5)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感情深厚;(6)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特征(1)学校教育系统由官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和书院教育系统构成;(2)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的人才,对广大的劳动人民进行封建伦理的教化;(3)反映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要要求,学校教育系统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是比较明显的;(4)反映生产力要求的实科教育在这三类教育系统中几乎没有什么位置,大量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5)女子被排斥在学校教育系统之外,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社会、现代学校的发展密不可分的。19 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了适应新型的社会性质、国际政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在19 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具有实科性质的现代学校。1861 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学校。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了满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开办了一些新型的专科性质的学校,如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机械学堂等,并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维新变法时期,改良派也创办了一些旨在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型学校。新型学校的出现要求建立新型学制,于是在1898 年光绪皇帝下令将现有学院改为兼学中学、西学的学校,并创办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现代学制初露端倪。维新变法失败后,所有改革措施均被废除,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1901 年以后,迫于西方列强要求实行新政和义和团运动的压力,终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癸卯学制”。(一)1902-1904 学制该学制酝酿、颁布在壬寅年和癸卯年,所以又称“壬寅癸卯学制”。这是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直到辛亥革命时为止。办学宗旨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保留了比较浓厚的封建色彩。该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阶段分为蒙养院(4 年)、初等小学堂(5 年)、高等小学堂(4 年);中学教育阶段仅中学堂一级(5 年);高等教育阶段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 年)、大学堂(3-4 年)、通儒院(5 年)三级。儿童7 岁入学至通儒院毕业,共计26 个学年。从横的方面来看,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初等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与中学堂平行的,有初级师范学堂和中等实业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有优级师范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进士馆、译学馆等。该学制还详细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必修课程、学时及达到的标准,实行班级授课制,各科教学相间进行。该学制以19 世纪末日本学制为蓝本,在教育阶段划分、学校类型、教育宗旨、修业年限乃至课程设置方面,都是仿效日本,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特点:(1)学制过长;(2)没有规定女子学堂的地位;(3)将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结合起来。(二)1912-1913 学制19121913 学制,又称“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首先废除了清末学制的忠君尊孔思想,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作为教育的宗旨,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建国人才。初步奠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在学校系统方面,该学制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两段,初等4 年,高等3 年,分别比前一个学制缩短了1 年。初等小学阶段,提倡男女同校;高等小学阶段,实施男女分校。中国几千年女子无教育的局面得以打破。特点:与1902-1903 学制比较而言,该学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制,反映了现代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缩短了初等教育的年限,便于普及初等教育。但学制仍然过长。(三)1922 年学制1922 年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又因该学制把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修业年限分别规定为6 年、3 年、3 年,所以人们又把该学制称为“六三三”学制。该学制的教育目标是:(1)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的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重国民的经济力;(5)注重生活教育;(6)使教育普及;(7)多留地方伸缩余地。该学制具体规定:初等教育6 年,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两段,分别为4 年和2 年。初级小学可以单独设立,高级小学可以根据地方需要设立职业科。中学教育也分为两段,初级和高级各3 年。初级中学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设立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业、工业、商业、师范等科目。高等教育4 到6 年,其中大学4 到6 年,专门学校3 年以上。大学院为研究之所,学习年限不限。特点:(1)与1912-1913 年学制相比,该学制进一步缩短了初等教育的年限,从7 年减为6 年,使初等教育便于普及;(2)延长了中等教育阶段,从4 年到6 年,且实行分段,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分量,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兼顾了升学与就业;(3)在高等教育阶段,取消了大学预科制度,出现了单科大学。很显然,该学制深受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该学制也不完全是美国学制的翻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育学者结合中国国情的一些思考,反映了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与前两个学制相比,是个巨大的进步,推动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四)1951 年学制1951 年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旧有学制存在很多弊端:(1)工人、农民及干部学校和各种补习学校、训练班在学制系统中没有应有地位;(2)初等学校修业6 年并分为初级和高级的做法,使广大的劳动人民子女难以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3)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要求。因此学制改革的重点是增加工农干部教育和技术教育,改革小学教育。1951 学制是解放后我国长期实行的基本学校教育制度。学校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包括小学、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中等教育(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以及研究部)和各级政治学校、政治训练班等。此外,还有各类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及聋哑、盲人等特殊学校。特点:与1922 年学制相比,该学制推迟了小学入学年龄,改6 岁为7 岁;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从6 年改为5 年,实行5 年一贯制,后又暂缓实行;中学的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基本没有变化;大学也缩短1 年,增加了研究部。该学制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的工农和业余教育系统,而且与高等教育相通;逐步废除私立学校。这些充分地反映了建国后新民主主义“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教育精神,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五)50 年代末至70 年代我国学制的变更50 年代后期,在“左”的思想引导下,开始批判1951 年学制,认为时间过长,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群众需要,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在1958 年大跃进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要改革学制,实行新学制,有小学七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十年一贯制等。60 年代初,对教育大跃进做了一些反思和调整,颁布了大中小学教育工作条例,对教育秩序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口号,将初中和高中都缩短为2 年;与当代中等教育结构多样化的趋势相反,盲目发展普通高中,压缩中专和技校,造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的严重失调;与当代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趋势相反,将高等教育缩短为3 年一个层次,很多专业和系科被取消;与当代终身教育的趋势相反,取消函授教育、职工教育和夜大学,对我国学制造成了严重破坏。(六)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学制改革1、背景(1)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破坏。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文革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文革结束后,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也需要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在教育领域内有许多工作需要恢复和发展。具体包括延长中学的学习年限、恢复和重建中专和中技、创办职业高中、恢复高等专科学校、恢复高校招生制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建立学位制度、恢复和发展成人教育机构等方面。(2)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经济的发展需要教育培养新型人才,需要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体制的转变也要求教育体制作出相应的变革。(3)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对课程、教学、学校的结构和种类有很大影响。(4)国际学制改革的大趋势例一:英国英国在1992 年颁布教育白皮书,目的是根据社会地发展重构教育理念。其中涉及学制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给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选择学校的机会;第二、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严格地检查和评估;第三、扩大学校的自主权,把办学的责任转交给学校;第四、简化直接拨款给学校的手续,鼓励专门化,突出多样性。例二美国美国2000 年教育发展战略中涉及学制的有:第一,每个州提供学生和家长更多的选择学校的权利和机会。具体措施包括学券制度和特许学校制度。学券制度就是给每个学生发学券,学生可以凭学券自由选择学校,而教育经费也随之拨到该校,改变了过去那种直接将教育经费拨给学校的做法,提高了学校的危机意识。特许学校制度就是要在全国建立3000 所合同制学校(特许学校),特许学校直接与地方政府签定办学合同,强化了学校的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第二,普及大学。普及第13、14 级教育(高中后教育),使所有的高中生都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校。要使所有学校都要能上网。2、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具体内容(1)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中国实施义务教育最早始于清末,提出四年制义务教育,解放前国民政府也提出五年制义务教育。1986 年颁布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学制改革的重大事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指导原则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依次推进。(1)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目前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占总人口15%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占总人口50%的经济中等发达地区主要是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占总人口35%落后地区允许先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重视早期教育;改造基础薄弱校;加强重点校与示范校建设;其意义在于: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服务,为其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试验样板,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子。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区,小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以保证入学率。(2)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第一,中等教育分立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比例要达到1:1,使中等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的需要。第二,初、高中分离。初中和小学并在一块,实行九年一贯制教育。第三,大力发展高中教育,鼓励综合中学的建立。(3)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第一,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满足了广大学生升学的需要;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第二,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第三,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具体措施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建大学,专业相近的大学进行合并、合作等。第四,建立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第五,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4)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第一,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第二,逐步打破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系统,建立教育的“立交桥”。第三,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5)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调动各方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主要是规范私立学校的发展,实现办学体制的多样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