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3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9462131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绍兴市2023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绍兴市2023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绍兴市2023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绍兴市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调测 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厚资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培育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文化经典、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礼敬、保护文化经典、历史遗存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其文化资源,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进一步挖掘和揭示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道德价值,努力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在继承中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创新性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不断的丰富滋养。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他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强调:“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都是中华民族千年优秀杰出人物的代表,他们每一位身上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的以家国社稷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的舍身为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新时代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优秀品格,可以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个人道德意识,培养民众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以尚和合思想中所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推进社会层面的和谐相处,做到个人友善待人。以守诚信思想中所提出的“失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实现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由此可见,中华传统美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源泉,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节选自尹传政以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材料二:在传统道德继承问题上,不管我们采取何种态度,我们应该承认,文化传统所蕴含的根本精神,是比一定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附加给它的派生条件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因此谈到传统伦理道德时,就必须注意将其根本精神与其由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严格地区别开来。每一种道德伦理的根本精神,都是和当时由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混在一起的。倘使我们不坚持形式和内容是同一的僵硬观点,就应该承认它们两者是有区别的、可分的。冯友兰由于担心可能发生全盘否定道德的继承性,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就是依据上述可分性的原则。可分与不可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道德可以继承与不可以继承的分歧。如果认为是不可分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根本精神及其由当时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是等同的,那么在古代一些杰出人物身上还有什么崇高精神、优秀品格和善良人性?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完全超越他的时代,完全摆脱由当时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不能要求他们活在和我们一样的社会制度中,从而在派生条件上也具有和我们完全一样的道德观念。如果坚持思想的根本精神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两者是不可分的,那么道德继承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一位友人曾说他每次读红楼梦,读到元妃省亲贾政启奏那一节,都不禁为之酸鼻,觉得“忠中有悲,忠中有情,这种中国式的忠的感情,真是令人敬歔感动”。可是遗憾的是,后来他却把三国演义看作是一部争龙椅的“相砍书”,似乎赵云除了为主子效力之外就不存在“忠中有悲,忠中有情”了。如果我们不是因袭过去那种“刘备长厚似伪,诸葛多智近妖”的说法,那么就可以从赵云身上发现比贾政更多可以打动我们的东西。此外,东西文化融会调和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不少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持调和论者主张开发传统资源,使之与西方文化接轨。但是在许多方面,传统资源十分贫乏。比如,民主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制度。不少学者举出孟子的君轻民贵、黎民不饥不寒之类,这是很勉强的。民主制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但传统思想乃内在超越,重修身,而治国则是修身的延续,故法治理论与法治经验在传统资源中极为稀薄。内在超越者重道德而轻法律,外在超越者重法律而轻道德。如何使之融合,是需要仔细研究的。西方重个性,故这方面十分发达。但在中国传统中则很难寻觅这方面的资源。梁漱溟曾明白宣告:“数千年以来,使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是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杜亚泉也说传统思想以克己为处事之本,认为传统思想也“并非没有流弊,以其专避危险之故,致才智不能发达,精神不能振起,遂成卑屈萎靡,畏葸苟且之习惯”。在他们看来,在这些方面就需要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中国文化不是一个封闭体系。如果只承认文化传统的特性,不承认各民族由人类共性所形成的相等的价值标准,而拒绝国际公法和人性原则,那么道德继承问题就更为突出了。(选自王元化简论道德继承,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厚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为当下公民道德培育提供精神源泉。B.新时代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优秀品格,不仅可以涵养个人道德意识,也可以培养民众的国家意识。C.没有人能完全超越时代,摆脱由当时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所以不能要求古代杰出人物与当下道德观念完全一致。D.我们不仅要承认中华文化传统的特性,也要能够接纳国际公法和人性原则,才能保证中国文化不会成为一个封闭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传统道德继承”为论述主题,前者强调继承的内容与方法,后者侧重讨论继承的正确方法。B.材料一引述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家国担当与舍身为国的美德,指出继承传统美德重在传承家国情怀。C.材料二以友人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两个例子,论述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对我们评价古代人物的影响。D.与西方重个性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传统更倾向于对个性的束缚;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和个体精神也会遭受其害。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禁军教头林冲忍无可忍,毅然反抗,杀死了富安与陆虞侯。C.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处的“学”当时指诗、书、礼、乐等。D.东汉末年政治家曹操在短歌行中剖白求贤若渴之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述思路。5.下列关于“礼”的思想,是古人修身处世的圭臬,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下,我们该如何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的看法。左传襄公十三年:让,礼之主也。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牧人阿尼苏十年前的盛夏时节,我坐在院门口的杨树下发愁。阿爸将旱烟锅子背在身后,慢慢走到我跟前说,留下来做牧人,还是往外面闯荡,你自己来定吧。暮色将至,晚霞映红了西日嘎草原。阿爸高大的身躯在栅栏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西日嘎是一个多么荒凉的地方啊!我的感慨发自内心。我说,阿爸,我出去闯闯。声音小得自己都没有听见。阿爸转身回屋,影子也缩进屋内。额吉从屋内发出一声长长的感叹。我先是在北方的几座城市做苦力,后来去南方学习厨艺,在一家酒店做后厨。十年的时间于我而言,漫长得像是被定格成的几帧图片,又飞快得像是黄骠马奔驰而过时带出的一阵风。多少个夜里我怀念起西日嘎草原和两位日渐年迈的老人。我悲伤的怀念开始载不起我曾经的倔强,回故乡对我来说是早晚的事情了,只是缺少说服自己的理由。当我接到额吉的电话后,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西日嘎草原上,有拉马头琴的人,有拉四胡唱乌力格尔的人,但拉西那干潮尔的人唯有我的阿爸。阿爸曾说西那干潮尔是从祖辈传下来的瑰宝。我小时候,阿爸逼着我练琴。我总是趁阿爸不注意,偷偷溜出去,到草地上撒野。那时,我真的觉得西那干潮尔的声音太单调了,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音,而且音色低沉,不像马头琴和四胡那样油亮。有一天我摔断了自己的琴,将痛苦的感受讲给阿爸。阿爸忧伤地捡起我的琴。从此,阿爸不再教我拉琴。阿爸生命的最后几天选择回到西日嘎草原,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墙上的西那干潮尔和窗外的黄骠马。我鼓足勇气,取下西那干潮尔,轻轻擦拭上面的灰尘,坐在炕沿上,笨拙地拉起来。我跟额吉说,我以后不再离开西日嘎草原了,我要做一个纯粹的牧人,还要做一个西那干潮尔的传承人。额吉一边点头一边流泪,我判断不出额吉是喜是悲。我就这样成了西日嘎草原上的牧人,白天放牧夜里拉琴。我拉琴的消息逐渐扩散,村里的年轻人总是用一副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我。我理解他们,他们却无法理解我。直到遇见斯琴图。斯琴图的羊群在河的另一边吃草,那时我还不认识他。他的羊群把他折腾得够呛,一会儿到半山腰,一会儿到山脚,一会儿到河边,一会儿去树林。我没有见过这样的羊群,像是有意识地在为难主人一样。相比之下,我的羊群很规矩。有时我突然来了兴致,背上西那干潮尔放牧,我坐在草地上拉琴。听到琴声,黄骠马和一些老羊会流泪。这是我亲眼见到的。斯琴图来的时候,我多多少少捕捉到了他内心的一些想法,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我们很相似,这种东西用眼睛就能捕捉到。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巨大的孤独,只有同样的人才能洞见。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洞见我的内心。他走的时候,草原在他身后晃荡着。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觉得有了知音。有一天黄昏,我圈好羊,吃过饭,本想到马棚里拉会儿琴,但我莫名其妙地把黄骠马牵出来了。我走在一条并不十分熟悉的路上。草原与黑夜重叠的时候,我感觉走入了一场梦里。我就这样慢慢摸索着前行,我的梦里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西那干潮尔似乎有了神圣的使命,哪怕一阵细微的风,都能吹响她神圣的音符。我在夜里走回了家。我以为自己变成了真正的牧人,早上喝完额吉熬的奶茶,吃完额吉拌的酸奶炒米后,穿上蓝色蒙古袍,打开羊圈门,稳稳当当骑上黄骠马,赶着羊群向西日嘎草原深处进发。我在布日古德山的岩石下乘凉,黄骠马日行夜行有些累,我让它自由自在地吃草、休息。我的羊群不像斯琴图的羊群那样淘气,它们没有我的追赶似乎不愿动地方,既懒散,又开心地吃草和嬉戏。我甚至可以在岩石的影子下打上一阵盹儿。我愈来愈喜欢这种看似懒散,实则十分辛苦的生活。我喜欢上了草原的残酷。我喜欢上了烈日和暴雨。听斯琴图的阿爸说,羊群在都沁恩格尔草原一直很安静,安静地吃草,安静地饮水,安静地休息直到今年夏季,灰蒙蒙的天空下吹着阵阵凉风,同时酷热以更加严酷的形式砸下来。羊群变得很不安分,有时四处逃窜,有时聚到一起朝着一个方向狂奔。被羊群拖垮的斯琴图气愤地说,没有一只听话的羊,把羊群卖掉算了。一向温和的斯日古楞老阿爸,用旱烟锅子重重地敲打儿子的头,随后叹了一口气说,米尼呼,我们离了羊群怎么生活呢?斯琴图问,那我们往下怎么办?老阿爸说,你跟着羊群走吧,我等你们回来。就这样,斯琴图跟着羊群走了。我好多天没有去斯日古楞老阿爸家里了。白天,我把羊群赶到河边,找一个高一点的位置,去瞭望都沁恩格尔村。斯日古楞老阿爸在做什么?斯琴图什么时候回来?我心里不断重复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有一天夜里,我给羊群拉完一首曲子,骑上黄骠马,慢慢朝着斯琴图远去的方向走去。黄骠马缓缓爬上一个山坡后,面对空旷的黑夜不再前行。它不是胆怯和懦弱,它停在这里,必然是个缘分。我下了马,面对无尽的黑夜拨动琴弦。这时,从远处的都沁恩格尔村传来另一把西那干潮尔的声音。我听到从黑暗深处,走来一大群羊,羊群发出咩咩的声音。与此同时,我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口哨声。(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西日嘎的荒凉让“我”希望逃离,寻找容身之所,阿爸转身回屋和额吉长长的叹息使“我”明白远离家乡的决定没有得到支持。B. 外出闯荡十年的“我”辗转做过各种活计,发现当初的倔强被悲伤替代,在异乡缺乏归属感,母亲的电话是我回去的主要原因。C. 村里年轻人对“我”拉琴不屑一顾的眼神表明这种传统乐器不被年轻一代接纳,“我”理解他们,是因为我也有过对它的排斥。D. 结尾黑暗深处一声清脆的口哨声暗示斯琴图的回归,他和“我”一样有过孤独,迷失过,但最终都找到了让人安心的精神家园。7. 下列对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从回忆入手,叙述上以顺叙为主,兼有插叙,如第三段补充小时候父亲教琴的情节,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B. 小说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而是以散文化的笔调,在看似舒缓的叙述中,带给读者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C. 黄骠马和羊群有象征意味,真实表现了西日嘎牧民的困境,而斯琴图驯服羊群表现了人物的坚韧和生命的坚强。D. 小说气质独特,以情绪描写与心灵独白见长,文中描写的景物带着迷离的草色,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感受与观察。8. 小说标题“夜牧人”有多重指代,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 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堕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乙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上谓房玄龄等曰:“为政莫若至公。昔诸葛亮窜廖立、李严于南夷,亮卒而立、严皆悲泣,有死者,非至公能如是乎?又高颎为隋相,公平识治体,隋之兴亡,系颎之存没。朕既慕前世之明君,卿等不可不法前世之贤相也。”夏四月,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为“梁、陈之音多吴、楚,周齐之音多胡、夷”,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声,作唐雅乐,凡八十四调,三十一曲,十二和。诏协律郎张文收与祖孝孙同修定。六月乙酉,祖孝孙等奏新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御史大夫杜淹曰:“齐之将亡,作伴侣曲,陈之将亡,作玉树后庭花,其声哀思,行路闻之皆悲泣,何得言治之隆替不在乐也?”上曰:“不然。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民必愁苦,故闻乐而悲耳。今二曲具存,朕为公奏之,公岂悲乎?”右丞魏征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诚在人和,不在声音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B. 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C. 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D. 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盘游,游乐。盘,快乐。联系后句“则思三驱以为度”,此处“盘游”应指的是田猎。B. 豫游,指游乐,也常指帝王的游乐生活。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C. 炀帝,皇帝的谥号。从谥号可看出后人对其的褒贬态度,“炀”表明对其持批判态度。D. 窜,使逃窜。文中的“窜”与滕王阁序“窜梁鸿于海曲”的“窜”意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魏征进谏,君王治国应当“十思”,弘扬“九德”,让臣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这体现了魏征直言善谏、尽忠为国的品格。B. 唐太宗认为,隋文帝的储粮以备荒年与隋炀帝的极奢而至亡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指出君王宜储粮以备荒年,切忌贪图财物。C. 唐太宗认为处理政务没有比大公无私更重要。他以诸葛亮、高继颎为例,指出了公正无私对处理人事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D. 太常少卿祖孝孙斟酌南、北方的音乐,又考察古代的音乐,创作了唐雅乐。演奏该乐引发了君臣对政乐关系的不同看法。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14. 魏征以“诤臣”著称于世,有着极高诤谏艺术。乙文中魏征与唐太宗的三次对话,就充分地体现了魏征“善谏”的言说艺术,请加以简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江梅引【宋】姜夔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梅花引”是词牌名。小序交待了作词的时间、缘由,表明此词是藉记梦而抒相思之作。B. “俊游巷陌”三句写尽人事已非之痛,与扬州慢“杜郎俊赏”句的艺术技巧一样高妙。C. “漂零”两句,既呼应小序,又总收全词,点明泣下沾襟的缘由是自叹飘泊,自伤身世。D. 全词多选取清冷意象,意境悲凉凄清,重在反复地倾诉内心的感受,显得深挚而又蕴藉。16. 结合词的上片内容,从虚实角度简析词人是如何“述志”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代的诗文中。如“_,_”。(2)在六国论里,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一夕安寝的方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3)古代诗词中有不少包含“州”或“洲”的诗句。“州”在古代是一种行政区划,后多用于地名,如“_”;而“洲”则是指水中陆地,如“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博物馆来说,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特色。不少县城博物馆虽谈不上美轮美奂,但馆藏较为丰富,特别是一些宝物别具一格,让你忍不住驻足停留。究其原因,是这些宝物不仅记述了家乡远古以来的变化,还关联起一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的先辈,他们_、以启山林,他们发明创造、干事创业,让你充满敬意,并且顿生自豪之情。毋庸讳言,与大博物馆相比,小博物馆在体量和馆藏数量上都_,但小小的博物馆扎根在民众中间,自有其价值所在。找准定位,找到突破口,放大特色,特别是不断提升服务,将自身优势开发得淋漓尽致,自然也能吸引当地人光顾,甚至能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到_。据调查,全国县市级博物馆儿童受众不足10%,全国范围内有76%的博物馆既没有儿童展览、也缺乏教育服务。可见,县市级博物馆发展的空间不小。当然,要充分发挥小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界“搭把手”。外界要创造条件,让有志于活化小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博资源的那些新鲜血液参与其中,这些文博资源重新被珍视,被看见,被认识。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B.“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C.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D.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_?主要有3种办法。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属水准测量法。一般来说,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得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_,即便是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也需要测一天:如果碰到植被丛生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法要简单快捷得多。在山脚下,利用安置在海拔高已知点上的全站仪,瞄准安置在山顶的棱镜,可测得视线的高度角和距离,利用数学方法就能算出一个垂直高差。这个垂直高差加上已知点海拔高和全站仪高、再减去山顶棱镜高,就得到了山的海拔高。这个办法虽然“多快好省”,但因误差较大,所以_。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正在快速成为山高测量的主流方法。目前,北斗卫星测高误差已可控制在5厘米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更可能达到毫米级精度,进而有望全面替代水准和三角高程山峰高度测量方法。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 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写出感动无数人的人世间的作家梁晓声说:平凡的工作,不等于平庸的人生,平凡也可以创造不平凡。认真努力的人就是可敬的人。以上材料对青年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D“才能保证中国文化不会成为一个封闭体系”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才能”后面应指向“道德继承”的话题。2. B“指出继承传统美德重在传承家国情怀”错误。从原文看,应指向“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国情怀”两者,并没有强调一者的意图。3.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这句话的意义为共识,古今意义固定,超越了时代。4. 首先提出观点:传统伦理道德的根本精神与其派生条件应加以区别。然后举例论证根本精神与派生条件可分,道德继承才有了可能。接着论证东西文化融会调和的复杂性。最后强调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承认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共性,道德继承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5. 在继承中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创新性发展,把“谦敬礼让”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尚和合”的前提下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将“礼”的根本精神与派生条件相区分,认识传统“礼”文化的局限性。如正确处理礼让与竞争的关系:传统“礼”重修身,重内在超越,而现代社会维持“道德仁义”更需要法的加持等。6.B“母亲的电话是我回去的主要原因”错误,主要原因是我在外乡没有归属感。7.C“黄骠马和羊群有象征意味,真实表现了西日嘎牧民的困境”错误。“黄膘马”不是为了表现西日嘎牧民的困境,“骑上黄骠马”是北方牧区的风俗习惯。8. 指“我”。“我”在黑夜中“慢慢摸索着前行”,重新定位自己的追求与人生,真正成为了牧人。指斯琴图。斯琴图追随四窜的羊群并最终重塑放牧的信心,在黑夜回归西日噶,一如“我”结束漂泊决心做一个牧人的心路历程。指所有和“我们”一样的边缘群体,在寻找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产生过迷茫,有过困惑,却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者。“我们”和前辈阿爸们一样,能将古老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9. 小说的自然景观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西日嘎草原”“栅栏”“布日古德山的岩石”等描写表现了北方牧区特有的景物特色。小说中的人文景观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对“拉马头琴”“拉四胡唱乌力格尔”“拉西那干潮尔”“喝额吉熬的奶茶”“吃额吉拌的酸奶炒米”“穿上蓝色蒙古袍”“骑上黄骠马”等风俗习惯的描写。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阿爸”“额吉”等的称呼以及“斯日古楞老阿爸”“都沁恩格尔村”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词语。10.D11.B“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错误,应为“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12.B“隋文帝的储粮以备荒年与隋炀帝的极奢而至亡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错误。在唐太宗看来,两者做法都不对,“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即可,不可贪图财物。13. (1)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使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减损呢!(2)礼乐不过是古代圣人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实施教化罢了,国家政治的盛衰兴废,难道也由此而生?(1)“劳神”,耗费精神;“司职”,管理职事;“役”,役使;“亏”,使减损。(2)“缘”,根据;“设教”,实施教化;“耳”,罢了;“隆替”,盛衰兴废;“岂”,难道。14. 征引史事,辩证说理。例举史实,使明君的广开言路与暴君的偏听偏信形成对比,让道理不言而喻。及时肯定,因势利导。当君主对“敬天畏民”有所思时,魏征及时肯定并劝谏君主慎始慎终。引经据典,顺势而为。在君臣谈论音乐时,援引孔子言论,暗寓治政的要旨在人心和睦。15.C“点明泣下沾襟的缘由是自叹飘泊,自伤身世”错误。应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16. 开篇实写,直抒相思。词人寓居他乡,见到绽放的腊梅,睹物思人,怀念远方的恋人,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接着虚写两种梦境,借梦抒怀。“几度”二句写两人梦中欢会、两情相悦:“今夜”四句写梦中无觅,独自徘徊,以至寒气侵入衾被而不知。前者予人暂时的安慰,后者却有无限伤感,在梦境的悲欢对比中写尽了相思之苦。上片由实入虚,化实为虚。词人将对恋人的思念幻化入梦,借梦诉述别后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17.(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江州司马青衫湿(烽火扬州路/方其破荆州)海客谈瀛洲(楼船夜雪瓜洲渡)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扪”“胁”“膺”“诸”“侯”“暴”“衫”“荆”“瀛”。18. 筚路蓝缕望尘莫及不虚此行19. 外界要创造条件,让那些有志于活化小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博资源的新鲜血液参与其中,让这些文博资源重新被看见,被认识,被珍视。20. CA.特指周萍。B.特指文中的女同志“我”。C.泛指。D.特指祥林嫂。21. 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呢但水准测量进度慢只适合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山峰22. 在测量山峰高度的三种主要方法中,水准测量法精准但效率不高,三角高程测量法简便但误差较大,而北斗卫星测高法简便且精准,因此未来有望全面替代其余两者。23.审题:材料引用了梁晓声人世间中关于平凡与不平凡的论述,他认为平凡也可以创造不平凡,只要认真努力就好。关于“平凡与不平凡”或者是“平凡与伟大”的话题,写作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很多伟大的事业都是平凡的人创造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平凡但不平庸的人,比如张桂梅,她本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她有远大的志向,建成了一所女子学校,让大山中的孩子们走出大山,上了大学,改变了她们的人生。她就是一个平凡成就不平凡的典范。这个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适当拓展。作文还应该深入思考,如何让平凡的人生不平庸,如何才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考生应当从张桂梅一类人物身上学到创造不平凡、成为可敬的人的方法。总之,在写作时要注意挖掘“平凡”与“不平凡”或者“伟大”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写作时可以从自然界引入,比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类动植物也有很多,可以先从这个层面引入;然后再过渡到社会当中,比如上面提到的张桂梅,还有就是千万个普通劳动者,是他们的平凡成就不平凡的民族复兴大业;最后再引申到青年人身上,应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努力,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参考立意:1.平凡人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2.认真努力就可创造不平凡。3.平凡中孕育不平凡。例文:清风不来,也要兀自盛开清代袁枚诗中曾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大千世界,能有几人可以如牡丹一般恣意绽放?芸芸苍生,大多只能像苔花一样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不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即使阳光不到,即便清风不来,我们也要像微微苔花一样,兀自盛开!印度谚语有云:“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所以,不可以小瞧任何一具平凡且渺小的躯壳,因为谁都不知道在那皮囊之下包裹着多么强大的力量与坚持。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拼搏精神,认真努力去做,平凡的人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人生。星海横流,岁月成碑。平凡的微光照亮了阴暗的角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支教老师,他们让偏远山区的人们重新亮了眼。在云南有一个叫独龙乡的地方,那里曾是全国最为贫穷,教育资源最为匮乏的地方,但是在李思媛等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让独龙乡彻底摘下了贫穷的帽子,让孩子们有了更广阔的的见识,树立更远大的志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扎根边疆的经历让李思媛感悟到了乡村教育的青年力量,纵然我们只有微光,汇聚在一起也能点亮远方的灯塔。岁月峥嵘,山河为证。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大西北,治沙英雄王有德与同伴们用40年的坚守,推沙平田,挖坑种树,在漫漫沙地上编织草地毯,把茫茫沙漠变成了绵延不绝的绿洲,实现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多栽一棵树,就是我的价值”王有德让我们明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英雄模范不是站在云端和神坛遥不可及的人,反而恰恰是有梦想有情怀、认真努力的普通人。朋友,你是否仍困于一隅,受着内心的桎梏?你是否还安于平庸,不敢尝试去纵情燃烧?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日月星辰,山川大海,我们何以要因一时的失意而自甘平凡?粪虫至秽,尚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尚能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请相信自已,你我纵是万千星辰中的一颗,亦有发光的权利。是的,即使是一棵小草,也可以“为大地献出自己的翠绿”;即使清风不来,只要春天不死,苔花亦要兀自盛开!无人在意,也不自暴自弃;无人欣赏,我便孤芳自赏;无人喝彩,也要追逐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译文:【甲】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处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乙】贞观二年春正月,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怎样做才算昏庸?”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偏听偏信,就会昏庸。从前尧清楚地向下面的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舜广开视听,所以共工、鲧和驩兜这样的坏人无处隐藏。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的下场。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并且下面的信息也能够通达君主。”唐太宗说:“说得对!”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准许赈济百姓,而让民众自己到关东地区寻找食物,等到了文帝末年,全国储备的粮食可供五十年食用。隋炀帝依仗着富足的粮食,奢侈无度,终于导致国家灭亡。只要使仓库中的粮食足以应付灾年就可以了,其他多余的又有何用呢!”二月,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人们都说天子至高无上,无所畏惧,我可不是这样。对上,我害怕皇天监视我;对下,我担心群臣效仿我,总是非常小心地做事,还担心不符天意,不合民心。”魏征说:“这正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啊,希望您能始终如一,那就好了。”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处理政务没有比大公无私更重要的了。以前诸葛亮流放廖立、李严到南夷之地,诸葛亮死的时候,廖立悲痛万分,李严哀伤而死,如果不是大公无私能这样吗?再如高颖为隋朝丞相,公正无私,颇识治国之本,隋朝的兴亡,与高颖休戚相关。朕既然仰慕前代的明君,你们也不可不效法前代的贤相啊!”四月,太常寺少卿祖孝孙认为南朝梁、陈的音乐杂入很多吴、楚的音调,北朝周、齐的音乐杂入很多北方胡、夷的音调,于是斟酌南、北方的音乐,又考察古代的音乐,修成了唐雅乐,总共八十四调,三十一曲,十二和。唐太宗又下诏令协律郎张文收与祖孝孙共同修定唐乐。六月乙酉(初十)日,祖孝孙等人演奏新乐,唐太宗说:“礼乐不过是古代圣人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实施教化罢了,国家政治的盛衰兴废,难道也由此而生?”御史大夫杜淹说:“北齐将要灭亡时,产生伴侣曲,陈国将亡时,又出现玉树后庭花,其声调悲哀,过路人听到了都悲伤落泪,怎么能说政治的盛衰兴废不在于音乐呢?”唐太宗说:“不对,音乐能够触动人的感情,所以高兴的人听到音乐则喜悦,忧伤的人听到则感到悲痛,悲痛与喜悦全在于人的内心,不是由于音乐。将要衰亡的政治(局面),百姓必然愁苦,所以听到音乐更加悲切。现在这两个曲子都还存在,朕为你弹奏出来,你难道会悲伤吗?”右丞相魏征说:“古人说:礼仪难道仅指玉器和丝绸吗!音乐难道仅指鼓乐铿锵的吗!乐调的根本在于人内心的和睦,而不在于声音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