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 目标导航 学习建议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动人心;涛走云飞,潮涌星移,可触人思:它们身上铭刻着自然的年轮。大自然和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竟是那么多,以至于我们常常迷茫了自己发现美的眼睛。学习时,要反复诵读文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作品的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能力。 目标导航 学习建议 目标导航 学习建议1.理解现代散文疏与密的辩证关系及其不同表现。本单元的课文在处理疏与密的关系上都颇具匠心。比如葡萄月令是一篇将散文之“疏”推向极致的佳作,它的整体结构显得疏简、随意,通篇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不少段落的句子也十分自然、简洁,但它的“疏”是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枝蔓后所呈现的干净利落,它应该属于语“疏”而事“密”的散文,在其俊朗、清疏的字里行间,弥漫着非常丰厚的内涵和意味。2.领会现代散文写法的多样性。现代散文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在结构谋篇上是千姿百态的,这是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的充分保证。应当明白,一篇散文通过什么线索安排结构、组织材料,是依据其表现的内容来决定的;同时,抒情、叙事和议论等类型不同的散文,在具体安排上也各不相同。 3.观察自然,感悟生命。本单元的三篇散文都是从观察中自然得来的,也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生命体验,在阅读中要细细地揣摩。 葡萄月令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不是处处都需要正襟危坐。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平常甚至平淡的生活状态中。有人告诉我们,只有认真地去感受和体味平常生活中那些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学习时,要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代著名作家。 “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 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为 沈从文的嫡传弟子,他的文风也明显地烙着沈从文 的印记。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 和事,在淳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先后出版有小说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孤蒲深处汪曾祺小品和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汪曾祺是一位“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不擅愤怒,长于慰藉;不擅谴责与鞭挞,长于赞美与咏叹。他用对脆弱的人心的体贴与呵护,对人性的呼唤与热爱,和对隐于民间、渗透在生活中的善与美 的发现及再现与礼赞,完成他世纪末的绝唱。葡萄月令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1.注字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2.写汉字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3.解词语摽:捆。泱泱:水面广阔;形容气魄宏大。嘬:吮吸。磁棒:结实。挺括:(衣服、布料、纸张等)较硬而平整。4.辨用法节制控制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敌人制高点的火力控制了整片开阔地,很难继续前进。提示“节制”指指挥管辖,限制或控制;“控制”指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或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1.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点评:虽然只有短短的三行字,却写出了果园的宁静和美丽。大雪无声,葡萄“睡”着,多么祥和安静啊。而到结尾处,葡萄又入窖了,“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前后照应,意韵深远。2.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点评: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葡萄的迫不及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状物散文有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常带有情感、理趣,并不从科学的角度排斥主观因素,而且使用手法也常常是文学的,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3.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点评:虽然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写得富有感情。“果园,美极了”,这是由衷的赞美,也洋溢着由衷的喜悦之情。梨花、苹果花、葡萄花的次第开放,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律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1.通过此文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提示:这篇散文的“疏”是一种高妙的表现技法,是与作者那淡泊、平和的心灵境界分不开的,显示了他飘逸、洒脱的人生气度,正所谓“文如其人”。有人评价汪曾祺:“他只顾勤恳地疏松着已经板结的心田,默默地播下富含营养的种子,坚信再多的灾难,也不能永远夺走人类丰收的季节。”文与人的相得益彰也说明:“疏”绝非空疏、粗疏之意,法无定法也并非散漫无度;不仅作文如此,做人也是这样。2.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雪,有何作用?提示:本文以“一月,下大雪”开头,铺陈了一种静谧的情调;结尾处又以“下雪了”回应开头,似乎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不过,结尾处写到雪,并没有简单地复归开头的静谧氛围,而是显示了生活的某种延伸,比如作者谈到在雪天“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担心老鼠打洞 让葡萄“受了冷”。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普通”的美一株葡萄从开始发芽,叶子变绿,葡萄抽条,卷须开小花,直到结果,葡萄成熟,这是多么有趣而普通的一个过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写的都是葡萄的生长与变化。在常人看来,这些是如此的常见和普通,而在作者的笔下却是这样的美,一种特别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美。一个个小小的细节,都被作者表达得活灵活现。作者像在悉心照料着自己的孩子,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整篇文章弥漫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夸张、虚幻的言语,每个词都是那么质朴、自然,却时时刻刻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美。“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似乎有一种美将要绽放,就这样静静地开放,最后又静静地枯萎。这些都被人熟知,甚至熟悉到“无视”,而人们却从来没有真正地了解它们。或许人们都不会在意生活的美。葡萄生长的过程,在作者笔下就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的美。可以看出作者自己很喜欢这种美,对这个过程也很欣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成长的整个过程。葡萄在每个月都会有独特的美。作者写的许多事都是十分寻常的,却让我们觉得特别有趣,特别有诗意。似乎有一株葡萄藤正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发芽,生长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 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儿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的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江苏文艺出版社人间草木,有删改)品读提示本文的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