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3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二十五讲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043019 上传时间:2021-05-19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4.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第3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二十五讲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 第3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二十五讲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 第3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二十五讲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五讲文言文阅读(三)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2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概括文段大意。3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4根据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中人物的做法、性格、品质进行认识评价。5探究古文中的经典语句的现实意义;根据文章内容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一、概括文意1揣 摩 标 题,领 悟 内 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大多能揭示文章重点内容,暗示文章主旨,启迪行文思路。2理 清 思 路,了 解 结 构 。大体辨明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3确 定 文 体,把 握 特 点 。不同体裁的文章,表现中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阅读时可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把握文意。如叙事性文言文可以按“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的程序展开阅读,而议论性文言文则可从把握论点入手,进而弄清论据,分析论证思路。 4精 读 首 尾,体 味 主 旨 。人们常常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还常说“卒章显志”“结尾点题”。由此可见文章的首尾往往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阅读时揣摩首尾,能体味题旨,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5抓 住 关 键,筛 选 信 息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_。”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筛选。如“谈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妾、客的话的不同”。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用反问句,十分肯定地表达了 她的偏爱之情,她是热情的;妾仍然用反问句,但少了“君美甚”三个字,加上她地位低微,因而她是畏怯、顺从的;客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领 悟 分 析,读 懂 情 感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重要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重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内容探究1审 清 题 意,把 握 要 点 。题意是答题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否则,答案与问题就会风马牛不相及。2扣 住 文 本,有 的 放 矢 。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答题时观点应来自文本,不能天马行空地随意发挥。3观 点 明 确,具 有 探 究 意 味 。由于这类题目一般有字数限制,故绝对不能写太多的闲话。所以在答题时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直接入题,且观点必须具有探究性,这样,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阅读的意义。4结 构 完 整,表 达 充 分 。答题时必须周密思考,审慎落笔,做到有头有尾。 三、感悟延伸1认 真 阅 读 选 文 。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选文(包括链接材料),理解文中内容、情感,再结合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2善 于 捕 捉 信 息 。要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3联 系 生 活 实 际 。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当然还要考虑观点的正确性。4组 织 语 言 。语言要简洁明了,通顺流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 乙 】伏伽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帝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 释 】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子姓:子孙,子孙辈。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帝:指唐高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_ 4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_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_。(用原文语句回答)()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王曰:“善。”乃下令帝大悦,即诏_ 【 思 路 点 拨 】第1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有一定的规律:一要注意“曰”“云” “言”等词,一般在这些词后断开;二要注意句首语气词、时间词及句末语气词,句首语气词、时间词起领起作用,而句末语气词起结束本句的作用;三要注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针对此题, “泛观前世”,由“泛观”二字领起;中间“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是对称句式,应断开。第2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词句,分析选择即可。A项中应为“当面指责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B项原文处应理解为: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 国。 C项把【乙】文中的“驱驰”一词理解为“骑马奔驰” ,显然是错误的,应该是“奔走效劳”之意。第3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句翻译应注意:重点词“期年”是“满一年”。“虽”是“即使”。第(2)句要注意助词“之”译为“的”;“是”指“代词,这,这样”。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通顺即可。第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甲】文中“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句话显然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乙】文中孙伏伽所言的结句很明显就是答案,尤其是一个“愿”字,带有“希望”之意,将他的心声悉数道出。做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人物答语的结句。第5题考查两方面的内容:加点词语的解释及由此表现出的人物形象。 单纯解释词语并不难,关键是由此生发的人物共同点分析。第一句要抓住语言描写,一个“善”字,干脆利落地赞同;然后就是动作“乃下令”,行事果断,绝不拖沓。第二句要抓住神态描写“大悦”,表现出人物虚心接受,勇于纳谏的品质;唐高祖“即诏”也与齐威王“乃下令”行事作风相同。做此类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中人物描写的内容,将人物的内在精神或者品格全面地分析出来。 【 参 考 答 案 】 1.泛 观 前 世 /子 姓 不 克 孝 /兄 弟 不 克 友 /莫 不 由 左 右 乱 之 。 2.D 3.(1)一 年 以 后 (过 了 一 年 ),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2)周、隋两朝的晚期(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4.王之蔽甚矣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5.“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威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