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区划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21135054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自然区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综合自然区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综合自然区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综合自然区划第一节 综合自然区划概述一、区划的概念 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自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自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方。但是,自然条件空间 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一些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相似性较大的区域,把相似的划 分为一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一区。人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以自然地理的某一个组成要素为划分对象所进行的区域 划分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 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综合自然区划是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 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差别: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行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从某一个要素特征进行划分。联系: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区划为依据。 按区划目的不同,自然区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区划,即针对某一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地域划分,如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 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之间存在差别和联系二、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综合自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综合自然区划一般方法的研究;(2)反映某一具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认识性区划方案的研究; (3)综合自然区划实践应用的研究。综合自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1)了解自然界不同地区自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示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律 的理论。 (2)摸清各地区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自然条件对发展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方面,从而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提供 科学依据。 (3)分析在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实施后果,从而为协调人地关系促进有利于人类发展的 良性生态平衡提供基本依据。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一、区划的理论依据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主要是根据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的。 而地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地域分异规律便成为其理论基础。二、区划的原则 区划的原则有许多种提法,如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原则、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生物气候原则、主导因素原则。陈传康教授认为发生统一性 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扼性原则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1. 发生统一性原则: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共同作用下的历史发展产物,是一个自然历史体,都有自己的年 令、发生和发展历史,而历史发展道路的共同性则使其具有自己的发生统一性特征。因此必须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区域单位的划分 。2. 相对一致性原则:对发生统一性原则的一大补充。在划分区域系统时,必须注意区域单位内部特征的一致性,划出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但 最大一致性是相当而言的,比较而言的,如果把最大一致性看作是绝对的,综合自然区划就无法进行了。对不同等级系统来说各自的一致性是 不同的。自然带(高级单位)的一致性体现于热量基础的大致相同;地区(次一级单位)的一致性体现在热量基础大致相同下的湿润干旱情况 也大致相同,如半湿润地区:干燥度,11.49,年降水量,5001000 mm,森林草原。3. 区域共扼性原则:起源于区域单位的空间不可重复性。任何一个区域系统永远是个体,不能存在彼此分离部分。如山间盆地和它附近的山地 极不相似,但根据区域共扼性原则必须把两者合并到一个区域单位中。同理,若自然界中存在两个自然特征类似但彼此隔离的区域,也不能把 它们划到一个区域单位中。 例如四川盆地之所以成为一个盆地,是因为周围被山地所包围,反之,没有周围的山地也就无法显示四川盆地的盆 地特征。又如柴达木盆地的归属问题曾引起长期争论,李世英、杨纫章强调把柴达木盆地划归蒙新高原或西北区,原因是自然条件各方面都具 有温带荒漠的色彩。只能证明柴达木在类型方面与蒙新荒漠、半荒漠类似,却不能证明柴达木应属于蒙新高原。柴达木呈东西向展布于青藏高 原北缘,处于高原向西北干旱区域的过渡区,北部的阿尔金山属青藏高原外缘山地,柴达木盆地是被青藏高原众山脉所包围的盆地。根据区域共扼性原则,应划在青藏高原内部,另外从发生一致性原则出发,也不应该从青藏高原中划出去。4. 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这是自然区划中应用最成功的原则。它能反映出自然地理区域发展分化的规律性,所以应用最广泛。 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区域内多种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这些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如果一种要素发生变 化,必然导致与它相联系的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以致影响到自然综合体的特征或性质的变化。综合性原则就是要分析这些组成要素的特征、性 质和各自在自然综合体中的作用、地位及其变化规律,同时更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自然综合体的制约程度。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会发现各要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可以找到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导因素对区域特征的形成和不同区域的 分异有重要影响。所以,在综合分析各要素基础上,强调主导因素的作用,即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如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它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境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基础上,把海陆分布 形式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差别,集中表现到水热对比差异上,作为主导因素。东部季风区湿润,西北干旱区干旱,青藏高寒区高寒。三、区划的方法 贯彻区划的原则,必须运用相应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原则与方法是紧密联系的: 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 相对一致性原则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比区划法) 区域共扼原则类型制图法 综合性原则部门区划选置法(图幅叠合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网格分析法) 主导因素原则主导标志法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的等级就是区划的等级系统。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即区划单位的排列方式。任何综合自然区划总是要拟定一定的等级系统,这是区划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如大学,从校学院系年级班级就是一个等级系统。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单列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 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 于非地带性因素。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称为双列系统。另一种则主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其等级系统应有一个系列 单列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区域单位 只反映一种分异因素,所以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这样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即同时在地带性因素和 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的地域单位单列系统。一、双列系统 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 提。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它们既反映地带性规律,又反映非地带性规律,但所突出反映的规律不同。主张双列系统的学者认为:(1)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当反映客观存在的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因 此,综合自然区划单位也就有两种并列的等级系统。(2)这两个互不从属、互不依存的等级系列,只有在景观(最后的和不可再分的区域单位)中才能完全结合起来。 由于综合自然区划不是经常都划分到景观,因此,需要采用一种特殊的联系单位将两个等级系统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单位是在地带性单位与非 地带性单位两个系列单位叠置后获得的,而且只有等级相称的单位叠置才是合理的(图 6.3)。(3)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基本的,联系单位是次要的。 双列系统对于科学认识地表自然界是有一定意义的,但为了实践的需要,为了非专门研究自然历史的科技人员和干部的方便,双列系统显得重 复、繁琐。然而,主张双列系统的学者认为:只有运用双列系统才能更充分地反映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界线的争论较少。它即可按山地、平原 等非地带性单位划分,又可依地带性特征来划分出地带,对自然综合体的认识、利用和改造仍是很方便的。在应用时,为了方便还可任取一个系列。对于区划单位的综合研究,则可按地带性单位作单列系统予以阐述,而将非地带性单位放 在总论中加以综合论述。因此,有人主张在中高层次的区划工作中采用双列系统,而在较小范围内进行区划则以单列系统为宜。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它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的纬度地带性的属性及其特征划分的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 5 个特点: 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单位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单位。 不完全综合性区划单位:地带性属性不仅表现在气候、土壤和植被上,在其他组成成分乃至整个区域综合特征上都有一定程度 的表现。因此,地带性区划单位是综合单位,但由于其内部在地质基础和地貌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即缺乏这些方面的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 致性,因此这些单位的综合性是不完全的。 空间的分布:地带性单位在空间的分布上是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但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实际分布复杂化了,有的与纬向偏离, 有的受海陆分布和大地构造、地势起伏影响分布不规则,有的呈锯齿状; 更替规律:地带性单位由赤道到极地的分布与太阳能在地表的分布有直接关系,这些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更替规律是 以赤道为轴,南北两半球的地带性单位呈对称分布形式; 界线:地带性单位的界线是逐渐过渡的。 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是: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自然带。自然带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能不能作为一个区划单位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自然带是地理区划范围且是高级区划单位,也有人反 对把自然带当作自然地理区划单位。持反对意见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前苏联的伊萨钦科和格里高利耶夫,他们所理解的带相当于地球上基本热力带,每个热力带没有明确的标准。此意见证据不足,也没有 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所以,在区划时划分带没有多大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多数地理学者赞成自然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认为自然带应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因为热量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太阳辐射是地表许多自然过程的基本能源,是考察地理地带性周期法则的起始点。将地表按热量条 件加以区分,对农业,对了解自然界中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现象和过程无疑是必要的。目前公认的自然带划分图式是: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采用中间观点,热量带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认为热量对于自然综合体中一切过程都有影响,热量相同的地域, 土地潜力是相差不多的,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热量不代表一定自然综合体,所以,不把热量带作为区划的一级单位,而作为 0级 单位处理。表 6.1 不同作者所划分的自然带的图式比较 应当指出,由于地带性区划单位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因此适当划分一些过渡带作为基本带是可以的,但必须注意带的等价性,某些区划所划 分的带实质上只是亚带,甚至是比亚带更低一级的单位,这些过渡带的范围过窄,不能与基本带等价。为了反映地带性区划单位的过渡性质,与其把它们提升到带一级,不如把它们视为更低一级的区划单位(亚带,地带)。 例如,亚热带和暖温带是我国境内各带中生物气候最复杂的两个带,其所占面积也最大,可把它们细分为五个亚带,即南亚热带、 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北暖温带。划分自然带,并作为最高一级地带性区划单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洲地带性分异的事实,以使各国综合自然区划系统衔接; 第二,便于协调综合自然区划与气候、土壤、植被等部门自然区划的高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第三,便于推广农业生产经验,协调农业耕作制度,因地制宜。 自然地带 自然地带是自然带的进一步划分,是最基本的地带性高级区划单位。自然地带不象自然带那样有很多争议,但对它的概念的强调和划分地带选 取的指标尚未统一。但有一点是一致的,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带性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地带”的自然综合特征集中反映出来的。各自然地带 是地表客观存在的实体,把它作为自然区划单位是没有争议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对自然地带的论述是:每一个地带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根据土壤和植被来划分地 带,每一个地带都有相应的植被型和土类。如亚热带湿润地区东部亚地区, 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 与黄褐土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或红壤与黄壤地带。热量条件不同,地带的排列大致与纬线平行。但植被类型与土壤类型并不完全一致。如华北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分布区有棕壤、褐土 两类,要具体分析,棕攘出现在较湿润区,褐土出现在干旱区,而按湿润状况划分植被可分为与地带相对应的两个植被带。自然亚地带与次亚地带 自然亚地带是自然地带内部的地带性差异,是进一步的划分。一般来说,自然地带的更替变化是自然地理综合特征明显的地带性质变;亚地带的更替变化是地带内一、两种自然要素的地带性质变,另外的要素只发生量的改变; 次亚地带的更替变化是亚地带内各自然综合特征、自然要素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表 6.2 某些地带进一步划分的可能图式 (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按地域分异的非地带性特征来划分的各级地域单位。非地带性因素地球内能(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分异)。非地带性单 位有以下5 个特点: 主导分异因素: 非地带性单位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矛盾、相互联系中,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形成的单位; 空间分布: 非地带性单位与地带性单位相互对立,不是呈带状按纬向延伸,而是“切断”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并呈“块 状”分布; 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非地带性因素的完整性取决于地势构造和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但它在地带性方面不一定具有统一性,即非地带 性内部可以允许有不同的地带单位存在,正如地带性单位可以包括山地,又包括平原一样,都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更替规律:地带性单位内部由极地到赤道的更替规律:非地带性单位在高、低纬度更替不明显,而在中纬度更替规律是从沿海到 内陆; 界线:非地带性单位的界线由于受地势和构造的影响,不象地带性单位界线那样模糊不清,常具有明显的界线。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等级序列是这样构成的: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以往的区划中在划分自然区这一级单位时的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把我国分为两个大区,如1954 年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中把我国分 为东半壁(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和西半壁(季风影响微弱或完全无季风影响的区域),这主要是根据海陆位置和大地构造单元引起的差异划分 的。 自然大区海陆位置的巨大差异引起的; 大地构造单元引起的巨大差异; 上述两方面差异相结合而引起的。自然大区是非地带性单位的最高级单位,大陆上的非地带性分异有三种: 另一种是把全国划分为三个大区,把青藏高原看作一个独立的大区,每个大区的大地构造单元不同,地势高度差别较大,以明显的地势界线为界。黄秉维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中划分三大区的依据是: 新构造运动差异,现代地势轮廓; 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差异; 气 候主要特征;自然界主要发展过程的差异;人为因素对自然的影响。1978 年4 月综合大学在西安会议拟订的方案中把全国 分为两个大区域,指中国东部和中国西部。1982 年的中国景观区划也是分为两个大区的。高寒, 4000 米的高原、大山系等,高山草甸草原、荒漠等。 季风气候、湿润,地貌平原,森林植被;干旱,低山丘陵高原、高山、盆地,植被荒漠、半荒漠草原;大区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占全国总面积 (%)47.629.822.6占全国总人口 (%)954.50.5气候季风,雨热同季,局部有旱涝干旱、水分不足限制了温度 发挥作用高寒,温度过低限制了水 分发挥作用地貌大部分地面在500m以下,有 广阔的堆积平原高大山系分割的盆地、高 原,局部为窄谷和盆地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 及高大山系地带性纬向为主经向或作同心圆状垂直为主水文河系发育,以雨水补给为主, 南方水量充沛,北方稀少绝大部分为内流河,雨水补 给为主,湖泊水含盐西部为内流河,东部为河 流发源地,冰雪融水补给 为主土壤南方酸性、粘重,北方多碱性; 平原有盐碱,东北有机质丰富大部分含有盐碱和石灰,有 机质含量低,质地轻粗,多 风沙土有机质分解慢,作草毡状 盘结,机械风化强植被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 林、落叶阔叶林至落叶针叶 林,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局部山地为针叶林、荒漠草 原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 山荒漠,沟谷中有森林农业 特征粮食生产为主,干鲜果类,林、 牧、渔业以牧为主,绿洲农业沟谷及低海拔高原面有 农业,高原牧业表6.3 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据席承藩、丘宝剑等)自然地区是在自然区内划分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在前苏联一些地理文献中,自然地区相当于第二级大地构造单元,自然地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质地貌为基础,实际上也体现了土 壤、植被及景观的类同性。我国自然地区的划分,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分为东北地区(寒温带、温带)、华北地区(暖温带)、华中华东地区(亚热带)、华南 西南地区(热带) 自然地区 亚地区是在地区内进一步划分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亚地区内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表沉积物性质等基本相似,相当于第三级大地构造单元,其气候、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区域共 同性。罗开富,据非地带性原则把东北地区划分为大兴安岭副区、东北平原副区、长白山地副区,这属于亚地区的实例。 亚地区 在自然亚地区内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自然小区,是最低一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在苏联和我国一些地理文献中称为“自然州”、“自然县”它的主要标志是:中小地貌结构的一致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自然地理过程的相似性。 按上述标准,可以在亚地区内划分小区,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自然小区研究的不充分,在非地带性区划单 位等级系统中划分出小区有争议。但我们认为随区划的深入,随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的研究深入,按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在亚地区划分小区对 揭示地域分异规律,做好省级的区划工作确有必要。 自然小区双列系统举例(东北区)非地带性单位:大区 东部季风大区。地区东北地区。亚地区大兴安岭亚地区,东北平原亚地区,长白兴安亚地区,黑龙江和乌苏 里江低地亚地区 地带性单位:带东亚温带。地带东北温带针叶林灰化土地带,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灰化棕壤地带。亚地带东北针阔混交林灰化 棕壤亚地带,东北针阔混交林山地灰化棕壤亚地带二、单列系统 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区划单位应是同时反映出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完全综合体,这就是单列 系统。复习 双列系统的基本观点: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反映客观存在的两类其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不同的地域单位,所以区划等级系统也应有两种并列的、不同的等级系统;这两个“互不依存和没有从属关系”的系列只有在景观中 才完全结合起来,但一般区划划不到景观,所以采用“联系单位”把两个等级系统联系起来。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是基本的,联系单 位是次要的。单列系统的基本观点: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当反映客观存在的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从综 合的观点出发,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应当综合反映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划分完全综合性的地域单位,并建立完全综合性的单位等级系统; 单双列系统并不互相排斥、截然对立,在一定意义上讲双列系统中的“联系单位”相当于单列系统中的区划单位,所以联系单位不是次要的, 是主要或基本的单位;双列系统可以作为得出综合性地域单位(联系单位)、建立单列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步骤。 两种观点并不对立,争议的实质是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一个从分析观点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建立 两种并列的区划单位。另一个从综合观点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建立完全综合 区划单位,双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次要的,而单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基本的。1、统一单列系统地表地域单位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综合表现。因此,完全可以根据地域分异因素和分异规律的综合表现来划分 综合性的地域单位,并按从属关系建立综合性单位等级系统,称为统一的单列系统(任美锷、赵松乔的中国自然区划方案)2、交叉单列系统这种区划等级单位系统,从形式上看是单列的,但内容上却与统一的单列系统有很大不同。交叉单列系统认为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可以分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两种单位系统,但为了消除双列系统在使用上的不方便,又保持科学的完整性,将两个系列的区划单位,依次交 叉排列到一个系统中,所用到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就是一个交叉单列系统,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即是这一种。3、叠置交替单列系统:是由陈传康等学者提出的,是通过双列系统相叠置而获得的完全综合性的单列系统。1. 统一单列系统:任美锷的中国自然区划方案中的等级系统是: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州。赵松桥,1983 年的新方案中是: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统一单列系统就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规律在较高级区划单位中统一起来。从而更全面的反映出区域客观现实体的本质特征。 自然大区(赵松乔)自然大区是单列系统中的第一级单位,根据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 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差异 ; 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 ; 气候主要特征的差异; 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方向差异, 赵松桥的区划方案分为三个自然大区。 自然地区在自然大区上,根据温度条件的组合大致相同,并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反映有一定共同性而划分的,指标是温度和水分组合情 况以及在自然大区内的主要分异因素,如东部季风区,主要分异因素是纬度位置和温度带,从北到南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 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华中华南湿润半湿润亚热带地区、华南湿润热带地区;西北干旱区,主要分异因素是距海远近以及由此引 起产生的水分与植被的差异,可以分为内蒙草原地区和西北荒漠地区,以贺兰山、六盘山一县为界;青藏高原区,主要分异因素是地势以及各 自然因素的垂直变化,资料不充分只划了一个地区,就是青藏区。在不同大区采用不同的划分指标。 自然区在自然地区内,按照地带性反映气候、生物、土壤等因素,非地带性反映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水文地质等综合分异指标 来划分的。自然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合理利用土地和改造自然的方向。这一级区划单位相当于双列系统中亚地带与地区之间的联系单位,大 致相当于交叉单列系统中的自然地带与自然省相结合的单位。 自然亚区自然亚区是在自然区内的进一步划分,其划分主要指标是非地带性因素(地貌、地面组成物质)的特点及其在地带性因素(气候、 生物、土壤)上的反映。同一自然亚区,在综合自然环境及其土地利用和改造方向上更为一致。 自然小区自然小区是在自然亚区内进一步划分的,表现出地带性特征和非地带性特征各自的极大一致性,同时具有相同的土地类型组合结构, 是区划的最低一级(基本)单位。统一单列系统有以下特点: 在较高级单位中把地带性特征与非地带性特征结合起来,并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指标相结合作为各级单位划分指标; 采用了同级单位的综合指标法进行区域划分; 每一级区划单位既不是地带性单位也不是非地带性单位,它是完全综合的区划单位。2. 交叉单列系统交叉单列系统实际上是双列系统的单列形式,用图说明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划分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小区(州)和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创造性的运用了交叉排列方法,其等级单位系统是自然区热量带自然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 对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作出了典范,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一些区划方案影响较大。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有以下特点: 交替使用地带与非地带性特征作为各级区划单位划分的主要根据; 在同级单位采用统一的指标,在不同级单位中采用不同指标进行区划; 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依次更替,相互割切划分,体现出综合划分的特点; 区划的下限单位自然小区是综合特征最一致的单位。3. 叠置交替单列系统该系统是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列区划单位入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交替运用主导标志法进行两类区划单位的界线网格的叠 置,是地带性区划单位内有非地带性差别,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内有地带性差别,从而相应形成省性单位和带段性单位,为单列系统在带内划分 地区(自然国),地区内划分地带,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双列系统不完全区划单位交替叠置,从而得出完全综合性的单列系统区划单位(图 6.4)。图 6.4 由双列系统获得单列系统示意图叠置交替的单列系统具有下列特点: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进行区域划分; 每个单位都是其高级单位的一部分,即高低级单位之间有等级从属关系; 它是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系列,只有自然区(景观)才是最综合的单位。总结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有四种,分别是: 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限单位(自然小区)得到统一的双列系统;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从高级单位开始就得到统一的单列系统; 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交替叠置,使带段性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叠置单列系统。四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使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如何更充分的反映地表地域分异的复杂性和多级性。但作为为农业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综合自然区划,双列系统在应用时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而单列系统则具有优越性,交叉单列系统 和叠置单列系统从理论上讲比较严密,但级序过多,在实际应用时显得有些琐碎。而统一单列系统不仅揭示了地域分异规律在不同区域内对立 统一的表现形式,同时在生产实际中也便于应用。四、区划单位的命名区划单位的命名既要反映区域的地理位置,又要反映区域的综合自然地理特征,还要精炼、简便、便于使用。目前,命名大致有 三种办法: 主要综合地理特征表述,分别采用一名、二名、三名。 1959 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在热量带、自然地区、自然地区的高级单位中用了此法,一名:暖温带热量;二名:暖温带湿润地区采用热量和水分命名;三名: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地带,用热量、植被、土壤三名并列命名; 地理位置与区域主要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列命名, 1983 年赵松乔的区划采用了此法,自然地区采用位置、水分、温度三名法, 如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 地理位置单名法,罗开富、任美锷的区划单位采用了此法,如东北区、华北区第四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评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