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2061898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农村人口流动状况及其社会影响的调查以安徽省枞阳县为例(张文章 公共09 1008029)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国内加入世贸组织后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能否得到较好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核心在于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乡集中。通过理解农村人口流动状况,我们可以对目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更加理性苏醒的结识。(一)城乡化过程中的农村人口迁出中国的城乡化水平不断提高,大批农业人口迁出农村进入都市。,中国大陆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为7.37亿,约占56。而估计到“十二五”期末,国内人口总量将达到1.9亿左右,城乡人口将初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大批人口进入都市,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步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民工潮”在城乡间的流动自198年第一次“民工潮”的浮现,2近年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老式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但由于旧有户籍制度导致的“二元型”社会,农民工虽然过着事实上的都市生活,却始终不能为都市所接纳,无法转化为产业工人。大批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不仅缓和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增援了都市建设,也将先进的文化带回了乡村。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浮现了愈演愈烈的“用工荒”现象,越来越多的务工者放弃了在外乡奔波,而选择回到家乡或者邻近都市工作。这种新的流动趋向,反映出国内经济发展到了新的节点,依托便宜劳动的低端经济将难以维持。(三)人口构造的变化中国人口构造的变化同样在广大农村地区得以显现。一方面是人口构造的老龄化,与都市相比,在农村地区由于社会公益机构的缺少,老年人更加依赖子女养老。另一方面人口素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知识和更开阔的视野,但同步缺少上一代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种状况之下,更需理解农村人口的流动状况,建立起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文献综述(一)徐增文,“民工潮”与二元构造的历史考察。所谓“民工潮”,实质上是国内农村劳动者在不变化户籍身分条件下,自主性外出重要从事二、三产业的跨地区就业行为。从发展过程考察,“民工潮”的形成涉及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所反映的是现实经济推动力地区间比较收益差别,并不存在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界线。、二元构造的形成。隐藏利益动因背后的是国内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及其所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构造格局。城乡差距拉大,农民进城愿望强烈,然而在筹划经济体制下,过多的都市人口会导致严重的财政承当。为了避免农村人口过度流向都市,国家便不断强化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封闭在农村社区内部。同步,政府对非农产业的垄断,也使农民一旦离开土地,便没有了基本生存保障。3、非均质性的扩散。筹划经济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重要体现为城乡二元经济构造差别,70年代末后来,这种均质状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城乡经济二元化仍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国内经济中市场因素的作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不可避免。4、体制壁垒的松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体制环境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限制。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国家的政策扶持,激发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村劳动力游离土地发明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都市户籍管理制度有所松动。如95年,有关部门发出告知,容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容许农民凭借临时户口或其她审批程序长居都市。以上分析表白,自8年代中后期涌起的“民工潮”是国内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格局所隐含矛盾的显现和反弹,又是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反映。“民工潮”反映了人口都市化、工业化的客观趋势,体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进步现象。(二)费孝通,江村经济。源自36年的一次实地考察,作者生动记录了当时江苏吴江开弦弓村农民的平常生活,涉及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朴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减少到局限性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限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运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1、土地问题老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是家族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支出由家长严格控制。随着子女逐渐成长为一种完全的社会人,父母的权利由经济控制变化为享有瞻养的“情感权利”,而瞻养也反过来是子女用以表白传嗣的合法。老式的重土观念使农民不肯随意变卖土地,但这种自给的生产方式是很脆弱的。一旦受到外来冲击,农户因需要一笔钱而不得不变卖土地,在土地的占有问题上,反映的不再是一种伦理关系,更多的是一种金融关系。往往那些在农村中超过90%农民的拥有不到10亩的土地,还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成为佃农。由于她们的耕作是“靠天吃饭的”,又由于经济萧条,地租成为贫农沉重的承当。土地问题的困境在于农民可在土地上得到的收入局限性以维持基本生活。2、老式家庭新格局倾向老式的家庭伦理关系都体现了老式经济作用的直接影响。在老式模式的家庭中,妇女的地位是由其对家庭手工业丝业的奉献确立的,而经济的变迁,特别是老式的蚕丝业在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冲击下,急需新技术的补充。在这样一种转折时期,导致了老式家庭关系矛盾和分解。经济衰落冲击了老式习俗。一方面农民会尽量节省礼仪上的开支,例如老式庙会被取消,晚婚状况的浮现。另一方面家庭构造发生了变动。丝业衰落,而妇女也不被容许在农田里劳动,最后将导致妇女外出谋生。妇女职业的转变使老式的夫妻关系必然会呈现新的变化,进而导致整个亲属关系的变化组合,这也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在其她领域所引起的变革。(三)唐慧君,彭拥军,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高等教育对农村社会的影响重要体目前农村人口向城乡流动和农村职业地位的提高等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农村人口向都市流动提供“存量”,农村人通过接受教育跳出“农门”成为城乡人口,这种流动远远不止是地理意义上的社会流动,更涉及着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拉动农村基本教育发展,最后提高农村人口向上流动的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助于农村职业地位的向上流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增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由于城乡之间存在诸多人为的或自然的差别,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增进农村人口流动的过程中突显着许多问题。高等教育收费减少了农村贫困生的入学机会,最后给农村人口流动带来不利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一定限度上影响了文凭筛选功能,阻碍文凭增进社会合理流动作用的发挥。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教育竞争更加复杂而剧烈,给农村人口的流动带来新问题。三、研究框架(一)引言与概况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参军一段时间,未变化定居地的人口移动。本文讨论农村人口流动,重要以脱离农业生产为准,涵盖了农民工外出务工、接受高等教育等方式。在城乡化的大潮中,农业人口大规模迁出,因而也是要讨论的范畴。(二)农村人口流动方式与过程分析1、人口流动的静态比较 分析比较历年来样本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2、人口流动的动态考察通过具体的样本分析,描述农村人口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涉及教育途径和非教育途径。(三)趋势分析 运用人口流动模型,全面考虑政策导向、市场经济等因素,试得出农村人口的将来趋向和特点。(四)人口流动对老式乡村的影响(1)经济意义。大量劳动力脱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作物“土地荒废”现象。(2)家庭与社会影响。 如“准单亲”家庭对小朋友成长的影响。(3)文化意义。先进文化的传入,老式农业文化逐渐变得淡薄。四、时间及环节安排4月,学习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和人口流动模型收集和梳理农村人口流动的资料5月,以安徽省枞阳县为样本,分析其农业人口的流动状况及社会影响安排一至两次实地调查6月,分析与总结论文撰写与提交五、参照文献1.徐增文,“民工潮”与二元构造的历史考察,江海学刊,996年6月。.唐慧君,彭拥军,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大学教育科学第期3 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4. 百度百科“三农问题”词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