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壁垒研究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204924497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壁垒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壁垒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壁垒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壁垒研究加快植入式心脏起搏、心衰治疗介入、神经刺激等有源植介入器械研制。发展生物活性复合材料、人工神经、仿生皮肤组织、人体组织体外培养、器官修复和补偿等。推动先进材料、3D打印等技术应用,提升植介入器械生物相容性及性能水平。一、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壁垒(一)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壁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多样化,医疗器械制造商需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计理念,以便为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高性能的产品。由于心脏及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器械产品设计复杂,涉及人体血管解剖学、人体工学、材料学、机械设计等多项交叉学科,心脏及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往往需要深厚的研究基础及技术积累,才能研发出满足临床需求的高性能产品。新进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足够的技术积累、研发能力并生产出质量稳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二)医疗器械行业人才壁垒心脏及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综合应用的研究,并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要求研发人员在材料、计算机与软件、临床医学等学科均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研发能力。但培养或引进专业人才团队的成本较高,培养时间周期较长,心脏及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器械新进企业的人才培养壁垒很高,使得市场新进入者较难在短期内完成积累。(三)医疗器械行业资金壁垒医疗器械企业需要支付较高的人力成本并投入较高的研发费用,以完成市场调研、确立研究方向、设计开发、试生产到产品正式进行市场推广并销售的各阶段。为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医疗器械企业需要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对于经营规模较小,融资渠道有限的新进企业常因为资金实力不足而无法形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四)医疗器械行业准入壁垒各个国家和地区针对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均设置了较高的标准,以降低应用时的医疗风险。根据风险程度,我国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对生产和经营风险较高的第二、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严格的许可和监督制度,从研发到获得市场准入许可周期较长。为了进入国内外医疗器械市场,尤其是心脏及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器械行业,企业需要在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对法规政策的理解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对新进企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准入壁垒。(五)医疗器械行业营销渠道壁垒我国医疗机构地域分布广阔,医疗器械制造商需要较长的周期扩展其营销渠道并匹配服务网络。国内心脏及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器械行业制造商通常采用经销的销售模式。专业成熟的经销商已经与早期进入市场的企业进行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使发展较早的企业拥有固定而广阔的销售网络,而新进企业难以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对新进企业的营销渠道拓展形成了一定的壁垒。二、 深化开放合作鼓励第三方机构建立健全进出口法律咨询、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服务保障体系,引导企业规范国际经营行为,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发挥多双边合作和对话机制作用,推动研发设计、临床应用、技术标准等多领域合作,积极营造开放、透明、包容、公平的国际化市场环境。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带动成套医疗装备走出去线国家和地区提供高水平医疗健康月良务。三、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医疗健康科技前沿,编制医疗装备重点产品和技术目录,支持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国家医学中心制定发布技术创新路线图。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予以支持,持续推进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前沿基础技术研究。鼓励医疗装备与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船舶等行业跨领域合作。加强材料、部件、整机等上下游协同攻关,加快补齐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瓶颈短板。四、 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装备产业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8o/o;制造体系基本健全,形成了22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覆盖了卫生健康各个环节,基本满足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养老、慢性病防治与应急救援等需求;企业主体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413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形成了一批协作配套、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产品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突破了超导磁体、电子加速器、射频谱仪等一批关键技术,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二代人工心脏、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基地。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医疗装备企业积极组织生产、保障供应,有力支撑了国内疫情防控需求和国际抗疫合作。五、 基本原则(一)坚持创新发展完善产学研医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医疗卫生、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信息通信、新材料等技术的融合应用,研发新技术、拓展新产品、探索新模式。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升技术发展水平。(二)坚持医工协同强化需求牵引,鼓励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协同创新资源,积极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构建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相互促进的循环发展良性机制。提升先进适用产品的供给能力。(三)坚持安全第一把质量和安全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质量管控。加强数据规范管理和开发应用,确保产品安全有效,数据安全可靠,为全面维护人民健康提供安全支撑。(四)坚持开放合作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医疗装备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六、 医疗装备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现代制造、新一代信息、新材料、前沿生物等技术与医疗装备技术跨学科、跨领域交融发展提速,新型医疗装备产品不断涌现;全球大卫生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医学服务模式从疾病医学服务向疾病健康医学服务转变;构建面向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新型医疗装备发展体系成为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热点,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快速调整变化。我国医疗装备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调整,发达国家争夺医疗装备竞争高地日趋激烈,我国医疗装备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面临的阻力和竞争压力明显加大。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健康管理意识日益增强,催生了超大规模、多层次且快速升级的医疗装备需求;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产业基础能力日益增强。加速推进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面对新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对医疗装备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面对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自立自强,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积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七、 重点发展领域(一)诊断检验装备发展新一代医学影像装备,推进智能化、远程化、小型化、快速化、精准化、多模态融合、诊疗一体化发展。发展新型体外诊断装备、新型高通量智能精准用药检测装备。攻关先进细胞分析装备,提升多功能集成化检验分析装备、即时即地检验(POCT)装备性能品质。(二)治疗装备攻关精准放射治疗装备,突破多模式高清晰导航、多靶区肿瘤一次摆位同机治疗、高精度定位与剂量引导、自适应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等技术。攻关智能手术机器人,加快突破快速图像配准、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多自由度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发展高效能超声、电流、磁场、激光、介入等治疗装备。推进治疗装备精准化、微创化、快捷化、智能化、可复用化发展。(三)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研制脑损伤、脑发育、脑血氧、脑磁测量等新型监护装备,发展远程监护装备,提升装备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推动透析设备、呼吸机等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性能提升。攻关基于新型传感器、新材料、微型流体控制器、新型专用医疗芯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医疗级可穿戴监护装备和人工器官。(四)中医诊疗装备发挥中医在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独特优势。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深度挖掘中医原创资源,开发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可穿戴等新技术的中医特色装备,重点发展脉诊、舌诊以及针刺、灸疗、康复等中医装备。促进中医临床诊疗和健康服务规范化、远程化、规模化、数字化发展。(五)妇幼健康装备发展面向妇女、儿童特殊需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健康促进等装备。攻关优生优育诊断分析软件及装备。研制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可穿戴装备。推动危重症新生儿转运、救治、生命支持以及婴幼儿相关疾病早期筛查等装备应用。促进妇幼健康装备远程化、无线化、定制化发展。(六)保健康复装备发展基于机器人、智能视觉与语音交互、脑机接口、人机电融合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新型护理康复装备。攻关智能康复机器人、智能助行系统、多模态康复轮椅、外骨憾机器人系统等智能化装备。促进推拿、牵引、光疗、电疗、磁疗、能量治疗、运动治疗、正脊正骨、康复辅具等传统保健康复装备系统化、定制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平衡功能检查训练、语言评估与训练、心理调适等专用康复装备供给能力。(七)有源植介入器械加快植入式心脏起搏、心衰治疗介入、神经刺激等有源植介入器械研制。发展生物活性复合材料、人工神经、仿生皮肤组织、人体组织体外培养、器官修复和补偿等。推动先进材料、3D打印等技术应用,提升植介入器械生物相容性及性能水平。八、 完善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发挥医疗装备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及相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聚焦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和关键零部件等协同攻关,提升行业关键技术和先进适用产品供给能力。引导跨领域合作,打造一批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市场化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产学研医协同,面向精准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的新型创新平台,提升原创性装备开发能力和融合创新能力。九、 发展愿景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一)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医疗装备亟需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基本补齐,初步建成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疗装备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健康促进、公共卫生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腔镜手术机器人、7T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质子重离子一体治疗系统等一批高端产品实现应用。(三)企业活力显著增强医疗装备龙头企业的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涌现一批细分领域全球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以及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独特工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四)产业生态逐步完善医学工业、医院工厂、医生工程师等多维度医工协同创新模式初步建立,健康医学服务快速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精准医疗、中医特色医疗等新业态全面创新发展。(五)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医疗装备产品认可度、品牌美誉度及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幅提高,6-8家企业跻身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到2035年,医疗装备的研发、制造、应用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进入医疗装备创新型国家前列,为保障人民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