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法专题讲义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00253563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法专题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法专题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法专题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理论专题一 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理论专题二 大学精神与理念专题三 大学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专题四 大学课程与教学(一) 大学课程与教学(二)专题五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什么是“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Post-secondary education、Tertiary education 高等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高等教育的概念经 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f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涵义高等教育的涵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本质特征。古代:“高深学问的教育” 中世纪至19世纪:“大学教育” 20世纪初至今:“中学后教育或第三级教育”一、高深学问教育 埃及、印度、中国、希腊等古代文明国家,很早就出现了各自的文化经 典,即当时的高深学问,如:印度的吠陀经;中国的“六艺”、“四书”、“五经”;希腊的“七艺”等。并建立了各式学校作为传播和探究高深学问的专门机构高深学问的学术中心(一)古埃及的高等教育公元前6000年前,出现学校教育活动。公元前3787前1580年间形成了 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培养官吏:撰写公文、函札、契约、记事、巴比伦 外邦文字培养专业人才:天文、水利、建筑、医学培养宗教人才:宗教、道德、文学、数学、天文、物 理、医学、农业、雕刻和防腐术等。(二)古印度的高等教育 公元前16世纪开始,古印度产生了传授高深学问的学术中心。1.塔克西拉(公元前1000-前500年)婆罗门教-佛教教义(公元前6世纪)教学内容:一类是以吠陀经为代表的宗教和文学;另一类则是各种实用技艺和职业性课程:传统习俗和世俗法、逻辑、星 云学、算术、音乐、医学、军事、记账、农业、商业、养牛、魔术、冶 金术、养蛇术、绘画、舞蹈等。2.那烂陀( 425-1205年)公元5世纪,印度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在那烂陀建立,其后国王、 印度教和佛教相继在附近建校舍,成为南亚乃至整个亚洲著名的高/等学府。/ 集聚僧徒万人,僧师1500余人,中国的玄奘法师曾在此留学5年。 教学内容:吠陀经、逻辑学、辩证法、医学、文法、法律、哲学、 绘画、音乐等。(三)古代中国的高等教育 公元前2700年前,中国就有了高等教育的雏形。 虞夏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西周的辟雍、泮宫、射庐等 古代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古代中国官学、私学以儒学教育为主,以经史为根本,以“明人伦”为 中心,通过四书、五经的学习,培养经世致用人才。本质上是一种人文、 道德教育。(四)古希腊的高等教育 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创了高等教育的先河。1. 哲学教育哲学学校代表人物:柏拉图 PlatoA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最早进行哲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组织。A弟子入学前需保持5年的沉默,在此期间过着极端简朴的生活。弟子分核心弟子和外围弟子,分别接受高深学问教育和基础哲学教 育。学生生活:上午在神庙边散步沉思、学习;下午学习;晚上散步沉思;睡前听音乐。重视数学教育和音乐教育。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下,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开始设立哲学学校和修辞学校,聚徒讲学、传播和研究自己的学说。柏拉图的“学园”、伊索克拉特的修辞学校、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伊 壁鸠鲁和芝诺的哲学学校,共同构成了西方历史上的“雅典大学”。柏拉图把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初、中等教育阶段一算术、 几何天文、音乐“四艺”高等教育阶段一数学和哲学或辩证法,时间10年f培养掌握绝对真理和追求最高“善的理念”的人f 哲学王“伊壁鸠鲁和芝诺以伦理学作为哲学教育的重点。伊壁鸠鲁倡导传授 以快乐和幸福为核心的伦理学知识;芝诺认为要学习文法、辩证法、 修辞、诗歌和音乐,以增加知识,丰富理性生活。2. 修辞学教育修辞学校代表人物:伊索克拉特 Isocrate修辞学教育始于智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 传授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培养能有效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公民和管理者。伊索克拉特建立的修辞学校把古希腊修辞学教育推向了高峰。他推崇身心一体的和谐教育,主张教育面向所有公民,培养掌握辩论艺 术、敏锐判断力和良好文化素养的人。(五)古罗马的高等教育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西方高等教育中心随之转移。1.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晚期 直接移植古希腊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开设修辞、辩证法、算术 天文、几何、历史、音乐课程,培养雄辩家。2. 公元4世纪-公元13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 医学教育和法学教育从哲学教育中分离出来; 建立注重实用的拉丁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算术-经商、天文-制定 日历; 开办了法律学校; 公元425年在东罗马建立了康斯坦丁堡帝国大学,开设了除医学、 辩证法外的所有西方学科。(六)高深学问教育的基本特征1形式上: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是学术中心,设于宫廷、寺庙或私学,主 要表现为个别大师聚徒讲学。2目的、内容上,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东方以人文和伦理教育为特色, 辅以少量的自然科学教育;西方以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为主,辅以伦 理教育。3对象上,高等教育是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特权和身份。 亀管理上,东方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寺庙控制,西方以私学为主。二、大学教育1213世纪中世纪大学产生,是大学的发源。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 位等欧洲大学的传统,是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原型”。12世纪,意大利先后产生最早的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医科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法律大学、学生大学巴黎大学教师大学牛津大学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直接产物,大学最初的含义是行会,是为争取特许状及学术 活动自由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大学(university ) 一词由拉丁文universitas而来,本意为“共同体”中世纪大学享有较多的自治权:内外部事务由教授和学生管理;自由讲学、游学的权利;审理裁判权,自设法庭; Town and gown赋税豁免权。口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最初,文、法、神、医四科之一方可称为大学。巴黎大学四科齐备,设文、法、神、医四个学院,初级学院(七艺)f 高级学院口文学院的教育内容:19世纪前随文化科学的发展及社会要求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渐变过程,12 世纪以古希腊罗马文法为中心f 1315世纪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中 心f1618世纪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中心。(二)近代大学教育A近代大学产生原因:传统大学因循守旧,不能适应工业社会和资本主 义的要求。A欧洲大学的近代化是通过建立新型高等教育机构而得以实现的。1. 法国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关闭了所有中世纪大学及其四学院模 式,成立专门学院,即大学校。新型大学设置了文、理、工、农、医等专业和课程。拿破仑时期,帝国大学制,每学区设学院,分神、法、医、文、理、 工,培养医师、教师、法官、律师、土木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2. 英国 1826年,建立伦敦大学,随后纽卡斯、伯明翰、诺丁汉、利物浦等 地建立城市大学。城市大学突破了传统的四学院模式,取消了神学院。伦敦大学设置了反映时代特征的自然科学和工科课程,亦重视人文 主义课程。城市大学直接面向当地工商业发展需要,设置工商农业等专业,培 养专门技术人才。3.德国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和1737年建立的哥廷根大学被视为德国乃至 世界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开创了研究型大学的典范。柏林大学的改革:除形式上保留了四学院制外,把哲学院提高到高于其它学院的位置;大学有研究的责任,设置“习明纳” (seminar)和研究所; 教学与科研并重,拒绝技术教育。4.美国 近代大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仿德国建立了一批研究型大学,以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代表。1862年,莫雷尔法案颁布,建立了一批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 强调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开展工农业发展相关的实验研 究。教授内容:康奈尔大学-“办成一所任何人都可以接受任何学科教育 的学校”。5.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的京师大学堂, 1898年7月3日 创办。维新变法失败, 1900年8月3日停办。1902年12月17日复办, 1910年开办分科大学。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借鉴德国大学模式。遵循“思 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对大学进行了改革。(三)大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形式上,大学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沿袭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某些特征,大学独占高等教育领域;2目的与内容上,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得以保存、传递的场所,致力于 高深学术的研究,创造新知识;3对象上,有闲阶级的教育,教师和学生组成探求真理的学术共同体; 亀管理上,高等教育试图摆脱宗教或政治的束缚,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是天学所追求的。三、第三级教育A产生背景:二战后,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德国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了高等专科学校,法国于60年代中期成立了技术学院A共同点:密切结合当地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鲜明地以就业为导向。A急剧的社会变迁改变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大学不再以纯学术研究为核心,专业的、技术的、师范的教育机构被纳入高等教育范畴。A精英化大众、普及化:原概念不能涵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状况(一)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 二战后,各国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 1.法国 大学教育:综合大学、高等专业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工程学院、高级技师学校。2.英国二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扩张 高等教育体系扩张的手段:I 高等科技教育体系的建立 “二战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信仰科学和技术的新时代”英国政府先后发布珀西报告、巴罗报告和“技术教育白皮书”1956年英国政府开始创建地方学院、区域学院、地区学院和高级技 术学院四个层次的技术教育机构。II. 1963年罗宾斯报告一一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发轫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第一,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向成绩合格、有能力的人开放) 第二,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多元高等教育体系:大学、技术大学、专门学院、地区学院、高等 技术学院等。m.1991年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白皮书一一废除双轨制,促进 大众化1991年5月,教育和科学部公布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白皮 书,建议废除高等教育二元制,建立一个单一的高等教育框架。 新框架的主要特征包括:建立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允许多科技术 学院及其他合格的学院升格为大学。双轨制:一部分是自治大学;另一部分是不属于大学性质的公立高 等学校、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继续3.德国战后重建,多层次、多类型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1)综合制大学1967年,联邦德国高等教育委员会提出第一份详细计划,核心方案 是将综合大学、师范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 构合并或联合起来,成立新型的综合制大学。1971年,成立联邦德国第一所综合制大学, 1975年发展到11所。 1976年,第一部高等教育总纲法规定:要对所有高等学校按照 综合制大学的模式进行改革。(2)函授大学哈根函授大学成立于1974年,是唯一的一所,类似于英国的开放大学。I不收学费,只收教材费,经费主要来自州政府的支持。3)私立高等学校I 教会高等学校、典型的私立高等学校和联邦政府高等学校三类。I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满足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I比重较小。4)高等专科学校I1968年,各州通过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规定各 州把工程学校和其他从事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设计和农业等高等 职业教育学校合并,建立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 特点:规模小、实践性强、学制短、就业率高等1976年联邦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法把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到与大学 及大学类高校同一层次上。(5)双元制职业学院I 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出现1948年德国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 校教育的鉴定中首次使用“双元制”一词。(Dual system) 1969年职业教育法中对其做了有关规定,使其逐步制度化和法 制化。II 特点高等专科学校和双元制职业学校构成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6)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改革 二战后,中小学教育不断普及,对教师的需求增加,师范教育发展 迅速。师范学院培养小学、实科中学和普通中学的教师,文理中学的教师 一般由大学培养。师范学院没有学位授予权,导致毕业生存在差异。 改革:一些师范学院被合并到大学,另一些升格为大学并被赋予学 位授予权。 有的改名为大学,有的保留师范学院的名字,加之人口自然增长率 的下降,使师范学院的数量迅速减少。4.美国二战后,经济实力最强,教育的重要性得到认同。(1)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前的“黄金时代”背景: 二战结束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端 20 世纪 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黄金时代”口 1944年通过军人权利法案口 1958年国防教育法: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现代技 术教育。口 1963年高等学校设备法:提供建设校舍及实验设施的资金,口 1965年高等教育法:第一次明确规定联邦政府要向公立和私立高 等学校提供长期的资助。(2)社区学院运动 二战后,1944年军人权利法案的颁布及杜鲁门高等教育委员会 的推动下,初级学院增加了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 教育、终身教育、社区服务等)的职能。 两年制学院职能的扩展,使其更名为“社区学院”。特点:面向本地区(社区)居民;开设多种教育课程(转学课程、 职业课程、补偿课程);教学安排富弹性。 1947 年高峰年,在高校注册的退伍军人总数 达115万,占该年美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9%。 社区学院是美国大众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 教育的主要承担者。3)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二战后,美国奉行“科学至上”的政策1950年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571968年,美国高校科研经费从5.06亿美元增加到25.03亿美 元,其中联邦政府资助所占比例由42.9%上升到60.2%。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研究型大学、硕士大学、四年制学院、社区学院、专门学院等5.中国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扩招的原因?经济动因、教育需求2002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二)第三级教育的基本内涵“第三级教育”是联合国在终身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的一个概 念。第三级教育包括中学后教育的各种形式,包括成人教育。口相对于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更具广泛性、更能体现终身学习 的 内涵。Tertiary education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国家教育标准分类法第二次修正 稿,将第三级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一阶段分5A和5B, 5A理论型,5B实用技术型;5A又分5A1 (为研究做 准备)、5A2 (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第二个阶段(序数6)相当于博士生教育。第三级教育的特征:1形式上,传统的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第三级教育涵盖的类型 更多:大学、专业、技术、师范学院;2.目的和内容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切合社会所需的人才;3对象上厂大众化、普及化人人都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4.管理上,高等教育自治与社会问责。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职能一、人才培养职能 中世纪大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源。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特定职业的专 门人才,如牧师、教师、律师和官员等。萨莱诺大学医师;博洛尼亚大学律师和法官; 巴黎大学神职人员等。大学存在的根本目的:保存和传递专业知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某一专 业知识的人。受教会神权和封建王权的限制,早期中世纪大学的专业限于文科、 法律、神学和医学四个学科。16世纪之后,古典人文教育取代神学教育成为大学课程的核心内 容,如英国的绅士教育逐渐取代早期的宗教职业教育而成为大学的 目标。自中世纪大学产生至18世纪,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唯一职能。1718 世纪自然科学兴起,新的科学知识未能进入大学课程,大学未能实 现知识的创造,许多重要的引起工业革命的科技发现和发明都与大 学无关。1718世纪被称为欧洲高等教育的“黑暗时代”。二、科学研究的职能1809年威廉-冯-洪堡在柏林创办柏林大学。孑柏林大学明确将研究作为大学的首要使命,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 想。建立讲座制和研究所相结合的基层学术组织,取代了中世纪大学的 学院制。b洪堡认为,大学的核心是发现知识,而非仅仅是培养律师、牧师和医 生的工匠式机构。b他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办学原则;要求 学生组织研讨班,以“习明纳”的形式学习。柏林大学的产生宣告了中世纪大学的终结。确立了自然科学及其研究方法在大学中的地位,使大学成为德 国|科学的中心。A各国纷纷效仿柏林大学,使承担科学任务、开展科研活动,发展科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二职能在全世界确立。A柏林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从科研为教学服务这个角度出 发的。大学从事的是纯科学研究,目的在于探求真理,而不是满足 社会的实际需要。直到20世纪初期,柏林大学的所有系所几乎都未开设技术与实用学科相 关的课程。三、直接服务社会的职能令美国高等教育始于17世纪,起初是按照英国古典大学模式所建的殖民 地学院,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自由教育为主。19世纪中后期,受德国大学的影响,建立了一批研究型大学。令在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1862年,时任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 雷尔法案,引导美国大学走上为经济社会服务的道路。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每一名国会议员赠送3万英亩土地给所属州作 为建立或资助一所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经费,专为发展当地的农业和 地方工业服务。直接导致一批农工(赠地)学院和综合性州立大学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思想 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以提高本州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效率作为办学的 指导思想。 1904年,范海斯出任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提出“威斯康星计划”:I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U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皿传播知识,使民众能运用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 活方面的问题。 1912年,麦卡锡出版了威斯康星思想,宣扬其“为社会服务”的 办学理念和模式。 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突破了传统的大学职能,使高等教育直接服务 于社会,改变了大学“象牙塔”的形象。四、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与分工 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能。(一)三大职能的发展 三大职能是依次产生的,但并非相互取代,而是可以并存的。人才培养职能:适应社会各个层次、类型的需要;科学研究职能:为教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研究任务 (纯学术研究-应用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宽泛的为社会服务。(二)教学与科研职能的冲突 有冲突吗?存在什么冲突? Why?1.纽曼的观点: 大学为传授知识而设,而不是为科学研究而设,教学是大学唯一的职能。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职能是存在冲突的。大学的理念:“如果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和哲学发现,我不明白为 什么大学应该拥有学生。”(三)建立有序、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A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拥有了更为丰富 的内涵,并通过知识的生产、传递、转化联系起来,构成了现代大学的 职能体系。A表面上,三大职能可以共存于一所高校内部,实际上,三者并未真正 的协调统一起来,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应强调三大职能在校际间的分工与合作,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结合 自身的优势,有所侧重。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竞争有序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依据高等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高校 的性质与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规格标准。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 的不同。培养目标本质上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反映了特定社会的教育价值 取向。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最根本的价值冲突,自产生以来就存在问题。(一)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性 和个性,使人真正成为人。令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理由:社会是由个体所组成。源头:雅典的自由教育,1819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观点:教育是使人的本能和本性不受现实社会影响得到自然、自由的发展。(二)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首要目的 在于使个体社会化,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源头: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教育应按照国家的需要造就个人,以培 养未来统治者为目的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其矛盾日渐显露。 社会本位论肯定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实质是从教育的角度寻求资本主 义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巩固。*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观点: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三)两种价值观的辩证统一合理与片面并存1.个人本位论合理性:盛行于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时期,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的 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个人的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 人的价值,主张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化局限:忽视了人的社会制约性2.社会本位论合理性:强调人的发展与教育对社会的依赖性,教育使个体认同社会、 服务社会、促使人的社会化。局限:一味强调适应社会,否定个人的能动性f教育短视行为,扼杀学 生个性。*共同缺陷:割裂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人的发展与教育不能排斥对社会的适应,但应建立在尊重个体能动性的 基础上,倡导学生个性、多元发展。二、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培养目标。 大学自诞生之处就存在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通才与专才的区别? 本科教育应实施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一)专才教育与专业教育专才教育(professional/vocational education)指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 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 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 缺点: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知识面狭窄,发展潜力受限。*专业教育最早始于中世纪大学,大学设文法神医四科。*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化或职业化教育始于19世纪:工业革命和社会近代化运动,新兴行业、职业越来越多-新兴的 工科大学、医科大学、农科大学,新学科专业出现 科学的发展,知识迅速增长,导致哲学的分化,学科细化,形成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并存的局面。(二)通才教育与通识教育。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目的在于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 识。强调完全摆脱功利和实用,注重陶冶情操和道德,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把“自由教育”视为“个人身 心自由发展”的手段。人文主义教育。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化、近代化,从英国引入的自由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传授实用知识和技术的院校出现,使大学沦为培养 “工匠式人才”的场所。* 19世纪后期,通识教育改革运动在美国蓬勃发展。主张:大学教育不应局限于培养绅士或社会精英阶层,而应是全民的、 民主的教育,应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和民主制度的捍卫者。* 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推行课程改革,强调将西方历代经典著作作为大学课程重要内容。* 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阐明了通 识教育的内涵和具体实施办法,进行课程改革。*通识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影响广泛。(三)并存与互补两者并非截然对立经济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变动不居-通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分工不断细化-专才.以我国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急需上岗能立即发挥作用的专才f照搬苏联 专才教育模式f满足了社会需求、学科专业狭窄T9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 f通识教育三、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 大学应该培养学术型人才还是职业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学术工作者; 职业型人才:从事非学术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者。 (一)学术型与职业型的历史演变古代:高深学问学术性; 1213世纪:职业教育,带有上层社会的贵族气质和学术色彩; 14世纪:人文主义教育,纯粹理论知识-学术人才; 19世纪初:德国大学纯粹学术研究,职业教育由高等专科学校承担; 19世纪中叶:美国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开始培养实用职业型人才。(二)学术型与职业型的冲突 片面重视其中之一,尤其在“重学轻术”的传统国家,如英国和中 国。两种类型的高等教育被层级化。英国,牛津大学在20世纪初设立的第一个工程学讲座被斥为末等学 科。1997年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报告提出双学位制度,将职 业技术证书提升到学历证书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职业院校地位低,职业院校仅局限在专科层次。近年来的改革应用本科转型、专业学位的设置两者知识类型的差异,并无优劣之分。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系统社会的需求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f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f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多样化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应是怎样的呢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多元化系统,培养不同_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定位合理、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 学术型人才、职业型人才所占比重?The end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