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及对我国的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9932649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2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及对我国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及对我国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及对我国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1月第1期(总第1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Zhong Guo YanAn Gan Bu Xue Yuan Xue BaoJanuary,2008No.1(Sum.No.1)国情与经济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20070609 作者简介:侯为民(1967),男,江苏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的部分成果。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侯为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海淀 100872)摘 要: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既有历史联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分歧体现在对经济增长的本源、动力、条件和结果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根源在于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上的对立。当前,构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理论,既要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也要有选择地比较、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些技术性的分析工具。关键词:再生产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 理论比较中图分类号:D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08)01008905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通之处,如都注重对经济增长的总量分析、模型分析和前提假定。但由于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分析方法的不同,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结论各异。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需要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同时有选择地比较、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些技术性的分析工具。一、两种不同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马克思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这是他宏大经济理论体系的一个结晶。在马克思之后,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增长模型,通过因素的分析解释经济增长问题。两种不同的理论各自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不同的解释。1.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经济增长理论史上的贡献在经济理论史上,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总量增长,并用科学的逻辑框架和简明的模型来阐述增长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多马(1983)在考察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之后曾说:“增长模型 至少可以追溯到马克思。”1 (P20)事实上,当西方经济学家不抱偏见地把马克思当成一位严肃的经济学家看待时,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是一位增长理论家”。2(P165)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对经济增长规律的科学分析和系统阐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马克思在分析经济增长时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中,马克思清算了斯密教条的错误,一方面批判了斯密在价98值形式上漏掉不变资本的错误,另一方面批判了斯密在实物形式上混同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的错误。马克思认为,要保证实现增长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就必须同时实现“以产品补偿产品”和“以价值补偿价值”,而这又建立在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这两个最简单的逻辑和抽象假设上:(1)第一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第二部类()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的划分,(2)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构成。这为研究社会总资本的运行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其次,马克思运用了科学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马克思重视逻辑工具和数学工具的结合,通过数量的比例及变动,来反映各种经济变量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分析经济增长提供了简单、直观的模型。马克思引入资本有机构成这个概念作为分析工具,以说明社会生产商品的数量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资本技术构成反映生产力的状况,而资本的价值构成则反映出生产关系的性质,这就为分析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这一工具还内在地说明了社会潜在生产能力的问题,为经济增长的度量提供了保证。马克思的分析模式尽管当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但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价值(罗尔,1981)3 (P282)。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具有如下特点:(1)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相结合。不仅考察一次的商品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而且考察在长期中结构性的变化。(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在考察简单再生产时,将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相统一,而考察再生产时,则将经济增长放在不断的生产、实现、再生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来分析。(3)均衡分析和不均衡分析相结合。其三,马克思揭示了经济增长的条件。马克思通过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区分,分别阐述了经济增长的静态和动态均衡条件。在静态均衡下,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取决于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即(v+m)=c,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一定比例关系,(c+v+m)=c+c,以及社会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比例关系是否倒合理,即(c+v+m)=(v+m)+(v+m)。在动态均衡条件下,马克思通过经济和技术变量的全面研究,解决了从动态中趋于均衡的增长模式。马克思指出,再生产顺利进行或均衡增长的基本实现条件是(v+v+m/x)=(c+c)。这个条件表明了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即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存在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马克思还指出,第一部类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一致,即(c+v+m)=(c+c)+(c+c),以及第二部类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平衡,即(c+v+m)=(v+v+m/x)+(v+v+m/x),是经济均衡增长的实现条件。其四,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实现机制。马克思认为,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要素质量的改进,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而衡量技术变动的标准主要是资本有机构成,即考察资本和劳动的结合情况。在技术进步条件下,从部门内部看商品的价值总量保持不变,但商品的数量却与商品质量成正比例变动,这样在资本劳动比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也会实现增长,而不会破坏部门间比例关系。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有时以内涵扩大为主,有时又以外延式扩大为主。这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使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增长和不同性质的经济增长统一起来,具有科学的说服力。2.西方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问世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没有被纳入西方经济理论的视野。凯恩斯(1936)首先意识到总量问题的重要性,他将储蓄、投资等因素纳入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分析,第一次触及到经济增长问题。20世纪40年代,哈罗德 多马模型(多马,1983)标志着西方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理论上取得的初步成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Solow(1956)将总量生产函数应用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然而索洛的中心结论无力解释经济的长期正增长,为此,索洛曾悲观地指出,“增长理论正在走下经济学的舞台 对于积极进取的理论家们来说是一个无鱼可捕的池塘”。4 (P246)20世纪80年代中09期以来,西方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入了又一次的繁荣,Romer(1986)发表的 递增报酬和长期增长,标志着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时期的开端。Romer的理论后来经过Lucas(1998)等人加以完善。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模型,诸如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以及国际贸易内生增长模型等,都循着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不断地用新的模型代替旧的模型。西方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的分析,一是注重建立数学模型,二是注重增长因素的定量分析,三是注重对经济增长原因的探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一般将增长定义为经济实力的增长,认为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即GDP)的增加,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确切地说,他们认为,在考虑人口增加和价格变动条件下,增长表现为人均实际GDP的增加。从研究的目标来看,是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总量,使其满足稳定增长的条件。在哈罗德 多马模型中,由于假定规模收益和技术水平不变,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即增长率由G=S/C决定。多马等人认为,投资决定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必须等于由资本家集体意愿投资水平所决定的增长率,且必须等于使经济实现持续充分就业所需的增长率。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则认为技术因素是一个独立的变量,不仅会改变劳动生产率,而且会改变资本/产出比率,因而经济增长率G资本、劳动投入量的增加量、贡献率和技术进步A/A共同决定。索洛等人认为,只要投资超过重置旧机器的必要水平,资本存量就会增加,从而人均产出就会增长。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可以由y(t)=ak(t)决定,由于技术系数a是个大于零的常数,只要a r,人均增长率可以为正。换言之,技术进步不仅是内生的,而且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新增长理论还认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具有外部性或知识外溢效应,在企业中知识的积累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变化,表现为增加人力资本、生产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一方面,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通过把人力和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新增长理论进一步探讨了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二、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关系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有一定的历史联系。马克思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内在规律,独立地开辟了后来被称为经济增长理论的新领域。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对西方经济理论产生了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存量比率和资本增量比率的关系。实现经济长期增长,必须解决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问题。这要求整个社会的两大部类间必须保持合理的生产比例关系,而生产比例关系又必须建立在社会对两大部类的资本分配上。费里德曼从马克思的假定出发认为,经济稳定增长需要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在资本存量比率上保持合理,而且,正如马克思再生产模型中假定的,较高的增长率要求第一部类具有较高的资本存量比率。在资本增量即投资上,如果新增社会资本按照既定的资本存量比率在两个部类之间进行分配,则投资会沿不变的增长路线带动经济增长。假定资本产出比率(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率)不变,第一部类的资本存量比率越高,投入第一部类的资本增量比率相应就越高,增长率就越高。马克思将扩大再生产的基础确立在追加投资上,并将生产和消费放在一个对立统一的体系中,这一思想对后来的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一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罗宾逊看来,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为研究储蓄和投资的问题,以及研究资本品的生产和消费品的需求之间的平衡,提供了一种极其简单而又不可缺少的方法。它 被哈罗德和多马进一步发展成为长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罗宾逊认为:“假如马克思被当作一位严肃的经济学家来加以研究 那将节省了我们大家许多时间。”5(P2021)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多马也承认:“就我来看,探索一个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增长模型 并指出它和凯恩斯相应模型的关系,是值得的。”1(P233)2.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影响到后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尽管西方经济理论不承认有机构成的概念本身,但他们不得不承认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将其日益扩大地纳入自己的增长体系。我们知道,自斯密提出分工对效19率的作用后,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极少将技术因素作为经济分析的视角,而且也没有分析工具说明技术因素的作用机制。自从马克思提出资本有机构成概念,将资本与劳动的结合方式作为分析工具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才真正被揭示出来。经济增长不仅依赖于投入的增加,也依赖于要素投入的效率的提高,提高要素效率必须靠技术进步,而且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的原因,正如马克思分析商品价值规律时指出的,是它可以使人们在生产时用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能提供更多的产品。西方经济学家今天已日益认识到,技术进步、复杂劳动和制度等,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3.关于增长路径的选择。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资本的追加投入必须依靠资本积累,这意味着资本要素也是内生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资本积累的量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整个社会不可能超越其历史阶段和现实能力实现经济增长。而在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集约化生产和效率的提高就可以缓解和避免经济增长的瓶颈。马克思将技术进步和人从自然界的解放结合起来理解经济增长,这种全新的视角对增长路径的选择有巨大的理论意义。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在增长路径的选择上,始终以对现象的解释为基础,最初对增长路径的选择是局限于外延式的扩大,如哈罗德 多马模型从投入角度说明了经济增长的原因;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作为外生性因素,部分解释和预测了二十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否定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市场机制能够保证经济沿着最优增长轨道移动,政府的经济政策不具有长期影响的观点,承认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不仅存在静态失灵,而且存在动态失灵,可能会造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动态低效率。应该说,这一认识是一种进步。但是,新增长理论家虽然承认市场经济中外在性或垄断因素的存在将使分散经济无法沿着最优增长路径增长,但又企图通过政府的力量完全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使经济最终回到最优增长路径上来,因而这种进步是有限的。三、两种增长理论的比较给我们的启示比较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可以看出两者的视野是不同的。尽管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历史联系,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并没有突破古典经济学的范畴,仅在某些具体因素上的研究有了局部的突破,因此也就不可能超越马克思的视野。比较两者在经济增长问题上的不同,还可以看出,经过一个多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洗礼,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在当代日益具有更大的说服力。两种增长观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首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应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正确的立场和前提。建立科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还是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坚持本源论和系统论。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经济增长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同时,马克思并不将经济增长作为惟一的终极目标,因为经济增长只是人本身的发展和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的手段,因此,经济增长应坚持使社会产品的多样化和人的发展的全面化相统一。既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也要以生产力构成及内部结构、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为基础,建立科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模型,并随着生产力要素的丰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再对再生产理论的增长模型进行充实和完善。其次,有选择地借鉴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工具,运用现代数学模型完整准确地描述马克思用图式表达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涉及不同的生产要素,借助于数学工具,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不同要素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的确可以提高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这是西方经济理论对增长理论的贡献,也是在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必须重视和借鉴的。当前要借助于数学模型更精确地阐述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的平衡条件及经济周期的理论,更要借助于数学模型表达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复杂劳动、管理要素和有机构成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论述,建立科学的经济增长模型。关键在于运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及方法揭示经济增长问题,使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增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其三,对照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客观性论述,要客观地看到我国在经济增长问题上的不足与差距。如马克思强调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而我国目前仍具有较强的外延式增长的29特征,很多产业仍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如,在技术进步上,我国在1952-1990年期间的综合要素生产增长率仅为0.02%,远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根据内生增长理论,要提高综合要素生产增长率就要利用财政政策增加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以及研究与开发等三个领域的公共投资。以公共教育支出比较人力资本投资的参照,东亚国家和地区1960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平均为2.5%,1989年上升到3.7%;就是中低等收入的发达国家,同期的公共教育支出比率也分别为1.3%和3.1%,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1980年、1985年、1990年、1994年和1995年分别为2.53%、2.52%、2.48%、2.18%和2.08%,我国目前的公共教育支出比率还不及东亚国家和地区60年代的水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公共教育支出比率、研究与开发支出比率都呈下降趋势。如1990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是0.71%,而到1994年和1995年该比例下降到0.50%。尽管我国经济近年来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的背后是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很难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最后,要以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所揭示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科学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面对的问题,不仅重视价值补偿,也重视实物补偿。在价值补偿上不仅要重视投资和不变资本的补偿,更要重视收入分配和人力资本的补偿问题。在实物补偿上,要重视对自然环境、土地矿产、重要原料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利用,特别是农田等重要的自然资源大量的占用和被低价转让,已直接影响到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景。因此,在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用系统论、整体论的观点看待经济增长,正确地处理好生产与消费、储蓄与投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关系,强化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强教育和科技工作,以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率,促进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在政策和措施上,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增加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以及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投资,真正实现和保持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多马.经济增长理论M.商务印书馆,1983.2JCWood:“karl marxs economics”(3)C,London:Routledge,1988.3英国经济学家E 罗尔即承认:“对马克思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作出严肃而不偏不倚的评价的可能性,是随着科学本身的进步和其周围的社会形势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变化的。在经济学中新分析工具的发展,对于马克思的概念给予了新的看法,从而使人们能够判断这种概念可能具有的分析价值”。参见 埃立克 罗尔:经济思想史 M.商务印书馆,1981.4Solow,R.Some Lessons from Growth Theory A.in W.F.Sharpe and C.M.Cootner(eds).Financial Economics Z.New Jersey:Prentice-Hall,1982.5琼 罗宾逊.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M.商务印书馆,1963.责任编辑:杨沛英Comparison of Reproduction Theory of KarlMarx andW estern Econom icGrowth Theory and I mplication to ChinaHOUW ei m in(College of Econom ics,Renm i n Un 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China)Abstract: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theory of KarlMarx and west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have relationsin history,but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The difference lies in th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to the origin,drive,condi2tions and results of economic growth,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opposite ideas and methodology.At present,toconstruct economic theories to guide soci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it needs not only to develop and perfectMarx2ist theories concerning economic growth,but also to choose,compare,borrow and absorb some technical analyticalinstruments in west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Keywords:reproduction theory;economic growth theory;theoretical comparison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