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城乡消费升级公司分析报告_模板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98773831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158 大小:12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成立城乡消费升级公司分析报告_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关于成立城乡消费升级公司分析报告_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关于成立城乡消费升级公司分析报告_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关于成立城乡消费升级公司分析报告关于成立城乡消费升级公司分析报告xxx投资管理公司报告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县域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县域消费指的是在县级行政区域内进行的各种消费活动,包括居民生活消费、公共服务消费、企业投资等。县域消费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等特点,同时也受到地理、人口、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县域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以居民生活消费和公共服务消费为主。同时,县域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升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质和体验,对智能家居、健康养生、旅游出行等领域的需求逐渐增加。在推动县域消费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企业则需要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差异化竞争;而社会各界则可以通过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引导,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素质和文明程度。总之,县域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项目总论8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8二、 项目承办单位8三、 项目提出的理由8四、 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9五、 项目建设选址11六、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11七、 资金筹措方案11八、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2九、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12十、 项目综合评价12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第二章 市场分析15一、 县域消费市场,折射出经济活力15二、 县域消费基本原则16三、 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消费品质17四、 县域消费,打造更具特色、更具品质、更具高端的消费场所19五、 鼓励县域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消费品质21六、 县域消费市场,挖掘文化旅游消费亮点22第三章 企业文化管理25一、 品牌文化的基本内容25二、 培养现代企业价值观43三、 企业文化的特征47四、 品牌文化的塑造51五、 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61六、 企业文化管理规划的制定67七、 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创新70第四章 公司治理72一、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72二、 债权人治理机制75三、 监督机制79四、 管理层的责任83五、 证券市场与控制权配置85第五章 运营管理模式95一、 公司经营宗旨95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95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96四、 财务会计制度99第六章 经营战略方案106一、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106二、 市场定位战略108三、 企业品牌战略概述113四、 战略经营领域的概念115五、 企业战略目标的构成及战略目标决策的内容117六、 企业使命及其重要性120第七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122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2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2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5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2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7三、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29四、 偿债能力分析12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30五、 经济评价结论131第八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32一、 建设投资估算132建设投资估算表133二、 建设期利息13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4三、 流动资金135流动资金估算表135四、 项目总投资13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6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3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7第九章 财务管理方案139一、 应收款项的管理政策139二、 对外投资的目的与意义143三、 流动资金的概念144四、 短期融资的概念和特征145五、 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147六、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149第一章 项目总论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关于成立城乡消费升级公司(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二、 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x投资管理公司(二)项目联系人雷xx三、 项目提出的理由县域消费包括县乡消费市场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它是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拉动消费增长的潜力巨大的新蓝海。挖掘和释放县域消费潜力,进一步提升县域消费水平,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县域商业发展迅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消费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县域消费是指在县城以及县城周边地区进行的消费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家庭日常消费、旅游消费、文化娱乐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县域消费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县域消费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消费结构相对简单、商品品牌意识较低、服务水平相对落后等。因此,对于县域消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企业寻找商机、拓展市场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政府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管理和调控提供依据。四、 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新的挑战和机遇下,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成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我们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进一步促进全国城乡消费升级。(一) 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品质、打造消费品牌、促进消费分层是引导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应该积极培育和推广绿色、健康、环保和创新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以满足人民对于优质生活的需求,并严格打击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等消费黑幕。(二) 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的重要保障。政府可加大城市公共服务投入,扩大城市规模和配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和定居,从而实现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三) 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传统行业得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消费模式创新和升级。例如,在线购物、移动支付等数字化、智能化消费模式的诞生和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消费体验。(四) 加强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关注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是促进城乡消费升级的必要条件之一。针对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第三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大力发展,构建健全乡村旅游、特色商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五) 提高消费者素质提高消费者素质,是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政府应当切实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消费警示教育,引导人们形成理性、规范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方式,树立和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群体。五、 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六、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189.1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317.0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5.31%;建设期利息23.2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55%;流动资金1848.8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4.14%。(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2317.04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876.9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80.17万元,预备费59.88万元。七、 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4189.15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947.89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八、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171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14020.59万元。3、净利润(NP):2255.17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4.46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41.47%。3、财务净现值:4787.41万元。九、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十、 项目综合评价综上所述,本项目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属于投资合理、见效快、回报高项目;拟建项目交通条件好;供电供水条件好,因而其建设条件有明显优势。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4189.151.1建设投资万元2317.041.1.1工程费用万元1876.991.1.2其他费用万元380.171.1.3预备费万元59.881.2建设期利息万元23.221.3流动资金万元1848.892资金筹措万元4189.152.1自筹资金万元3241.262.2银行贷款万元947.893营业收入万元171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4020.595利润总额万元3006.906净利润万元2255.177所得税万元751.738增值税万元604.249税金及附加万元72.5110纳税总额万元1428.4811盈亏平衡点万元5683.58产值12回收期年4.4613内部收益率41.47%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4787.41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分析一、 县域消费市场,折射出经济活力(一)县域消费市场的重要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众多地方政府的重点关注对象。而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消费市场的活力不仅关乎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二)县域消费市场的现状与趋势目前,中国县域消费市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一二线城市,成为拉动国内消费市场发展的新引擎。同时,随着县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城乡消费差距的逐步缩小,县域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开始逐渐被挖掘出来。(三)县域消费市场的活力体现首先,县域消费市场的活力可以从消费主体的角度来理解。随着流动人口的逐步回流和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消费市场逐渐形成了一批对品质和服务有更高要求的消费者,这也为当地商家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其次,县域消费市场的活力还可以从消费品类的角度来理解。尤其是随着科技和物流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开始进入到县域市场,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最后,县域消费市场的活力也可以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理解。在互联网和新零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县域商家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如线上线下结合、共享经济等,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商业生态圈。(四)如何进一步提升县域消费市场的活力要进一步提升县域消费市场的活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培育更多有市场竞争力的本土品牌。其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配送能力,缩小城乡物流和服务差距。最后是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服务,打造更智能、便捷、高效的县域消费市场。二、 县域消费基本原则(一)满足需求为核心县域消费的基本原则是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把握时间节点和商业变化趋势,根据不同阶段消费者需求特点实施差异化策略,打造有差异性的产品。(二)拓展消费场景县域消费需求分散,为了提高消费者消费满意度,需要拓宽消费场景,挖掘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建立完善的消费体系,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全面的消费服务。(三)提升消费品质县域消费品质不如城市,因此要提升消费品质,从产品种类和品质、商品包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升消费品质,增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四)创新营销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开展差异化竞争,提升县域消费市场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品牌建设强化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额。(五)完善服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在县域消费市场,服务体系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良好的服务品牌。同时,要加强售后服务,解决消费者的售后问题,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和回头率。三、 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消费品质(一)县域文化建设的意义县域文化建设是指在县级行政管理单位内,以培养、弘扬、传承和创新当地优秀文化为主要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加强县域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维护民族文化传承:县域文化是各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和传承各地民族文化的经验、传统和智慧。促进文化创新:县域文化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也是对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加强县域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和催生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和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软实力:县域文化建设对于当地区域形象的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树立文化自信,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二)县域文化建设的路径要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消费品质,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形成科学、合理、系统的文化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各地应该注重对于本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可以通过建设博物馆、推广文化活动等各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本地区的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对于文化传承的一种延续,也是对于当地经济的一种支撑。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市场推广等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文化消费供给:要提升文化消费品质,就需要有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进行供给。可以通过增设文化场所、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文化消费需求:提升文化消费品质还需要加强对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引导。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等方式,引导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三)加强县域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县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消费品质,不仅是对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全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消费品质,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四、 县域消费,打造更具特色、更具品质、更具高端的消费场所(一)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县域消费已成为新的增长点,且潜力巨大。然而,当前我国县域消费市场仍存在品牌少、服务欠佳等问题,消费者对县域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建设更具特色、更具品质、更具高端的消费场所,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形成原因1.县域旅游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走进县城,寻找美食、体验当地文化、购买土特产等等,这些都会带动县域消费市场的发展。2.城市扩张和人口流动:城市扩张使得一些传统的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县城,同时人口的流动也会带来新的消费需求。3.政策鼓励:政府加大对县域消费市场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入县城开展业务,推动县域消费市场进一步发展。(三)如何打造更具特色、更具品质、更具高端的消费场所1.提升商品品质: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强质量监管,引入知名品牌等方式,提高商品的品质,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2.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建设智能化、舒适化的消费场所,增加服务员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3.丰富消费场景:将传统的商业中心升级为多元化的消费场所,包括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丰富消费者的消费场景。4.引进知名品牌: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开设连锁店,提升县域消费市场的品牌号召力和知名度。5.发展文化旅游: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将其融入到消费场景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推动文化旅游和县域消费市场的共同发展。(四)总结县域消费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建设更具特色、更具品质、更具高端的消费场所,可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也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投入力度,共同推动县域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五、 鼓励县域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消费品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了促进县域的经济发展,鼓励县域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消费品质,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一)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通过政府资金补贴等措施,鼓励县域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技术革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助力县域企业实现快速转型升级。(二)加强生产标准和品质管理。加强对消费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对消费品的质量把控,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通过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县域品牌,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在品牌策划、宣传推广等方面精耕细作,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强县域品牌建设,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升消费者的品质体验。总之,鼓励县域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消费品质,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六、 县域消费市场,挖掘文化旅游消费亮点(一)县域消费市场概况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愈加重要。据统计,中国目前有超过2000个县级行政区,县域经济占据全国GDP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县域消费市场逐渐崛起。对于县域而言,如何挖掘本地的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消费品牌,已成为其日益发展的必经之路。(二)文化旅游消费的亮点文化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县域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文化旅游方面,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历史底蕴,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如传统手工艺、美食、民俗文化、人文景观等,来吸引游客,并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例如,一些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县域可以通过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扩大旅游消费市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文化旅游消费可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也将随之发展壮大。这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还能为整个县域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三)如何挖掘文化旅游消费亮点1、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整合。为了满足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县域需要保护和整合本地的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和记忆深度。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文化旅游消费是一种全方位的消费,除了游览景点外,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县域需要积极引导和规范本地旅游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标准,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3、加强宣传推广。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宣传推广不可少。县域可以利用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资源,创新营销手段,提升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旅游。4、加强合作交流。县域发展文化旅游消费需要与周边的城市、县域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区域旅游消费发展。此外,还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等工具,拓宽消费者渠道,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促进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总之,县域消费市场的发展需要挖掘当地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在文化旅游消费方面。通过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整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推广、加强合作交流等措施,可以为县域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第三章 企业文化管理一、 品牌文化的基本内容品牌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犹如枝繁叶茂的大树与其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地之间的关系一样,只有肥沃的企业文化土壤,才能孕育享誉中外的品牌,或者说,一个知名的品牌背后一定有深厚的企业文化根基;当然,品牌一旦得到市场认可以后,也以它巨大的扩散效应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品牌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品牌文化现象。(一)品牌文化的民族性1、品牌文化民族性的根源品牌中具有深刻的民族性文化内涵,它源于品牌制造者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尽管各国市场紧密相连,很多公司的业务跨越国界,但品牌还是有国籍的。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品牌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品牌文化现象。当今国际的竞争已不再是军事实力的竞争,而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企业效益好,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就高。一个国家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优秀企业、优秀产品在世界上的形象树立起来的。品牌是优秀企业形象的集中体现,一国的国际品牌则更是该国国家形象的体现。奔驰、西门子代表德国的形象,丰田、索尼代表日本的形象,三星、现代代表韩国的形象。当越来越多的人开着福特、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抽着万宝路、用着IBM的时候,谁又能否认这意味着美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呢?日本著名经济学者中谷岩男,对品牌的民族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一种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来源于日本文化,这就给日本企业赋予了重要的宝贵的独特性。如果在生产时不珍惜这种独特性,冷落了民族文化,便会削弱“产品籍别”。日本人重视“产品籍别”,原因在于他们更看重品牌产品所代表的国家形象和国家荣誉,体现了他们内心世界对产品寄托的浓重的民族“情结”。这种“情结”促使他们多出优质品牌产品,不断涌现的品牌产品又加强了民族的自尊,促进了民族的进步。这种“情结”无论在哪个民族,都是弥足珍贵的。中谷岩男提醒日本企业家,要使自己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强有力的产品籍别,使人联想到日本的形象,必须创立一种教义文化理念,它就“像灿烂的北极星那样为世界各地的经营活动指明方向”。日本松下公司有“产业报国”等七种文化观念,并随历史发展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加深它的意义,扩大它的内涵,并用它鼓励遍及世界的一代又一代松下员工,松下电器才在各国消费者的心中,牢固树立了日本的品牌形象。2、中国品牌文化民族性的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国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中国品牌文化民族性的集中体现。中国的品牌发展始终同中华民族经济的振兴、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旧中国,“工业报国”、“实业救国”只能成为众多民族企业家的一枕黄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长期闭关自守,错过了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好时机;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面对展现在国人面前的中国与世界日益拉大的差距,无数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的企业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响亮的回答:振兴民族品牌,争创国际品牌。海尔、长虹等企业明确提出了“敬业报国”、“产业报国”的创品牌理念,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创立有中国籍别的国际品牌。这些企业深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外品牌之间的竞争表面看是产品竞争,资金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竞争。品牌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产业基础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更是物化的国家形象。如果中国企业没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不能在对外开放中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何谈树立国家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又何谈弘扬中华品牌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自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呼唤着中国的国际品牌。人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民族企业已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中国优秀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上印有“Made in China”标签的已不仅是矿物、棉花等初级产品,更有家电、机械、医药、服装等行业的中国品牌产品。纽约广场上竖立起的第一块中文广告牌三九胃泰广告,海尔集团电冰箱在德国销量位居德国进口同类产品第一的信息,传递的绝不仅仅是商业信息,它传递的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国际品牌,而中国企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树立起产业报国的信念,把企业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可能真正成长为世界级的品牌企业。爱国主义带给企业家的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无尽的力量源泉。(二)品牌文化的人本性1、品牌文化人本性的内涵品牌文化的人本性,即品牌中蕴涵着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性化意识。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对外体现为企业一切以顾客为本,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生产和服务的基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最高满意度,是企业追求的最佳目标,也是创造品牌的动力。那种企业利益第一、经济利益至上的经营意识,创造不出品牌,因为它违反了人本性原则;那些偷工减料、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更是一种反人本性的行为。对内体现为企业以员工为本,在创造品牌过程中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创造性,通过对员工充满人性化的管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品牌不单纯是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产物,其中也凝结着员工的崇高理想和自觉愿望。2、提高品牌文化人本性含量的必要性提高品牌文化人本性含量,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英国剑桥管理学院管理专家查尔斯汉普登特纳和荷兰著名企业顾问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指出:“现代经济的基本趋势是,从简单走向复杂,从财货走向知识,从大规模市场走向区隔市场,愈来愈多的产品正走向差异化和顾客化。”他们所预见的经济发展趋势和产品发展趋势,对企业惯于向顾客提供千篇一律模式化产品的做法和以企业为导向控制市场的惯例,提出了严峻挑战。企业必须研究顾客的不同需要,以顾客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强化创造产品的人性化意识,增强产品的人本性含量。而作为品牌,更应顺应这一潮流,接受这一挑战。提高品牌文化人本性含量,也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客观需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人性的觉醒,对于创造品牌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必须改“物本”管理为“人本”管理。管理中的人本化水平,直接影响品牌人本性含量,从而进一步影响品牌的品级。在传统的理性主义管理方式中,人员、资本、原材料被视为无差异性的资源,人力资源可以无限制地被切割、买进、卖出,资本和自动化似乎是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的源泉。然而,在信息化社会,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在工业社会中,战略资源是资本。在新的信息社会中,关键的战略资源已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性。公司可以开发的有价值的新资源的唯一对象,是它的雇员,这就意味着整个的重点在于人力资源。墨守于早期工业化时代过时的经营文化的公司,无视信息化社会这一明显特征,不可能创造出人性化含量高的品牌。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指出:现代产业日益智慧集约化。但是切切不可忘记,机器也好,牲口也好,都无法胜任智慧集约型的工作,一切均求助于人。可见,品牌的人本化,须由管理的人本化实现,管理的人本化,乃“产业日益集约化”使然。3、品牌文化人本性的表现品牌文化人本性的主要表现是产品与服务的人本性与管理的人本性。(1)产品与服务的人本性。在人本化意识的驱使下,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时,将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成分融为一体,使顾客最大限度地体会到自尊、方便、舒适和享受。例如,近年来,美国一些公司成立了“人性设计中心”,深入了解消费者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不断开发、创造出符合人性和适应人类需求倾向的产品。同时,品牌标志着顾客的忠诚度和信任度,要赢得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企业就应该把对顾客的责任感放在首位,真正把顾客当上帝。日本企业家西武集团前董事长堤义明认为,对企业最重要的“一是顾客,二是职员、从业员,三是股东”,工作时应“按顾客的分析去做”。他经常教育员工任何事情都应以顾客为第一优先,要求全公司上下都要遵循“顾客至上”和“现场第一主义”。正是这种对顾客的人性化态度,才使这家著名企业成为世界品牌。麦当劳公司创始人克洛克是将人性化融进产品和服务的艺术家。他非常关注产品的品质和清洁,他能把这些问题人性化,会让顾客觉得品质不是身外之物,而是时时与我同在。传统的经济学将产品生产者的关注点只定位于偏于物质的所谓“有效需求上”,对人类需要的实质内涵美和人性不感兴趣。如果现代企业不能摆脱传统经济学的束缚,生产就会出问题。现代人的观点是,任何一种具有令人满意特质的产品,均能超越“有效需,求”,使消费者得到更多方面的满足,尤其是人性化需求的满足。当代是流行品的时代,大机器的生产线创造出的产品往往是雷同的,与现代人的个性化、情感化和多元化需求相冲突。因此,以顾客为本,使产品体现品质、流行与个性等“多元效应”,是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的艰巨任务。与产品的人本性相适应,其服务也具有显著的人本性特征。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同顾客的关系是一卖一买,服务是一种“情分”,不是责任。这种服务观与品牌文化所坚持的人本性是格格不入的。人性化的服务,以顾客不同需求为导向,把为顾客服务当成责任,向顾客服务不讲条件,不设边界。海尔集团的员工到顾客家中维修产品时,先在地板上铺一块布,工作完毕后擦净地面,从一件一件小事做起,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海尔服务模式。品牌服务的人性化,给顾客以超值的回报,给商家带来可信赖的形象和无尽的财富。品牌文化的人本性,其内涵是利他主义的。浙江好来西服装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首先在于这个企业有着“利他的”人性化意识,好来西的当家人认为,创品牌就是做人哲理的企业化,好来西品牌是一种高尚精神的凝结,是消费者希望的寄托,是对人的尊重。他认为,企业要服务于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企业才能得到回报。松下幸之助也曾指出,为了促使企业能合理经营,利益的确不可或缺。然而最终目的在于以事业提升共同生活的水准。从这个角度看来,经营事业非私人之事,乃公众之事,企业是社会的公器。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的公司,认为只要自己赚钱就好的公司,都足以危害社会。这样的公司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2)管理的人本性。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人才能将生产力的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许多事例证明,大凡品牌企业,都是把员工而不是把资本和自动化技术作为创造品牌和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源泉。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米勒在批评美国缺少人性化管理特征时指出:“公司运转并不取决于机器运转情况,而是取决于人的创造力。经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公司真正赖以谋生的,是人的才智,能否创造和管理人的才智是对经济能力的检验。”管理的人本性,强调职业的同质性,强调联结企业与员工、企业上下级关系的是人的纽带而非资本的力量,企业不是依靠一种规定职务的体制而组织起来的,而是通过协作组织起来的;主张通过建立一套人本化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以抵消容易滋生的阶层意识和地位观念。日本经济学家松本厚治把美国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理念比喻为“砌砖型”,把日本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理念比喻为“砌石型”。前者将组织结构看做先固定好的架构,然后按架构要求去选择“砖块”工人;而后者认为,工人的性格、能力、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就像形状各异的“石块”,企业要善于分析他们各自的长短利弊,扬长避短,合理组合。这是一种更重视人性、利用人性、发展人性的组织理念。管理的人本性,主张在把人视为管理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地尊重人、相信人,发挥人的创造性。美国学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引用通用汽车公司一位经理的话,说美国有些公司的员工没有士气,是因为他们的“控制制度显然是按这样一种假设制定出来的,就是认为90%的员工都是二流子、懒鬼、饭桶和废物,一有机会就撒谎骗人、偷鸡摸狗,再不就是想出别的什么花招来糊弄我们。我们搞的各种制度是想不让那5%的真正捣蛋鬼来钻空子,但这样一来,却挫伤了95%循规蹈矩、自觉工作的人们的士气”。可见,对人看法不正确,是导致管理步入制度主义窠臼的根本原因。只有把人视为管理主体,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人本化。日本企业主张充分尊重下级管理者和员工自觉创造的愿望,应相信他们的忠诚和能力,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工作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本田公司甚至把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一句鼓励员工的话,叫做“为自己工作”。他们当然不是鼓励员工自私自利,而是鼓励员工将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追求,以此使员工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励。在中国企业,管理的人本性充分体现在以主人翁精神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方式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几乎所有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倡导“爱厂如家”、“厂兴我荣”的群体价值观。例如,鞍钢就把“爱厂如家、忠于职守,把个人命运同企业兴衰连在一起的主人翁思想”作为企业的主要传统和品格之一。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里,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深刻意识到了进一步培育员工“爱厂如家”、“厂兴我荣”精神的重要性,强化人本化管理,培育企业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员工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企业品牌地位的变化使得每个员工能直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强化员工与企业休戚与共的关系。“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信念被具体化为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目标。海尔集团的一个员工在商场看到一台海尔冰箱因摆放时间过长,门封条被划伤,回家后就动员了全家人及亲戚,每隔几天就到商场去看一下冰箱,并拿着手帕,看到冰箱脏了就擦干净,还把顾客对海尔的建议及时反馈给厂里。“海尔冰箱摆放到了商场里应该是最好的。”正是这种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感和责任感、对企业品牌的无时不在的关切,铸成了海尔品牌强大竞争力的基础。(三)品牌文化的竞争性1、品牌文化本质上就是竞争文化品牌文化的竞争性源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竞争,从我们这个星球上一有生物就开始了。林中树木拼命伸展枝叶,是为了争取阳光,以求长得挺直高大;动物拼命奔跑撕咬,是为了争夺食物,以图繁衍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生物延续到人类的进化,从猿到人是猿与动物竞争的胜利。因为竞争,动物得以进化,人类得以发展,社会得以进步。在一定意义上说,窒息了竞争,便会窒息发展,窒息生命。人类竞争与生物竞争本质的不同,在于人类竞争有明确的目标。当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后,人类的竞争便更多地表现为经济竞争和企业竞争。竞争目标的重心,也经历从物向人的转变过程。“不管顾客需要什么颜色,我的汽车就是黑的。”老福特这句以“我”为中心的话,典型地反映了企业以“物”为竞争目标的时期的特点。在那个时期,企业要战胜对手,只要在同样质量、同样价格的前提下,不顾一切地多生产,就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权。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企业竞争的目标已经从产品市场转移到顾客。如果说,生物界的竞争以生物能否无意识地适应自然为淘汰的标准,企业间的竞争则以能否自觉地适应,顾客为淘汰的准则。老福特无视顾客、固步自封的傲慢,如果说在卖方市场的时代,人们还无可奈何的话,那么在买方市场的今天,无可奈何的则该轮到仍持老福特理念的人了。福特公司最终被后来居上的通用汽车公司所超越,就在于通用汽车公司听取了产品使用者的意见反映,在测试电脑辅助设计方面比福特公司领先了1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被誉为“企业家的圣经”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曾把取得竞争优势概括为三种通用战略:成本领先、别具一格和集中一点。但是,随着竞争的深化,低成本和低价格的销售策略,逐渐使得各竞争企业间的产品趋于“同质化”,产品价格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消费者追逐的“价廉物美”中的“价廉”越来越失去竞争,的实际意义;“物美”(包括服务),即产品造型、企业形象则成了竞争中举足轻重的砝码。企业必须把注意力紧盯在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变化上。企业只有适应消费者心理的变化趋势,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才能赢得竞争优势,才能获得因消费者心理认同而增加的“附加值”。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产物。品牌代表着不懈努力、争创第一的市场竞争意识,代表着居安思危、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因此,从美国IBM公司的“追求卓越”、美国航空公司的“最佳服务”,到美国假日旅馆公司的“最字上下工夫”,再到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的“反复改善”和韩国三星公司的“第一主义”,任何国家、任何行业的一切品牌企业都把追求卓越、超过对手作为品牌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说,品牌文化本质上就是竞争文化。2、品牌文化竞争性的体现品牌文化的竞争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资本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等。但最集中的体现还在于对质量的不懈追求。品牌之名,其根本在于高质量,高质量是竞争的基本础码。众多品牌企业之所以在质量的改进上苦苦探索、在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上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与方法,精心设计,精心生产,并提供与产品内在高质量相适应的高质量服务,为的是取得比竞争对手更大的竞争优势。目前,有些企业片面地理解品牌,在创造品牌的实践中不是去做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而单纯在市场推广上,尤其是拼广告,在产品质量未能达到较高水准的情况下,不惜用数千万乃至上亿、几亿元大做广告,以求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和广告回报。可以说,这种用广告包装出来的品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虽能一时得益,但终究会被市场所唾弃。品牌不是包装出来的,而是广大消费者用一张张货币选票塑造出来的一种形象,这种形象的基础就是质量。欧洲质量组织第三十三届年会认为,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是,全面质量管理从强调全员参加管理、强调最高管理者亲自领导正逐步扩展到强调发展质量文化。质量文化建设的课题正受到世界各国的企业和专家们的关注。世界上的品牌企业无一不是以其优秀的质量文化取胜的。当今,在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这种质量,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质量竞争意识和恒久的质量战略意识。所以,品牌企业都重视竞争意识和战略意识教育,使员工树立起牢固的质量竞争的思想,提高对产品质量持久性的认识。(四)品牌文化的审美性1、品牌文化审美性的来源品牌文化的审美性源于消费者的内在审美需要和生产者的审美价值观。美是一种价值,它能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和愿望,能激发人的肯定性的态度和情感,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人的精神享受表现为受人尊重、社会的承认、友情的传达、能力的显示、财富的炫耀等;更高的精神需求是对自我价值、自身潜能的实现等方面的追求。审美需要本质上是精神享受的需要,它基于人的本性,基于人的感性生命的存在和运动。审美需要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修养的提升,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丰富。当人们还处于温饱阶段,消费者追求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走向小康富裕生活的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需求的满足。而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审美价值的追求。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美国现代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也说过:我们没有理由主观地假定科学和工程上的成就是人类享受的最终目的。消费发展,到某一限度时,凌驾一切的兴趣也许是在于美感。现代消费者追求的不只是产品的质感,还有产品给他们带来的便捷与舒适,他们希望产品能够全部符合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体现自己的文化欣赏品位。品牌之所以能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满足,原因是品牌文化中具有审美价值。有研究表明,对非专业的消费者而言,他的记忆库容量是有限的,同一类商品最多只能装下七个品牌。企业怎样跻身多数消费者能记住的同类七个品牌之列,最重要的是有个性,尤其是有能激发消费者情感的审美文化价值。品牌的审美价值是否具有使用效用和审美效用,是由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决定的。审美文化价值观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审美文化价值认识和评价的总的看法,对审美文化价值关系、价值创造活动长期经验的理性积淀。审美价值观一旦形成,会对企业生产与社会消费产生强有力的约束、限制和导向力量。杨振宁博士认为,日本企业产品质量高,日本经济获得成功的秘诀,正是得益于日本企业正确的审美文化价值观。企业审美价值观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它是企业长期审美文化建设的产物,反映了企业一种“精神结构”。2、品牌文化审美性的表现从广义来讲,品牌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是指包括产品的内在品质、使用功能、外观款式和包装装满等全方位内容的统一体。有的产品原材料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但其他方面黯然失色,依然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有些老品牌也正是由于没有随时代发展,不断研究,改进产品的款式和造型,不注意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不适应新的美学潮流,最后销声匿迹了。苏联生产的“伏尔加”牌轿车和冰箱,为什么市场越来越小,而日本、欧美以及中国的同类产品却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原因不完全在于“伏尔加”牌轿车和冰箱的使用功能差,也不完全在于它的品质低劣,而是在造型的单一笨拙、色彩的单调乏味等美学特征方面,是其文化含量太低。当然,品牌审美价值不只是停留在满足个别顾客的审美需要上,追求符合社会长远利益,创造更加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环境,是品牌更高层面的审美价值。品牌文化的审美性体现于品牌创造的全过程。提高品牌的实用价值,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功能附件,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等途径实现;提高品牌的美学价值,可以通过改进产品的造型、花色、款式、包装、装潢,提高信誉,或增加产品情调、趣味、象征意义、商标的魅力等途径实现。提高品牌审美价值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形态。前者是以具体可感的物质材料,通过一定的造型、形式和色彩,给消费者以感官的刺激,在满足人们对产品实用需求的同时,充实、丰富他们对精神的审美享受。后者则主要是指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引发消费者联想,以获得感官的愉悦,实现精神的某种满足,或者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激发起消费者审美感受的升华,如营销环境的美化、良好的服务、可靠的信誉等。审美性是凝聚在产品最深处的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它渗透在企业历史、品牌商标、工艺设计、专有技术、生产组织、包装广告和营销策略之中。每一个真正的品牌都有一部传奇史,通过各种手段、形式,发掘、宣传其传奇故事,以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性的意义与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法国干邑马爹利系列之所以成为世界名酒,就在于它集马爹利家族100多年来葡萄栽培酿制的专用工艺、生产组织、广告宣传、销售策略于一身,甚至可以说,马爹利品牌本身就是一部关于世界优质葡萄酒的百科全书;可口可乐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执世界无形资产之牛耳,更在于它的配方工艺、推销策略本身就是一部神话;从同仁堂这块举世闻名的招牌后面,可以读到数千年的中医药历史,体验到渗透了儒家哲学的经营作风,感受到具有近300年的乐氏家族发展史。可以说,每一个品牌都有美的形态、美的内涵、美的故事。人的审美需要促使企业自觉地遵循“美的规律”去创造品牌,使其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是未来企业经营的一大趋势。市场竞争越来越使同类品牌的发展在成本、使用效能上趋于一致,品牌的竞争力日益体现在它的审美价值上。那些善于开发品牌文化审美价值的企业,才会总受市场青睐,永处事业崩峰。二、 培养现代企业价值观培养企业价值观是一项内容浩繁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遵循员工和群体心理活动规律,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企业整体与员工个人、企业与社会、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以及现实与未来等一系列关系,系统设计,精心施工。(一)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主脉。培育企业价值观,首先要坚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系统论角度看,企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社会大系统进行能量交换,在保持自身系统独立运转的同时,在大系统中获得资源与认可。因此,企业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和价值要求,与社会大系统进行良性的互动。从生态论角度看,社会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建的一个生态圈,各个角色在其中相互竞争与合作,创造价值,分享利益。作为企业来说,处于社会这个生态圈中,与其他的成员共同创造,共同分享,但在创造与分享中必须遵守社会共同的规则与价值。从文化学视角看,企业文化作为亚文化,必定受到社会大文化制约,即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大文化的内核,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然后在外面加上自己的个性文化,形成既有共性又显独特的文化身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倡导”中,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价值指南和价值源泉,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爱国,是企业第一位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民族性、国家性、政治性的体现,它源于企业家和全体员工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尤其是国有企业,其属性、籍别,决定着自身必须将爱国、报国、强国作为神圣使命,把创造经济价值、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国家竞争力作为神圣职责。诚信,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底线,是企业立业之本、兴业之道。敬业,即敬畏所从事的事业,崇敬、敬仰所从事的职业,热爱所从事的工作,这些员工的精神追求是形成企业价值观的基石。友善,作为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是企业赢得顾客、赢得员工以及赢得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厚爱,创造企业和谐文化,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在培育企业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并从中吸收强大的精神能量。(二)整合现有价值观,一般来说,具有一定历史的企业,其价值观总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往往不易被人发现,因此它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常被人忽视。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指出:价值观和信念主要得自经验,得自经济环境下各种尝试所积累的结果。企业员工在特定经济环境中进行尝试后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再加以概括和总结,这就是价值观念的理念化过程。任何企业组织无论是处在创业阶段,还是处在发展阶段或成熟阶段,都存在一个确定、恪守或转变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企业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就必须对之加以提炼,使之升华到价值观层次。把经验提升到理念也就是对价值观整合与提炼的过程,这是塑造企业价值观的第一步。在确认和进一步培育企业价值观时,要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类型、员工素质、经营的特殊性和环境要求来选择适当的价值标准,从而反映出企业的使命和特色;还要注意企业价值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使企业价值观有实在的存在基础和客观依据,与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一致。同时,价值观来源于企业实际又高于企业实际,要有超前性,以充分体现企业的未来发展和长远的奋斗目标,成为员工行动的指南。(三)传承基础上创新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体系,要随着客观环境和企业内在因素的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切实保证企业价值观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