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95093591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的演变文兵(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102249)摘要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及: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本文认为,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本文认为,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及其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本文对这种演化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和揭示。关键词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发展,因其不同的表现形态和理论内容,呈现出三个阶段,一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中叶的近代哲学,二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现代哲学,三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哲学,即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和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一. 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转变传统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有其社会历史的背景和科学发展的背景,但也有传统理性主义自身的局限。传统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理论逻辑。理性主义的理论内容较为丰富,但其核心观念则是肯定认识的确定性,肯定价值的普遍性,肯定历史的进步性。但这种肯定中却存在着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却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的情况下,为非理性主义所用。1. 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之一是在认识论中坚持绝对的真理观。传统理性主义坚信人们凭借着理性之光能够认识外在的世界,他们对达到知识的确定性是深信不疑的。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往往把这种确定性又加以绝对化。这种绝对化主要体现为,传统理性主义都把真理加以永恒化,认为对真理的认识过程不受任何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的制约。例如,洛克认为意识犹如一面镜子,“不能改变,不能涂抹它面前各种物象在它以内所印的各种影象或观念似的” 洛克. 人类理解论(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83页。洛克既排除了在认识过程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把真理看成了一次完成的。唯心主义虽然以主体的结构来保证认识的确定性,发展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但仍是把真理视之为不受任何条件制约的永恒的真理。笛卡尔认为,理性是人人都具有“自然之光”,人们意见的分歧不在于理性秉赋的多少,而是由于冲动、情绪、想象、意志等对理性的影响所导致的。这种绝对的真理观,还表现为他们要建立一个严密的从少数公理中逻辑地推演出来的知识体系。这在斯宾诺莎的著作伦理学中,得到了最好不过的表现,他在书中仿照几何学的论证方式,按照定义、公则、命题来推演和编排整个体系。因此,美国学者汉姆普西耳才这样说:“我们可以适当地把17世纪称之为哲学史上的理性时代,因为几乎所有这一时期的伟大哲学家,都试图把数学证明的精确性引入知识的所有部分,包括哲学本身” 汉姆普西耳. 理性的时代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89页。这种建立体系努力在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的哲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黑格尔就是力图要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并且是凌架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这种建立体系的要求,从一方面来说,充分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新兴阶级要求认识世界、发展科学从而推动生产发展的强烈愿望,但却“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虽然“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某些后来的发现,但也发表了十分荒唐的见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6页。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之二是在价值观中把价值抽象普遍化。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的前提,就是肯定人性的普遍性。他们把追求个体的自由、权利和幸福,视之为人之本性。狄德罗曾宣称:“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427页。康德则宣称:应当把人看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传统理性主义的价值观从根本上来说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都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但他们都强调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规范统一起来的。康德的一条重要道德律令就是:“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30页。因此,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念中才有这种的混杂:一方面肯定追求个体的自由、权利和幸福作为价值导向,另方面又把社会的公正、平等与和谐作为价值理想。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称之为普遍的个人主义。传统理性主义这种价值导向和价值理想,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争取资产阶级的自身统治的斗争过程中提出来的。因此,“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0页。这种普遍的个人主义不仅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也受到了非理性主义的批判。两者的不同在于后者把这种普遍的个人主义合乎逻辑地导向了更为极端的个人主义。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之三是在历史观中坚持线性进步观。传统理性主义坚信依靠理性的力量,人类社会会不断地、全面地进步。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的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它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一切人类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和这些原理相矛盾的现实,实际上被上下颠倒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会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5-356页。在传统理性主义看来,科学进步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科学是理性的一项典型的事业,它是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科学的发展不仅成为社会发展重要手段,而且,科学发展的模式也成了社会进步的模式。因些,传统理性主义的另一个信念就是:坚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进步的过程。我们不仅可以依靠科学更好地改造自然,而且可以更好地安排社会。所以,传统理性主义对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传统理性主义坚信历史的进步,这是不可厚非的。但他们实际上都是以历史的发展是直线式的发展为前提的。事实上,“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页。,因为现实的历史发展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2. 非理性主义的兴起近代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化,以叔本华为标志。叔本华发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在1818年,但此书发表以后并没有在西方产生认同。这一时期的德国资产阶级还处于在理性的旗帜下进行革命尝试的时期。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叔本华的哲学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也说明反理性主义在德法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思潮存在,这主要因为这时期的资产阶级尚有革命的勇气。德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旋即又导致了这场革命的失败,使这一阶级产生了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面对现实的悲观情绪,企图从内心世界中去寻找解脱的特殊心态。这表现在思想观念方面,必然使德国的资产阶级由崇尚理性、追求进步转向悲观厌世、自我欺骗。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的变化,从而获得了市场。叔本华的名声开始大噪,其非理性主义的哲学理论也开始为人所赏识。非理性主义的普遍确立,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则点。巴雷特认为它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巴雷特. 非理性的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3页。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高度激化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看到,社会的表面稳定、安全和物质进步,同一切人间事物一样,都是建立在空无的基础之上的。以致于欧洲人象面对一个陌生人一样面对自己。” 巴雷特. 非理性的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3页。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有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背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不同于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基础之上的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又是在传统的哲学框架内所不能解决的。反理性主义利用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些成果,但却是加以歪曲的利用。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理论(1927年)、哥德尔的“不完全定律”(1931年)等等。这些新的科学理论使任何自称发现绝对的、终极的知识的观念已不可能,甚至连数学这门被视为“人类理性的骄傲”的学科,也包含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致巴雷特这样来看待哥德尔理论的意义:“在那些理性科学中最可靠的领域中出现人的不牢靠感,标志着西方思想中一个新的转折点” 巴雷特. 非理性的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9页。在由传统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过程中,认识论、价值观和历史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认识论中,由知识的绝对化走向了相对化。尼采的“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真理“只是一种解释的艺术”,它不是我们所发现的,而是我们所发明的,是出于我们生存上自保的需要,并不存在所谓的“纯粹真理”、“绝对知识”这些概念都是预设了一只超然的眼睛,一只无法想像的眼睛。而实际上,任何的“看”都是有角度的。尼采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说:人的认识没有任何客观内容可言,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知识和真理。非理性主义在认识方法上,强调直觉、本能、体验等去认识世界。非理性主义者把主体的意志、本能、情绪、体验等个体因素设定为世界的本质,而且因为这些因素具有独特性、流变性,所以理性的方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不能加以把握的。在价值观中,由普遍个人主义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尼采提出“一切价值重估”,通过揭露传统价值观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来对其进行否定。在尼采看来,所谓价值观念只不过是“一个社会团体或群众对其各种需要的表达” 尼采. 快乐的科学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第132页。虽然非理性主义者对传统价值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只是反对把个体消融于整体之中,要求对个体生存备加关怀,因而都对个性进行了极度的张扬。如雅斯贝尔斯提出:“存在性是不能化为另一个存在性的,它是绝对的确定,它是不可代替的” 考夫曼. 存在主义C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00页。 。海德格尔则把他的“此在”规定为“总是我的此在和这个此在”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 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274页。因此,可以说,非理性主义者仍然是有价值追求的,这种价值追求就是个性的极度张扬。尼采设立了这样一个价值追求:超人。在历史观中,由对历史的乐观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尼采明确认为:“人类没有进步,它甚至从来有存在过” 尼采. 权力意志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94页。萨特本否认历史的规律性和进步性,认为现实和历史不外是偶然性的堆积。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的观点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受到质疑。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进行了反思,认为世界被置于技术的控制之下,“技术统治的对象化特性越来越快,愈来愈无所顾忌,越来越遍及大地,取代了昔日所见和习惯所为的物的世界的内容”。这样,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成为“市场上可以计算出来的价值” 海德格尔. 诗、语言、思M. 北京: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104页。从总的来看,非理性主义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把非理性因素,诸如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设定为人的乃至世界的本质。二是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取消理性的统治地位。非理性主义哲学实际上都是一种关于生命体验的哲学。他们认为逻辑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形式是不能把握那些独特的、内在的生命体验。例如:柏格森认为,理性的认识方式有其局限,因为理性只能把握物理对象,它在研究物理对象时,可以在空间方面加以分离,在时间方面加以静止,而的生命意志却是一种绵延,是既不能分离,又不能静止的,只能依靠直觉。三是虽然极为强调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但并不一概排斥理性。他们大都反对的只是对理性的滥用,认为理性并不能把握生命的意义。二. 由非理性主义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西方社会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在世界范围内所存在的由于人们利用科学手段过度掠夺自然而导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等;社会危机与社会动荡也更为激烈,学生造反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风起云涌。产生了以“否定”、“破坏”、“消解”、“颠覆”现存的一切观念、价值、制度为主旨的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念。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们对传统的理性观念采取了更为强烈的批判态度。他们更多地是揭示了理性的阴暗面。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认为:“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 启蒙辩证法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页。他们考察了启蒙理性的历史发展过程。他们认为,进行启蒙的理性本是以破除迷信、消除神话,从而使世界清醒为已任的,但其一开始就变成了一种新的神话和新的迷信。因为这种启蒙的理性使人的掌握和支配自然的权力不断增大,使得他具有了与神一样的支配自然的权力。而且,“随着支配自然界威力的增长,社会制度支配人的权力也猛烈增长”。启蒙精神在依靠知识对自然的统治过程中,技术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成为知识的本质。技术不仅成为统治自然的工具,而且成为了人统治人的工具。这样,启蒙理性对自由、公正、平等的追求却导致了对人性本身的压抑和扭曲,甚至为了效力于现存制度而疯狂欺骗群众的。 阿多尔诺把“奥斯威辛”视之为启蒙理性的产物,利奥塔则声称自己仿效阿多尔诺,“用了奥斯威辛这个名词来象征最近的西方历史从现代主义的人类解放事业的角度来看是多么的贫困” 利奥塔.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4页。因此,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主义的一个特点:他们把理性与极权、压迫联系起来。他们对理性进行颠覆的角度从认识领域转向了社会政治领域。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排斥与否定态度,较之近代的非理性主义更为激进。另一个特点是,后现代主义反理性的理论基础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以往的非理性主义者仍然是以理性的方式来建构非理性。按德里达的观点,以往的非理性主义仍然是一种设定了“在场”的形而上学,设定了世界和人的某种本质,或意志,或本能、或存在、或情绪,仍然没有摆脱理性的制约,也就说,以往的非理性主义者在反理性问题上还不够彻底。这种新的特征就表现为后现代主义者以功能性的非理性即否定、消解、摧毁、颠覆等功能性的因素,代替了非理性主义者的实体性的非理性即本能、意志、存在(此在)等实体性的因素。这种新的特征,根源于后现代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理论取向。从内容上看,后现代的反理性主义者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相比,又有了新的变化。在认识论上,根本否定存在任何的表意活动,一切只是语言游戏而已。德里达通过对能指与所指区分的消除,实现了对寻求文本意义的这一努力的排斥与否定,德里达的一句名言就是“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就是说本文与文字之外没有真理,也不显示真理。没有了意义的寻求,没有了真理的寻求,一切就是游戏而已。德里达在其著名的演讲人文科学语言中的结构、符号及游戏中明确认为,“游戏的规则已被游戏本身替代” 王逢晨. 最新西方文论选C. 南宁:漓江出版社,1991年,第150页。任何规则甚至是游戏的规则都是不必要的。这样,传统理性主义求真的活动就为这些后现代主义游戏的活动所代替。以往的非理性主义虽然反对人们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去把握事物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但由于设定了某种“实在”的存在,至少肯定了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认知方式,如体验、直觉、情绪等去把握这种“实在”。而后现代主义中的反理性主义者则根本否定了事物之后的“实在”的存在,因而认识就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把握什么东西,一切都是在差异、流变之中,人们对待现实与世界的态度就只能采取游戏的态度,而且就连游戏的规则也是不必要的。在价值观上,根本否定任何价值的存在,取消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巴尔特、福柯和拉康都宣称“人”(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对人的理解)的死亡,根本否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福柯则从他的“知识型”理论出发,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人的死亡”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型”决定了知识、决定了社会,从而决定了人,因而,在知识和社会的发展上,人都不起作用,因此他断言“人类已经死亡”。他们所宣称的被近现代思想中加以抽象化、普遍化的主体的观念的死亡,实际上又是以另一种方式把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又推向了极端。因此有学者说:“现代主体恰恰死于后现代的个体充满活力的时候” Ferry and Renaut. French philosophy of the Sixties M.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0, p66-67 。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之死”是对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想之父的尼采的“上帝之死”的进一步发展。在尼采那里,“上帝”不仅是宗教意义上的,而且是哲学意义和价值意义上的,代表的是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孜孜以求的价值理想和终极关怀。他所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实际上是要对人类的价值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福柯认为,尼采宣布了“上帝之死”,实际不也就宣布了“人的死亡”,因为人与上帝具有奇特的亲缘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代表了西方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人的终极价值、目标的“上帝”的死亡,依附于“上帝”的西方近代的“人”的观念也死亡了,人们不再以他来规定自己的生活。但尼采毕竟提出了一个“超人”的形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后现代主义则更为彻底化,不仅没有设立自己的价值理想,而且把主体的人化为乌有从而否定一切价值。因此,在主体被掏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观念甚至非理性主义者提出的人道主义观念也是应该加以抛弃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人的本质,而表现人类价值和理想的人道主义观念在福柯那里却成了“我们思想中的一个累赘” 布洛克曼. 结构主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5页。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价值以及人道主义观念的批判,虽然包含着对现存的观念、原则、制度的批判,但却由此走向了否定一切价值的极端的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利奥塔指出:18世纪发展起来的启蒙理性观念,使人们相信社会的进步,会把全部人性从无知、贫困、落后、专制中解放出来,但是,“问题不在于缺乏进步,相反,正是发展(科技、艺术、经济、政治上的)制造了全面战争、极权主义、富有的北方和贫困的南方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失业和新穷人、普遍的无文化和(在知识的传授上的)教育上的危机、艺术上的先锋派的孤立(和一个时期以来,对他们的否定)的可能性” 利奥塔.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页。哈桑(Ihab Hassan)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 王潮. 后现代主义的突破C.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福柯的理论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说:“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的零落时间的印迹。而今不连续性却成为了历史分析的基本成分之一” 福柯. 知识考古学M. 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他认为,应摆脱诸如起源、传统、影响、发展和演进等标示连续性的概念,应关注的就是诸如界限、决裂、分割、变化、转换等标示不连续性的概念。以往的非理性主义在对待历史发展问题上,虽然不抱乐观的态度,但总是抱着悲观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本身则包含了某种价值判断在里面,例如,萨特却要以主体的这种能动性来抗争现实的荒谬性,认为现实的意义正在于主体的赋予,所以他把自己的存在主义视为一种人道主义。而后现代主义中反理性主义对历史既不抱乐观也不抱悲观的态度,因为不论那种态度总是预设了某种价值,就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中心主义”的体现。所以,后现代主义者不但放弃对历史的连续性的看法,而且干脆把历史看成是碎裂的,只是在现时之中去寻找满足与慰籍。后现代主义中的反理性主义,虽然较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更为彻底,但其理论自身具有自我破坏性。既然任何“文本”都不是表意的,都不是对实在世界的反映,都不传达任何真理内容,我们又何以把他们的理论当真呢?他们认为没有任何绝对的真理,实际上也把这种观点绝对化了。因此,可以说他们肯定的就是他们所否定的东西。参考文献From 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 and anti- rationalism-An inquiry on the western philosophys developmentWenBi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Beijing 102249, China)Abstract: After the Renaissanc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hilosoph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recent philosophy, modern philosophy and post- philosophy. Rationalism, irrationalism and anti- rationalism are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three types of philosophy respectively. The change from 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 and anti- rationalism is not only due to western social and scientific background, but also due to the theoretical defect of classical rationalism.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