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著作读书笔记范文(9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9465308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著作读书笔记范文(9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著作读书笔记范文(9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著作读书笔记范文(9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著作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9 篇)教育著作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9 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为大家的教育著作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暑假里应学校的要求,也为了给自己“充电”我读了袁振国老师的教育新理念。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教育是一种社会化形式,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根本生存技能、求知才能和社会标准等内化在个体之中,从而使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遵循社会的游戏规那么,调节自身的行为。但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往往放在受教育者个人身上,针对受教育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产生了很多针锋相对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缺乏对教育目的的真正认知,人们不是对一些庸俗的名利孜孜以求,就是对犬儒主义的生活态度趋之假设鹜。我想所有的教育都是容类贯穿的,不管你是教语文,数学,还是音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就拿我的音乐学科来说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教学过程就是老师运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亲密联络,兴趣常常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们要把日常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保持亲密的关系,使其内容、方法、学习方式等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音乐的表现、创造、欣赏等过程引导学生对音乐进展理解和感受。重视听觉体验和听觉才能培养引导学生听懂音乐所表现的情绪。音乐有表现热情、欢快、活泼的,有表现思念、悲哀、思念的,也有表现雄壮、坚决有力的,音乐反映着各种不同的情绪。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与个人的经历、阅历、听音乐的时间、环境的不同虽然是同一乐曲也都会有不同的反映。教学中可采用比照的手段,引导学生去鉴别两种不同情绪所标记的符号,所选择的节拍、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线条等都有什么不同,从不断的比照中感悟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绪,总结积累出听觉辨析与判断音乐的才能。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表达了新时期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为重点,注重个性开展,重视音乐听、唱、奏、表演、创造的艺术理论,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美的综合音乐才能。在拜读袁老师的作品中我联想到了我们音乐学科中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的教育原理和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本来性的音乐教育”。本来性的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音乐舞蹈、律动、戏剧、语言严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奥尔夫的课就是要播下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要学会用开展的目光看问题,要翻开眼界,理解新的信息;要翻开思路,创造力是财富,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要翻开心扉,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人生活在社会里不是孤立的,要学会与人协作”。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节课,一位老师放了一段音乐给我们听,然后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绑着皮筋的酸奶空杯子,让我们利用它发出的声音为这段音乐伴奏,我们不约而同地拨动皮筋听它发出的声音,老师让我们考虑是什么样的乐器是这样发声的?我们知道有很多弹拨类乐器如古筝、琵琶等都是这样发声的。通过手中的皮筋和空杯子,使我们知道了弹拨乐器的特征和发声原理。老师利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我们带到了音乐殿堂里。给我留下深化影响的事还有,老师让我们用家乡话说一个旅游景点,有二个字的、三个字的、四个字的。然后从中选出了“关山”、“趵突泉”、“云岗石窟”三句话。老师指挥,我们分三个声部说了这三句话。训练了节奏练习,再参加打击乐:响铃、木桅、钹做多声合奏练习。接下来老师让我们分组创编盘旋曲式,每个小组自己选出独唱、指挥,创编出旋律参加歌词,最后表演很成功。正如李老师所说的那样:播下一颗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这节课培养了我们学生的创造力、与人合作协作的才能、指导才能、即兴的表演才能以及自信心,综合了独唱、合唱、指挥、曲式等多门课程。其中“即兴”是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一项原那么,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律动、唱奏理论,以即兴活动形式开展大家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才能。即兴活动主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相信人人都是天才,而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才智,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新一代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两年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当孩子们获得成绩时,我们自己从未发现原来我们这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对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解还很浅薄,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把“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精华表达在任何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科都是相通的,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开展。“人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的生命”。我们必须看到音乐是个性化非常强的艺术形式。而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应该是充满个性的。我们应重视并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和独创性,支持和鼓励学生个性化开展,使每个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各得其所。在我大学时期的教育学课程上,在老师的推荐下读过这本书。如今踏入老师队伍再次重温,有了更加深化的体会。书的名字很通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这个粗浅的题目包含了三个关键词:整个,心灵,献给。由这三个关键词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它们对应的三个方面:“整个”,不是一部分,说明没有保存,完完全全地交出去;何谓“心灵”?这里我把它理解为爱心和灵魂。要我们老师交出去的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这很珍贵;“献给”,意味着我们的恭敬和诚意。我用拆解词义的方法来解读这本著作的题目,而这也恰恰是书中所包含的三个最主要的层面,也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用他本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社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三个要求。以下逐一展开。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成是一项机械的程式化的工作来做。孩子的个体有差异,老师也会机动地处理教学和行为事务。教不难,难的是育。我们能不能把孩子当成花圃里的幼苗来培育,怎么培育。浇多少水才适宜,日照时间要多长,旁枝如何修剪,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思索,充分地花时间。这就要求老师的无私品质,一次两次我们都可以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是真正发自内心,源于生命的。而这种无私,于我们对于一群小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孩子淘气健忘的天性常常会让很有耐心的老师都颇感力不从心,有时候真想撒手放任,在无奈之后重新捡起耐心,又会发现对孩子的感情与当初相距甚远。所以只有把无私融入生命,把学生习惯成孩子来呵护,才能使教育本质的光芒绽放。这一点都不容易,需要长期的自身修炼。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很少会和孩子们坐下来聊聊天。总觉得他们和自己的想法差异太大,有了时间的代沟。“你哪怕把心都掏出来给他们,他们照样视而不见。”有的老师比较直白地表示。“没心没肺”,也许是很多老师对孩子们一致的看法。我初踏入杏坛,没有丝毫的教育教学经历,凭借着一腔忠心和热血在渐渐探究。遇到棘手的问题,我也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而每每这时,我都会想起我的小学老师,他们十几年前的教诲是我最直观最亲切的引导。其中尤为深化的是我一两年级的数学老师,她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两年间,我记得每堂数学课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她都会空出 20 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和我们对话。有时候会跟我们讲一两那么励志的小故事,问问我们的看法;有时候会让我们说说身边发生的事,自己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有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事例,让我们注意平安。有时候会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她是怎么做到跟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做如此深化的对话的?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他们的想法有那么重要吗?而事实上,那两年的课前对话,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我甚至能想起她看着我们交流时,面带笑意,微微颔首的神情。能有这样的回忆,这很奇妙。而当我深化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时,我才豁然明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那位有着大智慧的数学老师。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我的那位数学老师无疑是做到了,她给了我们爱心,所以当我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稚嫩观点的时候她丝毫没有觉得嘈杂;她给了我们灵魂,这才让她坚持每节课都给我们做珍贵的人生启蒙。她把我们当作成人来对话,才让我们通往成人的道路充满阳光;她坚信当年的我们有着深化的记忆,才让如今的我们记忆深化。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老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诲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制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老师。”老师的角色似乎总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往往不愿意去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觉得幼稚。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想法却很执着,他一直觉得,只有成为孩子朋友的老师,才能在教育的大道上走得更远。“亦师亦友”,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被升华的命题。如何做到?两个字真诚。不欺骗,不隐瞒,孩子们迷惑的时候不自大,孩子们玩耍的时候不退缩,有这些就够了。孩子们单纯仁慈的个性会让真诚的浇灌开出格外明艳的花朵。假设放下我们老师的架子,陪孩子们踢踢毽子,跳跳皮筋;假设我们放下已有的知识面,用孩子的视角去对待困难,协助他们一起解决,我们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这些由于实际教学的操作,同样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相信,用真诚的态度和孩子们交流,他们一定会承受,也一定会有共鸣。总而言之,不管是用无私去奉献最珍贵的财富,还是用真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归为一点,就是“爱”。因为一个爱字,让所有的都变得明晰而明朗。套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答复说:爱孩子。”最近我拜读了陶行知文集,读了之后深深感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宜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奉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伟大的理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只需要认定这十二条原那么,教育就不会走入歧路:一、社会即学校;二、生活即教育;三、劳动即生活;四、教学做合一;五、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六、行是知之始;七、教小孩子自己做自己;八、教小孩子做小先生;九、教劳苦群众自己做自己;十、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十一、不愿教人的人,不配受教育;十二、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先生认为要想普及教育,必须就地取材。我们如今的老师去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进步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让我在简单的文字中发现了伟大的理想。在读书过程中有这两点我感受最深:一是“生活教育”、一是“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生活教育就是说学校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须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即: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这就好比一个笼子里面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看着鸟儿寂寞,就搬一两根树枝放进鸟笼,好让鸟儿跳着好玩,或者弄几只其它生物来,给鸟儿作伴。小鸟是比较舒适了,然而鸟笼还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就是拿几个简单的事例或者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我们必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感受,生活处处是教育。陶行知先生所推行的生活教育和我们的传统教育是有很大区别。先生将传统教育定义为“吃人教育”,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打到吃人的教育。传统教育是怎样的吃人教育呢?先生认为有两种吃法:(一)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传统教育理念是将学生教成了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力;它不教学生动手、动脑。在课堂上,学生只能听老师讲,老师不让学生问,学生也不会问;有些老师可以允许学生问,但是却不会让他去到社会里、自然里去活动。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下来,足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坏了、身体的安康也没有了。(二)教学生吃别人 传统教育,它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它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刚好相反:它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也不教学生吃别人。它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安康是生活的出发点,第一就注重安康。它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成。它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群众以群众的工作养活群众的生命;以群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群众的生命。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为老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究知识的根源,求知识的归宿。要让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到的知识与现实应该是一致的。这让我想起我们在教自然地理的知识时,我们都是通过一些图片、视频来进展课堂教学,可是这并不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所感受到的,我们应该带着孩子真正的去到自然界中,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接触去感受。就像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别离吗?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那么,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老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应该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且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老师不是贩卖知识的,老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老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做到与时俱进,这样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杜威老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根底上的新的打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根本原那么。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老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考虑,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根底。“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理论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根底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根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究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根底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光阴分为四期,即儿童做下面四件事情: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根底的“活动”。“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以下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理论内容了。第二、“以教人者教已”。“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课本不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聚集点。而老师变成了发起人,课本变成了试验品。”这样,老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说明师生关系,说明老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假设想在做上教人,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老师素质的详细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详细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老师,最好是和好老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理论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所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和我们当今社会教育不匹配的情况,但是也是非常难能可贵了!当然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施行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这周读了法国教育家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感觉受益匪浅。我在读书之前喜欢理解一下作者,我觉得这样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作者写的内容。保尔.朗格朗,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1910 年 12 月 21 日出生于法国加来的康普兰。大学毕业后,在中小学任教多年,积聚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经历。上世纪 30 年代转向成人教育实验,建立职工教育中心和“民众与文化”协会,富有成效的活动奠定了其成人教育思想根底。从1948 年开场供职于结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于 1951 年任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科科长,后还担任继续教育科科长,终身教育科科长,教育研究所代理所长等职,于 1971 年从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卸任。著作终身教育引论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我带着对作者的这些理解,走进了终身教育引论。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制的“火车头”,视成人教育为终身教育体制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部分。这一观点得益于朗格朗多年的成人教育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发源地,但朗格朗明确指出,成人教育不是终身教育。成人教育是向成人提供学习时机,包括扫盲教育、职业教育等等。而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承受的各级各类教育的总和。因此,成人教育在时间、内容等方面的内涵远不及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 随着社会的开展,文明的进步,每个人必需要适应这种开展,所以就必须的学习,得承受新的教育,而且要终身的学习,不然就会被社会淘汰,终身教育的根本含义就是指人在其一生的不同开展阶段都要承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终身教育观念是对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教育观念的彻底革新,也是人类对教育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历史性飞跃。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完毕而完毕,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个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是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才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研究,通过实习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在人类教育史上,难以找到一种教育思想如终身教育思想一样,可以在短短半个世纪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可,并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贯彻落实,迅速而广泛地传播。终身教育已经是形式所迫,社会所需。我们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这点,并且欣然承受这种形式,最后祝愿终生学习的人们整个人生终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与生活的无限美妙!最近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专著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在阅读中,我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才能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幼儿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展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化;今天我面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假设这些与幼儿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幼儿一边!在我看来,一个老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幼儿的评价。老师因幼儿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幼儿而存在。培养幼儿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势力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考虑的批判精神。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得意;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我不由地考虑,老师和幼儿终究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幼儿的成长。在读完做最好的老师后,我的收获极大。,李老师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幼儿,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幼儿的成长以致将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幼儿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正是老师的气度,老师的魅力。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老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展了保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外表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化的理解和更细致的考虑,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献祝福,祝福网 幼儿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似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似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老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从中外幼儿教育名着解读这部书中,我理解了幼儿教育思想开展的四个阶段。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那么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开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这充实了我们幼儿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底。书中,最令我骄傲的是我国创造教育世界和探究教育的先驱陶行知。他指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他通过“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即:一是需要充分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最根底的良好习惯,三是需要因材施教。详细的阅读后我知道了,创造力虽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创造的,但教育能启发、培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定要有民主的关系。由此我也明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因材施教。假设对受教育者施以强迫,那样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的庸人,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究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历系统。老师应该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考虑,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书中还阐述了蒙台梭利教幼儿自由的原那么;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儿童的开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光芒形象;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外国幼儿教育家的出色理论,照亮了我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内心获得了充实,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远的目的。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威廉经常给牛顿买学惯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展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可以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假设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能像牛顿的舅舅那样,耐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淘气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仁慈、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构造特点,进展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假设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可以带着赏识的目光去对待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生疏,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理论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化,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才能能有所进步,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展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开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理论中积累起来的经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历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开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开展,是人类社会永久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荣耀。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安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如今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展了阐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根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忆,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假设,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芒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冲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考虑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究,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可是如今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妙的世界,而是仍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 A 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场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吞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妙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究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以往的老师中心论,容易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老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老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绝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展教育。这样的老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展。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渐渐努力了。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