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上传人:功*** 文档编号:19383635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保定市三中分校八年级 106 班 任帅成 第一部分:教案 课 题: 第一节 什么是声音 1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目的 2 知道声速,初步认识声音的传播形式。 任务要求 3 探究身边的声现象。 重点突破 教 具 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和声音的传播形式。 音叉、小锤。 1 什么是声音 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手语,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 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也有许多声音,既美妙又神秘。 提 问 回 答 提 问 探究并 举例 总 结 引出声源 过 渡 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 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有声源,有物体正在发声,但是有声源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时候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为什么? 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大家看课本 31 页后讨论。 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学生讨论后小 组代表发言 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 注: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 结 实验探究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教学过程 引入 学生发言 提示引导 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总结 引出介质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讨论 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 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 t= 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声速 v=s/t ,但有同学学生讨论结果 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讨论总结 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声音既然是传播的,那就涉及到一个快慢问题,也就是声音有速度。介质有很多种,过 渡 各种介质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传播声音的速度也不一样。大家首先看课本上声速的定义,然后看一下表格中列出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家看表格后得出什么结论? 声速及其 影响因素 学生看表格后 得出结论 本节总结 家庭作业 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同学们 探究声是否有能量。 学生讨论后 小组发言 板 书 设 计 1 什么是声音 一 声音的产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水源 声源 二 声的传播 1 、水波 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3 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 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4 、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第二部分:自我点评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 33 页的讨论: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