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英译)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9001167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鹳雀楼(英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登鹳雀楼(英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登鹳雀楼(英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登鹳雀楼白口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On The Heron Tower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白口依山尽,The white sun sets behind mountains.黄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欲穷千里目,Go fuither up one flight of staiis.更上一层楼。And youll widen youi view a thousand Li.登鹳雀楼Ascends the stork buildmg白口依山尽,Leanmg on tlie mountains splendidly is the sinking sun 黄河入海流。Iiipouimg the ocean sublimely is the golden river欲穷千里目,Craving to exliaust the thousand-niile prospect is youi love, 更上一层楼。And youll widen youi view a thousand Li.登鹳雀楼【简介】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据清一统志 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市,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 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 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卞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 章。北宋人科学家沈扌舌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卞瞰人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 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 人II,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 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最为著名的三首诗】李益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檣,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T年犹恨速,愁来一口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畅当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之涣登鹳雀楼白口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详解和译文】K作者简介I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 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 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 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犬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人夫、文 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 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 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 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 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缰。夹河数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仓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 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卞 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 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 卒于官舍。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 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卞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占典文学宝库的精华。王之涣诗集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沪联唱迭 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 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n,可谓“皤发垂辔,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T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 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T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 地位。登鹳雀楼白口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 芜笛何须怨杨柳, 单于北望拂云堆, 汉家天子今神武, 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 莫听声声催去棹, 九口送别蓟庭萧瑟故人桶, 今口暂同芳菊酒, 点评:一片孤城万仞山 春风不度玉门关 杀马登坛祭几回 不肓和亲归去来吠入漳河一道流 桃溪浅处不胜舟何处登高且送归 明朝应作断蓬飞沈括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卞瞰人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 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登鹳雀楼格律O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白口依山尽,黄河入海流。ooeeA欲穷里目,更上一层楼。oo” oeeoAK注释l1. 鹳雀楼:I日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 此停留,故有此名。2. 白口:太阳。3. 尽:消失。4. 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 穷:尽,使达到极点。6. 千里目:眼界宽阔。7. 更:再。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K诗意I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枳极向上 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口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 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彖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彖又高度概拾地把进入广人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T载之 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塑一轮落口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 远处折而东向,流归人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 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卞,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鶴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 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 深度。而称太阳为“白口”,这是写实的笔调。落口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 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口”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 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輝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 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口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 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 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 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 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T里”一层”,都是 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塑,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占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 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 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 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 才看得远的哲理。K写作特点I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口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 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 和宣扬竹理。彖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爭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 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彖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口”和“黄河” 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 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 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 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 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彖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 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