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拜日崇火尊凤尚赤

上传人:三*** 文档编号:18685747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拜日崇火尊凤尚赤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课拜日崇火尊凤尚赤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课拜日崇火尊凤尚赤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上篇:荆楚文化第一课: 楚国的原始宗教,拜日崇火尊凤尚赤第二课: 老庄哲学思想第四课: 楚国的绘画和雕刻第五课: 发达的农业生产第六课: 系统的农田水利工程第七课: 楚国的天文学和历法学第八课: 楚国的数学成就第九课: 精美的漆器工艺第十课: 先进的冶金铸造业第十一课:先进的丝织业第一课:楚国的原始宗教,拜日崇火尊凤尚赤楚国建国初期比中原地区相对落后,离原始氏族社会还不太远,所以楚人的精神世界中,保留了很多氏族社会的遗风。一般来说,原始氏族社会中人们的信仰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两大方面。假如说当时中原文化主要是继承了祖宗崇拜的遗风的话,那么楚国文化则更多地表达出对自然崇拜遗风的继承。中国神话学者的研究说明,中国古神话存有着北方(东方)“蓬莱神话”和南方的“昆仑神化”两大系系统。根据古代典籍例如山海经、楚辞、庄子等书的记载,楚人的神话系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昆仑神话”系统。楚王族的图腾崇拜是“熊”,楚国早期历代首领多有以“熊”作名字的。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楚国疆域的扩大,楚人除了保留本氏族的传统信仰之外,还把各个被征服地区的神灵兼收并蓄在自己的文化系统之中,集多种动物形象于一身的“凤凰”,后来就成了最能代表楚文化的图腾,至今湖北人绰号为“九头鸟”,就是源自“凤凰”。所以楚人的宗教信仰体系是一种混合的、多元的体系,这个体系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源自自然崇拜的“泛神论”倾向,即把自然万物都看做神。 综合来说,楚人信奉的神灵大致为:天神、日神、山神、鬼神(祖先之神)等。在楚人众多的神灵中,“太乙星天神”是最尊之神,它本来所指的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帝星”,这个神灵对楚人的宇宙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楚国的道家哲学把它上升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或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或指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道”。“太乙星天神”先天地而生,创造世间的万物,主宰四时阴阳,在宇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除了“太乙星天神”之外,楚人的信仰习俗主要表达为拜日(崇拜太阳)、崇火(崇拜火)、尊凤(崇拜凤凰)、尚赤(崇拜红色)。传说楚人的族源是南方炎帝部落,与山“火”的崇拜有直接的关系,而楚人的祖先曾为周王朝的“火正”,是管理与火相关的重大仪式的官职,同时“观象授时”,与天文学相关。所以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成了“火神”。“凤凰”这个图腾形象,则是南方“昆仑神话”与北方“蓬莱神话”“龙”的图腾的重大区别,后世中国人把“龙”与“凤”作为自己民族最吉祥的动物,“龙凤呈祥”就是这种古代图腾崇拜的遗传。楚人使用超凡脱俗的想象,来补充对自然现象的迷惑不解,作为克服自然的幻想手段。他们认为天地与人之间、神鬼与人之间、草木与人之间,乃至飞禽走兽与人之间,都有着某种奇特的联系。楚人把他们所敬畏的神通过想象予以人格化,天神地祇与人鬼都成了人的理想的化身,被赋予人的情感、欲望和个性,极富人情味。形形色色的诸神之间和谐共存,不起冲突。楚人民间的祭祀活动,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楚人的一切祭祀活动都由“巫”来主持。巫是沟通人和神鬼之间的桥梁,是祭祀和有求于神时的关键人物。 “巫”在楚国王室的地位非常尊贵,对担任“巫”的人要求也非常之高。楚人的南方神话系统,楚人的巫术仪式活动,楚人的图腾崇拜,楚人原始宗教的神灵,所表达的都是原始氏族社会中人神交感的古老传统,“泛神主义”精神贯注在楚人全部的精神文化之中。正是这种泛神主义精神养育了楚人特有的哲学,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以及楚人特有的浪漫主义文学,并渗透到建筑、绘画等其他艺术体系,从而长远地波及到后世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之中。思考题:1、“龙凤呈祥”是中国人的一种民俗信仰,你知道它的文化根源吗?2、巫术文化在楚文化中具有什么意义?第二课:老庄哲学思想二千五百多年前,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表现了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在希腊,有大哲学家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在印度,则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而中国时当东周末年春秋战国之际,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影响最大。而道家的创始人便是“老子”。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他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所以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老子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继老子之后,楚国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华夏族,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思考题:1、老子的“无为”是什么意思?2、庄子哲学有什么积极意义?第三课:楚国文学的高峰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屈原的离骚等诗歌和庄子的散文。它们共同构成了楚国文学的高峰,因而人们常常以“庄骚”并称来指楚国文学。屈原既是一位政治活动家,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他热爱楚国,热爱人民,广泛吸取楚人生活和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非凡的艺术才能“自铸伟辞”,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从而使“楚辞”这个新的诗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与诗经比肩而立的另一座高峰,并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源头。最能表达屈原的人格精神和诗歌艺术个性的,是他的代表作离骚。这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除离骚外,屈原的主要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九章是抒情短诗的集结,在思想内容上与离骚一致,其艺术风格却迥然有别;离骚意境壮阔雄奇,抒情奔放激越;九章则意境幽深,抒情沉缓。九歌与祀神相关,多写神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天问是一首奇特的诗,诗人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三个问题,从宇宙的起源到自然的奥秘,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诗人都以自己的独特眼光提出了疑问、猜想。这首诗展示了屈原丰富的知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因而具有极大的文化学意义。庄子是一位有浓厚诗人气质的思想家。庄子一书既是哲学著作,也是战国时代优秀的散文作品。层出不穷的意境和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庄子散文富有诗的特质,表现了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比方逍遥游中对鲲鹏的描写就是典型的一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雄奇的形象,壮阔的境界,无不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使人很难感到这是在读哲学著作。以“庄骚”为代表的楚国文学,以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支撑了战国时代中国文学的大厦,而且给后世以长远的影响。思考题:1、为什么说 庄子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2、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四课:楚国的绘画和雕刻作为灿烂的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楚国的绘画和雕刻是非常精彩的。从楚国的漆器和丝织品能够看到,楚人喜爱繁丽的装饰,不管是服饰、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还是乐器、武器,多饰以花纹、图案,并加上浓浓的色彩。假如说,这些花纹、图案多属工艺美术的话,那么,楚国的壁画、漆画、帛画等,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绘画艺术作品了。我们知道,楚国大诗人屈原写过一首奇特的诗天问,对宇宙起源、自然奥秘、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方面提出一百七十三个问题,其内容十分丰富。而这首诗据说是根据当时的壁画写成的。屈原时代的楚人壁画,现在是看不到了。但是,通过这段记载和天问涉及的广泛内容,我们就不难想象当时的壁画一定是规模十分宏大、内容非常丰富、色彩极其绚丽的。我们能亲眼看到的,是出土的楚国帛画和漆画。下面略举几例:人物龙凤帛画,这是1949年在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帛画,长31厘米,宽25.5厘米下方,画面右下方是一妇女,头后挽一垂髻,并系有饰物,向左侧立,双手合掌作祈祷状。她长裙拖地,大袖微举,身材苗条,神情肃穆。整个人物画得轮廓分明,比例适中,线条流畅。妇女的右上方、画面的上部正中,是一只飞翔的凤凰。它昂头张喙,两腿一前屈一后伸,如在奔跑,其尾上弯,高过头顶,充满了力度与动感。左边,在妇女和凤凰的正前方,画着一条独爪龙。它以爪抵挡凤凰的攻击,头略向外,身躯弯扭,尾端卷曲,作仓皇奔逃之状。画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专家们各有不同的说法。但能够肯定的是,这不是一般的装饰工艺品,而是有其特定含义的绘画艺术作品。其中的凤,是楚人想象中代表吉祥正义的灵物。人物驭龙帛画,这是1973年5月在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正中一男子,峨冠博带,腰佩长剑,站在龙背上。他手持缰绳,驾驭着月在长沙楚墓中厘米。画面的右种颜色的漆绘出了众多匹、猪脚下的龙。男子头上的华盖缨络迎风飘荡。龙则昂首卷尾,成“乙”字形,像一条“龙舟”,在男子的驾驭下破浪前进。龙尾偏右上方立一凤凰,昂首引颈作长鸣状。龙前腹下还有一条鱼在游动。这幅画的主题也难以确切地说明,大概也是楚人表现正义战胜邪恶一类的意思。令人感兴趣的是,画中的龙首尾上翘,成了船的样子,这很可能是后世端午节“龙舟竞渡”中“舟”的文化原型。1978年,在楚国都城遗址附近出土了一幅彩漆画。此画是以人物车马为主体的写实性组画,称作迎宾出行图或金秋郊游图,边缘饰有红色带纹,其周长87.9厘米,宽约4.2厘米。画面以黑漆作底色,用朱红、枣红、棕黄、翠绿、熟褐5种颜色的漆绘出了众多的形象。画中有人物26个、车4辆、马10匹、猪1头、狗2条、飞雁9只、柳树5棵,是一幅记录当时民间生活,反映社会风俗的艺术珍品。这幅画在绘画技艺的各个方面都显示了极大的水平。楚国的雕刻多为木雕配以漆绘。虎座立凤是一具彩漆木雕,出土于湖北江陵的楚墓。一只引颈高歌的凤凰,上翅伸展为鹿角状,下翅平伸像飞机的双翼,双脚踏在一只蹲伏的虎背上。虎座凤架鼓,在江陵十多座楚墓中都有出土,是典型的楚式乐器。双凤相背挺立,各自脚踏一只蹲伏的猛虎,双凤头顶部各安一小环,中间吊一圆形的皮鼓。在这两具漆木雕刻中,都表现了凤凰征服猛虎的形象。从楚国绘画和雕刻的内容看,凤凰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对象。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楚人先民以凤为图腾,将凤视为真善美的神鸟。他们尊凤、爱凤,于是通过艺术创造来极力美化、歌颂凤。这样我们就在楚国的绘画、雕刻中看到了大量姿态各异、精彩绝艳的凤凰了,而龙和虎等威猛的形象则多处于陪衬或被征服的地位。经过漫长的岁月,当楚文化融为中华文化的整体后,龙和凤就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吉祥的象征。思考题:楚国绘画、雕刻表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第五课:发达的农业生产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样,也以农业为立国的根本。楚国发展农业的条件与其他诸侯国相比,则具有明显的优势。楚国强盛时期的疆域,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汉水流域和淮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还拥有很多辽阔的平原,如江汉平原、南阳平原、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等,这是楚国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楚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聪明才智,又为楚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源源持续的强大动力。史书上说楚国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就反映了楚人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的艰苦劳动。楚人来自北方,既熟悉北方的旱地耕作技术,又广泛吸取南方原有民族的农业生产经验,从而创造了更加适合南方特点的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使楚国的农业生产兼具南北之长而获得蓬勃的发展。 “火耕水耨”,就是楚人对传统耕种方式的重大改造。我们知道,在以旱地为主的北方,传统的耕种方式是“刀耕火种”。这就是播种前先砍掉林木,烧去杂草,用草木灰作肥料,然后播下种子等待收获。“火耕水耨”,则是先烧掉田间的杂草,再灌水播下稻种;当稻苗与再生的杂草长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将杂草全部割掉,然后再灌水。这样,被割的杂草让水沤烂而稻苗能够独自生长,于是先烧出的草灰和后割下的杂草都留在田里成为肥料。火耕水耨的耕种方式显然比刀耕火种先进,这不但适合了南方多水田、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的特点,而且增加了肥料,节省了劳动力。不但如此,楚人还懂得培育优良品种。江汉地区是当前所知最早的水稻生产地区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楚人培育出了优良的水稻品种。1975年,考古学家在楚国故都附近的楚墓里发现了4束完整的稻穗。这些稻穗穗长19厘米,稻粒72颗,千颗重28克,这些水稻与现在的中稻十分相近,在当时显然是十分优良的品种。优良品种的培育,对于提升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楚国的农作物除水稻外,还有粟、麦、豆等粮食作物,其他如蔬菜、果木等也相当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楚国种桑养蚕业十分发达、普及;漆树和漆的产量更居各诸侯国之首,这就为楚国丝织业和漆器业的高度发达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楚国农业生产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生产工具从青铜器到铁器的转换。春秋以前,楚国就是以青铜器闻名的。从春秋末年开始,楚国已逐步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器,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更得到了广泛使用。考古发现的楚国铁制农具有锄、镰刀、锸等。这些情况说明,楚国的铁制农具不但种类多,而且是相当先进的。因为铁制农具在硬度、韧性、锐利水准上都大大优于青铜制农具,所以,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就能够大大提升生产效率,也为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人们常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楚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不但有力地促动了楚国农业生产的大发展,而且在中华民族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楚人对耕作方式、农具、农田水利设施和其他农业生产技术的改造革新,也为中华民族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独特的、重大的贡献。思考题:1、楚国农业发达的两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谈谈铁器在楚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第六课:系统的农田水利工程现在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在古代属于楚国的核心地区。当时,湖泊纵横,沼泽绵延,春天、夏天洪水汇集,是无边的泽国,雾气缭绕,一片汪洋;而秋天、冬天则湖泊干涸,草木丛生,候鸟翔集。楚国人给这里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云梦泽。”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他的子虚赋中,对当时的云梦实行过铺张扬厉的描写。每当枯水季节,楚国国王就带着臣民持续在云梦古泽里开渠引水,围湖造田,使江湖洪水泛滥的范围日益缩小,而围垦的耕地则日益扩大。年复一年,楚国就积累了一套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经验,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远远居于其他各国之先,值得我们大书特书。楚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行的:第一,开渠引水,围湖造田。楚灵王时期,楚国开凿了杨水运渠,就是从楚郢都西北面,东向经过长湖至潜江的泽口注入长江,使汉水与长江得以沟通。在汉水流域,楚国人开凿了木渠、长渠。木渠也称木里沟,位于现湖北省宜城县北,沟通了蛮河与汉水,长渠在宜城县南,与木渠平行。这些纵横交错的人工渠,把湖水引入江河,既可开出大片耕地,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灌溉体系。发达的农田水利设施,使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历来被誉为“粮仓”。第二,凿井。楚国地区地下水丰富,水位也很高,便于凿井取水。19751976年考古人员在对楚国故都南城实行的考古发掘中,仅的一段长约1000米,宽约60米的范围内,就发现水井256座。水井口有井圈的占184座,井圈质料有陶、木、竹等。可见凿井取水,在楚国是十分盛行的。这些井水平时供饮用,干旱之际也作灌溉之用。至今,长江以北的古楚大地仍遍布水井,能够说,这里面也保留有古代楚人凿井取水的传统。第三,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芍陂。期思陂是楚庄王时期由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楚人把蓄水的池子称为“陂”,他们已习惯用陂积蓄雨水灌田。期思陂的创新在于截引河水入陂,以作灌溉之用,而且规模宏大。这就能够确保大面积农田的旱涝保收。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项社会性大型农田水利工程,比魏国的西门豹渠早两百多年,比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早三百多年。后来,孙叔敖还主持修建了较期思陂更大的水利灌溉工程芍陂。芍陂,周长约120里,设五座闸门,灌溉现在安徽省寿县以南数万顷土地。此外,楚考烈王时,令尹春申君还在长江下游兴修了申浦运渠和无锡湖陂两项水利工程,在楚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楚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它不但为楚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且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水利科学技术的进步。思考题:1、楚国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在哪些方面实行的?2、“期思陂”的修建在中国水利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七课:楚国的天文学和历法学天文学是研究天体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有紧密的联系,编制历法,就是天文学的一种实际应用。所以,自古以来天文学和历法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楚人对天文星象的观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骄人的成绩。相传楚人的始祖祝融在帝喾高辛时代任“火正”之职,专门从事火的管理以及对大火星与鹑火星的观测以确定农时。祝融所以被尊为火神。但祝融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楚人在天文学和历法学上无所建树。不过,随着楚文化的成长与繁荣,楚人又以自己的发现为天文学和历法学的进步作出了新的多方面的贡献。这种贡献的突出表现,是关于二十八宿的记载。二十八宿是古代天文学的恒星分群体系。这就是把日、月和五大行星运行路线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局部,每一局部为一宿,合起来称为二十八宿。这个恒星分群体系的建立,对天文学和历法学的发展有着极重大的意义,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二十八宿,不但中国有,古印度、埃及、伊朗等国也有。中外专家还认为,中国和印度的二十八星宿出现最早,而且是同源的。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是战国中期的甘德和石申夫二人,最早记载二十八宿全部星名的,是秦代的吕氏春秋。而考古出土的实物说明,早在甘德、石申夫之前,楚人不但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而且记载了全部星名。1978年,从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只漆箱,箱盖上就赫然画着二十八宿星象图。处于图中间的是一个巨大的“斗”字,这是指的北斗星座。围绕“斗”字是用篆字书写的二十八宿的全部星名,在星名的两侧,分别画有青龙和白虎。这是迄今见到的二十八宿体系及其全部星名的最早记载,也是二十八宿与“四象”相配的最早记录。所谓四象,是古人根据春、夏、秋、冬四季黄昏时不同星象,把二十八宿分为四单元,每一单元称为“象”或“宫”,每宫(象)七宿。四象(宫)的名称是:东宫青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漆箱盖上的青龙和白虎就是四象中的两象。尚未画出的两象就是朱雀和玄武,可见这个星象图是二十八宿与四象相配的。前面提到的甘德是战国时代成就最高的天文学家,史书对他的国籍说法不一,但他肯定长时间生活在楚国。甘德不但建立了自己的二十八宿体系,他还观测并记录了火星与金星的逆转现象,他还是国际天文学史上发现木星的第三颗卫星的第一人。此外,战国时代的楚人在诗歌和神话中还记载了太阳黑子和极光等天文现象。至于彗星,仅1973年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就载有楚人的彗星图29幅,其对彗头、彗尾分辨之细微,实在令人惊叹!楚国的历法有一个从借用到自制的过程。春秋早期以前是借用周朝历法;春秋中期以后是采用颛顼历法;随着楚文化的成熟,在春秋、战国之际对颛顼历实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更加切合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需要。楚人纪年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大事纪年,即以某一件军事或外交上的大事作为发生年份的标志,常写“之岁”,意为“发生什么事的一年”。思考题:天文学与历法学同人类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第八课:楚国的数学成就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的数学科学就有了很大的发展,楚国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十六年),令尹孙叔敖负责在一个叫“沂”的地方筑城。他事前制订了筑城的详细计划,包括工程规模、进度;所需材料、工具、土方多少;如何运送,怎样就近取土取水,以及需要多少干粮、人员分工等。结果,这项工程30天就按计划建成了。这项工程的圆满完成,说明楚人事先对土方、用工用料与干粮等数目的计算,是十分准确的。没有科学周密的数学计算方法,是不可能做到这个点的。又如公元前548年(楚康王十二年),楚国对境内不同类型的土地、山林、水泽、田亩等作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然后根据不同的收入确定军队赋税的数目。这更是一项全国性巨大的土地测量和计算工程,假如没有相当高的数学水平,也是不可能完成的。楚国在数学上的第一大成就,是数学专著算数书的出现。算数书成书于战国晚期,由两百余枚竹简组成,全书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节成书。全书内容能够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计算方法,是讲整数乘法和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如乘、合分、增减分、分乘、经分、约分等,以及关于某一问题的具体算法,即“术”。第二类是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如里田、金价、方田、贾盐、税田、息钱、负炭等。以往被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数学专著是九章算术,它不但指导着中国数学的发展达两千年之久,而且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巨大影响。但实际上九章算术是西汉中期出现的,比算数书晚出了约三个世纪,并且这两部书非常相近,其中有些局部表现明显的密切关系。例如两书中都同样有少广一节,且文字也较为相似。由此可见,九章算术与算数书,不但同样是一部数学问题集,而且算数书的局部内容为后来的九章算术所收录,其渊源、继承的关系十分明显。楚人在数学上的另一个伟大的贡献就是计算工具算筹的发明。1954年,从长沙发掘的战国时期楚墓中,出土了40根算筹,每根长约12厘米,为竹片所制,形似小棍,这是中国至今发现最早的算筹。1984年,在湖北江陵与算数书一起出土的也有一捆算筹,其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左右,外形与长沙出土的算筹相似。这说明算筹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在楚国已经沿袭使用。据考证,算筹每筹正反面各分九格,每格斜分为二,个位数写于斜线下角,十位数写于斜线上角。第一筹正面写一至九,第二筹写一至九各数的二倍数,从第三筹到第九筹中,分别写一至九各数的三倍至九倍的数。第一筹的反面与第九筹同,第二筹反面与第八筹同,其余各筹依此类推。第五筹的反面为空筹。很显然,算筹上的数字都表示自然数,若遇到零时就用空位来表示。计算时把筹拼拢,实行加减乘除。算筹在实际的运算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十进位制的计数法,也就是说,九位数以上的数就进一位,即所谓“逢十进一”。但是,算筹上的同一个数,在个位表示个位数,在十位表示十位数,这种计数的方法后来完全被珠算方法所继承,而且也与现代算术的计数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直到宋元之际珠算发明为止,算筹在中国使用了近两千年,影响十分长远。楚国的数学不像古希腊的数学走上了形而上的道路,与神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是与生产实践和衣食住行相结合,应用性、目的性十分明确。算数书最大的长处就在于对基础算术有全面的描绘,对平面几何的计算方法作出了精湛的总结,确实是楚人智慧的结晶;相对于现代计算工具来说,算筹是有很多缺点的,主要是速度太慢,算高位数时容易出错,但是,它是人类最早的计算工具之一,对中国的科学具有历史性的贡献。思考题:请你介绍一下楚国的算数书。第九课:精美的漆器工艺与盛产漆器的秦国、蜀国相比,楚国的漆器出现最早,出土最多,工艺上也最精美。楚国的漆器之所以工艺精湛,源远流长,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楚国是著名的“漆源之乡”。楚国历来就是中国生漆的重要产地,拥有十分丰富的生漆资源。庄子里有一则故事讲,孔子南游到楚国,楚国有一个叫接舆的人,到孔子那里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在春秋时期,种漆割漆以及生产漆器,在楚国是一件极普通的事情,甚至连著名的哲学家庄子,也在楚国做过管理漆园的官员。在生活中,漆与楚国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生前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漆器,即便是死了也要用大量的漆器作为随葬品。假如没有丰富的生漆资源,这是不可想象的。第二,楚国地处江南富裕地区,国力雄厚,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这就为大力发展漆器工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楚国的漆器类别很多,用途也很广。家具有床、几、案;容器有箱、盒、豆;卧具有枕、席;乐器有瑟、琴、笙、鼓;兵器有甲、盾、弓,等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甚至连建筑上、车船上都有漆器的构件,包括一些陶器和铜器也是漆的。假如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这也是不可想象的。第三,楚国漆器艺术的发达,与楚国人民的宗教传统、哲学思想和艺术修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荆州博物馆蔚为壮观的漆器表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透过那飞动的灵采、生动的造型和悠长的意味,我们是能够感受到沅湘巫风的旋律、老庄哲学的超迈和楚国编钟音乐的韵味的。艺术的产生需要一种气氛、一种土壤、一种时代所赋予的张力,这正是楚国漆工艺最终超越了物质层面,进入到精神层面,不但给人以生活的方便,而且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根本原因。另外楚国巫风盛行,道家思想流布广泛,人们在精神上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热情奔放的境界,这也影响到楚国漆器的制造表现出了色彩绚丽、造型奇特的特点。楚国的漆器工艺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制作工艺先进。与现代的制作手段和过程几乎完全一样,打底、上漆、彩绘,步骤齐全;广泛采取描金、针刻、镶嵌等技法;创造性地发明了“油性大漆”,丰富了漆器的色彩,所以显得细密、艳丽、繁缛精美。此其一。与器物的外观造型融为一体,是楚国漆器工艺最大特色之一,亦即色彩的选择、图案的设计、主题的构思都与漆器的造型、用途密切相连。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一件漆瑟,其首部和尾部就是数幅巫术意味、音乐意味极浓,以巫觋为主的漆画。巫师或手持法器,伫立于缠绕苍龙的长蛇之上;或双手持蛇,仰天长啸,与原始音乐的惊恐、癫狂互为支持。此其二。突出文饰,增强了繁缛富丽而又悠远神秘的时空感、立体感、流动感,像龙纹、云纹、鸟兽纹,舒卷自如,回肠荡气,加上漆器本身的浅浮雕、深浮雕、阴纹雕、阳纹雕,真是晦丽明暗,旋律幽玄,韵味无穷。此其三。无与伦比的楚国漆器工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支奇葩。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它们给予我们的精神愉悦也是十分丰富的。思考题:1、楚国漆器工艺发达的原因是什么?2、楚国漆器工艺精美绝伦主要表达在哪几个方面?第十课:先进的冶金铸造业 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一个国家生产铜的多少是与国家的强大成正比的,而楚国的铜器生产,无论是资源之丰富,还是开采、冶炼、铸造技术之高超,都居中原诸国之首。楚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铜矿资源,发展创造,后来居上,把中国的青铜时代推向了顶峰。楚国最早的产铜基地在荆山,后来才逐步占据钟祥大洪山、大冶铜绿山和湖南麻阳九曲湾等铜产地。铜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战略物资。楚国在拥有了得天独厚的铜绿山和九曲湾铜矿资源之后,发扬光大了过去的冶炼技术,生产出了大量的铜。在铜绿山遗址,古代冶炼铜遗留下来的炉渣分布面积约14万平方米,有的地方炉渣堆积厚达3米,总计4050万吨。经检验,渣含铜绝大局部小于0.9%,推算累计炼出纯铜不会少于810万吨。春秋战国是战争频繁的时代,楚国“带甲百万,车万乘,骑万匹”,如此庞大的军队当然需要大批的青铜武器来装备。与中原各国出土的青铜武器比较,楚国的青铜武器数量多,品质优,一是长大,二是锋利,这对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是十分有利的。另外,楚国还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国家,其表现之一就是具有各种规格、不同种类的青铜乐器。据不完全统计,传世和零星出土的楚国青铜音乐编钟有楚公钟、楚王酥钟、楚公逆钟、楚王领钟、楚惠王钟、楚幽王成套编钟等,特别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钟鼓乐队编钟,最为壮观神奇。这套编钟由8组65个大小不等的钟组成,分上、中、下三层,总重量达五千多公斤。总音域达到5个8度,而且12个半音俱全,能够奏出完整的5声、7声音阶的乐曲,音色十分优美。这个组乐器展示了楚国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显示了楚人在乐器制作方面的特殊才能,更说明了楚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何等的深刻以及他们在这方面所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是何等的巨大。不但如此,楚国人在铁的冶炼工艺上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我们知道,在炼铁技术发展的历程中,炼出锻铁到炼出可锻铸铁是一大进步。锻铁是炉温在1000左右,炼出含碳量甚高的整块炼铁后,经过反复锤击而成的含碳量较低的铁。楚国在春秋时期掌握的这种技术,西方和南亚国家直到14世纪才掌握。更为可贵的是,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楚国便掌握了可锻铸铁的冶炼技术。这是一种铸铁柔化技术,即把炉温在1200以上炼出的铸铁再经过处理,使其含碳量低于0.4%,从而提升铸铁的韧性和延展性。这种可锻铸铁硬而不脆,比锻铁使用价值更高,显然是当时最先进的炼铁技术的结晶。据专家研究,已知的春秋时期的可锻铸铁制品,绝绝大局部是楚国的产品,可见楚国的铁制品在技术上和产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楚文化鼎盛时期的铁器主要是农具和匠器,其制作工艺比较简单,而且坚硬耐用,适于开启山林、精耕细作。当前我们发现的铁制农具、匠器有锄、耒、勺、镰刀、斧、锛、凿、锤、锥削和刮刀等。铁制的兵器在战国早期比较少见,到战国中期才多起来,已知的有矛、剑、戟、戈、匕首等。总之,楚国铜铁矿的开采和青铜器、铁器的制作水平,是与它的综合国力互为支持的,是楚国文化发达、繁荣的象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思考题:请你谈一谈楚国的编钟。第十一课:先进的丝织业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生产丝绸的大国。人们把古代中国与亚、欧国家之间的商旅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反映了丝绸在中外贸易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源远流长、高度发达的丝绸生产中,楚国的丝织业是具有特殊光彩的一局部。楚国的丝织品以其精湛的技术和精美的艺术而格外引人注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文化对中华文化体系的独特贡献。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政治、军事、经济迅速强大的过程中,因其自然条件优越,丝织业相当发达,楚国国家有专门管理丝织业的机构和官吏。据统计,从1942年湖南长沙出土的第一件帛书起,至1982年湖北江陵出土大量丝织品为止,楚国丝织品的考古发现,已经多达几十起,其数量品种之繁多、质量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这个时期楚国已经开辟了穿越云南、贵州、缅甸,抵达印度的“南丝绸之路”。品种繁多、质量精美的出土丝织品,生动、具体地展示了楚国丝绸纺织技术已达到了极大的水平,仅仅因为经线与纬线的粗细不同,编织方法不同,组织结构不同,丝织品就可分为绢、绮、锦、绦、罗等不同的种类。同时配以深黄色、浅黄色、土黄色、深棕色、红棕色、紫色、深褐色、藕色等不同的颜色,而丝织品上的图案花纹,更是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如花纹就有几何形纹,以菱形纹为主;有植物纹,包括花草纹、树木纹;有动物纹,以凤纹为主,包括龙纹、虎纹等;有人物纹。这些花纹还有的相配或交错使用,有的作变形处理,形成了繁丽、奇诡的艺术风格。这就使楚国的丝织品不但是技术的成果,而且成为艺术品了。有的学者甚至指出:“要理解鼎盛期楚文化的造型艺术风格,首要的研究对象就是丝织品和刺绣的花纹。”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楚人在精神生活上着力追求超凡脱俗、绚丽浪漫的气质和品格。楚国官员、贵族衣着华丽、峨冠博带、佩饰繁多。在楚辞中相关于此的记载、描写是很多的。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县发现了一座小型的战国楚墓,发掘出大量的丝织品,品类全、质量精、数量多,震惊了学术界。其中一床蟠龙飞凤纹绣的黄绢丝棉被,尤其引人注目。它的完整形状为正方形,上端中部有凹口。被面由25片具有不同花纹的绣绢拼成,正中是由23片绣绢连成的蟠龙飞凤纹,左右两侧各有一片舞凤逐龙纹,绣地为浅黄色绢。在刺绣之前,为了使画面规整,图案的比例适宜,先画出图稿,然后用各色丝线绣出各式图案。图案上部是一条反S形盘旋状的大龙,口衔一条小龙的尾部,小龙作 S形回首与大龙相顾;图案下部是一只高冠、展翅而飞的凤鸟,嘴部与图案上部大龙的尾部相衔。凤鸟下部是一条卷曲的小龙,中间有花纹和十字形作为对称轴。整个图案的设计紧凑、充实,绣线颜色配置协调,华丽而充满奇诡的想象,在龙飞凤舞的曲线美、动态美之中显出均衡与和谐,实在是楚国丝织品中的稀世之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珍宝。思考题:1、楚国丝织业发达的有利条件是什么?2、为什么说楚国的丝织品也是艺术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