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

上传人:do****y1 文档编号:18529940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俞莹:瘦皱漏透千古谜石界特约撰稿人 俞莹俞莹先生是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观赏石协会 副会长,海派赏石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在他的身上,有 一股特别的书生气息,并且对于赏玩奇石有着深厚的造 诣,玩石理念独树一帜,很多观点也是充满趣味与韵味。古典(包括古代)赏石的审美,人们通常用瘦、皱、 漏、透来概括表述,源自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题画石: 咪元章论石,曰瘦、曰绉(通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 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 皆从此出。”其实,他所引用的米芾和苏东坡的所谓赏石要 诀,都有错讹,或者说,是添加了个人或是他人的见解。苏州狮子林的古代置石具有瘦、皱、漏、透、丑的特点 首先是米芾的所谓“相石四法”,最早源自元代陶宗仪所编的说郛收录的传为宋代渔阳公石谱:“元章(米芾,字 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疹,曰皱,曰透。四 者虽不尽石之美,亦庶几云。”因为版本的不同,又有“秀, 瘦,雅,透”之说。郑板桥引用时,舍弃了秀、雅之说,添 了一个漏字。其实,所谓的“相石四法”或许可能是后人伪托 或是附会的,因为米芾传世的诗文都没有提到过,包括米 芾同时代的野史笔记,也均没有类似记载,所谓渔阳公 石谱只是一个孤证。而且渔阳公是何许人也不得而知, 如果真有其人,按渔阳是个地名,当时治所在如今天津蓟 县,这个人是否是北方人?至于米芾对于奇石偏好之处,如他在书异石帖中写 道:“西山书院,丹徒私居也。上皇樵人以异石来告余,凡 八十一穴,状类泗淮山一品石,加秀润焉。”所谓的秀和 润,前者道出了奇石之卓然不群,后者实际上是指石表的 皮壳包浆。这与稍后时期杜绾的云林石谱序言中提到 的“润燥者有别,秀质者有辨”,以及赵希鹄洞天清禄 集强调的(英石)“润者可爱,枯燥者不足贵也”理念如出 一辙。无为县米芾纪念馆庭院中的“石丈”即使是现存于安徽省无为县米芾纪念馆庭院中的“石丈”形象 (据清康熙十二年无为州志记载:“旁有石丈,即米芾具袍笏拜者。”),也并非是瘦、皱、漏、透,而是奇丑无比 的形象。该石系产自巢湖周边的太湖石,又称巢湖石。这 与宋史卷四百四十四米芾传所载“无为州治有巨 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 呼之为兄。的记载十分契合。至于苏东坡所说的“石文而丑”,也是一种误读,其实应该是 “石丑而文”,两者意思大有不同。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 露(甲编卷一)记载,苏东坡在称颂画家文同画的梅竹石 图中提到:“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 友。”这里,诗人将寒梅、瘦竹和丑石相提并论,视作美的 象征,可谓是为石传神之笔。如果说,前者可以解读为: 石头上面的皱纹(文通纹),给人以丑的感觉;后者则可以 解释为:石头越是丑态毕现(反形式美),便越有文雅之 趣。可见,后者意思更为精妙。所谓“一丑字,则石之千态 万状,皆从此出。”(郑板桥题画石)。“丑”是对古典赏 石神韵的点睛之笔。因为瘦、皱、漏、透四字都是有悖于 形式美的,形式美学所提倡的平衡、对称、节奏、韵律乃 至黄金分割等,与古典赏石的评判标准是无法对接的渔阳公石谱之中的秀、雅两字恰恰是形式美的表述, 两者是有语义冲突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世 一直没有被引用。由瘦、皱、漏、透四字诀,后来还衍生出“江南三大名石”之 说,即以透为特征的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原为清代乾隆 年间织造府衙署后花园)太湖石瑞云峰,以漏为特征的上 海(豫园)太湖石玉玲珑,以瘦为特征的杭州(西湖江南 名石苑)英石绉云峰。这三方古石都有很传奇的故事,而 且有一个共同点一一曾经充当过陪嫁物。兹不赘述。记得 二十多年前,我在编选奇石赏玩画册(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1994年5月版)撰文的时候,其中提到了“江南三 大名石”,根据清初戏曲家、造园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 提及的“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推断是李渔 首先提出的。李渔还具体解释了何谓透、漏、瘦:“此通于 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 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苏 州太湖石瑞云峰上海(豫园)太湖石玉玲珑杭州西湖英石 绉云峰多年以后,笔者在查检现代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童离 1937年所著江南园林志一书时,才找到了这个出处一 此书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方法进行测绘、摄影的园林专 著,书中述及的一部分园林现已残破或者废弃,尤具历史 价值一一原来“江南三大名石”之说,是童离根据李渔上述的 说法演绎而来的:“江南名峰,瑞云之外,尚有绉云峰及玉 玲珑。李笠翁(李渔,号笠翁)云:言山石之美者,俱在 透、漏、瘦三字。此三峰者,可各占一字。瑞云峰此通于 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透也。玉玲珑四面有眼, 漏也。绉云峰孤峙无倚,瘦也。”所谓漏字,也是李渔首 先添入的,后来为郑板桥所引用。至于皱字,为何没有对应的名石,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 皱是指石表的纹理皱襞,似有似无,可有可无,与形态无 关,是一种辅助标准,存世的古代名石之中这种特征并不 明显。如果皱的形态有特点、入画理,那么这与山水画的 皴法有相通之处。“皴者,皱也,言石之皮多皱也。”(清沈 宗骞芥舟学画编作法)。这也是国画(山水画)中的一 种重要创作手法,近代三希堂石谱大观就指出:“画石 之法,不外曰皱曰瘦曰透曰丑”在古代四大名石之中,英 石是最具皱的特征的赏石,包括“江南三大名石”之中的绉云 峰。关于皴法,清代画家郑绩曾总结为十六家皴法(梦幻 居画学简明论皴),其中如弹涡皴、雨点皴等,在太湖 石、英石等石种之中均有此类赋存。带有雨点皴的英石小 峰比如弹涡皴,宋徽宗在传世不多的几幅被认为是其真迹的 画作中,祥龙石图(绢本设色,纵53.8厘米,横127.5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便是一幅描摹艮岳一方具有弹 涡皴特征的太湖石。这也是奇石作为写实的主体形象首次 出现在绘画中。此卷分左右两部分,右部画一方艮岳太湖 石“祥龙石”,左部为“瘦金书”所写的题记、题诗。画家以细 劲线条勾勒玲珑剔透奇石的轮廓和纹理,凹凸起伏,孔 窍、纹理富于变化,并施水墨层层渍染,其石表弹窝皴肌 理表现得一丝不苟,湖石的顶端,盛土植以异卉,石表上 方以泥金题有“祥龙”两字。整幅作品妍而不媚,华贵不俗。 宋徽宗祥龙石图值得一提的是,类似弹窝皴特征的太湖石传世极少。如上 海莘庄公园内有方太湖石“朋寿石”,高2.85米。石背有明 显的弹窝皴,波纹起伏,较为少见。又称“鱼鳞石”、“龙鳞 石”。有人曾经认为是6亿年前海洋生物在礁石上不断生 长、代谢、堆积、钙化形成的化石。朋寿石是明朝万历年 间兵部尚书谭论之石,石背有弘光年间状元钱福题诗和序 十三行,刻在凹凸不平的石上,许多字至今清晰可辨。上 海莘庄公园“朋寿石”上海莘庄公园“朋寿石”局部太湖石上的弹窝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传世的特别 罕见?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近日走访 苏州企业家、藏石家顾建华的苏州太湖水石博物馆,疑惑 顿解。据顾总介绍,这类纹理又称水浪纹、鱼鳞纹,是太 湖石在水中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刷形成的,大多集中在苏州 西山附近的太湖水中,惟有水石才有,而且质地特别坚致 细密,难以形成透漏孔穴,而山石则大多没有此类特点。 我们所见到的绝大多数太湖石园林立峰,包括案几供石, 虽然有瘦、漏、透之态,却并不见皱,其实都是山石,所 以不见此类肌理。有的虽然是水石,但经过长时间的风化 作用,其弹窝皴特征也不再彰显了。苏州太湖水石博物馆 苏州太湖水石博物馆内景太湖水石“茫茫烟雨叠岩山” 太湖水石的弹窝皴本文作者:俞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