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课后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18339448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与美育课后综合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后综合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美学与美育课后综合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与美育综合测试参考答案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单项选择题1. A 2 .B 3 C 4. A 5.B 6.A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答:错。因为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回事。美学的 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2. 审美体验是神秘、不可知的。答:错。因为审美体验虽然是一种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但它却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 一种生活经验的特殊形态,只不过这种生活经验富于直觉特性,并且富含深意,因而具有特别的感染力,并非不可知。三、简答题1. 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2.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中国现代美学经历了六个阶段:清末民初美学;五四美学;3040年代美学;5070年代美学;80年代美学; 90年代美学。3. 美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答:对话法;体验法;思辨法;实验法;阐释法。四、论述题1. 试举例论述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的方法。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是美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必须要密切关注具体现象的 特点决定的。理论思辨指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抽象思考,文本批评则是指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的具体分析过程。 美学研究一方面要求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去分析丰富多样的个别审美现象,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把握住具 有普遍意义的特点和规律来。另一方面也要求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尤其是艺术作品,要自觉运用一定的一般理论去 把握、分析,由抽象回归具体,从一般回到个别,从而揭示出特定对象的特殊意义。在美学中,理论思辨和文本批评是相互结合的。我们在学习美学时,也要结合着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对具体审美文 本的鉴赏,来提高美学理论素养和文本批评的能力。不能重此轻彼。例如当我们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进 行美学分析时,既要凭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来把握住作品中蕴藏的中国书法美学的普遍特性,又要注意挖掘出它在艺 术上的独创性和独特意味。这就应从文本分析入手,通过作品独特的点线造型和气韵流动分析其中深厚的审美意味和 人格风貌。2. 试举例论述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交汇的方法。美学的对象是充满感性特征的,但美学研究又要求对其予以理性阐释,这就提出了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相交汇的 方法论要求。审美体验是特殊的生活经验,它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而又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是经验中显出深意、富 于直觉和具有特殊感染力的形态。美学的对象充满着感性特征,因此美学研究中应当运用这种审美体验方式。理性阐 释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富于理智的分析方式,它要求研究者尽力克制一己的情感,运用理智能力去抽象思考。学 习美学,要将审美体验和理性阐释两者交汇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对审美现象的认识。如此,才符合美学学科的特性。 例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就是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结合的经典范例。看落日西下,本是一种寻常的 生活经验,然而诗人此时关于落日的经验却因独特的、深沉的情感激荡而及其富于直觉性和感染性,这里融聚了深切 的个性感悟。同时,对这一审美现象进行理性阐释时,我们能清楚地分析出其中蕴涵的深层意义,那种对即将逝去的 生命的辉煌的无限留恋,以及冷静地面对将要到来的生命黄昏的理性态度。3. 试举例论述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汇通的方法。学科研究,是指基于对美学学科的已有理解而展开的内部研究。体现了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 学科特性。但是,由于美学所研究的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又必定要借鉴其他学科的资源,因而又体现出 一种跨学科特性。从这个角度提出了美学的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汇通的方法论要求。只有用这种两相结合的方法, 才能既保持独特的问题领域,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向其他学科领域开放,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为理解对象提 供多方面的理论资源和阐释渠道。例如在阅读和鉴赏小说作品时,首先要注意运用美学学科知识中关于语言艺术的审 美特征去把握作品在语言、文体、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意境营造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成就,同时还可以运用其 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人口学等知识去阅读,两者汇通,相互激发,可以获得丰富的、全新的 审美感受。第二章辅导美及其形态一、单项选择题1. B 2. D 3. A 4. B 5.B 6.B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与人无关的美。答:错。这种说法只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 出来的价值。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 号。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2. “丑得如此精美”答:对。因为艺术的“化丑为美”是艺术家征服丑的过程,其中一种重要的征服策略就是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 造力量。艺术家的活动是利用自然和现实提供的材料创造具有表现性的艺术符号,而艺术符号具有奇特的建构力量, 经过这种创造性的建构,征服现实中的丑,可以使现实中的“丑”的东西获得美的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丑得如 此精美”成立。三、简答题1美有哪些基本特征?美有四个基本特征: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2. 何谓荒诞?荒诞是一种自相矛盾、滑稽可笑的生命境遇。首先,荒诞是现代文学所表现的一种基本情绪。这种情绪的基调是 畏惧和焦虑,人的生命失去了理由,活动失去了根据,死亡是一种永恒的威胁。其次,荒诞具有极度不和谐的形式。3. 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第 二阶段,自然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第三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 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四、论述题1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答: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从客体方面理解,美 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这主客体 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具体来说,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 在方式。人的丰富情绪通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第 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 呈现。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第四,美的形象以音 乐为最高境界。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 是音乐的审美特征。例如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作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丰沛的象征性形象,是可见可触 可闻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形象,而且这个美的形象不是通过层层逻辑推理得来的,而是人在与落红这个自然物交互影响 和应答中直接察觉到的。鲜花而为落红,落红而为春泥,体现着自然生命的流变和内在韵律。再比如“梁祝化蝶”这 个感动了难以数计的中国人的美的形象,有过诗歌、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而常听常新、百听不厌,每一次欣 赏都能激起心灵深处的感动的,还是音乐作品一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正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运动的节奏、 韵律暗合并显现了人心底的情感节律和生命活动,成为至高无上的动人形象。2. 论述艺术美的本质。答: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 一三个方面。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与意蕴的统一。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 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风驰电掣、生动逼真的奔马形 象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思和热切期望祖国进步发达的精神意蕴,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剥离。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 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 能形成艺术美。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 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 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3.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写道:“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 琴绿荫,上有飞瀑。落华屋檐,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试论这段以诗品诗的话语的美学含义。答: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生动论述了诗的艺术风格,形象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 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审美 趣味上的超俗性。茅屋、修竹、白云、飞鸟、浓绿的树阴、自在的瀑布、檐下落花、恬淡的人儿,这些自然的景观无 一不是按照自身的生命节奏自由自在地呈现着、运动着,无言而生动,自然天成,平易却尽显高古超凡的风韵。它们 尽性而为,充满内在活力,在平淡中流露出难以抗拒的审美意蕴。同时,这些典雅的事物形象与低俗浅陋的事物决然 对立,呈现出一种规范雅致、与势利绝缘的清高风韵,表现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 雅”这一美学范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第三章美感一、单项选择题1. B 2. D 3. A 4. D 5。B 6。C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 美感和快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感觉,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答:错。因为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所得到的快乐感,是人和动物均具有的。而美感则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而获得的精 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感,体现了人类世界对自然事物的超越因而美感不仅有生物学的渊源,同时有社会学的依据,只有 人具有美感,动物则不具备。故美感和快感有明显的区别。2. 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答:对。因为美感虽然是非概念的直觉,却同时具有着理性因素,是直觉中的理解。在整个美感心理运动过程中,理解活 动与直觉、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渗透于美感经验诸环节中。它具有前提性和融会性,作为审美心 理运动的指向,提升直觉,组织想象,规范情感,在审美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三、简答题1. 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答: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 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 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 事物进行审美观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2.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起源的观点有哪些?答:西方美学史上对于美感起源的探索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美感是“神赐的迷 狂”第二种,夏夫兹博里认为美感是人的“内在感官对事物的感觉;第三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认为美感是对 美的事物的模仿或反应,或来自于对客观对象的感觉,或是客观事物的美在感官中的反映(人像照镜子一样在对象上 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第四种,认为美感是人的生命力量的表现或投射。3.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答:直觉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直觉。第一,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这是因为感 受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人是开放的存在物,感官就是主体向世界敞开的门户。通过感觉,人与世界展开了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且作为特殊感受方式的审美直觉也是美感心理的起点,例如对自然的直接感受是自然美感产生 的感性基础。第二,审美直觉是审美意象诞生的前提和基础。审美直觉是对事物感性形式的观照,这种过程就是主体 情感与对象形式的同构。情感赋予形式以生命,形式使情感得以对象化,情感与形式的契合就是审美意象产生的前提。 第三,审美直觉指向意义。有直接的感受,才有强烈的情感,审美感觉、知觉、通感都在对事物形式的观照中贯注了 情感,也强化了情感。情感驱动着想象,想象所建构的符号宇宙象征着人类的价值与意义。四、论述题1. 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答: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 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 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 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 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 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 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 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 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2. 论述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答: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它的地位与作用具 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第一,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情感是人的感性力量的表现,它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驱动着审美欲望 的现实化,审美期待的具体化,并通往审美理解。例如林黛玉葬花是希望“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染渠沟”清高 孤傲的黛玉自爱自怜的情感驱动她格外地怜惜和观照性质高洁却在风雨中飘零的落花,落花这一活的形象就是审美欲 望的现实化。同时,落花这一形象具体而可感,这也是在主体情感推动下使审美期待借助想象而具体化。并且,在强 烈的情感运动中,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意义。第二,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美感心理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诸种心理要素的协同作用,同时审美活动所创造 的形象也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丁香空结雨中愁”,人们对这一形象的审美,就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和体 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由愁怨的情感使诸种感觉协同起来,集中在“雨中丁香”这一形象上面。同时,“丁香”和“雨” 这两种事物也不是机械地并置,而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共同表现一种淡淡的哀愁。第三,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时又是艺术创 造的动力因素。真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艺术存在的理由。3. 从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答: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审美体验既 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 发效应。“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生动地表明是对祖国眷念的情感体 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的长期积聚和酝酿,激活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 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第二部题记中说其作品“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 次”,这种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这种艺术 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 的艺术形象的过程。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 史的没落与哀宛,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那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 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第四章什么是美育一、单项选择1. A 2. A3. A 4. C 5. B 6。A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1、美育和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二者没有什么联系。答:错。美育与德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目的、方式、效果不同,而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 养过程中不可或缺。2、在现代教育中,美育与艺术教育是一回事。答:错。在传统的美育理论中,艺术教育和美育常常是不分的。在现代教育的时代,艺术教育是养育的一种类型,包 含在美育范围之中。三、简答题1. 怎样理解美育这一概念?答: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看。从具体过程来 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从实施效用看,美育 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 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 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2 美育的具体特征是什么?答: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 与德育和智育要求严肃和庄重不同,美育总是要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在生动有趣的形象体验中达 到陶冶和教育人的目的。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美育过程是人的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 用的过程,而其中情感是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在艺术活动中,情感的作用更是巨大。美育的实现依靠的就是人与 活的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把认识和道德等理性因素融入审美情感之中,以潜移默化而不是说教或讲解的方式自然而 又强烈地冲击读者的情感,发挥美育的功能。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 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美育较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地进行。美育随着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而表现多 样风貌。每个人的审美感受在共同性、相似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个体差异。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3 美育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表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个方面。 美育的最基本功能在于个体塑造,这是指美育以活的形象从情感方面熏陶人类个体,使其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个 体。首先是情感陶冶。美育以活的形象去激发人的情感活动,使人在感动中成为能够领略人类普遍情感的个体。另外 是个体发展。美育以活的形象去感染人,正是要在情感体验中促进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个人对于自 身丰富个性的占有和享受。美育还有社会整合功能,这是指美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 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从广泛的社会文化交往层面上看,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人们,也可以通过美育而实现感情 的共鸣和意义的共识。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美育也具有文化建构功能。这是指美育可以通过活的形象的感发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基本架构的建设。在审美形象 之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信念、审美理想、宇宙情怀等,美育可以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 体验、领悟到本民族文化的内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建构。同时,美育所形成的理解的共识和情感的共鸣,更 多地发生在同一个社会族群、同一种语言方式内部。通过美育对这种包含集体经验的审美体验的激发,可以使人与人 之间有效地达成民族文化方面的认同。五、论述题1 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答: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 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从“仁心 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 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个体从 内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 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 学习诗经,就没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2 结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谈谈中国美育的使命是如何定位的?答: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被规定为塑造符合新文化的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和审美标准的“新人”,美育成为与德育、 智育、体育并行的基本教育形式,在现代中国承担了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这是根据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实 际情况获得定位的。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是20世纪中国 “现代性工程”或称“新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性工程”的 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现代人格。从启蒙的角度来看,20 世纪初叶,美育的思路是以审美的方式去启蒙大众,打造“雄 才”和“群才”,例如梁启超、鲁迅等人就希望用各种艺术形式尤其是大众化的小说和戏剧来传播和宣扬新的道德意识、 科学观念和民族理想,疗救国人灵魂,拯救民族危亡,重塑国民性。到了20 世纪后半期,十年浩劫结束后,短篇小说 班主任里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再一次唤醒了这种美育启蒙的思路,导致后来对美育功能和地位的多种思 考。从另一个角度看,如黑格尔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注重审美的无功利性对个体人格塑造的作用, 解放人性中的自由与个性元素,“审美的人”成为从传统道德或特定政治范式的桎枯下获得人性解放的完整个体。从王 国维引进席勒的“游戏说”,到朱光潜、宗白华等提倡艺术的生活,审美的人生,直至进入新时期以来将注意力集中于 培养个性化的人,使人从泛政治化的生活种得到解放,美育的使命也是在于将人的天性中的潜力拯救出来,造成一个 “全人”。可见,美育的使命正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获得定位的。3何谓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答: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 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个体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 物的理解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积极想象和思 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 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 作用。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 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李商隐诗中的春蚕、蜡烛,凝聚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 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创造 性的结晶。读者在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造力。这个感 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的过程。第五章 形式美与美育一、单项选择题1. B 2。D 3。C 4。B 5。A 6。D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1. 符号性是指形式美具有修饰事物外观的特性。答:错。因为形式美所具有的修饰和装点事物外观的特性,是指它的另一个特性装饰性。而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指的 是形式美具有审美符号特性。即按照美的规律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美因素,不仅是造型符号,同时也是表情符号,是 体现美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象征性符号。形式美的符号性特征在艺术中体现得最为鲜明。2. 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答:错。因为古典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才是强调“再现”生活,追求真实。而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表现”, 即采用抽象手法,把客观世界的物象加以变形和主观加工,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主观认识和 理解。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完全背离了古典艺术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从再现到表现的突破和转变,否定了传统的形式 和形式美法则,使形式美的形态从和谐统一而日趋多样化,带给人新奇、多样的审美体验。三、简答题1 美的形式的特性是什么? 答:美的形式的特性是:美的形式依存于美的事物;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紧密相联;美的形式具有可变性。2色彩的基本特性是什么?答;色彩的基本特性有三点:表情性,即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性;象征性,指色彩具有的观念蕴涵特性; 审美意味的复杂性,指色彩所具有的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3试举例论述节奏与韵律的联系与区别。答:节奏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其相同因素有规律地重复的连续形式,韵律指节奏有规律地变化和重复产生的一 种情调。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有规律的重复,但节奏是简单重复,它是韵律的基础,韵律是对节奏的深化,是有变化 的重复,使形式产生出情趣。如长城,大小相同的砖石不断重复砌成城墙,呈现秩序井然的节奏之美,而墙体依山势 蜿蜒起伏,绵绵不绝,飞腾变化,又形成一种气韵生动的韵律,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意味。四、论述题1 试举例论述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什么特点。答: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其两种基本形态是调和与对比。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 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二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差异因素的趋向性的不同上。调合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同”,是两种或多种相近或相似因素的相互联系,使之和谐统一,形成差异不大的 变化,产生协调的美感。比如体现于色彩,相似或相近的色彩的搭配,同色中浓淡不同的搭配,这就是调和。例如红 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等,同为蓝色的天蓝、湖蓝、海蓝等的搭配。又如安格尔、拉斐尔的油画,多运用色调柔和、 协调的色彩等。调和在变化中保持基本的一致,给人以融合、宁静、协调、优美的美感。调和形成的和谐,一般属于 阴柔之美。对比的主要特点是在差异中趋“异”,把美的事物中有明显差异的两种或多种因素相互组合,在互相映衬和对照中 使各自的特征更加突出。对比在形式美中被大量运用,如色彩的浓与淡、体积的大与小、声音的强与弱、光线的明与 暗、空间的虚与实、节奏的快与慢等,都存在着对比。这些对立因素按照形式美的规律组合在一起,相互形成对照而 又形成统一。因为对比是由对立因素的统一造成的形式美,一般属于阳刚之美。对比在艺术中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 可以突出艺术形象的性质和特点,获得生动强烈的艺术效果。我们的教材上举了布达拉宫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 多。如中国水墨画中黑与白的对比、交响乐曲中的快板与慢板、凡高油画中反差强烈的色彩运用、京剧脸谱等,都是 对比的具体运用,更加突出和强调了各对立因素各自特点。作为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对比和调和,都是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表现出多样统一的和谐美。2 试比较古典艺术与现代派艺术在形式美运用上的区别。 古典艺术侧重“再现”,忠实地模仿、呈现客观世界的物象,运用写实手法,以对称、均衡、比例、节奏、多样统一的 形式规律来组合色彩、形体和声音,使艺术作品多呈现出完整、典雅、和谐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现代 派艺术强调“表现”,采用抽象手法,把客观世界的物象进行变形和主观加工,运用抽象手法和现代科技手段,对色彩、 形体、声音等形式因素进行夸张变形的组合,使艺术作品呈现出破碎、扭曲、怪诞的形态,带有象征意味,给人新奇 多样的审美体验。3试举例论述形式美教育的特征。答:形式美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普遍宜人性,符号直觉性和形式仿效性。普遍宜人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具有普遍适用和乐于接受的特性。形式美广泛存在,并且适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 理需求,它的独立审美价值可以随时随地使人产生愉悦,自然而然地受到美育。例如我们时常去山水之间游历,绵延 起伏的群山、滔滔翻滚的河流、波浪起伏的麦田、舒卷自如的云海,都以其丰富天成的形式美因素令我们赏心悦目, 产生愉悦的美感。而日常生活中,衣物用品、书报刊物,随处都可以接触到多样多姿的形式美,给人带来愉快的同时 使人不知不觉受到形式美教育。符号直觉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具有借助符号形式而获得当下直接领悟的特性。 形式美是美的事物形式外观的造型符号,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获得感性直观,经过形式美育的反复 训练,提高人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素质,然后上升到审美直觉高度,加强人对形式符号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进一步的 体验和领悟。比如我们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从形式美的角度来看,他的画突破常规,采用黑、白、灰三色,把形体 拆解、分割成各个破碎零乱的部分,再按照不同方式重新拼贴、连接,以支离破碎甚至怪诞荒谬的形式,描绘了战争 的狂暴、狰狞、动乱和残忍。通过形式美教育,接受者可以通过感性直观上升到审美直觉的高度,领悟其特有的情感 意蕴,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形式仿效性,是指形式美教育可使人通过对经典形式美的仿效而达到对形式美的创造性运用。形式美教育应以经 典艺术为形式美的典范,同时让接受者进行模仿效法,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在反复多次 的练习中掌握形式美的规律和技巧,达到运用形式美,并能动地创造形式美。第六章 艺术美与美育一、单项选择题1 D 造型艺术 2 A 时间 3 B 情感上 4 B 5.D 6.C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过程性和流动性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特征。答:错。语言艺术的重要特征是形象的间接性和含蓄的蕴籍性。而过程性和流动性是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2 艺术形象都具有感性直观的特点。答:错。这种理解忽略了各艺术门类塑造的艺术形象审美特征的差异性。例如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表演艺术中的舞蹈等 其艺术形象的确是感性直观的。但是在语言艺术、音乐中,其艺术形象并非是直观的,而是间接的、非具像的。文学 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创造形象,读者在阅读时通过联想和想象间接地体味、把握和理解,然后作品的形象才能转化为读 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音乐也是通过非视觉的抽象音响符号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要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激发起人的 想象、联想、情感活动,才能使欣赏者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但音乐形象本身并不能提供实在确定的形象。三、简答题1. 四种主要的艺术分类标准是什么?答:第一,从艺术的外在存在方式进行分类。第二,从艺术的外在存在状态进行分类。第三,从艺术与人的主体 感受的对应关系进行分类。第四,综合主客体看以哪一方为主来进行分类。2. 简述造型艺术的“瞬间永恒性”。答:瞬间永恒性,是指造型艺术具有选取特定瞬间以表现永恒意义的特性。造型艺术是一种静态艺术,难以再现 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但却可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动态过程中最有意味的瞬间,用特定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 “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这个特性在再现性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摄影中尤为突出。绘画、摄影、 雕塑作品能够抓住具有永恒性的瞬间,是作品成功或失败的重要标志。 答:造型艺术是用自然符号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中塑造直观静态的艺术形象,也被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 它难以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但去可以选择、提炼、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具表现力和富于意蕴的瞬间,用特定 的艺术符号将其固定下来。因此,造型艺术的形象虽以静态方式呈现,却可以“寓动于静”,以“瞬间”来表现“永恒”, 这就是造型艺术的“瞬间永恒性”。3. 简述语言艺术的“语言修辞性”。答:语言修辞性,是指文学中的语言,通过语言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如语音、文法、辞格等,不仅创造出文学作品 而且本身就构成其美的组成部分。语言艺术的语言之美是通过语言修辞性体现出来的。语言修辞性包括语音美、文法美和辞格美。语音美是指文学 作品中由节奏和音律组成的语音系统之美。节奏和音律是语音美的基本形态。如中国古典诗歌,格律严整,音韵铿锵 极尽节奏声韵之美。现代新诗虽然格律解放,但仍然视节奏为创作要素,例如闻一多的死水,就是语音美的佳作。 这首诗十分强调音尺(音步)的安排和运用,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分为四个音尺,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十分富 有节律感。文法美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之美。体现为词(字)法、句法与篇法。“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繁荣生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用一“过”字,心情之轻松,行船之快 捷,跃然纸上。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敷陈排比,长短参差,详略松紧,变化起伏,字法、句法、篇法俱佳,令人 读来美不胜收。辞格美是文学语言中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美。辞格有多种种类,常用的有比喻、对偶、倒 装、排比、拟人、夸张、象征等。这些方式各具特别的表现力和美感,在文学中强化了审美感染力。例如象征。中国 当代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中用一组组意象来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祖国的苦难、祖国的不屈等待 和希望,象征抒情主人公与祖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辞格之美创造了具有丰富感染力的语言艺术世界。四、论述题1 试举例论述艺术符号的特性。答:艺术符号具有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和交流性的特性。 表意性是指艺术符号具有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的特性。艺术的意义不在于构成它的符号本身的意义,而是 在于符号的象征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如卡西尔所说,艺术符号的感性形式“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 例如徐悲鸿画的奔马,其意义不在于画了一匹马,而在于所寄托的深沉的爱国情思和希望祖国飞腾发达的激情。表情性是指艺术符号作为情感性符号,承载或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完 整独特的、具有丰富含义的情感符号。而且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是艺术家所体验和理解的人类普遍情感。所以各门类艺 术独特的艺术符号能激发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超越国界、超越历史而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正是因为他们的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激发了人类的共同情感。蕴藉性是指艺术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可以引出难以穷尽的多种不同阐释。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凝 练含蓄,其意义是不确定和非封闭的,可以令欣赏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通过不同途径来进行阐释,赋予它 不同的意义。正因如此,艺术方能常新,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基本采用单纯的黄 色调,用凝练的符号宣泄了难以言状的狂热激情,令人回味无穷。交流性是指艺术符号是传达的媒介,它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得以交流。艺术家通过艺术符号表达情 感的体验,又以艺术符号为中介,将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欣赏者,供欣赏者认识和接受。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表达的是自己深切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深沉的情思通过艺术符号,被历代欣赏者所体悟,所接受,完成了 与诗圣的情感交流,形成强烈的共鸣。2 中国绘画与西方油画在空间表现上有什么差异。 答:绘画的形象是存在于二维空间即平面上的。中西绘画运用不同的透视文法来营造这种虚幻的立体空间。中国画讲 究“散点透视”即视点不固定在一点,而是按一定的规律做各种方向和线路的移动,把多个视点组合在一个画面上。 散点透视在构图上可以不爱视域限制,将不同位置看到的景物按照创造绘画意境的需要纳入画面。西方的油画大多运用“焦点透视”,即摄取物象只限定在一定的视点、视向和视域,以便在空间距离的真实感上再现事 物。3 试举例论述电影电视的“高度综合性”。高度的综合性是指综合艺术吸取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的多种艺术成分,并将其有机地融汇在自己的 艺术符号体系之中,丰富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而综合艺术中电影、电视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综 合性,更使影视迅速发展成为新型的现代艺术。例如戏曲,就是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成分的综合。又如电影,更是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新型 综合艺术。除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外,雕塑、建筑、摄影、工艺等诸多艺术都融入电影艺术之中,使电影具有多 方面的、立体的艺术表现力。如电影红高粱,本身就改编自小说,叙事也借鉴了文学的叙事方式,音乐采用了鲜明 的地方音乐元素,拍摄用光充分吸取了摄影艺术的成果,而全片红色的色彩基调,更是深得美术创作中色彩运用的妙 悟,诸多因素统一在影片的鲜明的美学风格追求之中,综合发挥出独特的表现力,使影片获得成功。第七章 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一、单项选择题1. B 2。A 3。C 4。A 5。D 6。D二、判断题1. 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答:错。因为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对古典性的动态性描绘。古典性文化一方面是由过去的人们创造的审美文化,也就是古代 人创造的审美文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古典性文化还以“传统”的形式存在于当前的审美文化之中,它们不是由过 去的人们创造的过时的文化,而是作为经典范本在当前审美文化中存在。只有这样理解,方不至于失之片面。2. 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都具有通俗化特点,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吸引大众。答:错。通俗化是民间文化形式上的特征,它出自天然,是贴近民众生活并采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素材等的结果, 其朴素自然的形式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而大众文化则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产物,它所追求的感性愉悦是来自于有目的 的吸收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某种特点而创出模式,继而流行开来的形式,是有效创生感性愉悦的形式,这是与民间 文化通俗化的朴素形式特点不一样的。3. 所谓高雅文化的“个性化创作”指的是一种作家个人化的创作。答:错。因为高雅文化的“个性化创作”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审美文化作品的个人化生命气息和注重作品内涵的独具一 格和创新。将“个性化创作”仅仅理解为作家个人化的创作,会同大众文化作品的个人创作相混淆,而两者的差别非 常明显:大众文化的个人创作常常要遵从模式化、类型化的运作规则,高雅文化要求的则是典型化、个性化的独特创 作品性。三、简答题1. 怎样理解文化这一概念? 答:文化是特定人类群体表达其生存意义的符号系统,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和科学等多种形态。2. 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答:审美文化形态的划分依照两个标准: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民族演变;审美文化的社会分层。3. 如何理解现代性文化? 现代性文化是当前的人们创造的审美文化。作为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概念,现代性文化属于今天的人们,给今天的人们 提供娱乐,并直接和今天人们的生活境遇紧密相连。它具有实存为本,蕴涵局部空灵;注重形式的具体刻画,力求毕 形传神;以明晰为本,见出蕴籍韵味的特征。四、论述题1结合当前审美文化的实际状况,论述从“纯审美”到“泛审美”的发展。答:审美文化一方面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保持相对稳定特征,另一方面又总是处于变动演变之中。审美文化是一种 比较特殊的文化形态。一方面它相对独立,成为一种艺术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分布在各种文化内部和人们的日常生 活中,成为泛化了的审美形态。在传统的认识国,“审美”或“美学”一词,表示是一种独立于日常生活之外的艺术活动。“审美”创造出的是一 个不同于实际世界的所谓“第二自然”,是超然于庸俗、乏味的人生的伟大精神体验。我们称之为“纯审美”。它主要 涉及一种对“审美无功利”特征的理论认定,认为生理需求满足得来的快乐和精神需求满足和来的快乐是完全不同的 体验。如我们欣赏一朵花,得到的是一种精神快乐。这种快乐不会涉及人的实际需要,我们不是因为这朵花可以吃掉 充饥才喜爱它。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出现的一种以现代科技为传播手段的社会型、大众化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 主要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信息性、科技性、商业性和产业性,具有强烈的实用功利价值和娱乐消遣功能,具有批量复 制和拷贝的创作生产方式,具有快速、直观、应时、随意的创作特点,具有主体参与、感官刺激、精神快餐和文化消 费的都市化、市民化、泛社会化的审美追求,特别是具有与西方后现代文化及广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契合性和呼应性。 正是在这种情势转变中,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纯审美”或“唯审美”,而是渴望美在生活、实用、通俗和商业的基础 上展现自身,美成为日常生活本身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以往的纯审美被泛化到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日常生活体验 成为审美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日常文化生活也趋向于审美化,有意无意地将审美作为自己的标准,泛审美倾向尤 其明显。泛审美是个体生命沉醉于影像的生存晕眩,是个体在世的即刻兴奋的在体状况,个体被影像挽留在兴奋的现 在时间里,走向个体自由德性的圆融:超越寻求意义的人生,还原在世的自我。实验电影的商业化,商业电影的风格 化,传统故事的后现代包装,现代表意的传统形式,用个性化的形式讲述大众的内容,用大众化的形式表述故事的内 在滋味,这是在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电影制造新世俗神话的美学理念和策略。”5所以说,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 蒙到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经典美学逐渐走出了以现代主义艺术为范本的审美自律的内聚模式,投入到新一轮的学 科扩张与理念调整之中;当代美学的建构也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范式,进入到新型的社会行为学范式。正是在 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审美文化取代传统审美就成为必然。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古典性文化空灵特征的认识。答:空灵是指对空幻灵动的艺术存在形态的追求;它意味着以虚为本,而不是以实为本。对古典性文化的空灵特 征需要从审美境界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理解。首先,古典性文化的审美境界是空纳万境。如苏东坡所描绘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个“空”在中国文 化里是一个生机无限、灵幻丰满的意义空间,由虚空而生万物。在中国书画作品中,由绝妙的布白而孕育的丰沛意境 就是这样的空灵境界的呈现。陶渊明、王维等人的诗作中,也处处可见这种空灵之中指向无限意义的美妙境界。“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看似闲淡无心之句,暗含了一种自然闲逸的宇 宙天道观念。第二,古典性文化的表现手法是以虚映实。从审美传达的角度来看,空灵就总是采用一种“以虚写实”、“虚中求 实”的手段来艺术地表现世界,造就亦真亦幻、似真似假的效果。用虚化的手法来表现实在的事物。例如京剧秋江, 在舞台上没有任何实景,靠演员的动作表现出景物和环境的存在,并使观众可以感到这些存在。在古典文学作品中, 这样用虚笔来表现“实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描写江水的浩淼流长,山色的空 阔苍茫,并没有用浩繁的笔墨去进行实在具体的描绘,而是用简洁到虚空的笔墨“天地外”、“有无中”来表现,似虚 而实,似空而满,空灵的字句给人以朦胧深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3请结合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谈谈你怎样评价大众文化的美育效能。答: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大量的信息和大量的受众、形式上的流行化和模式化、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愉 悦性、受商业机制制约几方面。(4分)从以上特点来看,大众文化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但也有值得 警惕的负面因素,应该理性地、辨证地进行评价。VI分)大众文化的优势在于受众广,流传快,影响也广,易深人 人心。其中的优秀文化产品在注重偷悦大众的同时同样具有很高艺术品位,深厚严肃的文化内涵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 式相结合,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很大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美育资源。(3分)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强调愉悦 大众,又必然会产生一些庸俗化倾向,同时追求流行还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类型化倾向,这些对于美育具有负 面影响,不利于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2分)所以对大众文化应正确评价,积极开掘,仔细辨析,用优批劣。(2 分) 举例论述恰当3分。第八章 青少年发展与美育一、单项选择题1. C 2. B 3. C 4. A 5。D 6。B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1.青少年发展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在于它是身体发展的加速期。答:错。青少年时期确实是个体身体发展的加速期,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它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正确的理解应该 是:青少年发展是个体的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是个体在消除认同性危机的过程中建立成熟的自我人格的决定性转折 点。2. 完美的青春形象指的是充满活力的外在形态和优雅得体的气质风度的统一。答:错。这样理解不完全。完美的青春形象应是充满活力的外在形态、优雅得体的修养风度和远大高尚的理想情 操的统一。这三个层次由外而内,内涵与外在有机统一,共同塑造青少年的理想形象。三、简答题1. 简述青少年美育的意义。答:青少年美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 要。2. 儿童的审美活动具有哪些特征?答:儿童的审美活动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好奇心为动力,具有鲜明的游戏精神,主观化色彩较浓,注重直 观形式。3. 青少年美育目标包含哪些内容?答:青少年美育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 康人格的生成。四、论述题1.举例论述青少年发展有哪些共同特征。答:青少年发展是处在个体的自我人格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决定性转折点,它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心理发展与生理 发展不同步,在儿童意识与成人意识之间反复摇摆,社会化程度加剧,学习内容与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审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机械电气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