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8284576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PPT 页数:297 大小:15.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7页
(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7页
(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一、(2017浙江,10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本文有删改)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陌生的光:(2分)(2)陌生的气息:(2分)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一、一、1.答案答案(1)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或短语)丰富含意的体会和对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能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必须把它放到具体语境中来分析。(1)“陌生的光”里的“光”是指眼光。“我”以前总是调皮,没少挨父母的打,可今天拿回来一条鱼,母亲在此情此景中眼光自然不一样,细心的“我”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点。要在对比中,来解释其“陌生”。(2)“陌生的气息”里的“气息”在特定语境中应该是指气氛。因为贫穷,过去的家里气氛总是沉闷的,是默不作声的,难得说一句话的父亲今天开始谈天气,两个哥哥说起今年的收成,母亲满嘴笑意。这些都是“陌生”的。据此,可分析出这“陌生”就是一种精神状态,尤其要看出深层隐藏着的对只知调皮的“三子”也能做出一点有益的事情了的欣慰和对未来的希望之情。方法技巧方法技巧第(1)题,对比之中看“陌生”。既然今天看到的目光是“陌生”的,那么,熟悉的是什么?是过去父母对调皮的“我”的不满与责备、失望与伤心。现在呢,母亲换了一种眼光,那就应该是欣喜的、惊奇的、赞赏的、满意的,心里想着“儿子长大了”的欣慰。第(2)题,要深究一下,过去家里为什么“沉闷”,现在大家因何而高兴,这不仅仅是因为有鱼汤可喝,这从后文的鱼根本就没被煮进汤里可看出。2.答案答案“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形象的欣赏、对作品内涵的赏析、对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能力。这个句子出现在全家其乐融融地喝鱼汤,父亲不经意间说出“三子该上学了”的话,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回屋睡觉去了,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不苟言笑的表情的时候。这时,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自然都与这些情景有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这个句子:句子使用了哪些词语,有何特殊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巧抓三点赏析法。欣赏某个句子,要抓住三点分析思考:第一点,找有特色的词语,抓使用的特殊手法。如本句中“端着碗,出神”“眼神示意”“卸去”。第二点,析含义,这些有特色的词语或使用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意思。如母亲“出神”,写出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为小儿子高兴的时候,突然发现“刺伤”了另外两个儿子的心,从“示意”也可以看出。她内心既有后悔,又有自责,还有深思,也不否定有些谋划。第三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达到了什么效果。3.答案答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能力。题目虽然只是从理解“一种美味”出发设题,但对“一种美味”多重意蕴的理解,涉及民族心理背景、人文精神启示。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画出相关信息文字,如出现“美味”的几个地方,如母亲煮鱼汤时,尤其是第14段提到“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要从表层到深层,逐层探析。从满足口腹的鱼汤这个物质意义上的“美味”,到一条小鱼换来家庭成员间气氛的改变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美味”,再到哥哥心里明白的“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这种更具深远意义的“美味”,靠勤奋劳动换来幸福的真正美味。这里传扬的不仅是民族文化勤劳精髓,更是一种不懈奋斗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不丧失希望,不断走向繁荣。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深层含意探究法。理解文章的含意,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含意上,要做深层挖掘。深层挖掘的方法是,依靠阅读背景,分析作品的生存土壤,追索文章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视阈。有人总是误读作品,认为这样的作品在“暴丑”,其实不然,它恰恰是在深层追索存在于人血液里的不屈、忍耐、奋斗、求索的民族心理。在承受重负的父母身上,在暗示希望改变的哥哥身上,在“我”知道美味深意的句子里,都能发现这一点。4.答案答案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的分析以及艺术手法、艺术魅力的领悟能力。这样一个结尾,显然具有逆转作用。前面大力渲染全家人高兴地品尝鱼汤的美味,结果,鱼却早已蹦出锅掉在地上。读文至此,人心里便突然觉得很不是滋味。一家人真正是在享受一次精神的“鱼汤”。那鱼眼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在贫困中的人类可能不理解、怀疑,但那其实是在暗示:人类呀,真的应该看看“外界”是怎么看待我们人类的。文章的意蕴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可以从逆转的形式、预埋伏笔、深意暗示和文章呼应等角度分析。疑难突破疑难突破做这种结构作用分析题,要从整体把握全文的角度入手,从主题构思的角度入手,从艺术效果的角度入手。可以回顾以前积累的“欧亨利式”的结尾等,以得到启发,多找几个角度分析。忌讳浅尝辄止。二、二、(2016浙江,11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象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那末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它是怎样跑的呢?”“那可说不上来。”“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口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二、二、1.答案答案忙碌辛苦解析解析细读题干,可知本题要求概括的是母亲劳作的特点,所以大致可以确定答题的方向和角度。再结合原文中“这几天一放光她就以后又忙着然后”“只穿着一身单衣一天到晚的打完豆以后,她还得亲自挑上楼去”等具体语句即可归纳出“忙碌”“辛苦”的特点。2.答案答案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解析解析“催”透露了母亲内心的焦虑,表现了母亲的忙碌,而这些均源于母亲对自己的高要求,对家庭的责任感。评析评析本题问的是特定语句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所以可以从人物的心理、性格、形象特征等方面考虑。3.答案答案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解析解析首先考虑情节方面,既然这个情节出现了三次,而且“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分别出现在开头、中间、结尾部分,所以必然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其次是对母亲形象塑造的作用,包括所体现的人物的心理、性格。4.答案答案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解析解析画横线部分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表现母亲对火车的痴迷和向往,同时本段文字是小说情节的中间部分,画线文字前后都在讲述母亲一次次地向别人打听火车的情形,故还应从结构方面考虑。评析评析解答此类题通常从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结构形式等方面考虑。题干提示要结合上下文,所以要联系上下文中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母亲心理的描写答题。5.答案答案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解析解析评价人物包括两方面,一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二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所以解答本题应分为两步,首先从文中找到有关母亲形象的语句,进行归纳总结,如开头对母亲劳作场景的描述,可以看出母亲的朴实、坚忍和勤勉持家;然后根据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作者多次介绍母亲对火车的向往,可以看出她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但母亲一次次的深深的叹息和文章末尾“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的话都说明她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三、三、(2015浙江,11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跳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注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4分)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三、三、1.答案答案老丑;邋遢;怪异。解析解析首先细读题干,明白答题指向。题干中有三个重要信息:是“概括”而不是“分析”,是“第三段”而不是“全文”,是“形象特点”而不是思想情感、主旨之类。然后分析文段,文段主要写了捡烂纸的老头的外貌和言行。从外貌可以概括出“老丑”和“邋遢”的特点,从言行可以概括出“怪异”的特点。2.答案答案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解析解析效果题就是作用题,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作答。题干中提到的“虚拟的旁观者”,是指除老头与几个小伙子之外的另一个视角。首先要从文段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这是要打架”“是叫阵”“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然后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是要打架”“是叫阵”,表现出了旁观者的惊讶;两个带问号的句子表现出旁观者的怀疑;“糟老头子”“揍趴下”等信息表现出旁观者对老头的鄙夷。此外,还要考虑这样写在形式上的作用。这个视角让读者可以成为整个事件的旁观者,有代入感,是拉近读者与文本距离的一种手段。3.答案答案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解析解析这是一道赏析题。解答此类题一般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结构形式等方面考虑。画线部分运用了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手法及伏笔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与前文呼应的结构形式,点出了老头前后的心情变化。4.答案答案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解析解析这是一道结构分析题。作答时,主要解释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将其处理成与常规写法迥异的头重脚轻的结构。解答此题可分解为三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开头,为什么这样结尾,繁简安排的表达效果如何。这样就很容易理清答题思路了。5.答案答案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实际上也是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价值的分析。要注意老头身份、性格的与众不同,同时,要将文中人物对老头的态度和作者对老头的态度区分开来进行分析。解答此题还可以联系汪曾祺作品中常有的思想和价值观来思考。汪曾祺的作品常关注市井小人物,常体现出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如能联系到这一层,作答时就会更全面,更深刻。四、四、(2014浙江,11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走眼王伟锋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声名日隆。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本文有删改)1.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2.“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3.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3分)4.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5分)5.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5分)四、四、1.答案答案自信、沉稳、果断。强调、不容置疑。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解析解析抓住神态和语言描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淡淡”说明沉稳中透露出自信;面对店主还犹豫的一句“能收”,“朗声”则表现出果断和不容置疑。评析评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属于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解题时要注意联系语境。2.答案答案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解析解析“欧亨利笔法”是指在小说结尾处让人物命运发生陡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笔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结果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分析时要注意两点:既要指出在意料之外的原因,又要分析出在情理之中的理由。评析评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属于分析综合。关键是看考生是否理解“欧亨利笔法”的内涵。解析解析结果在结尾,原因肯定散落在前文中。文章第5段写到李老板想干一件露脸的事,以便站稳脚跟,便想到用辨玉来打败赵老板,后来的失败说明他无法站稳脚跟;文章1317段写他羞辱赵老板,但实际是自己被嘲弄、羞辱;第12段赵老板说李老板“不怎么地道”,说明李老板不守行业规矩,人格有问题。这些都是李老板摘牌走人的暗示信息或理由。4.答案答案“走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走眼”在文中具有正话反说的效果,较好地突出了主题。解析解析“走眼”是全文的主要事件,是对文意的概括;“走眼”也是行文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一点来安排情节;读者都以为主人公走眼了,结果走眼的是另一人。明白了这些,答案就出来了。3.答案答案自感技不如人。自觉羞愧。不守行业规矩,终究难以立足。5.答案答案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解析解析文章写了赵老板鉴定钧瓷和收玉两件事,均写出了他的业务精通;而“收玉”后暗中派伙计追查卖玉人行踪,显示出其洞悉人心和阅历的丰富;未揭穿李老板突出了他的仗义。由此可概括出人物形象。李老板的失败既是技术的失败,也是为人的失败。从中可以概括出作品的主旨。评析评析这是一道“欣赏作品形象”“概括作品主旨”的题。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文本事例去概括。主旨可从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对比中去提取。评析评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属于分析综合题。解答这类题要掌握相关的思路,关于小说标题的考题一般可能涉及中心情节、文章线索、主要人物、价值判断、前后呼应的结构等。五、五、(2013浙江,11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分)牛铃叮当李清明水乡多水牛。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本文有删改)1.第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2.赏析第段中画线句。(4分)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五、五、1.答案答案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解析解析要明白引号的作用,引号一般有引用、强调、否定、特殊含义等作用。在此题中,引号起强调作用,同时作者给“铁牛”“拖拉”加引号是想突出水牛的能干,两相对比,就有讽刺“铁牛”的意味,有幽默效果。2.答案答案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解析解析第段有两处画线的句子,第一处画线句子描写水牛游泳,可以从水牛游泳的动作和神态入手来赏析。第二处画线句子描写“我们”跟着水牛学游泳,可以从“我们”的行为、动作来赏析。评析评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重点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一般从关键词、手法、情感、内容和作用几个方面进行,本题画线处是描写动物和人物的文字,要注意从刻画动物或人物的方法入手,如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等。3.答案答案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解析解析要明白“黑色幽默”的含义,“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文艺流派。因为其作品是以一种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来影射社会现实的,显得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再回到第段看看人们为了一点点利益而做的一些事情,不难得出答案。4.答案答案呼应题目,点明文旨。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解析解析本题其实是考查物象在文中的作用。物象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线索、照应文题、象征等。考生在作答本题时,对于答案中点应该不难答出,第点艺术效果回答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考生细读文本,结合文中作者叙述童年时期在农村和水牛相处的生活经历,也是可以答出的。5.答案答案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感悟: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那些曾经诗情画意的乡村却渐渐消失,曾经淳朴的乡亲,也在利益的驱动下,在金钱面前,不再是谦让,而是争夺。多么希望乡村还是那样充满诗情,乡亲们还能那样和睦相处。解析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第段入手,结合全文,从字里行间可以概括文章的主旨。写感悟既要结合文本,也要联系现实,这样的感悟才有根据。一、一、(2017北京,1924)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25分)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霎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遍,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C.盘算:精打细算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B.乌热尔图为玛丽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4.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分)5.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6.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一、一、1.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包括本义和语境义。C.“盘算”的意思是“心里算计或筹划”,文中“盘算着未来”应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和规划、筹谋。A.通过理解“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可知,用“自然放松,沉静从容”来形容玛丽亚索的生活状态符合文意。B.“袒露”本义为“裸露在外,无遮盖”,原文用来形容在草原上默默流淌的河流,“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的解释是符合文意的。D.“曼妙”本就用于形容舞姿的优美,符合文意。2.答案答案 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由原文第十段“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可知,裙子长度依然保守,只是裙子花色为现代流行,而非“城市里流行的裙子”。3.答案答案特点:巨大的生命力;纯真清澈;一次次的新生;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解析解析第一问,根河的特点: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原本的名字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一样养育两岸生物。第二问,象征意义:“春天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象征鄂温克人在艰难环境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象征鄂温克人淳朴的性格,纯净的文化;“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象征根河给一代代鄂温克人提供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营养。从中提炼概括即可。4.答案答案含义: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丰富的精神世界;未来的发展。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深奥”可以从自然环境及鄂温克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对自然、生命的理解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概括。对于原因的分析,需要综观全文,从众多的信息中细致地检索出原因。而对于情感,概括归纳出即可。“抵达不了”的原因是“我”是山外的人,匆匆来去,无法深刻体会鄂温克人贴近森林河流生活的丰富经历和思索,表达了作者对森林河流的敬畏和对鄂温克人转变传统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的敬意。5.答案答案表现: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解析解析玛丽亚索不离开森林,是对传统的坚守;乌热尔图重新回来是对养育之恩的眷念与报答,有着文化寻根之恋;走出山林的人们对根河自然环境的尊重,愿意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让步,开始新生活,拥抱未来。在构思上,老、中、青三代的事迹全方位地给读者描绘了这片土地的过去和未来,以及对待传统和现代生活的三种不同选择,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是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微型画卷,本文独具匠心。6.答案答案A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并非由“大观园”这个环境造成的,而是由封建大家庭贾府造成的,“大观园”中众姐妹诗意生活的“世外桃源”是贾宝玉精神心灵的寄托之处。二、二、(2017课标全国,4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我们的裁缝店李娟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知道就没事了?”“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