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不可辜负的中华美食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8264087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中不可辜负的中华美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词中不可辜负的中华美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词中不可辜负的中华美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中不可辜负的中华美食中国有着5000 年的悠久历史,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先人就提出了“民以食 为天”的观点。从古至今,中华美食文化灿烂丰富,博大精深,而诗词作为古时 候的文化载体,其中有写到中华美食的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成为了后人研习古 文,探究中华饮食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这些种类繁多的中华美食中,最为出名的自然是苏轼的东坡肉了: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想当年一代文豪,被发配黄州当团练副使,可他却持着乐天派的生活情趣一 心钻研起了美食,这首猪肉颂便是他在创造了东坡肉后所作。他的身上体现 的是坚韧的性格和智慧的光芒,全诗更是弥漫着这种豪放的气度。“火侯足时他自美”是他对美食的耐心与静气,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情平静, 荣辱不记于心,才使他不沉浸于被贬谪的低谷,超脱烦恼之外。“净洗铛”是把 锅子洗的干干净净,体现了他对专注事物的一丝不苟。“柴头罨烟焰不起”是强 调小火慢炖即为微火煨炖之法,如果用急火肉容易煮焦,佐料也不能被完全入味, 所以有耐心的小火慢炖正是东坡肉的制作精髓,因此有不急不火,从容心态的苏 轼才能创造出为世人津津乐道,传承千年的特色美食。诗中“贵者不肯吃,贫者 不解煮”的叹息,在偌大的黄州,面对这样优质的猪肉,无人能利用的好,做出 物美价廉的美食,而苏轼做到了,更反衬出了他发明出新的烹饪之法的愉悦和他 在艰苦条件下适意,乐观的心态。还有一个“莼鲈之思”,晋书张翰传里写,“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 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这位张翰,字季鹰,是西晋时代吴县人,在洛阳做官。有一日,秋风起的时 候,他怀念起故乡吴郡那美味的菰菜、莼菜羹以及鲈鱼,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 跟随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利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做官,于是直接辞官,一 心回家去了。这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 名词。当以前读到这个典故时,觉得可能这菰菜、莼菜羹和鲈鱼都该是个非常美味 的东西,竟值得张翰辞官回乡?现在想来,不仅仅如此,还该是那思乡之情难以 抑制。就像如今上大学的我们,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直到那一纸录取通知书带 我们去往另一个城市,故乡再也没有春秋,只剩冬夏来去匆匆,每当异地想起家 乡美食,更是难以克制思家之情。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想 来那时交通不便,三千里外的家难回,才使他毅然决定辞官回乡,他的这份旷达 的情怀和思乡之情才会从古至今感人至深。另外还有一篇文章通篇都在讲吃,把食物写得像精致的艺术品一样,让人向 往。就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著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他写道: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 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 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果,是则谬矣。 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 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李渔的一生跨明清两代,饱受战乱之苦。中年家道中落,靠卖诗文和带领家 庭剧团到处演戏维持生计。可他追求的却是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 活之乐趣,令人为之赞叹。李渔认为,在音乐上,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声乐,这是贴近自然的原因。 觉得在饮食上,制作精细的肉不如普通肉,普通肉不如蔬菜,也是因为逐渐贴近 自然。穿着草衣吃素食,是上古时代的民风,人们都远离肥腻的东西而喜欢吃蔬 菜。肚里装的都是蔬菜,不去吃鲜美的肉食,还跟上古的人一样,保持这样的饮 食习惯,这与崇尚古玩是同一个道理。奇怪的是世人抛弃尊古的美名,把这种做 法当作异端的教条,说是佛法这么说的,这就大错特错了。这一卷饮馔,提倡蔬菜而贬斥肉食,一是因为崇尚节俭,一是为了复古。 他的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二十四字诀,即为: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 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人们都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 家,在他的诗词中,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其中还记述了当 时吴中(今苏州)和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馔,有不少是陆游自己对于饮食的独到见 解。他的沁园春洞庭春色一诗中说: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鲙丝莼。 且钓竿渔艇,笔床茶灶,闲听荷雨,一洗衣尘。洛水秦关千古後,尚棘暗铜驼 空怆神。何须更,慕封侯定远,图像麒麟在“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 一句中, “玉脍”指的就是隋炀 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 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 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 是吴地名菜。正是因为陆游欣赏这些家乡名菜名点,所以当他宦游蜀地之时,不时要通过 怀念家乡菜点来抒发他的恋乡之情,写出了“十年流落忆南烹”的诗句。陆游不但会做,而且很懂得烹调技术。他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 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 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唐代诗人杜甫也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诗。他的立春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诗中的春盘是指古代习俗,立春日用饼饵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馈送亲友,寓迎 新之意,称“春盘”。 青丝指切细的生菜丝。立春是杜甫在寓居夔时所做,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杜甫面对眼前 的春盘,却没有丝毫的食欲,他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的立春日的美好情景。 但眼下的现实,却是飘泊异乡,萍踪难定。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 水,滚滚而来。满腔悲愤于心,无心于美食,是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 卜的形象写照。同样对于美食,北宋诗人梅尧臣却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護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退之来潮阳,始惮餐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范饶坐中客吾食可豚鱼这首诗并没有像其他有关美食的诗词一样通篇的 赞美,而是在描述了河豚这道菜美味的同时指出它的毒性很大,以及不值得为了 尝其美味而送命。诗人与人辩驳河豚既然这么毒,不应该去吃,可是问南方人, 却说它的味道鲜美,闭口不谈它能毒死人的事。对此,诗人引用了韩愈在潮州见 人吃蛇及柳宗元在柳州吃虾蟆的事,说似乎任何可怕的东西,习惯了也不可怕。 又举了蛇及虾蟆,呼应了前面的“怪”后,进一步强调“毒”说蛇及虾蟆虽怪, 但吃了对人没有妨害,而河豚却“中藏祸无涯”。最后,诗人得出结论:河豚味 道很美,但正如左传所说“甚美必有甚恶”,人们难道能不警惕吗?诗人这 样的观点,表面上是揭示人们为求味道的适口而视生命不顾,取小失大,更深层 次的含义是在讽刺人世间为了名利而不顾生命与气节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