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谈美育与德育

上传人:三*** 文档编号:18261509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谈美育与德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谈美育与德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谈美育与德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美育与德育一、美育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水平的教育。“美育”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实作为美育的教育思想和实施,早就存有于古代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之中。而在我国的历史尤长。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乐(yue)”能够陶冶人的性情。他在论语泰伯中说人的品性“兴于诗,主于礼,成于乐。”荀子也同样强调主张美的教育,他在荀子乐论中说:“乐(yue)者,圣人之所乐(le)也,而能够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yue)而民和睦。”近代史上,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大力提倡美育。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教育文选美育)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的教育继承了我国历代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但是,文革期间,因为极左思潮的影响,真善美与假仇恶往往鱼目混珠,美育尤其是学校美育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粉碎“四人帮”后,美育又提到了与德、智、体、劳同等的位置。近几年来,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把千军万马引向升学的独木桥,于是,美育在很多的学校已形同虚设,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净,原因是考试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内容。不但如此,因为多年来人们对美育的疏远,多数人把学校美育简单地理解为在课表上开设一两节音乐课和美术课(而且这课也一般不上),这样,就使得美育在很多学校里是不但实亡,而且名也不存。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水平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感受水平,表现和创造水平和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点,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而近几年来,很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水平的教育观的否认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但仅仅仅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增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二、当今学校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的困惑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文革间的只强调“红”而无视“专”固然是错误的。今天,假如我们只强调“专”而无视“红”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其原因何在?一是因为应试教育的误导,使有些学校淡化或无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初中,大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活动课,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但其内容大多是学生要怎么样,而不许或严禁怎么样等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不接受。因为你在思想品德等课上和守则、规范中的规定学去做的,对学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学生去做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当然会产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所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三、美育与德育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就枯燥单调,没有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表达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与追求。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的乐章。对美的追求表达在每一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有于学生的生活当中。从美学的角度讲,德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美的人,使他们既具有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方面的内在美,而且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应是德育主要目标。由此看来,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关键是我们在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时,是否研究学了生的心理,是否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让美育与思想教育联姻,用美去引起学生心灵的沉醉于神往。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正确途径。 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理解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当然,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假如我们简单地把要求学生做到的说成是美的,禁止学生做的说成是丑的,要求学生去追求美的,摒弃丑的,同样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要想使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德育的效果,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鉴赏水平。爱美,是一回事,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擅长发现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我国南朝僧佑的弘明集中讲述了一个“对牛弹琴”的故事:很古的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闻名于世。有一天,他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就想弹几个曲子给牛听听,于是他拨动琴弦,先弹了一支清角之操,即使他弹得是那么娴熟动听,不过牛仅仅低头吃草,毫不理会。后来他又弹了简单的曲子,一会拨弄蚊子的叫声,一会拨弄小牛的叫声,那头牛竟竖起耳朵,停止吃草,摇着尾巴,留心地倾听着。 罗丹的话和“对牛弹琴”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美学道理: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对美的理解、感受的水平是不同的,所以,美育,必须培养和提升学生理解美的水平。让他们准确地辩别美和丑。有的学生爱着奇装异服,那是因为他(她)觉得奇装异服就是一种美,你去禁止他(她),他(她)会觉得委屈,不会接受;而你要是培养和提升了他(她)对美的理解水平,让他(她)理解到奇装异服不是一种美,而是一种丑时,他(她)就不会刻意去追求。其次,作为教育者,必须擅长引导学生去理解美,使学生美的观点的需求得到满足,产生美和感动。正如梁启超所言:“欲摹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老师对于美的解释就应像“有人”、“夫子”那样“彻底发露之”,使学生觉得与其“心有戚戚焉”,这样才能心领神会,沉醉于美之中,去追求美。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地表现美的水平,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打下基础。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理解到什么是美的,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鱼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还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仅仅把美育看成是美术(图画)课或音乐(唱歌)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能够开设一些美学鉴赏、美学讨论、美学设计课等,培养和锻炼学生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水平。美是一个目标,是审美主体心灵的自由,人们在审美情感投入的刹那,便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心灵自由自在地在做一次次美的畅游。这是一种心灵的沉醉与神往,是一种人生的高峰体验,是一种人格的开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