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医资料8中医治疗8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经验介绍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258951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59年中医资料8中医治疗8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经验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959年中医资料8中医治疗8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经验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959年中医资料8中医治疗8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经验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中医治疗8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经验介绍南京市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委员会中医治疗组(一)前言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脑炎)是由滤过性病毒所致的一种季节性急性传染病。过去死亡率很高,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在中西医合作下,已经肯定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因而,缩短了病程,降低了死亡率,本市两年来和全国一样在党和卫生领导机关的积极支持下,组织了中西医护人员,在治疗脑炎中获得了一些成绩,这首先应归功于党和中医政策的英明领导所致。在治疗中,去年我们首先学习了石家庄以及各地先进的经验,初步订出了“辛凉透邪”“开窍豁痰”“镇肝熄风”和“养阴清热”四个大法,并温习了历代文献,在工作中先由西医诊断,确诊为脑炎的病例(84例完全由西医诊断确实者,其中误诊病例于总结时剔除)。然后转入病房,由中医组进行治疗,我们灵活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发挥了中医的特点,并从而区分出脑炎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初步的分类。今年从原有的基础上,将分类法施用在临症诊断中,经过讨论,协定了若干处理常规和对后遗症的处理,死亡病例的讨论,中西医合作,中医护理等等,均有了一些初步体会。兹将不成熟的几点意见分述于后。(二)临床分类法从脑炎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证候来看,是符合于祖国医学中温病范围内“暑温”、“伏暑”、“暑风”、“暑痉”等一系列病症的,再从发病年龄来看,小儿占绝大多数,所以也应将小儿“惊风”一症归纳在内。当然中医所称的“暑温”等等,并不相等于即是“脑炎”同时脑炎在临床上所见证候,由于受邪深浅,外界环境或体质的差异,轻重各有不同,即在病程的各个阶段,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脑炎的治疗经验,在临床上就要求将不同的症状归纳为若干类型,不但便于掌握其变化规律与治疗法则,而且更有利于统计总结。根据温病学说,邪有在气、在卫、入营、入血的不同,也就是对病症的经过,从轻到重,由浅入深,作出临床诊断的依据,但卫、气、营血的区分是着重在于辨证,因此,不能作一种疾病的分类方法。至于近代医学中的分类法,虽亦有可取者,但对中医理论观点上是有出入的,也不能适用于中医临床所需。经两年来的观察,我们初步认为脑炎可以分轻症与重症两大类别,主要区分是以临床“昏迷”一症作为标准,体温高低,则不作轻重的区别,即虽有高温而神志清晰的,亦属轻症,如热虽不高,而神志模糊者,即为重症,重症中又分“单纯”、“暑痉”,“痰闭”,混合“四型。而以混合型为最严重,其临床证候鉴别如下:一、轻症:病邪在于卫分、气分,症见恶寒(或不恶寒)发热(高热或低热)无汗(或有汗),头痛、鼻塞、咳嗽、口渴(或不渴)、微呕、嗜睡、惊惕、舌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带滑、或洪数)。二、重症:病邪由表入里、入营入血,迅速传变,以神志昏迷为主症,或有高热(或低热),或有汗(或无汗),头痛剧烈、呕吐,口渴,烦燥不安,或四肢抽搐,口眼歪斜,牙关紧闭,或有角弓反张,或口吐涎沫,喉中痰鸣,甚则四肢厥冷,自汗不收,唇指紫青等等证候,不一而作,可根据不同主症,分为四型:(一)单纯型:由于邪传心包,以昏迷为主,无痉厥痰鸣等象,或微有抽搐,此型虽有高热,预后尚佳。(二)暑痉型:暑热内伏,邪入厥阴,症见高热昏迷外,并有抽痉,甚至角弓反张,两目上窜,频频厥逆,症较严重,虽能治愈,后遗症较多。(三)痰闭型:热伏上焦,肺气壅阻,有昏迷,痰鸣气逆等症。(四)混合型:为最凶险之一型,起病暴骤,变化迅速,高热、昏迷,痉厥,痰闭数症并见,每多突然“内闭外脱”,卒不及救,如秽气过甚,多见此型时,死亡率即大为增高,能救治者,亦多有后遗症。根据以上分类法,我们两年内治疗84例中,有如下的几种类型(表1)从表1中可见我们所治病例中,重症约在70%左右,尤其混合型为数较多,各型的比例在不同年分中,也是不一致的,我们如按照上面的分类,再以治疗结果来分析,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见下死亡病例讨论中),因此,我们认为分类就有它一定的意义。(三)治疗的方法(并附例)临床分类是确定病的类型,也可以说明病理的机制,同时也结合着治疗的原则。一、轻症中的发热头痛证候,即所谓“暑温形似伤寒者也,形似伤寒者,谓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也”也就是以表证为主的证候,所以恶寒或不恶寒,出汗或不出汗,以及咳嗽,呕心、口渴等证,或有或无,不必俱全,总以邪在表分的发热头痛为主证,此时轻清解表,即可痊愈,但须鉴别有汗无汗,有汗者辛凉轻剂银翘散可服,无汗者亦宜发汗,所谓“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如果恶寒未罢,亦可用辛温辛凉复方,如吴鞠通氏在小儿痉病中云“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者,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茹饮”。其次,轻症宜鉴别口渴与否,如恶寒已去,壮热自汗者便宜用辛凉重剂如白虎汤之类。但此时仍须注意出汗之多少,舌苔之色泽,以及口渴之程度,用以区别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如舌苔白而薄,汗出不多者,此邪尚留恋卫分,犹未澈表,重剂白虎之中犹宜加透表之品,如舌苔白腻而渴不甚者,则宜用芳香之品以化湿浊,轻症可选用以下三方:1.银翘散:适应证为发热、头痛、咳嗽、口渴,舌白,脉数。2.新加香茹饮:适应证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白。3.白虎汤:适应证为发热、自汗、口渴、舌白、脉大而数。例一患儿张,住院号22820,1958年8月16日入院。发热三天(体温摄氏39.8度),头痛、汗出不畅,入院前曾有抽搐,刻诊神识清楚,舌苔薄白,脉象滑数,处方用:豆豉,薄荷,连翘、银花,白疾藜,山栀,钩籐、陈皮,益元散,鲜荷叶,药后汗出而解。例二患儿夏,住院号20031,1957年8月18日入院。壮热(摄氏40度)五天,无汗,头痛,呕恶,烦躁,舌苔白腻,渴不欲饮,脉弦数。处方:香茹、黄连、生山栀,连翘,陈皮、郁金,鸡苏散、芦根,服后汗出普遍,即得热解而愈。例三患儿张,住院号20372,1958年8月19日入院。头痛发热已经五天(体温摄氏40度),头痛项强,未抽搐,夜间胡语,有汗,口渴,舌苔黄质微红,脉滑数。处方:生石膏、黄芩、薄荷、银花、连翘、杏仁、苡仁、滑石、茯苓、芦根、竹叶、药后汗洩溱溱,胸布白,两剂后热退痊愈。二、重症脑炎首见邪热内传之证,所谓“逆传心包”,即有昏迷现象发生,其昏迷程度,各有不同,但仍宜结合四诊,如舌苔发白或微黄者,每多气分之邪未尽,若见壮热无汗者,还宜兼用重剂辛凉,急急透邪出表,若舌苔厚腻而温浊重者,应佐芳香化浊之品,见绛色者方可清营。如热邪传人厥阴,则有抽搐惊厥,甚者角弓反张,此为肝风内动之象,治宜镇肝熄风,若风热交煽,煎烁生痰,痰涌肺窍,喉如水鸡声,乃热痰内阻,易致肺闭,急宜豁痰降气,若内闭而外脱者,必与昏迷惊厥并存,即所谓混合型者,此时,除昏迷抽筋不已外,每见四肢清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痰鸣漉漉,最为除恶。由上所述,重症之原因不外乎“火、风、痰”三因,一则“邪传心包”一为“邪入厥阴”一为“肺气壅闭”,单见者尚易治,互见者危。(一)单纯型:即以昏迷为主,而无惊厥发现,即有抽搐,亦不剧烈,乃热邪逼动肝木之故,治宜开窍为主,选方为:1.安宫牛黄丸:适应证为发热神昏,烦躁、舌黄(或白)。2.苏合香丸:适应证为神昏,痰鸣,舌苔白腻(或带黄腻)。3.神犀丹:适应证为神昏,谵语,目赤舌绛。例一患儿韩,住院号20268,1957年8月2日入院。身热(体温摄氏40度)神昏已三天,嗜睡不醒,开始起病时称头痛,呕吐多次,患儿不时扯自己头发,舌苔黄,脉数。处方:安宫牛黄丸,生石羔、连翘、竺黄、郁金、菖蒲、知母、黄芩、山栀,银花,两服后神清热退。例二患儿周,住院号:20324,1957年8月7日入院。发热头痛三天(体温摄氏38.8度),神志不清,嗜睡,喉间略有痰声,自汗,舌苔白垢厚腻,脉细数,处方:苏合香丸,鲜菖蒲,天竺黄,陈胆星、半夏、紫苑、茯苓、滑石、佩兰、此症如湿浊痰热内蒙,投以芳香化浊之品,即得痊愈。例三患儿谢,住院号23064,1958年8月13日入院。发病6天,起病时头痛呕吐,且有抽搐,后即昏迷不清,神烦不安,壮热(体温摄氏40度),无汗、舌苔黄,前半质绛舌红,口干脉弦数,处方:神犀丸,鲜菖蒲、鲜生地、生石膏、银花、连翘、知母、竹叶、芦根、赤芍、山栀、服三剂,热渐缓解神清而愈。(二)暑痉型:在脑炎中最为常见,症似搐搦,抽风,两目上窜,甚或角弓反张,俗称急惊风,乃热极生风,邪犯厥阴之症,治宜镇肝熄风之品,方用:钩藤熄风散,钩藤,僵蚕、蜈蚣、蝉衣、天麻、全蝎、胆星、地龙。例一患儿杨,住院号20395,1957年8月3日入院。发热五天(体温摄氏39.2度),头痛,项强直、烦躁,嗜睡昏迷,不时抽搐,舌苔白,脉数。处方:熄风散加香豉,山栀,另冲安宫牛黄丸,服药两天即神清痊可而愈。(三)痰闭型:症状多因肺经蕴热,化火生痰,如已逆传心包,神志昏迷,痰热蕴结,清窍蒙闭,每致内闭外脱(此型在混合型中举例),故一有此证,宜速宣化肺气,清热开窍,心肺既宣,则不致闭脱,伏热既除,则痰自无从所生,清热开窍之法已见前,如牛黄、白虎辈,宣肺则可加紫苑,牛蒡、前胡、桔梗之属,化痰则以下列数种为佳:1.鲜竹沥:适应证喉鸣痰声大便秘结者。2.鲜石菖蒲:适应证痰多神昏者。3.猴枣散:适应证痰鸣漉漉兼有抽搐之象者。例一患儿陈,住院号20794,1957年8月25日入院。高热、抽搐、嗜睡、痰鸣已六天(体温摄氏40度)有汗,咯稀痰,喉中漉漉有声,便溏,舌苔黄,脉滑数,处方:生石膏、黄芩、连翘、桑叶、山栀、沙参、紫苑、杏仁、川贝、冬瓜子、枇杷叶、鲜菖蒲、另猴枣散,冲服。两服后热解神清,痰鸣亦减,继以清肺化痰善后。例二患儿赵住院号22916,1956年8月2日入院。高热(体温摄氏40.2度)昏迷已三天,起病时有呕吐抽搐,无汗,咳稀,口多痰涎,喉鸣痰声,气急,苔白质红,脉细数。处方:猴枣散、紫雪丹、鲜竹沥、天竺黄、生石膏、陈胆星、竹茹、川贝、连翘、山栀、知母、芦根。三天后,诸证尽减,痊愈出院。(四)混合型:包括壮热,昏迷,痉厥,痰闭,均表现为严重者,不能按照以上三型区分者而言(如上列单纯型以昏迷为主,即有其他证候亦轻微,其他类型亦然)。脑炎中以此类的最凶,死亡率之高低,要看此类病例之多寡而定。例一患儿周,住院号22901,1958年8月2日入院。高热二天(体温摄氏40.6度)。并有昏迷,痉挛,抽搐,痰鸣气急,苔白质红,脉细数,处方:安宫牛黄丸、猴枣散、鲜竹沥、生石膏、地龙、钩钩、连翘、牛蒡子、知母、芦根、大剂灌服,连投三服,即渐神志转清,痰声亦减,五剂之后,热退神清,惟并发后遗症失语瘫痪,乃以清其余邪及针治而愈,例二患儿周,住院号22928,1958年8月3日入院。发热惊厥已五天(体温摄氏39.7度)神志昏迷不清,抽搐不已,喉间痰声漉漉,呼吸气促,四肢不温便结,舌苔薄黄,脉滑数。处方:安宫牛黄丸,鲜竹沥、生石膏。连翘、银花、山栀、菖蒲、竺黄、钩钩、蝎、玳瑁、石决、生军、黑白丑、元明粉、瓜蒌、芦根、甘草等大剂连投三日,服后身热渐减,抽搐渐停,大便二次色黑粘稠,痰鸣得减,神志亦清,继服清化之品二服,痊愈出院。例三患儿赵,住院号医院儿科866,1956年5月27日。发热三天(体温摄氏40.2度),先于二周前发热流涕微,三天前热度增高,突然手足抽搐,呈昏迷状态,经各种治疗均无效,诊得患者脉来细数,面色白,肢青唇紫,气促,四肢厥凉,痰鸣抽搐,大便溏黄,昏迷不清,舌苔色白,诊为内闭外脱之候。处方:制附子、洋参、龙骨、牡蛎、竺黄、胆星、雄精、羚角。药后翌日即见神清热退,啼哭出声,已能吮乳,危象已全消除,继而后遗左侧偏瘫,以扶正化痰通络而愈。此症虽系救逆之法,但颇足研究。兹将各型治疗列表如下(表2): 上面所定的脑炎治疗只是一个常法,所以并不等于治疗脑炎,即是区别一些方药,因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着重在于“辨证论治”所谓“辨证”,必须对时间、地区、气侯、环境、个人体质、证候等等,结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周密的考察,详细的分析与归纳,作出最后的断案,才能作为处理的准绳,何况病情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辨证论治也就不应是千篇一律的治法。但主法是可以作为一个遵循的依据,所以这里所举的也仅是一个初步的体会,至于它的实用价值如何,就有待于实践 的不断充实与修正了。(四)后遗症及其处理关于脑炎后遗症的记载,在中医之文献中有系统的记载并不多见。在近代医学中所述脑炎后遗症约占7%-20%之间,在我们治疗的病例为13.8%,亦不在少数,因此,对后遗症的处理,也应得加以特别重视的。在中医温热病中记有不语、惊搐,瘫痪不仁等症,一般均称为正虚邪恋,余毒留于筋络,或幼儿体质脆弱。阳气涣散,筋脉失于阳养,等等原因,略加区分,不外有以下三种原因:1.正气不足,机体对病邪的抵抗力减弱,脑炎虽经治愈,而余邪覊留于筋络血脉之间所致。2.或正气虽盛,而因病邪严重,以致脏府筋络受损,不易恢复。3.在治疗过程中,处理失当,或因轻症药重,伤其阴分,或者寒凉过分,邪过郁伏,以致余邪难除,或因症重药轻,邪热稽留,络道阻痹不宣,皆足为后遗症之因素。在我们两年中对后遗症的处理是:内科服药治疗,或采用针治,两者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因未作分组对照观察,故孰者为优,尚难肯定,初步的体会似以综合治疗之效果为最佳。因此,针灸科在脑炎治疗中的配合是必要的,如能早期采取综合治疗,其收获必将更为显著。兹将内科及针科对后遗症治疗的法则分述如下,以作参考。一、内科治疗:1.正气不足,而余邪覊留于经络者,当以扶正祛邪为法。处方:沙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秦艽、木瓜、苡仁、牛膝、桑枝,丝瓜络,鸡血藤,千年健,海风藤等。2.正气尚盛,病邪严重,以致邪留脏腑经络。处方:天麻、白蒺藜、白芥子、黄连、钩钩、地龙、竹沥、半夏、威灵仙,白附子等。3.阴分受损者,处方:石斛、洋参、麦冬、地黄、玉竹,沙参、山药、川断、杜仲、桑寄生等。4.寒凉过甚,邪过蕴伏络道阻滞者,白附子,桂枝,当归,秦艽,红花,独活,豆卷等。二、针灸治疗:内经素问论及灵枢经脉篇指出“荣养经脉,调和经络,直通气血”;并掌握各补其荣,而通其输,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原则,采取多针少灸,分别主次,选取穴位,在手法上以平补平泻为主,直刺不留针或少留针的办法,其所取穴位如:1.吞食困难:取内关、合谷。2.口角斜:取地仓、颊车。3.上肢瘫痪:取曲池、合谷、外关、阳陵泉。4.下肢瘫痪:取风市、阳市,大敦,行间,太冲。5.失语:人中、风府。兹将两年来对后遗症状所取穴位列表如下(表3、4) 在1958年度中对脑炎后遗症9个病例,采取了针刺治疗,根据前述的治疗原则在此9例中,10天内痊愈者5例,20天内痊愈者2例,1月内痊愈者一例,有进步者一例(出院后失去联系),因此,针刺治疗的疗效是非常明显的,在我们的病例中,当发现有上述的后遗症,时,立即进行针治,故早期发现、早期针治,或对恢复更能有所帮助。(五)死亡病例讨论脑炎的死亡率虽自中医治疗推行以后,有所改善,但每年各地统计,尚有高低相殊的数字,其原因当亦非一端,主要的关键可能与发病的轻重有关,同时因统计方法不同,亦可产生极为悬殊的比数。如以我们两年中所治84病例为例,其中死亡者共17例,死亡率20%强,如果剔除24小时内死亡的病例11例,修正数便为7.14%,以此计算,治愈率便达到92.86%,如我们再以上述之分类法,分别统计,混合型22例中,死亡数共计15例,则要占68%,剔除24小时死亡的11例,其修正数则又降为18%,如此相悬之比数,故我们认为 单从一个数字中来看问题,其研究之价值,恐亦有限。我们在治疗混合型脑炎过程中,观察到病人在昏迷抽痉同时并有痰鸣症状发生者,每每骤然发生面色苍白,自汗肢冷,脉细或伏等危象时,服药每多不及,在24小时死亡之病例,大都属此类型,由于入院至治疗时间极短,而中药处方煎服又须一定时间(虽一面经西医抢救,然中药须经肠胃吸收,终少挽回),因此虽有经参附救逆法得以挽回者一例,但多数病例,均不待给药,或药后仅二、三小时即不可救。因此救逆法对本型治疗之有效率究有多少尚难肯定,如果进一步加以研究,使投药及时,有更多的病例,得出总结经验,则可以说对脑炎的最后一关便攻下了。兹举病例二则,略加讨论(例一)患儿杨住院号20416,1957年8月16日入院发热(体温摄氏39度),昏迷三天,起病先呕吐好睡,咳嗽、痰声,汗出甚多,哭声小,苔薄白,脉滑数,便处方玉枢丹调服,药为银翘散加减,翌晨体温升高至摄氏40度以上,神志尚清、有汗,面色青紫,无哭声,喉鸣痰喘不已,虽经吸痰输氧,仍喘鸣不已,处方用,紫雪丹,鲜菖蒲、鲜竹沥,益元散、天竺黄、连翘,鲜芦根等投之,病势有增无减,经各种方法抢救,均属无效,于18日晨呼吸停止而死亡。(例二)患儿孙住院号20276,1957年8月3日入院。身热(摄氏39.5度)四天,四天前曾掉在池塘中,回家后即发烧头痛呕吐,嗜睡惊厥,大叫大闹。神志不清,不时抽痉,舌苔白腻尖绛,脉细滑数,处方:安宫牛黄丸,生石膏,鲜石菖蒲,川连、黄芩、知母、竺黄、胆星、山栀、连翘、石决、钩藤、地龙、竹叶等,药后体温续升至摄氏40.5度,神昏不清,抽搐不已,额部出汗,舌质绛苔黄,脉细数不调,原方加犀角,羚羊角继服,病势仍未见改善,且有痰鸣,呼吸急促,当即输氧吸痰,仍不见效,旋自通大便,色褐如酱,面色转苍白,自汗肢清,而呼吸渐不规则,痰声漉漉不已,经针灸强心、人工呼吸,均不能挽救,呼吸渐停而止。这两个病例,都是在入院后不久即骤起变化的,最后的死亡原因,都为内闭外脱。第一例入院后即见汗出不已,继而迅速发生痰阻闭塞,而致阳气暴脱,其原因是与汗出过多有关,温病中出汗有三种不同原因,其一为阳明热盛所致,较为常见,是证汗出溱溱,多口渴而脉长大,治宜人参白虎汤,其二为亡阴,亡阴者多发现在温病后期,汗出多而口渴,舌多红燥津液干枯,苔有糙黄,宜大剂甘寒咸寒之品,以滋阴液,其三为亡阳,在温病中较为少见,所谓热中变寒中,十不见一,此证汗出多粘,体凉而肢清,多口润而不渴,脉必虚细而伏,治宜救逆回阳,三者大相悬殊,故临诊必须详细鉴别,此例患儿仅为8个月的幼孩,因感受暑邪,不耐炎热之燔灼,汗出过度,遂致阴阳离决,治疗宜急救垂亡之阳,如阳气能转,再图滋阴清热,庶有挽回之望。第二例之病情,在入院时以温邪入营之证为明显,但其最后转变则与第一例相同,中医临床治疗,着重在于辨证,有是证即有是法,如一见有亡阳现象,必迅速以参附急救,盖此证变化最快,若此时再投开窍洩邪,必更引致其汗出而脱,清营清热,更如“远水不救近火”均非治疗适当之办法。在治疗两件的死亡病例中,十九是属于此类,“内闭外脱”病例,内闭亦即是邪热内陷,热传心包之意,在脑炎病例中,固属常见,其原因为暑邪之迅速入营,蔽于心窍,或为热盛生风,痰火相煽,蒙闭清窍,如不见外脱者,预后亦佳,故其关键,仍在于“脱”,致脱之因,不外真阴受伤,阳无归依,骤然外越,亦可能由汗下失宜,或过服寒凉所致,故凡见有小儿面色苍白,头汗不温,肢清脉细之际,急宜注意及之,一旦突然大汗,脉细如伏,痰喘漉漉危象毕露之时,再图抢救,每多不及。再如我们局限于温热病的观点,就不容易考虑到早用回阳救逆之法,此虽非治温之常,但确为变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如果以脑炎不局限于暑温、暑风、暑痉等范畴之内,而将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细加贯串,就不致于受到治温的束缚了。(六)几点体会一、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胜利的关键:党不但能领导科学,而科学必须由党来领导,没有党的领导科学研究工作是一无成就的,在我们的工作中又一次得到了证明,由于党对我们的积极指示以及我们听了党的话,政治挂了帅,所以我们虽则来自各个单位的中西医护人员组织起来的一个小组,就能在一切为了病人的目标下,密切地相互配合起来,对危重的病人能够不分彼此的通力合作的进行抢救,在工作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地改进工作,并从而达到了中西医的真诚团结,为中西医合流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二、掌握中医体系的必要性:中医小组对这一脑炎治疗工作的经验是缺乏的,也是不完整的,但全体中医同志均有明确的治疗方向,即必须运用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辨证论治,本症虽属温病范畴,但亦难以肯定属于某种的病名问题,因本病来势急骤,变症较多,又多发病于儿童时期,从二年来84个病例的治疗方法中,绝大多数施用“清热”、“豁痰”、“熄风”、“平肝”的四个主要方法,从病症和治疗来分析、也符合于急惊风症状的治疗原则,但也有若干病例经过急性发作期后,体温虽降,神志仍不清,面色苍,舌质淡白及抽搐出汗等症状者,则宗慢惊风治疗,这是在实践工作中所亲切体会的。三、中医临床分类的重要:治疗脑炎中,必须在临床上摸出规律,并从而制订必要的处理常规,但不等于搬取某种成药或套方来作硬性规定。根据两年对脑炎 的观察,一般是可以区分为几个主要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结合经验,订立治疗常规,这样不但在工作中,医师的意见可以逐渐的趋于一致,从而也可以不断地提高医疗水平,对经验总结交流以及临床教学等等,更会带来一定的好处。四、改善制剂及时给药:脑炎病人起病骤急,变化迅速,及时给药为中医治疗能否顺利完成治疗任务的一个首要环节,因此,在开展工作前,必须对必须应用的药品作好准备,并将重要的用药。在不妨碍疗效的基础上加以改制和浓缩剂型,使能及时给药。五、护理工作最宜重视中医特点:1.脑炎的病情变化极快,护理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尤其对于中医的特点,必须注意:如“神气”的表现,有汗无汗及汗出的情况、舌苔的颜色,大小便的色泽,性状、四肢有无发冷等等,均要随时记录,及时汇报,对认证施治,皆有决定性作用。2.对抽痉的病员,要经常进行按摩,使气血得以畅流,不仅能减轻病者之痛苦,且可预防后遗症,故如能配合中医推拿医师,并将操作方法教给护士及伴陪家属协助进行,更为有益。3.室内降温是必要的,但不宜用电扇直接对病员吹风,而至腠理闭塞,冰袋对高热患者(摄氏40度以上)是并无妨碍的(轻症的病员不宜用,因此,是中医治疗还须辛凉透表,欲其汗出邪从外达)。但使用时须在头部垫一块干毛巾,使头部免受过度刺激,如体温已降至摄氏39度以内,可考虑除去。4.鼻饲灌药及流汁饮食时,要注意少量多次分注,如四、五岁的患儿,一天输入量不宜超过3000毫升(约2000-2500毫升左右为宜),因为中药药量较多,如果一次增入大量流汁,往往引起呕吐,或从管中流出,同时插管时特别注意,避免擦破鼻粘膜而致衄血,如有此种情况,亦应详实记录,以免诊断时误认,“血热妄行”或“邪入血分”。5.在流汁饮食中可加用绿豆汤、西瓜汁。七、小结1.本文总结两年对脑炎治疗的经验,着重讨论了临床证候分类法、提使为今后工作中的应用和参考,并对各一类型的治疗提出了初步的处理意见。2.讨论了对后遗症的处理,以及对死亡原因最大的“内闭外脱”提出了讨论和治疗的意见。3.对中药工作以及护理工作中提出几点意见,作为今后工作中注意的事项。 (本文发表在1959年8期第4页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