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901教育管理复习要点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18039789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901教育管理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901教育管理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901教育管理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管理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一、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教育管理不仅是对学校物质设备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计划和 教育活动的管理。教育管理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 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 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 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二、教育管理学的含义: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 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2、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三、教育管理学的特点: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四、教育管理活动的发展:1、古典管理理论:提倡制度化的教育管理(被看作“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2、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代表人物梅奥)3、结构主义:学校组织性质的再认识(韦伯的科层制又叫官僚制)4、行为科学:教育管理学从经验走向科学五、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研究对象: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2、研究范围:教育管理学总论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及教育对象 的管理教育实务管理六、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一门学科,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 世纪初。教育管理学的未来 发展: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信息革命将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重 大影响;学科的分化趋势。七、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 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八、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 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九、教育管理学的性质: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 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第二章 教育政策和法律一、教育政策的含义: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 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二、教育政策的特点:指向明确;相对稳定;影响广泛;体现统治阶段意志;不具强制性。三、教育政策的社会制约基础:1、政治因素: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政治行为,如政治因素影响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影响政策 方案的选择,以及教育政策的修订等。2、经济因素: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政策的实施,影响方案的选择。如发达国家选择10-12年的义务 教育方案。3、教育因素:教育传统和现状对政策的影响。四、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认定教育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订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等五、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政策制定模式的涵义:指政策制定的机构和人员本着自己的价值 取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去应对或解决面对的政策问题。1、理性模式定义: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 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2、渐进模式 定义: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局限性:比较保守。3、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 定义: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 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 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六、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1、教育政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政策常常成为教育管理的指路 灯;教育政策为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教育政策直接或间接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 和方式;教育政策对课程管理的调控作用。2、教育管理实践检验和完善教育政策(8项成就):1 正确处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2 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社 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民办教育得到迅速发展。3 扭转了过去在教育管理体制上高度集 中、统得过死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极 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4 职业和成人教育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取得成绩。5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6 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7 开展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8 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七、教育政策与教育法:1、关系: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的依据;教育法律一旦确定下来,又会对教育政策产生影响 和制约,以后任何新的教育政策出台都不能与教育法律相抵触。2、区别:1 制定主体不同。法律由特定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可以是政党或政府机构制定。2 表现形式不同。政策通过决议、决定、通知、意见等,法律以规范性的法律条款形式出现。3 实施 方式不同。政策的实施靠宣传教育,法律的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八、教育法的法律地位:是关于教育的法规。具体讲,它是举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 据和规范。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是国家法规的一部分,具有 法的一般特征。九、教育法体系:教育法体系由以下几个主要的教育法规所构成: 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与教育制度相关的教育法规。与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职权范 围划分相关的法规。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相关的法规。与学术、科研相关的法规。与社会教 育相关的法规。与教育经费相关的法规。十、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1、教育法制定:简称为教育立法。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教育法规的专门活动。 教育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教育法律规范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和手续。 教育法制定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民主立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稳定性与适时变化相统 一的原则、本国与外国教育立法经验相结合的原则。2、教育法实施的具体方式主要有:教育法的遵守。首先教育法的遵守是教育法规得以实施的 基本实施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实现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基本环节。其次教育法规的遵守也是公民应尽 的法律义务。第三教育法的遵守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以利教育的发展,第四教育法的 遵守也是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现。教育法的适用。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法的执行。即国家教育行 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教育法运用于各种具体的与教育有关的人或组织的专 门活动。它是教育法实施的又一基本形式。有效地适用教育法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及教育公职人员 的神圣职责。其次教育法的适用同其他法律一样具有平等性。第三由于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法规 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效力不同就形成了法律适用中的法律次序原则。十一、教育法与教育发展和改革: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整体尚不完善,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要求,具体问题主要有:在立法方面。教育法规体系尚不完备。教育法律实施细则出台滞 后。教育法律本身的质量有待提高。在实际中教育法规得不到有力实施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是:公民的法律观念不强,守法意识 差。教育行政人员执法意识淡薄,依法治教的行为不自觉。行政执法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教育 法规实施的监督制度、惩罚制度不完备。因此在教育法规的实施中,常常使教育法规提供的教育行 为规范失去他本应有的强制实施性。第三章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二、教育制度与教育行政:1、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一: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三种类型中最重要) 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2、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二:从属制和独立制 依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从属制优点: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有利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威性。 从属制不足:易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情况;政府首长任期的限制导致追求短期效果。 独立制(用于地方教育管理)优点:避免外行领导内行,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独立制不足: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的协调发展。3、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之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 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 优点:有利于教育行政首长专业化,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管理。 不足:容易将注意力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导致教育行政决策的片面性。三、中国教育制度现状:1、改革重心:完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2、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即以中央集权为基本, 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是上下 级关系。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1、要体现中央统一领导的精神;2、体现地方分级负责的精神;3、应体现调动有关各方积极性的精神。五、国外教育制度改革:第四章 教育计划一、教育计划的概念: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 则、步骤、方法的总和。二、教育计划的类型:1、规模:教育事业规划、教育计划2、时间:长期计划(10 年左右)、中期计划(5 年左右)、短期计划3、对象:国家教育计划、地区教育计划、学校内部教育计划4、内容:综合教育计划、单项教育计划三、教育预测的含义:指人类在教育领域中从事的预测活动,也就是以教育现象为预测对象,对 其发展趋势或倾向做出科学的估计。教育预测的基本特征即前提性、时间性、描述性。四、教育计划与教育预测:教育计划必须以教育预测为基础、为条件:1、教育计划为教育计划目标的设定提供科学的依据。2、教育计划为教育计划中可行方案的选择提供服务。3、教育计划为教育计划实施中的修改、补充提供服务。五、教育预测分类:教育发展模式的预测;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预测;教育人口变化的预 测;教育投资预测;教育内容、方法发展变化的预测;教育布局的预测;人才需求预测。六、教育计划的结构:教育发展目标;教育现状的诊断及分析;教育计划目标;教育发 展计划行动方案的研拟与选择。七、教育计划的编制步骤及方法:1、步骤: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与教育计划编制有关的信息资料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教育系统 内的信息、有关人口发展变化的信息、有关教育经费的信息及人力与就业的信息。 计划目标的设定。具体设定计划目标时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环境方面、教育系统本身、 目标本身特点。 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的研拟及选择。选择满意方案首先要确定价值标准,其次要组织有关人员进 行比较及反复论证,以确定公论的好的实施方案,第三要对选 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 第四选择实施方案要受到选择者知识水平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 在实施中的调整。2、方法:社会需求法、人力需求预测法、教育投资收益分析法、教育类型法。八、教育发展战略:九、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第五章 教育行政体制一、教育行政体制的概念: 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 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二、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集权制与分权制首长负责制与合议制完整制与分离制。三、教育行政职能:指教育行政系统(或组织)所具有的作用和职责。四、中国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领导行政管理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人民群众参政的原则是 国家行政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反映到教育行政上,就构成了教育行政体制的主要特点:党对教育行 政的领导,党对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政策的领导;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概括起来讲,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就是在中央统一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对教育事业实行 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两级管理。如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教育 行政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相相结合的体制。2、改革:纵观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上,即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权力 职责划分问题的改革尝试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我们认为并不在于某些权力该不该下放给 地方与学校,而在于权力下放之后,中央对地方如何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即有力的宏观调控。 首先下放权力给地方和学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特征的直接反映,是一种大趋势, 其次公权的趋势并不意味着集权的无所作为,事实恰恰相反,就组织而言,由于下放权力造成诸多 结构上的结合部,也由于进一步分权开甩各个职能部门更依赖其他部门,因此,组织协调工作和整 体规划,宏观领导工作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强。五、教育公务员制度: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就是指对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职 务升降、任免、培训、待遇、退休、监督、保障等各个具体制度和体制系统的有机构成总体。 “双轨制”的公务员制度。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务员管理机构,即依据法律和国家公务员条例组织 起来的公务呐管理系统。法治化。职位常任,这主要是对业务类公务员而言。实行职位分类。 择优录用。强调讲求业务道德。总之,建立和实施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干 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公务员素质,提高国家公务的执行效益,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 的需要。六、学校领导体制:七、学校结构:学校机构设置的原则 (1)精简机构,讲求效率;(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实现岗位责任制);(3)分工协作(既有分工 也有合作);(4)信息联系渠道畅通(注:我校利用校园网和走廊的公告栏,现代化与传统方式相 结合);(5)因校制宜。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建设两类:行政组织机构和非行政组织机构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包括: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很多学校并存)。 学校非行政组织机构建设党支部;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研究性团体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架构模式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架构模式:校长办公室下设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教导处下设图书馆、机房、 卫生室、文档室;总务处下设事务组、财务组和膳食组。教导处、政教处下设各年级组和教研组。第六章 教育督导一、教育督导的含义:是对教育工作(包括教育行政工作和学校的组织领导、教育、教学、总务、 人事工作)进行视察、监督、指导、建议的活动。二、教育督导的功能:监督和指导。监督包括观察、检查、调查、访问、监察、考核、督促等作 用。指导包括指示、引导、辅导、帮助、鼓励、启发等作用。就教育督导职能活动的内容而言,主 要的就是监督和指导。其他的均可看作是这两种职能活动的延长、作用、结果或者方式、手段。三、教育督导的任务:1、从教育督导职能的角度理解、概括,教育督导的任务: 监督和检查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情况,教育、 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评价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指导和帮助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 反映下级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并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反映意见和建议。 教育督导人员应鼓励并协助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日常管理、教育、教学 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性的调查及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改革的依据。2、从教育督导的对象而言,教育督导的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督导政府包括政府设置的教育行 政机构,简称督政。督导学校,主要是中小学校简称督学。督政与督学密切相关,督政离不开督 学,督学是督政的基础。四、教育督学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我国把教育督导人员称为督学)的条件即督学的资格问题: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 法规,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有10年以上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 熟悉教育教学工作业务。深入实际,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办事公道,敢说真话。身体健康。五、教育督导的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 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发挥集体功能的原则。合作性原则。促进性原则。六、教育评价的含义:就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目标对实施中的各种教育活动 做出价值判断。七、教育评价的分类:八、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应强调“整体性”、综合性。需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即要 重视终结性评价功能,更能重视形成性评价功能。应采用合作的方式。应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 相结合的方法。第七章 教育经费管理一、教育经费的含义:指为教育事业发展或组织化制度化了的教育活动所支出的费用。教育经费 在教育经济学中被称之为教育投资或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教育资本等,即从通过教育对知识、技 能、技术等的传递,使人的能力得到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生产增长的观点出发,为教育事业支出的 经费。二、教育经费的分类(1)财:财政拨款;(2)税:教育专税;(3)费: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收入;(4)产:校办产业和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入;(5)社:社会 力量捐资、集资;(6)基:建立教育专项基金。三、教育经费的来源:国家中央政府的拨款;地方政府的拨款;社会团体及私人捐助;由学校的 财产和基金收入支出;企业提供办学经费;受教育者负担;国际援助及国外贷款。四、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均等性原则(不等于平均性);效益性原则。五、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1、协议拨款模式:预算系根据上年基数、财政能力和发展要求提供增长系数,主要反映历史趋 势和政治需要,对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2、投入拨款模式:依据学生人数和单位成本拨款,在拨款公式中增加加权系数,以反映学校环 境、学生层次及教学质量的差别。3、产出拨款模式:拨款与毕业生数量挂钩,以减少重读和辍学率。4、质量拨款模式:实施间接拨款计划,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大学入学能力测验,招收优秀高中毕 业生的大学可获得特别资助。六、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应适当提高普通教育经费在总额中的 比重。这是我国教育结构发展,即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等的需要,更是目前我国 经济发展水平尚不高所决定。提高教职工质量,建立群体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第八章学校管理一、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对学校效能的全面理解: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学校教育成果,这些成果 可以基本满足学校所面对的公众的合理要求。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素质。通过改革创新而 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校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 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二、学校管理过程及其特点:管理过程四环节的运行规律。(四环节是计划、执行、检查、修正) 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递进,首尾相连而形成封闭性的系统。 学校各个层次的部门及个人围绕总计划的运行分层次地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形成大环 套小环的管理过程系统,从而保证管理过程统一、有序地进行。 管理过程在“戴明环“滚动循环中不断向前发展,每一个循环,就使学校管理和学校各项工作 提咼一步。三、学校组织管理:1、学校具有官僚组织的特点,包括:在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建立起专业分工的体系。存在 权力等级,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人员任用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并要通过考核。但是学校又不只具有科层组织的属性,它还有另外一些自己的特点:在学校中,行政职位不是唯 一的权力来源,学术影响也产生权力性威望。学校中教师存在较强的自律要求,希望自己能受到 像对成熟的人那样的尊重,由自己约束自己,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处处受到约束。教师们参与学 校管理的愿望和能力较强,他们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比较多,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彼此横向上对学 术和管理问题的沟通很多。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重视情感,这与学校工作的育人性质有关也有学样 管理者和教师的文人素质有关。2、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精兵简政,与学校目标、任务相一致的原则t统计领导的原则;分工协 作的原则;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的原则;因校制宜的原则。3、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赞成 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合。4、学校组织文化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成就目标与成就意识。成员对学校目标的认同程 度及由此所体现的组织凝聚力。对人的关注。对控制的态度与操作。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 上几条构成了学校组织方化的最基本内容,通过观察对这些方面检视可以描述一个学校文化的特征。四、学校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它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 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的任务。目标管理的特点:面向未来。系统性的管理。重视成果的管理。重视人的管理。1、学校目标管理过程与一般管理过程不同:目标管理过程指目标管理实行的活动程序。它与一般管理模式一样,也包含了计划、执行、检查等 几个基本环节,所不同的是各个阶段都更多地贯穿着民主和科学的色彩。2、实施目标管理在学校管理意义:有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调动教 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和巩固责任制,提高教育质量。3、实施目标管理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领导者要从任务型管理方式摆脱出来,不能满足埋 头事务,而应将主要精力转向统筹全局,要从控制型管理转向民主型管理,将集权和分权有机地结 合起来,工作重点要由事后检验转向前期决策,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领导者要进一步全面 提高管理能力。学校领导要树立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五、学校战略管理:1、学校战略规划体现其存在的必要性:战略以预见为基础,为未来确定了发展方和奋斗目标, 是指导一定时期内工作的纲领。战略立足于竞争,它可以激发领导成员的成就感,使学校工作摆 脱平庸的维持状态而有所作为,进而它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学校领导水平和监督其工作的尺度,它为 学校的未来勾画出蓝图,是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动员的号角。发展战略是校内外潜力的挖掘器。2、学校战略规划的特点:学校战略规划是对未来的深入思考。发展战略注重研究环境和适 应环境。发展战略立足竞争,塑学校优势。发展战略具有主体性和创新性。3、目前我国部中小学采用的战略类型:特色战略、转制战略、连横战略、合纵战略、任务转移 战略。六、学校质量管理及其特点:学校质量管理:就是对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从而有效地实现 学校工作目标。1、学校质量管理的意义:质量管理是实现学校基本任务和满足社会需要的保证。抓好学校 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教育投入的有效性。质量管理提供了客观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与手段。2、学校质量管理的特点:学校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学校质量管理以人的 质量为中心。学校质量管理目标具有一点多面的特点。学生素质特性决定学校质量管理具有创 造性。管理活动对角的多样化。管理方法以定性方法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七、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是 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和现代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使质量管理工作 进入了更高阶段。1、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企业或其他任何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对象做贡献,满足其需求。 从整体出发把握质量。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通过组织落实实现质量保障。2、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 全面质量管是全员参与的管理。尽量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重视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按 客观规律办事。3、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标准化工作。质量信息提取。质量信息加工整理。建立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工作。八、学校质量的分析和控制:1、分析:在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的质量提取信息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方法科学化。结果一般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标度。评定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各具特色,其适 用范围有所长也有所短,尽可能交叉使用。信息提取的方法和频率要从教育规律出发,考虑它的 综合结果。2、质量信息整理要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按质量要求责成各个部门与人员对质量信息进行数据的审核、汇总、查询和订正,确保信息真实 可靠。严格按照统一的方案,方法和表格进行综合整理,整理时注意标准和标度的一致性,从而 使质量资料具有可比较性和可判断性。资料应配套、完整。在资料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建立 卡片档案,有条件的学校应输入计算机系统,便利查询。3、质量教育工作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教育。进行专业化知识 和能力教育。进行质量管理培训。质量控制:是对影响学校质量的因素施加干预,使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4、对不同性质的质量原因采取不同对策:造成学校质量问题的原因,按其产生的形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区分为偶然因素(又称急性故障) 和系统因素(又称长期性故障)。对偶发因素的控制方法是密切注意各项工作的反馈信息,及时抓住偏差,并采取措施加以纠下, 将原发因素和受动因素都调整到正常状态。对系统性因素所造成的质量问题,不宜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应采用质量突破的办 法来解决。5、应从何着手控制学校工作质量:对不同性质的质量原因采取不同对策。确定与把握质量警戒线。工作控制。组织控制。九、学校质量评价的原则与主要方法:1、教育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致性与差别性相结合原则、定理分析和定性分 析相结合的原则、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教育评价的过程: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应把握的几点特殊要求:各项指标要有独立性,其 内涵不应与其他指标相互重叠;各项指标要协调,一方面应能从各个侧面反映目标要求,在主要规 定性上完整地表现出评价对像的特征,一方面,指标间不应相互矛盾和冲突;指标应是可测的;指 标应有可行性。选择恰当手段获得信息。质量信息的分析。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和建议。 十、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管理制 度;教师教学常规;教材管理制度;校、处、教研室的职责权限等的规定。 十一、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它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 制和利用的问题。2、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和发展:个别教学制;班级教学制;导生制(优秀学生教其他学生);“新 教育运动”中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3、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大、小、个”(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学)课堂教学形式;“小 班化教学”的出现:“小班”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优势/作用:教学 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重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密度大大增加,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和睦;教学手 段的创新有了可能;因材施教的实施有了条件。4、小班化教学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实施小班化的困难:资金的投入;教师难以适应。第九章 教师管理一、教师管理的基本功能: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成长发展 的重要条件。二、教师管理的基本特点:对教师的日常管理要体现灵活性特点;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参 与性特点;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上要体现重精神轻物质的特点。三、教师的任用制度:1、师资来源:从单一到多样,部分综合性大学建立师范学院;根据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招聘非师 范院校的毕业生;地区内教师资源的重新配置(流动)。2、教师的任用:着眼点的变化新教师的招聘和在职教师的岗位聘任。招聘新教师着眼点的变化:从看档案到看候选人的动态 表现(试教);从学科对口到候选人的多科要求;从单一教学能力到教学、科研、组织和人际等多 重能力。在职教师的岗位聘任:聘任合同制(从重资历到重能力转变,从重资格转向重实绩)。四、教师的评价:1、教师评价与教师考核:教师评价目标:指向教师工作的改进与提高;教师考核目标:指向教 师的去留升降。趋势:教师评价取代教师考核。2、教师评价的多维性与发展性:多维性:教育维度,学习维度,创造维度。萨乔万尼的教师评 价体系(建立多维性和发展性兼顾的教师评价体系作了有益的参考):考察教师know how (知识), can do (能力),will do (未来意愿),will grow (未来发展)。3、教师评价中的三对关系:显性(教师的出勤、任课节数等)与隐性(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的 关系;定量(工作质量通过一定工作数量表现出来)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五、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尚需努力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使教师培训方式多样化;制定奖 励政策;加强对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的专门化、制度化。六、教师专业发展:七、教师的激励:1、激励理论与教师管理:激励理论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包 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麦格雷格的X理论和Y理 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理论、阿德勒的权利动机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2、激励理论的贡献与局限3、教师激励的策略: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民主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环境激励、信息 激励。教师激励的着重点:群体激励。教师群体激励:骨干与全员的兼顾建立骨干教师制度应注意: 是选拔还是鉴定(选鉴定);是终身制还是流动制;是培养个人还是发展整体。八、学校工资制度改革: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校内结构工资组成:基本工资(基础职务工资),补贴工资(车贴、书报费等),岗位工资(按 工作量,含基本岗位工资、超工作量工资、兼职津贴等),奖励工资。(在教工的收入分配上拉开了 差距,调动了积极性)第十章 学生管理一、学生管理的任务:学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 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在德智体 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二、学生管理的特色: 学生管理有个体价值(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个 人品性)、社会价值(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学生管理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工具性价值 (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和本体性价值 (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它能够为教育管理水平的 提高奠定基础)。三、学生管理的科学化:1、构建科学的学生管理的观念体系(学生观、管理观、师生关系观等)2、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四、学籍管理:五、学生常规管理: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开端管理过程管理终端管理六、学生生活管理:为人处世的奠基性工程: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注重实际训练;加强经常 性检查;开展评比,树立典型)生活技能的习得七、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认识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 迫性;把握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异同(心理问题只能依靠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辅导和德 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确立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八、学生组织管理:纷繁复杂的管理对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非正式群体)九、班级管理:1、班级管理的本质(班级管理是要求教师完成多样业务的组织功能;包含一定的价值要素的操 作;在多样的场面;一定价值的提高;通过解决多种矛盾)2、班集体的建设:如何抓好班集体的建设:一是选派合适的人担任班主任;二是确定班集体共 同奋斗的组织目标;三是建立强有力的班级集体的核心;四是健全规章制度,培育良好班风。 十、学生自我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1、学生自治的好处:一是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二是能适应学生之需要;三是能辅助风纪之 进步;四是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在教育组织活动中,加强正确的导向;二是通过值周班制 度、“一周班长”制度、班干部轮换制度等措施,将班级建设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基本阵地;三是运用教育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第十一章 学校公共关系一、学校公共关系的概念:是学校与其内部和外部公众之间有计划、有系统的双向沟通的过程。二、学校公共关系的职能:监测环境、收集信息、分析趋势、参与决策、传达和沟通信息、协调 关系、广泛交往、争取外援等五项。三、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原则:注重社会整体效益、公众利益第一。开门办学,要注重双向 交流。搞好公共关系人人有责。从内部做起。从平时做起。四、学校公共关系的内容:五、学校公共关系的程序: 完整的学校公共关系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环节:对学校公共关系现状与 未来的调查分析;设计公共关系的目标对策;公共关系计划的实施;对公关活动的评价与修正。第十二章 学校领导一、领导的含义:1、领导是一种过程;领导是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 影响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领导者的角色: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组织示范者。二、领导者及其素质: 领导者的职责:规划学校发展。科学选用和培养干部。科学决策,统筹全 局。建设组织机构和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和谐的内外部公共关系。拓展资源渠道 。建设团结向上 的领导集体。三、学校领导者:他们受国家的委托管理学校,要在根本大政治方针上服从国家的政策,完成各 种规定动作,所以是挂名首脑,但他们又是在其驾御范围内的主宰,在这个范围内他要能地出 击,不仅对内要影响自己的下属,而且要影响外部力量,尽一切可能推动学校日常工作开展,并时 刻准备抓住时机进行必要变革,争取更大成就。四、学校领导的决策与决策模式:1、教育决策的含义和分类 含义:广义,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狭义,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分类:1依据决策的来源:居中的决策、请求的决策、创造的决策。 2 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 质: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 3 依据所选择的决策态度:积极的决策和消极的决策。2、教育领导者对参与决策程度与方式的把握 教育领导者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三个原则:相关原则(看决策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权限原则(参与决策者对所决定的事项是否有管辖权)。3、参与决策的方式:照会式,寻求意见式,民主集中式,议会式,参与者共同决断式。五、领导方式:专断型领导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权变型领导方式、放任型领导方式。六、领导的有效性:1、制约领导者影响力主客观因素:职权的合法性、领导者的个性条件、被领导者的相关性。2、影响领导方式的因素:一是领导者自身的特点。二是教职工的特点。三是工作的特点;四是 组织结构。七、学校领导班子的基本素质:一个良好的领导班子主要应具有以下一些素质:富有战略头脑 和政策头脑;团结合作。精简干练。各种人员素质结构合理。有权威。作风民主,支持 群众参与监督和管理。第十三章 教育管理的案例分析要求:针对具体的教育管理案例,运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展开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