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课程

上传人:嘀****l 文档编号:18031465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7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描述与概括,其基本理论一般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一、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制度中的各个家庭和厂商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为研究对象,考察单个产品或投入的市场的价格形成,并由此说明社会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运用价格机制来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市场循环流动图可以用市场循环流动图来反映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以此为据,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设计为:市场机制供求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一般均衡效用理论与需求理论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市场竞争与垄断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博弈理论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作为整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如何决定资源总量问题。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政府商品市场国外企业家庭要素市场金融市场SIYYMCCXCGGTNX四部门经济循环图可以用四部门经济循环图来反映宏观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以此为据,宏观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设计为: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消费理论投资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财政政策和理论货币理论和政策开放理论和政策西方经济学教学指导实施方案(72学时)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基本假设、研究方法及其基本概念,了解资源配置与制度之间的联系,明确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研究资源配置这一特点,了解西方理论经济学分支。本章主要内容1.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的定义;2.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研究分析方法;3.西方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分支;*4. 经济制度与资源配置;*5.微、宏观经学的关系;第二章 供求与局部均衡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阐述市场经济中供求机制作用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要求理解需求和供给的基本概念,了解供求变动及价格机制运作过程中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怎样决定的,并从中掌握供求分析基本方法、技术及其简单应用。本章主要内容1. 微观经济学概览;2.需求;3.供给;4. 市场均衡;5.弹性理论及其分析;*6.蛛网理论及其分析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通过阐述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说明消费者的行为,推导需求曲线,并最终论证需求规律。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两种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明确建立两种效用理论的前提条件以及相应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推导需求曲线的过程,并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说明需求规律。了解显示偏好理论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本章主要内容1.基数、序数效用理论;2.消费者选择与需求定理的论证;3.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4. 显示偏好理论;*5.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第四章 生产理论学习目的和要求生产理论的目的在于分析厂商的目标和行为,并为最终推导厂商的供给曲线打下基础。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厂商生产函数的概念,并说明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进而论证厂商利润最大化与要素最优组合之间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1.生产函数与一种变动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2. 两种变动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3.最优投入组合与规模报酬分析;第五章 成本理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厂商生产成本的有关概念,理解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厂商面临市场需求的分析,把握各种收益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最终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做准备。本章主要内容1.成本的概念;2.短期成本;3.长期成本;4.影响长期成本的因素;5.收益与利润最大化;第六章 厂商均衡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论述厂商的市场均衡理论,阐明不同市场结构的条件下厂商的均衡条件,并说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均衡条件,说明厂商和行业的供给曲线。能够通过对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供给行为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市场运行的效率作出评价。本章主要内容1.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2.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3.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4.寡头;*第七章 博弈论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论述厂商之间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理论,阐明不同类型的博弈市场结构的条件下厂商的均衡条件,并说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均衡条件,说明厂商和行业的供给曲线。能够通过对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供给行为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市场运行的效率作出评价。本章主要内容1.博弈问题概述;2.完全信息静态博弈;3.完全信息动态博弈;4.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5.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第八章 生产要素定价理论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的核心是阐述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了解生产要素供给的决定,并说明工资、利息和地租等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从而从总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要素市场理论。本章主要内容1.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要素定价;2.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要素定价;3.资本市场与利率的决定;第九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学习目的和要求一般均衡理论把所有市场联系起来考察,即一般均衡分析,而福利经济学则以帕累托最优状态为标准考察一般均衡福利状况。通过本章学习,不仅应该掌握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而且要理解帕累托最优标准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对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证明,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西方经济学证明的“看不见的手”原理的认识。本章主要内容1.交易的一般均衡;2.生产的一般均衡;3.生产与交易的一般均衡;4.福利问题;*第十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市场失灵的概念,把握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从而加深对矫正市场失灵的各种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解。本章主要内容1.非对称信息;2.外部性与政府干预;3.公共产品;4.政府对完全垄断行业的调节;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的开篇。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将在简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有关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内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测算方法和收入核算恒等式,知道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宏观总量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与总支出和总收入分析之间的联系。本章主要内容1.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国民收入核算指标;2.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及其缺陷;3.国民收入流量循环;*第十二章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市场失灵的概念,把握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从而加深对矫正市场失灵的各种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解。本章主要内容1.产品市场;2.货币市场;3.劳动市场;第十三章 产品市场均衡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在没有货币影响的产品市场上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决定,把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和均衡条件,掌握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本章主要内容1.消费、储蓄与投资函数;2.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3.投资乘数;4.政府收支行为的影响;第十四章产品货币市场均衡:IS-LM模型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考察货币市场的均衡,讨论利息率的决定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产品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通过本章学习,学员应该掌握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能够分析货币市场的均衡,把握LM曲线与货币市场均衡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分析框架中说明均衡利息率与均衡收入的决定,进而深入理解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本章主要内容1.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2.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3.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4.价格调整与总需求曲线;*第十五章 劳动市场均衡与总供给曲线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在总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了解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进一步加深对国民收入总需求决定论的全面理解。同时,了解西方主流经济学有关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分析,并能够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本章主要内容1.劳动市场均衡;2.总供给曲线;3.有关劳动市场的不同假设;第十六章 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市场失灵的概念,把握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从而加深对矫正市场失灵的各种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解。本章主要内容1.古典宏观经济模型;2.简单萧条模型;3.完全货币幻觉模型;4.一般短期模型;5.完全预期模型;*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论述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目的和政策手段。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将进一步加深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理解,了解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体系,全面把握政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本章主要内容1.经济政策理论;2.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政策;3.宏观经济政策乘数;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力;5.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在经济政策上的分歧;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有关通货膨胀的基本内容,掌握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能够针对通货膨胀的不同成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章主要内容1.通货膨胀;2.菲力蒲斯曲线;3.通货膨胀、就业和产业的动态调整过程;4.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对策;*第十九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市场失灵的概念,把握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从而加深对矫正市场失灵的各种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解。本章主要内容1.经常帐户与宏观经济均衡;2.资本帐户与宏观经济均衡;3.固定汇率制度与经济稳定;4.浮动汇率制度与经济稳定;*第二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学习目的和要求经济增长理论试图说明,长期中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增长的条件和决定因素。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应该能够了解经济增长的含义,理解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把握经济增长模型的条件、结论以及政策含义,了解经济增长因素分解的基本方法。本章主要内容1.哈罗德多马模型;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3.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4.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5.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制度分析;*第二十一章 非均衡理论的发展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分析现代西方有关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分歧。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将了解到不同派别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从而加深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本章主要内容1.从早期非均衡理论向当代非均衡理论的过渡;2.非均衡理论研究领域的扩展;3.新凯恩斯主义的市场出清理论;4.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非均衡状态;西方经济学教程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稀缺性、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2.知道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3.知道一个社会的三个基本选择4.学会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达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资源总量的变动5.掌握不同解决制度下资源配置的特征6.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二)教学重点、难点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历程3.稀缺性、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 4. 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达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资源总量的变动(三)教学内容“经济”的含义:1、指节省、效率,即以较少的耗费获得较大的效果;2、统称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交换等活动,以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系统等。英文“经济”一词economy最早源于古希腊,原意指家计管理。后来又出现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说法。“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法国,指对国家事物的公共管理、政策和经济活动。19世纪,该说法出现了分歧,有的认为它范围太窄,有的认为它太宽。19世纪末,“经济学”基本上取代了“政治经济学”。但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又重提“政治经济学”一词。现代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各种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科学。具体而言,经济学研究人类在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中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理性和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定义有许多种说法,最通用而简洁的一种是“研究将稀缺的资源分配于不同的用途的学科”。这一定义指出了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问题。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设:人的经济理性和资源的相对稀缺性。1 经济理性:主要是指人们处理经济问题的行为的合理性和最优性。而这实际上涉及到人们知识和信息完备性、及时性、和无代价的假定。2 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资源的数量相对于人类社会的使用要求而言总是有限的。同时,资源又是多用途的。我们把数量有限而又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称作相对稀缺资源,或者稀缺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是:一切资源都是稀缺的,每一个经济都面临资源稀缺性的问题。这是因为经济中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能消费尽可能多的商品和服务。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实际的生产能力。其次,在资源稀缺性这一前提下,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的问题就可以归纳为研究三个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生产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用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如何生产”要解决的是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的方法或少用资本多用劳动的方法)中选择一种最有效率的方法,这既要从技术角度考虑,也要从经济角度考虑;“为谁生产”则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对此,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道德规范会有不同的看法。 (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边界1.机会成本:资源的有限性和多用途性是经济学中的一对矛盾,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原因。因为当某一定量的某种资源被用于一种用途时,就不可能被用于其它用途。我们把一定量某种资源被用于其它用途时所能产生的最大价值叫做这一定量某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只有稀缺资源才会有机会成本,而不稀缺的资源就不会有机会成本,或者说机会成本为零。作为经济学对象的只是相对稀缺的、机会成本大于零的资源。从这一角度说,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有效率地配置于多种需求和欲望的科学。2.生产可能性边界:指社会使用既定的生产资源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组合G表示未充分利用资源HD D表示未充分利用资源G H表示生产达不到的点OX(三)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与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 2.市场经济在大多数作为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经济中,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并没有起到很明显的作用,经济的运行靠的是市场的自身的作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这里的“市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并不仅局限于商品买卖的场所,而是涵盖了在商品、劳务的生产、销售、购买等活动中的所有潜在的买方、卖方之间的相互作用。几乎每一个微观经济学问题都是在讨论市场是如何作用的。不过,在微观经济学中,市场经济是被高度抽象化、简单化了的,这样的经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但是,理解这样一种经济的运行对我们理解认识现实经济的运行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纯粹的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个人所有在这个高度抽象的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都归个人所有,即个人可以拥有劳动、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拥有机器、建筑(又称物质资本);还可以拥有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货币资本。私人利益在市场经济中,个人被假设为“经济人”其作出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此处的私人利益是广义上的私人利益,既包括物质享受,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小型经济在我们分析市场经济时往往把它简化为:只有两个消费者、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等等。这种被进一步抽象和简化了的市场经济被称为小型经济。3.混合经济(四)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个量,研究资源配置,主要运用最优化和均衡的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总量,研究资源利用,主要运用均衡方法。(五)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有限的资源在某一经济中是如何被配置和使用的,它试图如实地描述经济活动并揭示其客观规律。它一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涉及经济学家的个人价值观念。规范经济学: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往往涉及经济学家个人的价值观念。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往往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要受后者的影响;后者是前者的导向和目的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经济模型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经济模型的研究方法。经济模型就是对经济现实关系的某种主观抽象和概括,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的。经济模型一般都要经过检验才能加以肯定或者否定。经济模型有两种检验方法:一是直接检验,即检验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描述是否有合理的现实依据。二是间接检验:即检验经济模型所揭示的规律或论断与实际经验是否相符合。要注意的是,任何经济理论和模型都只是大致上从某种角度对经济现实进行简化和描述。因此,某一理论或模型很可能会简化掉持不同观点的理论所特别强调的因素。这样一来,经济理论和模型的检验常常是很困难的事。2.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3.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三、“经济思维”学习经济学主要是学会“经济思维”,学会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得到一套现成的答案。这种思维的显著特点就是其成本收益分析。例一:票证买卖。 为解决物品紧缺问题,而实行票证 票证买卖违法,但说明票证分配不适应某些人们的具体的、实际需要 监督社会票证分配、禁止票证买卖需求花费一定的社会成本也会抬高票证的黑市价格。经济学家应该分析与权衡票证分配与自由买卖二者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然后得出结论,而不能轻率给以肯定或者否定。例二:排队问题。排队的均衡说明:第一,要达到均衡,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十分关键的。第二,人们的相互作用本身会产生或者披露新的信息,而这新的信息又会进一步影响参与者的行为。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需求、供给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掌握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规律的内容 3.区别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的区别、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的区别4.理解供给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均衡价格5.掌握弹性概念、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弹性的概念6.掌握弹性计算方法、分类、影响因素7.应用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厂商定价策略8.掌握支持价格、限制价格(二)教学重点、难点1.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需求函数及需求曲线3.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的区别4.供给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5.供给函数及供给曲线6.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的区别7.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及其变动8.需求价格弹性9.供给价格弹性10.需求交叉弹性11.需求收入弹性12.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13.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1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5.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6.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17.需求与供给理论的运用(三)教学内容一、需求1.需求的概念: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2.需求表:用表格的形式表示需求3.需求曲线:把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用一条曲线表示出来就构成了需求曲线。P 特例:低档商品、炫耀性商品DOQ4. 需求函数:把影响需求的各因素综合到一个函数中,就构成了需求函数。如它可以表达为:Qdf()其中,Qd代表需求量,为价格,代表嗜好,为替代品价格,为互补品价格,为预期价格。5.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收入、其它商品的价格、预期6.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商品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 p P A B D3 C D2 D D1 O OQ Q 从日常经验中可以总结出需求法则: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而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则越小。7.需求规律:价格与需求数量成反比(其它条件不变)二、供给1.供给概念2供给表3.供给曲线 PSOQ4.供给函数:Qs-a+bp5.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本身价格、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要素价格、其它水平价格、预期6.供给变动和供给量变动的区别供给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供给是指商品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供给量。这种关系用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就称为供给曲线。 P PS3SS2S1OQOQ7.供给规律:供给量与价格成正比(其它条件不变)三、均衡价格1、供给量于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 P S E D Q 2、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A.供给不变,需求变动PE2SE1D2OD1QB.需求不变,供给变动PS1DE1S2E2OQC.需求、供给同时变动3.供求规律4.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支持价格、限制价格四、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一)弹性的概念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弹性被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以分别表示变量X、Y的变动量,以e表示弹性系数,则弹性公式为: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即上式中,且则弹性公式变为:前一个公式称为弧弹性公式,后一个公式称为点弹性公式。(二)需求弹性1、需求弧弹性需求弧弹性用来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弧弹性的公式为:=-=-由于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为负值,为了使为正值,以便于比较,所以,在公式中加了一个负号。2、需求点弹性需求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它衡量在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无穷小的变动率对于价格的无穷小的变动率的反应程度。其公式为:=-=-3、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是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商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替代关系,另一种为互补关系。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存在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4、需求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对于1的商品,降价会增加收入,反之亦反。对于1的商品,降价会使厂商的收入减少,反之亦反。对于=0的商品,降价和涨价对收入无影响。5、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第一,商品的必需程度;第二,商品的可替代性;第三,在总开支中的比重;第四,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第五,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三)供给弹性供给的弹性与需求弹性是完全对称的。五、蛛网模型我们把使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下决定的产量称为均衡产量。从理论上来说,通过供需的市场调节,均衡价格和产量总是存在,也能自发地达到。但实际当中,靠自发力量并非必然能达到均衡点,而多半是处在走向均衡的过程中,这种过程可能是收敛的,可能是发散的,也可能是循环的。下面我们使用蛛网模型对之进行分析。假定供给和需求函数均为线性,则有:Qst=-a+bPt-1 (1)Qdt=C-dpt(2)Qdt=Qst (3)(1)式表示,第t年的供给量决定于第t-1年的成交价格;(2)式表示需求量取决于当年市场价格;(3)式表示市场必须是出清的,因此每个供给量均等于需求量。a、b、c、d均为常数,且为正数。把(1)、(2)式代入(3)得c-dp1=-a+bpt-1 (4)解(4)式得到:Pt=(-b/d)Pt-1+ (5)由(5)式得第1,2年价格为P1=(-b/d)Po+ (6)P2=(-b/d)P1+ (7)=(-b/d)2P0+(-)以此类推,可以得到:Pr=(-)npo+ (8)=(-)nPo+又因为达到均衡点后,价格不再变化,假定t年达到均衡,则:Pt=Pt+1=PE (9)将(9)式代入(5)式可得均衡价格:PE= (10)将(10)式代入(8)式,并整理:Pn=(-)nPo+PE (11)=(PO-PE)(-)n+PE分析(11)式可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 如果1,则:即趋近于,市场价格将无限趋近均衡价格,蛛网周期是收敛的。而1说明db,即供给曲线斜率小于需求曲线,供给弹性较大而需求弹性较小。3) 如果1,则:价格在这两个值之间来回振荡,蛛网周期是循环的,此时d=b,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斜率相等。不过,不管属于哪一类情况,如果市场一开始处于均衡中,只要其它因素不改变,市场就能一直处于均衡中。但是,一旦外力作用使市场偏离了均衡,那么只有收敛周期的情况下才能重新恢复均衡,因此收敛周期又被称作动态的稳定均衡。由于现实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达到理想中的均衡点可以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道消费者行为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 2.掌握效用、边际效用的概念 3.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4.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解释需求规律 5.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分析消费者最优选择 6.掌握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二)教学重点、难点1.效用、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4.边际效用分析法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5.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点6.边际替代率的概念及其与无差异曲线的关系7.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8.预算线的概念及其变动9.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10.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价格总效应的分析(三)教学内容一、基数效用(一)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在解决效用的度量问题时,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个概念。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称为效用单位。(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曲线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基数效用论提出了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的概念来分析消费者行为。他们认为: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若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的数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边际效用函数为:MU当QO时,有:MU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是:TU=2.边际效用递减的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3、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其中,XI表示I商品的数量,MUI表示I商品的边际效用,PI表示I商品的既定价格。I为既定收入。4、需求曲线的推导考虑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的情况。消费者的均衡条件可以写成:。它表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使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这意味着,由于对任何一种商品来说,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边际效用MU是递减的。于是,为了保证均衡的实现,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价格P必然应同比例于MU的递减而递减。作成P-Q图,便得到向下斜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二、序数效用(一)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效用是无法具体衡量的,商品的效用只能用顺序或等级来表示。消费者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存在着不同的爱好,从而决定了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的大小顺序。为了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建立效用论,他们设定了消费者的三个基本假设条件。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的。无差异曲线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具有连续性,于是,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第二,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YOX(二)消费者的预算线1.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其方程为(其中,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和分别表示已知的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和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YOX2.预算线的变动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种,当两种商品的价格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时,预算线的位置会发生平移;第二种,当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预算线的位置也会发生平移;第三种,当消费者的收入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不仅预算线的斜率会发生变化,而且预算线的截距和也会发生变化;第四种,当消费者的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者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预算线不发生变化。(三)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序数效用论的分析指出,只有既定的预算线和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在这点上,无差异曲线I1和预算线AB的斜率是相等的。由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来表示,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比来表示,所以在E点有。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该式即为消费者的均衡条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与基数效用论者运用的方法不同。但二者所得出的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从本质上来讲是相同的。YEIOX(四)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在序数效用论中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投影到价格-数量坐标上求得。其特征与基数效用论求得的是相同的。三、价格效应(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总是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部分构成的。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二)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正常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即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减少的物品。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动的物品。即低档物品的需求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少,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增加。如果一种物品,它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话。称之为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一类特殊的低档物品。(三)不同商品价格效应分解(当价格下降时)所 有 物 品正常物品低档物品普通低档物品吉芬物品替代效应大于零收入效应大于零小于零价格效应大于零大于零小于零(四)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用来描述消费者从某种商品中能得到多少净收益的概念。第四章 生产理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道厂商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2.理解短期和长期、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区别3.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4.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5.掌握一种可变要素合理投入区6.利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分析最优投入组合7.理解扩展线(二)教学重点、难点1.生产者、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的概念2.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含义3.短期和长期的划分4.短期生产函数5.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及其曲线6.边际报酬递减规律7.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8.等产量曲线的概念及其特点9.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概念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10.长期生产的经济区域11.等成本线的概念及其变动12.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者均衡)的分析13.扩展线的概念14.规模报酬的概念及其变化的三个阶段(三)教学内容一、什么是企业1企业的定义企业是组织资源进行生产并承担相应风险的经济组织。2组织生产企业的第一个作用,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组织生产:它把各种各样的经济资源(即投入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通过生产,把这些资源转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3承担风险企业的第二个作用是承担风险。所谓承担风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负盈亏。可以说,要求其拥有者承担一定的风险,是企业这种组织方式的带有根本性的特点。5. 企业的基本形式,企业有三个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二、生产函数的概念生产函数指产品产出量与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要素量之间的关系。用Q表示产品的产出量,x1,x2.等表示要素投入,则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x1,x2,xn)三、短期和长期:至少有一种要素投入不改变是短期生产,要素投入都变动是长期生产四、短期生产函数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概念2.边际产量与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就上升;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就下降。当边际产量变动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和它相等。(参见书中的插图)。3. 边际报酬递减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当其它投入保持不变,随着某一投入不断地增加时,也许边际产量会递增,但是,在达到某一界限之后,边际产量就会越来越小,或者说,边际产量最终一定会越来越小。这种情况就叫做边际报酬递减率。注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第一,以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第二,以其它生产要素投入不变为前提;第三,并非一增加投入这种生产要素就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是投入超过一定量时才会出现;第四,所增加的生产要素在每个单位上的性质都是相同的,先投入和后投入的在技术上没有区别,只是投入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收益的变化。4.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平均收益递增阶段五、长期生产函数1.等产量曲线:表示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相类似。等产量曲线一般也是无差异曲线,只不过它的含义有了变化。在某种技术下,完全互补的投入,其等产量曲线为“L”型。在另外某种技术下,完全相互替代的投入,其等产量曲线为直线型。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一定的投入组合条件下,为保持产量不变,两种投入之间的边际替代比例,叫做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大小是由两种投入因素的边际产量的大小决定的。两种投入因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边际产量之比。即:y/x = MP /MP,或者dy/dx MP / MP。边际技术替代率也是递减的。这反映了生产的技术特性,即一定的生产技术要求各种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不过,对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两种投入之间没有任何替代性。边际技术替代率先是无穷大(在等产量曲线的垂直部分),然后突然下降为零(在水平线部分)。在两种完全替代投入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个常数。KO L 2.等成本曲线:等成本线是生产要素价格一定时,花费一定的总成本能购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轨迹。KCOL 3.生产要素组合: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可以是产量一定时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也可以是成本一定时产量最高的要素组合。这两种情况的要素组合点表现在图形上,都是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相切之点。(1)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处在等成本线上,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充分利用资金,而不让其剩余下来。(2) 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发生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相切之点,即要求等产量线的切线斜率和等成本线的斜率相等。有MPk/Pk=MPl/Pl KEOL MPK/Pk=MPL/Pl六、规模报酬规模报酬是讨论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时,对于某些技术而言的效率变化问题。规模的扩大和缩小涉及所有的投入变化。经济学把规模变化简化为生产过程中所有投入的同一比例的变化。一般说来,给定生产函数f (K, L,M ),对于1,如果 f (,L,M ) f (K,L,M ) 则称为规模报酬递增;如果 f (,L,M ) f (K,L,M ) 则称为规模报酬不变;如果 f (,L,M ) f (K,L,M ) 则称为规模报酬递减。对于1,则将以上定义中的不等号反过来。第五章 成本理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概念2.掌握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的概念3.掌握长期总成本、长期边际成本、长期平均成本的概念4.掌握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的概念5.理解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形状的原因4.理解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5.掌握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二)教学重点、难点1.机会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的概念2.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的概念3.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4.短期产量与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5.各类长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6.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三)教学内容一般说来,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含义是一致的。对于理智的企业来说,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一定会使其产量最大化;而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也一定会以最小的成本进行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决策时,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先根据生产技术条件、投入品价格等因素确定来确定各种生产水平下的最低成本,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目标、产品的价格以及其它外部条件来确定产量。我们这里所说的成本是指机会成本。一、 成本最小化给定等产量曲线,可以在既定要素价格水平条件下寻找与该等产量曲线有一个切点的生产成本线,该切点所代表的预算水平即生产既定产量的最低成本。在达到成本最小化时,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两种投入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 成本最小化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经济会使用不同的投入组合来生产同样的产品。二、 从生产函数到成本函数成本函数是指一定的产量与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成本之间的关系。给出生产函数就可以导出成本函数。(见书例题)三、 边际成本和其它成本的概念1.成本的基本概念 一般说来,成本是企业为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而付出的代价。具体说来,成本的含义又取决于它适用的目的。目的不同“成本”的概念也就不同。(1) 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 相关成本是指适宜于作决策用的成本,与其相对应的成本就是非相关成本,即不适宜于用作决策的成本。(2) 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被放弃的一定的资源被用于其它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替代性所引起的。在经济活动中,为获得一定的成本所付出的代价,不仅包括经济活动本身的资源投入,还应该包括所放弃的收益。资源的稀缺性和替代性也要求将资源优化配置,即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或者说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企业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最小的地方。这样,企业就放弃了将资源用于次优的、被放弃的其它用途可能得到的净收入的机会。这种损失是一种机会损失。在作决策时必须考虑它。 会计成本是指会计师在帐簿上记录下来的成本。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因为它是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此外,会计成本只反映了使用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而没有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资源所付出的总代价。当然,会计成本也可以成为确定机会成本的基础。(3) 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增量成本是指企业因作出某一特定的决策而引起的全部成本的变化。如果有成本不能因为企业的决策而发生变化(或者说,决策对于那些成本没有影响),那么,那些成本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一旦形成就再也不能避免。运用总量成本进行决策时,应该把增量成本与增量收入作比较。在管理决策中,增量成本属于相关成本,沉没成本则属于非相关成本。(4) 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变动成本则是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5) 外显成本与内含成本 外显成本包括企业向供应其物品或劳务的对方支付现金的那些成本,退税偿付资源的实际现金流出量,即现时期的付现费用。会计上起支配作用的是外显成本。内含成本是指那些不是现时期现金实际流出量的成本。折旧即内含成本。一般经济利润是在会计利润基础上减去业主所拥有的作用的内含成本,即业主的自有资金和人力资本投放到别处去所能得到的收益。(6) 边际成本在一定产量水平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总的成本带来的变化量就是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对于分析产量和成本之间的动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成本函数是可微的,边际成本就是成本函数的一阶导数,即MC(Q)d TC(Q)/d Q或者MC(Q)dVC(Q)/dQ。一般说来,如果只有一种可变投入的话,边际产量递减就等价于边际成本递增。因为我们不断增加产量时,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需要增加的这种投入越来越多就是边际成本递增。但是,如果可变投入有两种以上,边际产量递减就不一定蕴含着边际成本递增。因为边际产量的定义只允许一种可变投入变动,而其它的投入都被假定为固定不变的。再说,当产量变动时,生产过程可以调节所有的可变投入来求得成本的最小化,而不必局限于只变动一种投入。用于有了较大的调节余地,因而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财经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