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经典培训教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7992484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2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经典培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货币银行学经典培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货币银行学经典培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教案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银行管理教研室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教学目的:明确货币的概念及围绕货币的一些概念性问题。教学内容:货币的起源和形态,货币的定义,货币职能,货币制度。教学重点: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货币的定义;货币的四大职能;货币制度的内容。现代生活中,我们处处都会遇到“钱”,每时每刻都在和钱打交道,正所谓无钱寸步难行。钱的存在解决了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难题,没有了货币,交换将非常困难,也很难作到等价交换,而没有了等价交换原则,整个社会将一片混乱。但货币,尤其是现在纸币的流通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我们会不时的发现自己手中的钱会贬值,也就是会觉得不值钱了,这就是通货膨胀。金融部门是一个国家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作用。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曾经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变的一片萧条,泰国由四小虎之一变成了一只病猫,韩国受到的打击更大,一批世界知名企业破产倒闭,全球经济界开始反思东亚经济模式。这一切的直接原因就是金融问题。我们这门课叫金融学,研究的就是金融问题,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和金融有接触,因为现代经济本来就是商品和货币的结合。当然学习具体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学习一种思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得来是靠理解具体知识的基础上体会出来的。这门课的内容从大的的方面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货币问题,一部分为融资问题,这都是围绕金融这一概念展开的。金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资金的融通,或货币资金的流动。第二章先介绍货币的起源,从第三章到第八章介绍有关融资的一系列问题,第九章开始又在宏观层面上介绍货币问题,这是又很强政策含义的一部分,宏观货币政策的失误有可能使很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这也是这门课的难点所在。总之,金融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对大家以后的学习、经济思想的形成会有很大帮助,希望大家用心学好。第一节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一、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个人、企业、政府都不能离开货币而存在。二、对外交往中的货币外汇国际之间的货币收支使用外汇,对一国居民来讲,相对于本国货币,一切外国货币统称为外汇。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可用作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根据是否存在兑换其他货币的限制性规定,分为可兑换货币和不完全可兑换货币。三、货币流通以个人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公司、企业等经营单位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财政及机关、团体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以及对外的货币收支这五个方面包括了整个国民经济中一切现实的货币收支。这个连绵不断、割裂不开的货币收支系统称为货币流通。第二节货币的起源一、马克思货币起源理论:1、货币起源:货币起源的不同说法:有人认为货币是发明或协议的产物,是人人同意的结果,人类祖先为了交易的方便协议使用货币。有人说是圣贤规定的,如中国的传说中,伏羲收集天下的铜铸成货币,黄帝把金铸成货币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货币产生的基础: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自从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货币的萌芽,货币产生的基础也就是商品产生的前提。商品是为交换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什么条件下劳动产品才能为交换而生产呢?应有两个前提条件:社会分工。该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交换。私有制。该条件下劳动产品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才可能用于交换。这也是货币产生的两个基础。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和商品交换是分不开的。商品交换的基础是价值的等价交换,但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通过交换价值找到了看的见摸的着的外衣,这就是价值形式问题。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就是货币产生的过程。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原始社会末期,有交换,但发生的非常少,只是偶然的发生一次交换。那时的交换可以写成“A=B”,表示产品A很偶然的和商品B发生了一次交换。2、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私有制的出现,交换越来越频繁,成为经常的现象,这是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的和另外一种商品进行一次交换,而是可以经常的和很多种商品进行交换,可以写成BA= C ,表示商品A、B、C、D之间会经常发生彼此之间的交换。D3、一般价值形式:物物交换有极大的局限性,必须是双方同时需要对方的产品,且要有足够的可用于交换的数量才可以,这使交换发生非常困难。人们在交换中发现有一种商品在交换中出现的次数会非常多,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是被广泛需要的,如果有了这种商品再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会很容易。这种产品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商品交换就分解成了两个步骤,即先用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再用一般等价物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此为一般价值形式。商品A=一般等价物=商品B。4、货币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说明商品生产关系的日益确立,但那时的一般等价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都不一样,一般等价物的不唯一阻碍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商品交换的发展需要一般等价物的统一,当一般等价物最后固定在贵金属金银上时,就出现了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此阶段可写成商品A=货币=商品B。三、交易成本与货币起源货币起源的原理在于:相对于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可大大节约交易成本。第三节形形色色的货币一、实物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非真正的货币。有缺点:体积大,价值小,不易分割、携带、运输、保管。二、金属货币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四个优点:价值高、易分割、易保存、便携带。但以金属块为货币,每次交易时都要鉴定成色、称量重量、进行分割,这非常麻烦。于是有一些富商借自身信誉在金属块上盖章,表明成色和重量。后来国家有意识的发行了金属铸币。(29页)三、纸币由于铸币使用频繁,在使用中不断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实际上降低了购买力,但人们只注意铸币上标明的购买力而并不关注其实际的重量,仍按足值货币去使用。当国家认识到这一问题后就故意发行了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纸币是指由政府发行的依靠国家政治权利强制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因为它并不是由国家发行的而是由银行发行的,属于银行券。四、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票据。其主要形式是银行券、存款货币和商业票据等。银行券是主要的代表。银行券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可兑现的银行券和不可兑现的银行券两个阶段。 1、可兑现的银行券银行券来自于古代伦敦的金店签发的金店券,金店券可以代替黄金货币进行流通,当金店主人成为银行家后,金店券就成为了银行券。银行券是以银行家信用为基础的一种信用货币,是银行的债务证券。银行券在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直是分散发行,任何银行都可发行自己的银行券。之后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一战前的银行券都是可兑现的,持有银行券的人可随时用银行券兑换黄金。2、不可兑现的银行券一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银行券停止了自由兑换,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都停止了自由兑换。目前的货币就是一种不可兑现的银行券。五、电子货币1960年代以来电脑广泛应用于银行领域特别是ATM、POS机的应用使货币进入了电子货币时代,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六、复合货币其价值由多种货币的汇率加权确定。如欧元、特别提款权。第四节货币的职能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执行四大职能:一、价值尺度职能价值尺度职能指货币作为尺度用于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货币是一种尺度,一种单位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都可用货币来表示。这就是价格。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水平越高,单位货币的货币购买力越低,这里的价格指全部社会产品的价格而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总体价格水平的波动幅度即通货膨胀率,货币购买力的波动幅度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成反比。二、流通手段职能当货币在商品交易中起媒介作用时是流通手段。即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有两个特点:1、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或想象中的货币,价值尺度职能中可以。由该特点引出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货币用来媒介商品交换,所以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由于货币可多次媒介,所以商品价格总额是货币量的倍数,所以:M=P*Q/V。2、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足值的也可以是不足值的。因此仅代表货币符号的纸币可以充当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商品要求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需要一个共同的一般的尺度,用该尺度表现并交换,商品需要等价交换,所以需要一个被社会公众所公认的交换媒介,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时就是货币。三、价值贮藏手段职能暂时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人们之所以愿意贮藏货币,因为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拥有货币就拥有财富,问题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纸币是否可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应该说在币值稳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的。金属货币价值贮藏的蓄水池作用:流通中金银的数量超过需要量时,金属货币可买到的价值会低于其本身价值,用货币买商品有损失,不买,把货币藏起来,流通中货币量下降,币值上升。当流通中货币量小于需要量时,货币买到的价值大于本身价值,都买,把藏起来的货币投入流通,货币量上升,币值下降。所以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无通涨。四、支付手段职能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此时无商品同时同地的相向运动(如果有就是流通手段了);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可超出商品领域,如银行信用、税收、工资等。第五节货币的界说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反映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到金银上时就产生了货币,因而“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的本质只能说是一般等价物,不能说是商品,因为: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货币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剥削被剥削阶级的工具,在非阶级社会则不再有剥削性质。这一定义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非常深刻,但现在也有问题,因为现在的货币已经与一般等价物商品完全没有了关系,因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主要为金属货币流通,他并不能想象到社会如此的发展。其他人的认识:列宁认为货币是社会计算的工具。西方经济学中斯密认为货币是“选票”。马克思从货币只能角度给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有人从法律角度把货币定义为法律规定的具有无限制偿付能力的事物。IMF把货币定义为M0、M1、M2等。第六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一)含义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及相应的章则条例规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对币材、货币单位的规定;对本位币、辅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的规定等。(55页)1、币材国家规定哪种金属作货币材料。不同的币材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如:银本位、金本位等。2、货币单位包括货币单位的名称及货币单位所含金属货币的数量。3、本位币用法定货币金属按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为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如果流通中是完全不兑现的纸币,也可称其为本位币,其含义仅表示纸币是标准的基本的通货。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大于一个货币单位的当然也是本位币。对本位币的规定: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本位币是可以自由铸造的。公民可提供货币金属由国家造币厂代为铸造。自由铸造可保证本位币是足值的。(蓄水池作用)规定了铸币的磨损公差。本位币应该足值,但由于铸造技术或不断磨损的原因会使成色或重量下降,因此规定本位币法律所允许的铸造误差和磨损程度,是为公差,超过则可相政府兑换新币。此两项规定都是为了保证本位币是足值的。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60页)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的某种货币的无限制偿付能力,国家保护取得该种能力的货币无论一次支付的数额如何大,也不论是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4、辅币辅助货币,指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的小于一个货币单位的小额通货。其面值为本位币的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辅币由贱金属铸成,不足值,铸造收益归国家,辅币与本位币的兑换比例由国家规定。对辅币的规定:辅币不能自由铸造,由国家垄断。因辅币是不足值的,如可自由铸造则会收藏本位币而大量铸造辅币。辅币是有限法偿的货币。超过一定数额,对方可以拒绝。二、货币制度的类型(一)银本位银本位是指以白银为币材,并以白银的一定量作为计算和表示货币单位价值标准的货币制度。是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产生于货币制度萌芽的中世纪。但存在时间并不长,范围也不广,主要是印度、墨西哥、日本等国。我国于1910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银本位,到1935年法币改革就废除了。银本位的缺点:白银价值低而体积大,不能适应大宗商品交易的实现。白银价格不稳定。银本位的内容:以白银为币材。规定一定成色的白银为货币单位的价值标准。银币可自由兑换、自由铸造。作为货币代表物的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平价兑换银币。白银可自由输出入。(保证世界银价平衡)银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二)金银复本位1、同时以黄金和白银两种金属为币材,铸造两种货币,同时流通使用的货币制度。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最典型的货币制度存在于16-18世纪的欧洲。2、复本位的内容黄金和白银两种金属同时被确定为币材。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金银两种本位币均可以自由兑换,都有无限法偿的能力。黄金和白银都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3、金银复本位的三种类型:平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两种本位货币,二者之间的交换比率完全由金属市场比价决定,由经济力量自发调节,不受任何人为力量的管制。双行本位制:金币银币同为本位币,均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均可自由铸造自由熔毁,金币与银币的兑换比率不是按金属比价,而是按国家规定的交换比率进行交换。这种实际比价与标明比价的不一致,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挥作用。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因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必然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即劣币把良币逐出流通领域。跛行本位制:即国家规定作为良币的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则不允许自由铸造。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白银过剩,银价爆跌,过度到金本位。(三)金本位制指以金币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英国第一个,于1816年制定金本位条例。1金币本位:以金币为本位币,推行以金币流通为主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内容为: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黄金可自由输出入国境。2金块本位制:是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3金汇兑本位制:指国家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在本国市场上没有金币流通,纸币也不能兑换黄金,职能在政府规定的汇率下自由兑换成另外一个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的国家的货币,再用外币在国外兑换黄金。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为了保证与另一使用金币本位的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必须将外汇和黄金存于国外作为外汇基金。(爪哇、菲律宾、印度)(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指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黄金的信用货币为本位币,信用货币的单位价值不与一定量的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也不能要求政府给予兑换金银。内容:1、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本位货币,由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不能兑换黄金。3、货币发行靠人为调节,调节得当,币值稳定,经济繁荣,调节不当,则纸币贬值,通货膨胀。4、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增强,各国都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三、我国的货币制度货币名称是人民币,单位是元,人民币是唯一合法通货,禁止外币、金银流通。人民币坚持经济发行的原则,反对财政发行;坚持集中发行、计划发行。第七节国际货币体系一、什么是国际货币体系 货币在国际交往中涉及的问题。规则秩序、国际安排与国际货币体系。二、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该体系本身特点及其延伸。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特点:双挂钩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四、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终结和浮动汇率制 美元危机,美元与黄金脱钩。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让位于浮动汇率制度。美元的中心地位并未由此否定。五、货币局制度使本国的货币制度直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成部分;特征;实施货币局制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独立实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权。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通常也归入货币局制度范围,但有其特点(或区别):它只是在发行储备上规定有港元与美元的刚性比率,市场交易中则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六、美元化一个国家以美元代替本国的本币进行流通的现象。美元化所带来的丧失货币主权、铸币税收入、最终金融援助等问题。七、欧洲货币同盟与欧元 欧元货币制度的建立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成功的首例。是以最适货币区理论为其产生的依据。八、对货币制度主权的挑战思考题:1、概念:货币、无限法偿、铸币、格雷欣法则、银行券2、货币起源的两个基本条件?3、货币的职能? 4、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5、不兑现货币制度的特点?6、货币的本质?7、若某年物价指数上升了10%,问1)该年末的货币购买力是年初的几倍?2)某人年末持有一年的现金10000元,从货币购买力角度看相当于年初的多少?第二章信用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信用,及信用的重要性。教学内容:信用的含义;金融范畴的形成;高利贷信用的特征;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股份公司。教学重点:理解信用的含义及与金融的关系;区分不同的信用形式。教学难点:信用关系无所不在;金融范畴的形成;股份公司与信用的关系。第一节信用与货币的联系一、信用的含义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的借贷行为。2、信用的特征:偿还性:必须要还,还要付息。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商品交易是价值的双向转移,信用是单向。不论借还是还,都是价值的单方向运动,且只转移使用权,不转移所有权。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1、信用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理论上推应该是私有制产生以后。2、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信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以后,实物借贷被货币借贷取代。三、市场经济对信用秩序的要求信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促进资本分配、利润率平均化中的作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的作用;集中资本加速积累的作用;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第二节高利贷一、高利贷信用的特征1、高利贷含义:高利贷是通过贷放货币与实物,收取高额利息,占有农民或手工业者剩余劳动产品的一种借贷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最古老的生息资本运动形式。2、高利贷信用的特征极高的利率是高利贷最明显的特征。高利贷的高利之所以能够存在原因有两个: 借高利贷的人举债不是为了用于生产和经营。借债人是用于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借,别无选择,高利贷者可趁机索要高利息。可用于放高利贷的资金有限,满足不了要求。高利贷的供给小于需求。二、高利贷垄断地位的削弱1、高利贷的双重作用:高利贷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高利贷者可能成为资本家。大量农民、手工业者因遭受高利盘剥破产,成为无产阶级。高利贷信用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高利贷者不愿意看到大机器生产的发展。2、资产阶级反高利贷的斗争。焦点是使利息率降到平均利润率以下。高利贷信用地位的真正削弱还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得经济繁荣,资本主义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借款的人少了,可用于贷放的货币资本多了,借贷资本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利率自然降低了。3、中国共产党反高利贷斗争在旧中国高利贷广泛存在,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灾难。共产党反对高利贷,但为了使农民在有借贷要求时能够借到,事实上又允许了高利贷在解放区的存在。建国后,农村发展了信用合作组织,就禁止了高利贷现象。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私营经济发展迅速,而靠正常渠道获取资金非常困难,于是民间金融发展起来,其中大部分利息要远远高于银行正常的利息。第三节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一、信用关系无所不在1、资金盈余方和赤字方是无所不在的如果我们把政府、企业、个人看作“单位”,任何一个单位不是收入大于支出的盈余单位,就是收入小于支出的赤字单位。2、这些单位的资金余缺只能通过信用方式进行调剂盈余方为了取得利息,必然要把多余资金借出,赤字方必然已经借入。因此,信用关系是无所不在的。与之相对应,债权债务关系也是无所不在的,盈余方借出资金取得债权,赤字方借入资金承担债务。二、信用关系中的主体1、个人指有任何货币收入的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一般情况下,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是盈余单位,是资金市场上的资金供给者。2、企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既是资金供给者又是资金需求者,一般情况下会是需求大于供给,借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在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进行的。3、政府政府一般是资金需求者,会有财政赤字。三、信用关系的媒介金融机构各经济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有些是直接发生的,但多数是通过金融机构为媒介发生的,金融机构作为货币资金借贷的媒介,其收支差额有自身特征:1、金融机构有业务收入,也有业务支出,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就是盈余单位,债权人,否则是债务人,这与一般单位是一致的。2、金融机构聚集资金,形成债务,运用资金形成债权,可能债权大于债务,也可能债权小于债务。这种债权、债务比较关系是其他单位不具备的。四、资金流量分析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几个部门,从货币收支的盈余和赤字角度建立数量模型,并具以进行统计分析,为资金流量核算或称资金流量分析。我们如果把一国经济看作一个整体,就有:Y=C+I+X-M成立,或Y-C-I-X+M=0如果我们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几个部门,在每一个部门内部这一关系式就不成立了,有的部门是盈余,有的是赤字。(84页)五个部门的最后资金差额不是0而是F,有的是正值,有的是负值,正的是盈余,负的是赤字,如果把五个F加起来,应该是零。第四节现代信用形式一、商业信用1、概念商业信用是企业单位之间由于商品交易而相互提供的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是赊销。2、商业信用的特点债权人、债务人都是生产经营者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行为结合在一起3、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88页)商业票据是短期无担保债务凭证的总称。持票人可以转让票据,票据上标明了债务人有按照规定金额、期限等约定条件偿还债务的义务,受法律保护。票据流通:商业票据通过背书是可以流通转让的,一张票据可以多次背书转让。4、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作用:有利于协调企业间的关系,保证生产流通的连续进行,润滑着整个生产流通过程。局限性:在量上,由于商业信用仅存在与企业之间,他的规模受到产业资本总规模的限制。有严格的方向性。只能向需要自己产品的企业提供,即只能是上游企业提供给下游企业,或工业企业提供给商业企业,不能逆转。要求在期限、金额上取得一致。5、中国的商业信用在中国历史上商业信用可大致分为三类:口头信用、挂帐信用、票据信用。二、银行信用1、银行信用的特点银行信用指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所进行的货币借贷,是金融机构对工商企业提供的信用,与商业银行相比其特点是:银行信用的发生是以金融机构为媒介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的资金并不是他的自有资金,而是他的债务,是银行吸收的存款,银行信用表面是发生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实际是银行把别人的资金贷给这个企业。银行信用的客体是游离于再生产过程之外的货币资金。银行信用所能使用的资金是金融机构的负债,这些钱必定是暂时闲置不用的是脱离了扩大再生产的。因此,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银行信用里是不存在的,银行可以吸收短期资金用于长期贷放,可以聚集小额资金用于大额贷放,下游企业的资金可以贷给上游企业使用。2、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货币的所有者与需求者通过金融机构而发生的融资活动。如银行信用,资金供给者-存款人并不知道自己的钱借给了哪一个需求者,借款人也不知自己的钱到底是谁的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为媒介的,由借贷资金的所有者与需求者直接进行的融资活动。如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直接获得资金,证券交易所在交易中并不起媒介作用。三、国家信用1、概念:国家信用是国家为当事人一方的借贷行为,国家通常以债务人的身份出现。2、国家信用的工具国债国债有国库券和公债的区别。国库券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通常用于解决财政年度内先支后收的暂时困难的一种信用工具。公债是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信用工具。区别:期限不同:国库券期限短,一年以内,公债期限长,一年以上。用途不同:国库券是用于解决财政先支后收困难的,公债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进行大型项目建设的。担保不同:国库券的偿还以税收为担保;公债的偿还,如果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就无担保,如用于进行大型项目建设的以建成后的收益为担保。审批不同:国库券的发行有财政部审批,公债由国会决定。四、消费信用1、概念: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的货币需求的信用。2、消费信用的种类:赊销:与商业信用的赊销类似,是向消费者提供的短期的一种消费信用。分期付款: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长期消费信用,他的具体做法是,消费者与企业签定分期付款合同,消费者先付一部分货款,剩下的部分按合同规定分期加息偿还,在货款付清之前,商品所有权属于企业。一般用于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贷款:消费者向银行贷款用于自己消费,以所购商品为抵押,分期归还银行贷款。信用卡透支:消费者可以消费比信用卡存款多的金额,完后再归还。消费信用的提供者对消费者个人会有一定的要求。五、国际信用两类形式:国外商业性借贷;国外直接投资。第五节信用与股份公司一、股份公司1、股份公司是通过出售股权来筹集社会资金,并构成独立经济法人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有三种类型: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清偿只负有限责任,当公司破产时,股东只以其入股金额为清偿限额。股份公司特点:(98页)股份无限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无限清偿责任,公司破产后,股东不仅购买股票的钱收不回来,如果不够,还要再拿,直至偿还完债务。股份两合公司:由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无限公司两部分股东组成。无限责任的股东承担经营管理。二、股份公司与信用1、在信用基础上形成的货币资金市场是股票发行的保证。没有货币资金市场股票就发行不出来。2、信用关系的准则促进了有限责任的确立。借贷关系中,借出资金者只承担有限责任,最大损失是借出的资金收不回来。投资中,投资者取得的是所有权,因此必须承担无限责任,但在股份公司中,如果让股东承担无限责任,就无人认购股票了。把信用领域中的有限责任引入投资领域,出现了既是投资取得所有权又只负有限责任的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公司的股东很多,导致所有权分散,而经营活动不可能由很多人执行,在此种情况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不可避免的。四、股份公司在中国在鸦片战争期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一些股份制企业进入中国。中国自己的股份公司出现于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时期。国民党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子夜)。进入1990年代以后新中国的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沪市、深市)思考题:1、概念: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资金流量分析、有限责任2、为什么说信用关系是无所不在的?3、高利贷的特征4、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及银行信用比商业信用的优越性?5、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点及其与信用的关系?6、某国在某时期的资金流量表如下:部门政府部门个人部门工商企业部门国外部门金融盈余或赤字-3208亿15020亿-747亿761亿计算金融部门的盈余或赤字?第三章金融教学目的:就金融的概念进行辨析和对金融学科体系进行说明。教学内容:金融的概念,金融涵盖的领域,金融范畴的形成,金融学科的内容。教学重点: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金融学科体系。第一节 金融及其涵盖的领域一、金融涵盖的范围(一)中文“金融”的涵盖范围1、我国日常经济生活中所使用的金融口径多年来,在党政部门、在实际经济部门、在不是钻研金融概念的经济学界,在土生土长讲金融的教学界,“金融”所指的范围大体包括:与物价有紧密联系的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证券市场,保险系统,以及通常以国际金融概括的这诸多方面在国际之间的存在,等等。通常所理解的金融,是指由这诸多部分所构成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既包括宏观运行机制,也包括微观运行机制。这样的用法并不是始于采用了某种理论界定,无宁说是根本没有理睬什么理论界定而自然而然形成的。或者说,如此理解金融所覆盖范围的,绝大多数人恐怕从未把金融覆盖的范围作为一个问题来思考。2、现在还有与之并行的口径近年来也有一种理解,认为金融仅指资本市场,仅指资本市场的微观运行机制。那就是:“金融”,是指有价证券及其衍生物的市场,指资本市场。持有这样用法的主要是:80年代,即开始关注金融、研究金融的一些中老年理工学者;90年代中期起,在国外学成回国的开始讲现代“金融学”的中青年学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获取这方面知识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是国外商学院。相对于上述的日常习惯口径,这样的口径窄得多。为了叙述方便,可以“宽”、“窄”口径加以区分。需要指出,宽口径自然形成,边界不可能十分清楚。窄口径来源于国外,国外的有关用法也有出入,所以也不是刀切斧砍那样划一。3、于是同一个“金融”却同时存在两个口径宽口径,即日常习以为常的口径,使用的人数极多;窄口径,即只将金融覆盖资本市场的口径,使用的范围限于学界,人数较少。(二)辞源和辞海中的解释最早列入“金融”条目的工具书是:1908年开始编纂、1915年初版的辞源和1905年即已酝酿编篡、1937年开始刊行的辞海。辞源(1937年普及本第11版)金融条的释文是:“今谓金钱之融通状态曰金融。旧称银根。各种银行、票号、钱庄,曰金融机构。通鉴长篇:公家之费,敷于民间者,谓之圆融。义于金融为近。”建国后的辞源修订版,可能是由于定位于“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删去了这一词条。辞海1936年版金融条的释文是“(monetary circulation)谓资金融通之形态也,旧称银根。金融市场利率之升降,与普通市场物价之涨落,同一原理,俱视供求之关系而定。即供给少需要多,则利率上腾,此种形态谓之金融紧迫,亦曰银根短绌;供给多需要少,则利率下降,此种形态谓之金融缓慢,亦曰银根松动。”该书60年代之后的表述有较大的改变。二、“金融”与“finance”的不同把中文的“金融”与西文的Finance相比较,可列图如下:从图可以直观地看出,要强求确定“金融”与“Finance”的一一对应关系,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宽口径的 Finance中口径的 Finance窄口径的 Finance宽 口径的 金融窄 口径的 金融 三、如何对待中文“金融”的不同用法与本教材的约定翻译过来的词与原文难以一一对应的情况并非只存在于中文词“金融”与西文finance之间。从19世纪以来,我们是一个引进先进文明的国度。但又不同于有些并无悠久传统的较小国度,只要简单拿来填补空白,问题就解决了。既要引进,又有悠久而深刻的文化传统,所以在概念、范畴方面如何通过翻译沟通中外,就存在极大的理论问题。音译是一种方法。历史上,译佛经就是音译。日本的外来语,有其优越之处。我们也有“洋泾浜”,但“洋泾浜”的发展恐怕不太可能赶上日本的外来语。或许可以这样看,与其用汉字音译,还不如直接用洋文。不管是汉字音译还是直接用洋文,都存在传播较难的问题。比如,不易与原有的文化积存沟通。意译,如何选择对应的词汇不容易。如鲁迅先生曾讽刺的把Milky Way译为“牛奶路”。但更困难的是不存在完全对应的词汇。现代经济学的概念、范畴有许多就是这种情况。于是,不得不造一个新词(包括过去从日文引进)。这个过程,对翻译人士是一个创造过程,功莫大焉。但一方面是外来的新概念、外来的新范畴,一方面是本国原有文字的新组合,即使译得煞费苦心,也往往难以精确、全面地体现洋文的内涵。简言之,就是在最初翻译之际,就难以实现内涵与外延的全然对应。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洋文本身的内涵会有所演进。如把Finance限定用于资本市场,在西方也是近些年在特定圈子里的事情。作为译文的中文词,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同样会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强化或弱化某方面的含义。这就使译文和原文更难保持一一对应的关系。中文的词“金融”与西文的词Finance就是存在着这种始终难于全然对应状况的典型例证。于是,在我们这样的国度中,常常由译文引起争论甚或混乱。通过争论以弄清洋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可以对应的部分和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对应的部分对于学术和商务等等交流是必要的。但期望重建一一对应关系,至少在全球实现“大同世”之前,只能是虚耗精力。仍以“金融”与Finance为例,显然,我们不能为了对应而要求洋人要按中国人使用“金融”的口径使用Finance;同样,我们在今天也同样无法叫中国人完全按洋人对Finance的理解来使用“金融”概念。窄口径的金融宽 口径的 金融 第二节金融范畴的形成及其界定一、独立的货币范畴与信用范畴货币在以实物形态和铸币形态存在时,其进入流通与信用关系无关。货币与信用,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二、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成了统一的过程。当任何信用活动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货币与信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时,便产生了“金融”范畴。金融范畴的形成:信用和货币在很古老的时候就由密切的关系,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以前,还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关系:A: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信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货币的余缺需要信用进行调节;单一的货币作为借贷的对象使约束信用关系的规则易于形成。B:信用关系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发展。信用使在债权人手中的闲置货币流动起来,使金属货币的不足可由信用货币的创造得到补充,促进了信用货币的出现。独立性:通过金属货币制度长期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可以看出来,金属货币制度的发展,不同本位制的更替主要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缺陷,而非不适应信用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确立,信用货币的普遍使用,由于信用货币本身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借贷由独占了信用领域,这就使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的连在了一起,从而产生了金融领域。三、金融范畴的扩展金融范畴向投资、保险、信托与租赁等领域扩展。四、金融体系现代金融体系的五个构成要素:1、货币流通;2、金融机构;3、金融市场;4、金融工具;5、制度和调控机制。五、对金融范畴的界定凡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总和。第三节金融学科体系一、金融学科的基本内容就其理论部分的内容来说,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有关金融诸范畴的理论论证即关于货币、信用、利率、乃至金融本身这些范畴的剖析和论证。(二)对金融的微观分析1、对金融市场的分析其内容有金融工具与工具创新,价值评估,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资本资产定价这类学问。再进一步概括,可简述为金融领域中的决策学。Z博迪就是把他的金融学概括为“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而服务于决策的“金融理论由一系列概念和定量模型组成”。这样的金融决策理论是个人理财、公司理财、乃至一切有理财要求的部门所共同需要的。2、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分析“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机构”、“金融中介”通常混用,是所有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的总称,而不限于在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的银行。关于金融中介机构的分析,其内容中首要的部分是不断推进对金融机构存在根据的理论论证,并由此自然引申出它们的职能和作用及其存在形态的演进趋势;同时分别各个侧面的研究有:种种金融机构的共同特征,金融机构与风险转移,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系统风险和存款保险制度,国家监管与金融机构运作和演进的相互作用,以及分业与混业,等等。如果进一步提炼,其理论所特别关心的核心问题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发展趋向和未来的命运。3、论证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相互渗透的必然趋势关于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银行资产的证券化等问题的研究,则是揭示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相互渗透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从金融市场角度的分析,还是从金融中介机构角度的分析,都会关注它们之间的交汇区。4、金融功能分析也即抽象金融机构的千差万别和不断变化,通过揭示稳定的金融功能来探讨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金融机构的演进规律等。(三)对金融的宏观分析大体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利率形成与汇率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震荡,名义经济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国际金融的制度安排与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等等。如图: 金融学 金融的宏观分析 金融的微观分析金融功能金融市场分析 金融中介分析 二、金融学科体系设计的几个问题(一)要不要建设一门以宽口径金融为对象的金融学应该说,现在我们没有这样一门包罗万象的金融学。比较接近的是以金融宏观分析为主的货币银行学。前面曾指出,金融的宏观分析构成其核心内容、主干内容。但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多方面的内容:与金融有关的经济范畴,金融领域的常识,金融的微观理论,也还有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学问,等等。是否可以考虑将这门学问沿两个方向推进:一是强化其核心部分,即金融的宏观理论为主,微观理论为辅,注重宏观、微观理论的结合。以之作为金融学科体系中的主干,作为深入钻研金融奥秘的主阶。二是把货币银行学发展为金融学科的“杂货铺”,即要面面具到,供一般学习金融问题之用,起读一本书知金融天下大事之效。当然也要有一定的深度,如特别要讲清金融的灵魂所在。这样的教程沿用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学之名也可,称金融学、泛金融学、广义金融学也都是可行的选择。这两个方向的努力应并行不悖。如果是这样,建立“包罗万象”金融学的要求似并不急迫。(二)要不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宏观金融学”目前,尚无金融宏观分析的课程设置。有关这方面的著述倒是甚多,但多属学术性论文和专著。不过这些学术成果虽是有用的参考,用作教材却不理想。我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曾致力于这一领域的教学,不过也没有涉及这一领域的全部。也有的同行,从不同切入点从事类似的工作。是否有必要建立规范的课程并尽快编写出教材?这倒不一定作肯定的回答。其一,在货币银行学之类的教程中已包括相当部分,虽然深度似嫌不够;其二,相关的专题讲座甚多,虽不规范,但作为砌块,积累颇丰,也使金融的宏观分析并无全付阙茹之憾。当然,如有志于创建规范的教程,也应获得支持。(三)建立一门金融中介机构理论的教程十分必要如果说有关金融市场的学问已形成相当成熟的教程并“抢占”了“金融学”的“域名”,那么,有关金融中介机构的学问好像尚未取得独立存在的空间。自然,在货币银行学里有一点,在各种金融机构的教程中也有一些。只是嫌支离破碎,难以提升到较高的理论层次。比如,国外的研究已深入到揭示类如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质的共同规律,而我们的精力却只关注如何考察它们质的差异来寻求分业管理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在中国,应该说,真正深入探讨金融中介的理论,有极其现实的意义。所以,创建这门教程极为迫切。可喜的是,现在已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活动。积极推进,应是金融学科建设的突出任务。(四)保险学问题在宽口径的概念中,保险属于金融范畴但是高度独立。相应地,保险学按理应属于金融学科体系,但这门学科的建设也同样是高度独立推进的。在设计金融学科体系时,对保险学通常是“存而不论”,说白了,就是从金融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应该如何推动保险学的建设提不出多少明确的思路。保险和保险学的高度独立,有其客观的理由。但从金融学科建设的角度,关注保险与整个金融事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则非常必要。从金融的宏观层面来看,通过保险业务积聚的资金,在西方国家早就占有极大的份额。现在在中国,也急速形成举足轻重之势。从微观层面来看,保险运作进入银行业,而投资、居民储蓄运作也与保险结合在一起,并且结合、互动的势头不减。所以,近期的目标是否应该是:把这样的发展,分别在各个金融学科中,当然也包括在保险学中,尽可能充分地加以剖析,以便于引导人们的视野更多地扩展到金融领域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面。(五)关于“金融工程”关于金融工程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论证,它已是红得不能再红了。好像有一种说法,金融学只有发展到“工程”阶段,才成为“科学”。这样的判断恐怕有些过头:社会科学(经济科学也在其中)的各门学科,没有挂上“工程”的不在少数,如果都够不上“科学”,社会科学算不算“科学”也就大成疑问了。金融工程的确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不过对于它在金融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却应有恰如其分的了解。这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一门学科,直接的理论基础是窄口径的金融学;把它视为微观金融学,甚或视为金融学的核心部分,恐怕是出于对之不甚了解的原故。这门学问形成的时间不久。在西方国家,也不是所有有关院校都能开出这门课。没有疑问,我们应该重视,应该尽快掌握。也许还要补充一句。技术层面的学问,决不是“不重要”的学问。没有这个层面,就不成其为完整的金融学科体系。而且,从技术层面还往往提出最高层次的理论大问题。比如从支付清算体系在网络基础上的迅速发展,有人已在思考货币存在的前景。(六)经营管理层次的课程我们现有的经营管理层次的课程极多,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银行经营管理,以及信托、租赁,等等。在讲经营管理时,大多也讲一些有关的微观金融理论甚至宏观金融理论。这类课程要求的是能及时反映国内外的情况,特别是金融创新的进展。能在介绍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讲出些道理,是提高质量的要点。三、简单的概括把以上所述加以归纳,金融学科宽口径的金融学科体系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宽口径的金融学。第二个层次:宏观金融分析;微观金融分析。宽口径的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分析均无现成的规范教程。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兼跨两个方面,不过或不能覆盖全面,或深度不够。微观金融分析,大分之,有市场与机构两个方面。也有把这两方面综合在一起研究的。商业银行学、信托学、保险学等实际上属于金融机构微观分析的个论。现在感到特别缺的是从理论上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综合研究。第三个层次:是技术层面和经营管理层面。现有的课程虽然极多,但有缺门;同时,提高质量的任务也不轻。以上关于学科体系的讨论,给出的是一个大体的轮廓和一些考虑、处理这方面问题的思路。无疑,显得相当笼统,需要进一步的具体化。但即使再作努力,也很难画出一付类如树状结构的学科体系的平面图。思考题:1、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2、金融学科的基本内容。3、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第四章利息和利率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利息的实质,利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理解、接受货币时间价值的观念。教学内容:利息的含义;利率的种类;单利与复利的计算;决定利率的因素;利率的期限结构。教学重点:利息的含义及来源;收益的资本化;基准利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复利公式;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利率理论。 第一节利息一、利息及其实质1、利息的含义: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于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生产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威廉配第认为利息是资金贷出者对自己的不方便索取的补偿,借给别人钱后在自己用时当然会有不方便,所以要求补偿。杜尔阁认为利息是因财产的所有权而产生的,贷出方因有所有权而要求对方付息。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把资金贷给别人会有损失,所以要求付息。更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把利率看成借贷资金的价格,这并不是按马克思的价格定义来衡量的,只是利率和价格一样都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对比。2、利息的实质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的实质决定于利息的来源,是由信用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放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反映不同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反映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本质可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公式看出来。二、利息的转化1、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把利息看成了收益的一般形态,即不管资金是否已经借出,也不管是否用于借贷,利息都被看成资金应该有的收益,未获得是一种损失,可以说只要持有现金就是损失,因为本来你可以把他贷出去以收取利息,不做实际上是损失了这部分收入。而且在人们投资时,也只有当投资预期收益大于利息收益时,才值得去投资,否则就不会投。这里利息就成了一个标尺。另外,不管投资的资金是否是借到的,人们在计算收益时总会把利息算做成本里面,扣除利息后的才是劳动所得,利息是货币资本所得,也可以说利息是一种机会成本。2、收益的资本化收益的资本化是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其所带来的收益与利率之比求得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收益资本化的计算:本金=收益/利率收益资本化的应用:土地价格的形成: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并无价值,也就无价格,但土地事实上确有价格,土地价格既服从收益的资本化。土地每年用于某种用途而获得的收益是可以测算的,用其除以利率即可得到价格,所以土地价格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