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论文】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7962692 上传时间:2020-12-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传播论文】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闻传播论文】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闻传播论文】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传播论文】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摘要:随着体育赛事影响力的提高,体育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传统的高等体育院校主要以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为主,改革方略更侧重于体育教育模式,忽略了体育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建设。本文从高等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出发,探索高等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思路,力求创新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为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开拓新的路径。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措施众所周知,高等体育院校主要以培养专业性的体育人才为主,其给人们的固有印象也是运动健儿的“训练乐园”。而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在体育院校的发展还属于萌芽阶段,许多教学手段运用得还不够娴熟,在专业办学理念的创立、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的确立、课程构建及教材选定方面都还存在着不足。除此之外,一些高等体育院校缺乏与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有关的教学经验,一些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在创新发展上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因此,探讨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很有必要。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高等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中的必要性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主要目的是依托正确的教育理念及思想,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育活动能够稳步进行,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形成一种更为稳固的交互关系,从而使教育大环境更为融洽,以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高等体育院校若想将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起来更为高效,作用效果更加显著,就必须分析影响目标达成的多个要素,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构建体系、师资力量储蓄、师资团队打造、人才培养方向和方法等。这些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即“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和“培养出的人才具备哪方面的能力”。1.1媒介需求多元化颠覆传统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从发展形式来看,几乎各行各业都以全媒体的新型技术内容为媒介,不断推动其行业内各阶段的发展。现今,全媒体也衍生出了较为多元的媒介工具及传播技术手段。全媒体这种亢进型发展形态在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推动了媒介产业面向全民的拉链式前进。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使得以往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纵观各高等体育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发展形式,其教育模式太过单一,导致毕业的学生真正到岗之后,缺乏协同作战的能力,在进行实践采访时,也只适合一个人扛着采访设备,走向“战场”。不仅如此,体育新闻媒体显现的又一重大教学缺陷是,只注重对新媒体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实践应用,因此在新闻媒体对外界事物的采写、编制、收录上存在较大的弊端。体育新闻媒体太关注于刻板的格式设定,从而忽略了最基础的人文素养,使文章读着生硬、乏味,也无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于体育新闻媒体过于模式化,也致使采写编制的工作人员难以用较为开阔的视野去挖掘事件的深层次内容。1.2传媒教育的同质化困局呼唤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毕业生若想适应市场的职业需求,就必须在熟练专业技术的基础上,独立发展个性,在市场中展现自己的发光点,让所选企业看到自己的不同之处,只有这样,自己的选择性才能更多。但是,从国内高等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划分上来看,其新闻传播专业大体相同,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区别。换而言之,即专业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此种现象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市场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达到饱和状态。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会因自身专业能力无法胜任市场对独特性职业的需求,加上各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过多,其竞争力过大,从而出现“择业难”的就业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各高等体育院校也开始对本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进行大幅度整改,使其伴随本校的典型专业协同发展。例如,外语类院校,设立国际化新闻传播专业;艺术类院校,开设文艺新闻传播专业。因此,高等体育院校若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开设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借助校内体育资源,在保证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独特性的同时,也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1.3媒介融合的全球化态势亟须全媒体型人才培养模式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特点最显著的即是各种媒介的大融合。传统媒体的媒介主要以电视台、广播站为主要传播平台,此类媒介传播平台所需要的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只有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才能进入电视台工作,其他毕业生则会被市场淘汰。而在新媒体全面覆盖的新形势下,新媒体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供不应求。新媒体的媒介传播平台包括很多,其中包括原有媒体下的各种网站,以及延伸出的掌上媒体、金融机构及文娱机构电子服务平台等。正因如此,才要求高等体育院校要迎合全媒体的发展现状,培养出现代化高阶专业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2高等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虽然借助院校主推专业开设专业化新闻传播课程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前进需求,但是只依托本校的资源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高等体育院校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应体现本专业的特色,但当前问题是体育新闻传播人才过剩。一般来说,需要体育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岗位是央视体育媒体,地方体育电视台的人才已经达到了饱和,对体育记者和体育播报员的需求量较少。正因如此,高等体育院校在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上就不能过于局限,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市场,为国家培养全方面的体育新闻传播专业人才。3高等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3.1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国际化+复合型+个性化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时,其课程方案的设定需要面向社会,且包容性要强。高等体育院校要结合校内的固有资源,充分展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特点,培养出“国际化+复合型+个性化”的综合体育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以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际化”即人才的培养要与国际接轨,要求高等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时,要站在国际化角度看待问题,使培养出的人才可以延伸到各领域。“复合型”即课程内容不仅要以体育专业知识为主,还要打破与社会、自然、人文及其他专业间的壁垒,进行糅合性发展。“个性化”就是借助校内的专业资源,培养出具有本校专业特质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从而凸显学校专业的核心,与学校其他专业协同发展。3.2课程体系模式创新:体育、新闻、外语、人文的融合各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高职业素养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时,需要有开阔的视野,从市场中探寻较为热门的新型专业,其中英语专业即是一个重要突破口。英语专业适应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且与国际相对接,能满足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正因如此,不少高等体育院校便着手培养英语、人文与体育3种专业相结合的新闻传播人才。3.3师资团队的打造:体育+新闻+学术+技能高等体育院校若想将新闻传播专业制定的教育改革方略全方位实施,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打造具有创新能力且思维发展性较强的师资队伍。创建具有雄厚师资力量的团队是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创新、改革的前提和关键。全媒体下的媒介平台多种多样,教师需要掌握各种多媒体技术,利用博客、微博开设微课,不能只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而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专业性知识,打造体育+新闻+学术+技能多方面融合的黄金师资团队。3.4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就业:政府+媒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若想培养出具有较高新闻职业素养的学生,就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此之外,高等体育院校还可与当地政府、企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当政府有重大群体活动或当地有重大事件报道时,可动用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参与采访;一些大型企业有剪彩开业及收购融资活动时,也可联系学校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为其提供锻炼的机会。4结语传统的高等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和“同质化”,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在媒介融合全球化态势下,亟须培养全媒体型人才,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对新闻传播专业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尤为重要。高等体育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构建新闻传播专业,使其与国际接轨,可将外语与人文专业融合在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内,开设新型新闻传播专业。若想将构想落实,首先,从教师队伍中挑选出精兵强将,打造出黄金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其次,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当地政府、媒体及国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实训教学,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提供机会,最终培养出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双向高阶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促进高等体育院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参考文献:1王湛卿.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新闻战线,2017(24):127-128.2孙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方向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9.3王庆军.消费时代的电视体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4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5吴倩倩.近十年我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概述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8.6李金宝.我国体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现状、内容及走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8):19-24,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