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案(4篇)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17164224 上传时间:2020-11-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里阴晴教案(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画里阴晴教案(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画里阴晴教案(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里阴晴教案(4篇) 画里阴晴教案 第一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2领会课文主旨,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3品味课文语言,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教学难点】品味课文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放映运动会照片)采访一下我们的班长:(1)你们班在本次运动会中表现怎样?(2)作为班长你认为本班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3)请说说你代表本班同学领奖时的感受。不过从天气方面来说,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第三天下雨了。2、(放映花伞下的恋人)随意采访一两位同学:(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请你描述一下。(2)你觉得这幅画的意境美不美?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美呢?天还下着雨呢。同样的阴雨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前者是从实用的角度来感受,后者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受,角度不同,感受自然就不一样了。3、揭示课题。二、范读课文1画里阴晴的作者是谁?请学生板书并读出来。掌握冠这一多音字。2范读课文,思考: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三、读后讨论1、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1)故乡江苏宜兴。(2)职业画家。2、细读,深入了解吴冠中的具体情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领会课文主旨。(1)第一段:用审美的眼睛来看世界。(2)第二段:对色彩特别敏感(分得特别细)。如光是一个绿色,课文中就有墨绿、嫩绿、草绿、暗绿之分。红土经雨后,湿了,成了棕红色。看到景物后的联想(用的修辞)跟画有关。如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雨后,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在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作者从传统文化(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还有对潘天寿诗的引用。(3)第三段:擅长画水彩画、水墨画和油画。特别喜欢画阴雨天景色。糅合西洋画和中国画的技法,各取所长。用水墨画的意境和情趣来画水彩画。油画和水墨画技法上面兼容。不赞成中西画家对阳光的过分偏爱,对晴的过分追求。(4)第四段:认为美术创作永远需要创新(艺术贵在创新)对绘画的认识: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艺术贵在创新。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画成油画。(5)先让学生综合起来说说吴冠中的情况,然后根据为,这多情的四季会是最好的归宿。在吴冠中眼中,四季皆是最美的岁月,而最美的岁月皆在他的笔下,他的画中。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他的文字走进他的画作,感受他文字带来的丹青神韵。我活跃课堂气氛,将课堂乐趣化,符合中职学生的心理期待。轻描初入课文8分钟有请抢到轻描任务包的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中问题。1、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问题赏析: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用什么景物表达季节特点,用一个字概括画面特点,命名一句诗,并用散文化语言进行描绘。设计意图:逆向操作诗文画转换的手法,当堂操练古诗词鉴赏手法,画面描绘手法,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限魅力,为了完成任务,每个团队的成员必须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教学反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本课教学,只是专业和语文相结合的一次教学创新与尝试,课前微课,沙画视频,课文闯关,音频介绍,课文朗读,异质分组我努力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途径,借助现代化多种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获得课堂参与的集体体验感。课前微课,课中闯关,课后创作的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通学生与老师,与课文之间的障碍,带动学生体验式学习,提升主动思辨能力,创作实践环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但是,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多媒体制作花费较多时间,这也提醒我,教学是一条不断学习的道路,需要老师不断完善自身,不断创新,今后我将尝试通过络课堂和微信推出微课。画里阴晴教案 第三篇: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教学重点:1、作者的艺术观点;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中心。教学建议:采用自主阅读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三、赏析课文:1、细读第一段:(1)第一段写了什么?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桃红柳绿,春雨霏霏。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湿。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2、朗读课文第二段:()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文中说得委婉而已。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动摇?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作者描述。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景物描写,试试画一幅江南微雨图。七、板书设计:画里阴晴吴冠中1、默看细雨湿桃花2、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层层铺垫3、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得出结论4、结论: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画里阴晴教案 第四篇: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起承转合的写作结构2、理解作者文艺贵在创新这个中心论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3、体会文艺随笔中语言上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学生谈论,发言。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二介绍作者吴冠中著名画家,美术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他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初毅然回国。早年醉心于石涛、八大,后又热衷于塞尚、梵高。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他自己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变种。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至80年代初期,他的油画就更接近水墨画写意了,油画中搀进了水分,是受了水彩画的影响,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三分析第一二段1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明确: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在这里,引用了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起话题。2这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明确:湿。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度显得自然,紧凑。第一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二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正因为湿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绿竹协调了起来。3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湿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明确:不是。主人就因为下雨而感到遗憾。所客体衬主体,这两种修辞容易相混。我们辨析这两种修辞时,应抓住它们的特点。对比的特点是比,使两种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更加分明,清楚。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将战士和苍蝇加客体衬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例句中就是湿、淡为特点。在这一点上和作者的审美观是一致的。四分析第三段1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思考这个问题。明确: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2那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是画中国的水墨画,而不画西洋的水彩画呢?明确:什么是水墨画?详见注解。什么是水彩画?详见注解。作者早年是留学于法国既画过水彩画也画过水墨画。在实际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是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有不局限与传统的技法,是二者之间的变种。这是作者自己的创新。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五分析第五段1为了表明自己的创作风格,作者在第五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阅读第五段找出这句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明确:数十年来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应该不断的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文章的中心。2作者在这段中用了一句古语来说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容中西画法,创造出新的画法。是哪一局?明确:人们喜欢晴天可两者兼得。2这句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明确:暗引和比喻。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改造创新,大大提高了科技水平,增强了国力。历史告诉我们一味守旧是不可取的。那是不是盲目崇外呢,也不行。正如拿来主义中所说的首先是拿来,拿来之后要挑选改造。不能盲目模仿。单纯的模仿同样是没有出路的。(举例模仿秀)我希望大家也能在学习上有所创新。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来。七写作特点作者最后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文艺贵在创新的主题。作者没有在一开头就马上提出来。而是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仅从中外画家对阴和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可小见大的写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