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变态与健康串讲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8170876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变态与健康串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4变态与健康串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4变态与健康串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1、心理正常群体心理异常群体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13.47;2、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并无一个截然区分的界限;3、常态与变态只是相比较而存在,并且常常交织在一起;常态活动中可能包含有变态成分,而在变态的心理活动中也有常态的成分;4、异常或变态的机制:脑器质性损坏? 脑功能性障碍?5、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至今无确切定义。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定义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二、研究对象 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三、学科作用 为人们探究心理现象的实质,论证心身关系等理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在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等实践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区别 1、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异常大脑: 生物学观点。2400年前,希波克拉底,现代医学之父,认为心理异常与大脑病变、损伤及体液有关。异常魔鬼俯身: 神秘主义观点。公元5世纪至17世纪,心理异常被看作魔鬼俯身,采用及其残忍的手段对待患者。异常大脑: 自然科学的观点。17世纪以后,欧洲文艺复兴解放人性的运动,心理异常自然看作与大脑功能有关。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三大心理学流派,对正常和异常心理现象的分析与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创立者维也纳医生佛洛伊德(1856-1939)(一)精神分析理论1、两个基本命题 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由潜意识支配的。潜意识是指个人没有觉知到的然而却影响着行为的那些冲动和欲望。 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2、五个观点 心理活动的动力是生物本能;(力比多) 幼儿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肛欲和生殖器欲阶段; 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防御机制是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3、心理异常的原因“性心理”的发展受挫,就会产生“退化”或“固着”,进而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 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有时使自我体验着焦虑。如果压抑力量不足,无意识冲突就会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如果压抑过强,无意识冲突就会以扭曲的形式变相的表达自己。(神经症、性梦 等)4、简评佛洛伊德和马克思、达尔文一起被誉为19世纪 伟大的天才,他的贡献不仅在心理学、哲学,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的动机和行为,是由人类自身生物本能需要产生的,而不是其他。对精神分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它的非科学性上。(二)行为主义理论1、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兴奋和抑制。3、心理异常是由于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过程产生冲突,并打破神经过程的平衡而造成的。 (三) 人本主义理论1、理论要点研究对象是个人的主观经验;人类的基本动机是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选择; 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性和力求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2、对异常的解释 潜能发展受到阻碍就会产生心理异常; 存在和责任的冲突会产生“存在焦虑”。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五种观点 生物学的观点 精神分析观点 行为主义观点 人本主义观点 认知理论观点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别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一、正常心理:正常的心理活动。 具有三大功能: 1、能保证个体顺利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证个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3、能使人正常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二、异常心理:异常的心理活动。 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无法正常生活,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依据生活经验)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的区别李心天(1991年)依据看问题的不同角度来区分 1、统计学角度; 2、文化人类学角度; 3、社会学角度; 4、精神医学角度; 5、认知心理学角度。至今很难找出一个完全统一的、公认的判别标准。三、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四类判别标准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郭念锋(1986、1995年)依据心理活动的定义提出三条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过程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性的原则。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异常心理症状知识的应用1、精神科医生: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2、心理咨询师: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以便转诊或留下咨询对象。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2、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二)知觉障碍1、错觉2、幻觉 幻听 幻视 幻嗅 幻味 幻触 内脏性幻觉幻觉的分类一、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1、真性幻觉;2、假性幻觉;二、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分1、功能性幻觉2、思维鸣响3、心因性幻觉(三)感知综合障碍1、视物变形症2、非真实感3、窥镜症二、思维障碍正常思维的特征:1、具体性2、目的性3、实际性4、实践性5、逻辑性(一)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 8、思维插入 2、思维迟缓 9、思维云集3、思维贫乏 10、病理性赘述4、思维松弛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5、破裂性思维 12、语词新作6、思维不连贯 13、逻辑倒错性思维7、思维中断(二)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无根据的推理,对荒唐结论坚信不移。 关系妄想 钟情妄想 被害妄想 内心被揭露感 特殊意义妄想 被窃妄想 物理影响妄想 变兽妄想 夸大妄想 非血统妄想 自罪妄想 疑病妄想 原发性妄想 嫉妒妄想 继发性妄想2、强迫观念 又称强迫思维,是指某一念头或概念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中,想摆脱又摆脱不了。3、超价观念 是一种直接涉及自我的确切信念,这种观念过于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和动机。三、注意、记忆和智能障碍(一)注意障碍 (三)智能障碍 注意减弱 精神发育迟滞 注意狭窄 痴呆(二)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 记忆减退 遗忘 错构 虚构四、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自知力完整 自知力丧失 自知力恢复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高涨 2、情感低落 3、焦虑 4、恐怖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迟钝 2、情感淡漠 3、情感倒错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 1、情感脆弱 2、易激惹 3、强制性哭笑 4、欣快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一、意志增强二、意志缺乏三、意志减退四、精神运动性兴奋五、精神运动性抑制1、木僵 2、违拗3、蜡样屈曲 4、缄默5、被动性服从 6、刻板动作7、模仿动作 8、意向倒错9、作态 10、强迫动作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神经症”是否属于“精神障碍”还无定论。 在精神病学领域, “神经症”属于 “精神障碍”。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一、 精神分裂症 病因不明,具有知、情、行等多方面障碍,以脱离现实为特征,自知力基本丧失。(37) 临床常见类型: 青春型 偏执型 紧张型 单纯型二、偏执型精神障碍 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一组起病急促,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的短暂精神障碍,起病前常常有极端的压力,多数病人能在23个月内痊愈。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 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一、躁狂发作 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症状躁狂等。二、抑郁发作 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等。 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抑郁症等。三、双相障碍四、持续性心境障碍第三单元 神经症 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功能性障碍。 共同特征: 心因性、功能性障碍; 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症状随外力变化而变化; 社会功能相对良好; 自知力充分。依据临床表现区分如下:一、恐怖症 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二、焦虑症 急性焦虑发作;广泛性焦虑障碍。三、强迫症 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四、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五、神经衰弱 症状分为三组:与精神易兴奋相连系的精神易疲劳;情绪症状和心理生理障碍。 各类神经症中神经衰弱预后最好。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 在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三、适应障碍 在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随着事过境迁,精神障碍 随之缓解,一般不超过6个月。第五单元 人格障碍“人格”的原意是指演员的面具,代表剧中角色的特定身份。人格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伦理学:指对一个人人品的好坏、善恶的评价;法律用语:指当事人被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心理学:指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明显的恒定性和独特性,是一个人惯常的行为模式。人格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合金”,是个体在发育和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属性。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并且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分类:1、偏执性人格障碍;2、分裂样人格障碍;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4、冲动性人格障碍5、表演性人格障碍6、强迫性人格障碍7、焦虑性人格障碍8、依赖性人格障碍 性障碍一、性爱的五个层次 1、性别认同:性别的自我认同与生殖器具有一致性; 2、性取向:你是爱上男人,女人,还是两者都爱?性幻想会告诉我们自己的性取向; 3、性偏好:对不同类型的人,或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性幻想及性兴奋; 4、性别角色:性别认同的公众表现; 5、性功能:当个体与爱人处在性爱情境中,欲望、唤起、兴奋、高潮的表现。二、性心理障碍 临床上包括三种类型:1、性身份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性别感产生了错误或歪曲。如易性癖。2、性偏好障碍:将异常物品或异常情境作为性唤起的来源。如恋物癖、异装癖,施虐狂、受虐狂,暴露癖、窥阴癖、恋童癖等。3、性指向(性取向)障碍 ?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 昨天(2004-12-1),卫生部门通过调查做出估算,中国有500万至1000万男性同性恋者,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向世界公布有关男性同性恋人数的数据。这个首次的独特性在于,它使政府与一个曾经处于社会边缘、不在社会视觉中心位置的非主流群体直接联系了起来,这一联系发出的最为明晰的信号是:起码在政府操作层面,人文关怀和社会公正的阳光,已经照耀到了更广泛的领域,而这必将带动社会文明的进步。(来自互联网消息)第六单元 心理生理障碍 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一、 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贪食及神经性呕吐。二、睡眠障碍 失眠症、嗜睡症等。三、性功能障碍 性欲减退、阳萎等。第七单元 癔症 CCMD-3中对癔症的描述是: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 CCMD-3 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癔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归纳可分为下述三类:一、分离性障碍 情感暴发、假性痴呆、身份障碍等。二、转换性障碍 1、运动障碍 : 痉挛发作、局部肌肉抽动、肢体瘫痪、行走不能等。 2、感觉障碍:感觉过敏、缺失,失明、失聪等。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癔症的集体发作。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定义: 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美国某大学对幸福研究的结果一、幸福的定义: 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有意义,满意和舒适的一种积极的状态。是主观地感到适意的程度。二、幸福的标准:幸福的人是一个有远大目标、同时不忘记自己是生活在现在的人; 一个选择对自己的才能和可能性有挑战性的人; 一个对自己的成绩和社会承认感到骄傲的人; 一个自尊、自爱、自由和自信的人; 一个有社会交往也能享受人际关系的人; 一个乐于助人并接受帮助的人; 一个知道自己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的人; 一个能从日常生活小事上感到乐趣的人; 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第二单元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 1998年提出)1、体验标准2、操作标准3、发展标准 将三种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心理健康。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锋 1986年提出)1、心理活动强度2、心理活动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4、意识水平5、暗示性6、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能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一、概念的区分1、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心理正常:指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心理异常:指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2、神经症与正常心理的界限 精神病学:干预、治疗已经确诊的神经症。 临床心理学:干预在“可疑神经症”以下的问题,这部分属于正常心理。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内涵1、健康心理活动定义: 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涵盖着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2、不健康心理活动的定义: 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涵盖着一切偏离常模而丧失常规功能,并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着负面作用的心理活动。第六节 健康心理学 健康是指躯体和精神上的一种稳定、充满活力的一般状态。 健康心理学诞生在美国,至今已有28年的历史。 健康心理学为心理学第38个分支学科,但尚不具备完整的概念体系。仅有工作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 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有三方面: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本篇仅讨论“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2、患者的注意力从外界转移的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3、情绪低落;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一个真正的好医生,在他和病人第一次接触中,就应该与患者建立起心理治疗关系。 疾病的康复,要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共同的作用。 心理学对以下方面的意义:1、查房工作:2、不治之症:3、患躯体疾病:4、长期住院治疗:5、重病患者或情绪不稳定患者;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第一单元 概述 在正常心理范围中划分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可疑神经症和确诊神经症,是为了确定心理咨询的对象,以及对心理咨询的对象进行分类。一、用途1、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3、限定心理健康的咨询范围;4、咨询方案的制定;5、疗效评估;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7、职业培训;8、心理健康状态调查;9、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二、效度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使用三项指标:(一)症状学效度 1、临床经验证实的真实性; 2、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说明是真实的。(二)预测效度 1、对自然发展的预期; 2、外界干预下的预期。(三)结构效度 1、人口学因素; 2、个性心理特征; 3、身体健康水平; 4、社会变迁。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一、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二、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限在一年之内)三、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 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或称可疑神经症。 如果来访者在出现 “严重心理问题”后的一年之内,社会功能出现严重缺损,应考虑作为可疑神经症患者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提出会诊和转诊。焦虑 德国精神病学家: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确实,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它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人格的发展。 佛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类: 客体性焦虑:客体出现的可能性引起的焦虑。 神经性焦虑: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 道德性焦虑: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羞耻感和罪恶感。焦虑症的三方面表现: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漂浮焦虑、无名焦虑)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气短、心悸、恶心、尿急、尿频、两腿无力等。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在迅速变迁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许多严重的心理挑战。心理压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首先遇到的一种感觉,是指由于各种刺激因素所引起的身体不适和精神上的紧张、焦虑、苦闷、烦躁等等不良反应。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一、压力的定义 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二、压力源的种类 1、生物性压力源 2、精神性压力源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压力源多数是综合性的。三、压力源的测评 三种压力测量量表 1、社会再适应量表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设计。得分高则易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白血病以及小感冒。 2、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日常生活积累的困难比重大生活事件更影响健康。 3、知觉压力的测评测评知觉压力,是让个体确定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事情有哪些。四、压力的内省体验心理冲突分为四大类:1、双趋冲突 当两件有强烈吸引力,但两者又互不相容的事物出现在面前时造成的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2、趋避冲突 当个体想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但达到该目标却有极大的危险时造成的冲突。3、双避冲突 当个体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时造成的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 当个体面临两种选择都是极有利又有弊时造成的冲突。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一、压力的种类按压力的强度分为三大类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对某一时间段的某一事件的适应,其强度不足以使个体崩溃的压力。如考试、恋爱、迁居、新任务、亲人亡故等。2、叠加性压力 第一类:同时叠加性压力。(“四面楚歌”) 第二类: 继时性叠加压力。(“祸不单行”) 是极为严重和难以应对的压力,对个体造成的危害很大。3、破坏性压力 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被强暴等。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灾难症候群”。 二、压力的适应 适应压力要付出代价,并经历三个阶段: 1、警觉阶段:发现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呼吸、心跳加快,出汗、血压、体温升高。 2、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或者退却。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 3、衰竭阶段:能量几乎耗尽,已无法抵抗压力。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一、压力的临床后果(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压力引发疾病的机制有两种解释: 1、体质压力论。 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无论什么压力,都会引起一般性适应症候群。 2、器官敏感论。 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生病。(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应激源) 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三个子系统 认知系统 对压力的认识、解释和评估。 社会支持系统 给当事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生物调节系统 包括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3、临床相阶段(临床症状) 躯体表现、心理表现和社会行为表现。 临床分析干预图 生物性 躯体反应 压力源 精神性 压力 临床相 心理反应 社会性 社会行为反应 认知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 生物免疫系统 分析诊断时将眼光投向三个方面 压力来源 中介系统 诊断 制定咨询方案 咨询 临床表现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