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论文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66979495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机器人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智能机器人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智能机器人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摘要本文介绍了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概况、机器人的感官系统、机器人运动系统及人工智能技 术在机器人中的应用,智能机器人是一个在感知-思维-效应方面全面模拟人的机器系统,外 形不一定像人。它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试验场,可以全面地考察人工智能各个领域的技术, 研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有害环境中代替人从事危险工作、上天下海、战场作业 等方面大显身手。关键词: 智能机器人 感官 仿生 人工智能1. 引言人们通常把机器人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可编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一般可以根据操作 人员所编的程序,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这一代机器人是从60 年代后半叶开始投入实 际使用的,目前在工业界已得到广泛应用。第二代是“感知机器人”,又叫做自适应机器人, 它在第一代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具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这 类利用感知信息以改善机器人性能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初期,到198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为其装配线上的机器人装配了视觉系统,宣告了感知机器人的诞生,在 80 年代得到了广泛应 用。第三代机器人将具有识别、推理、规划和学习等智能机制,它可以把感知和行动智能化 结合起来,因此能在非特定的环境下作业,称之为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的根 本区别在于,智能机器人具有感知功能与识别、判断及规划功能。而感知本身,就是人类和动 物所具有的低级智能。因此机器的智能分为两个层次:具有感觉、识别、理解和判断功能; 具有总结经验和学习的功能。所以,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二代机器人可以看作是第一代智能 机器人。2. 智能机器人的感官系统2.1 触觉传感器英国近几年在阵列触觉传感方面开展了相当广泛的研究。例如 :Sussex 大学和 Shack-leton 系统驱动公司研制的基于运动的介电电容传感的阵列;由威尔士大学和软件科 学公司研制的采用压强技术的装在机器人夹持器上的传感器。2.2 视觉传感在机器人视觉方面,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有以下6类传感器:隔开物体的二维视觉:双态 成像;隔开物体的二维视觉:灰度标成像;触觉或叠加物体的二维视觉;二维观察;二 维线跟踪;使用透视、立体、结构图示或范围找寻技术从隔开物体中提取三维信息。在这 类系统方面,它们只能做一些很简单的操作。例如:为了使机器人具有某种程度的人眼功能, 已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向如下两类系统发展:从一维物体中提取三维信息;活动机器 人导航、探路和躲避障碍物的现场三维分析。伦敦大学目前正在研究一种双目视觉机器人的 实时图像处理机。还有正在研究机器人视觉系统的教育机构有:考文垂工业大学、爱丁堡大 学、格拉斯哥大学、格温特大学;而伯明翰大学则专门研究惯性传感器。另外,还有许多从事 传感系统开发的单位,都进行了传感反馈研究。如米德尔塞克斯工业大学致力于使机器人能 组织和使用来自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这种机器人能“看”、“感”和“听”,它更接近于 人。2.3 听觉传感目前用的最多的是麦克风与机器人的自然语言理解系统。2.4 运动性能 机器人通常是要在周围移动物体的,例如:机器人臂到轮子或脚的运载器已有许多结构 在使用,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型号在研究之中。为在空间任意点以任意方式操作一个物体,机器 人臂需要有6 个自由度:左/右、前/后、上/下、投、卷和左右摆转。在工业中使用的坐标已 有6个:圆柱形、球形、笛卡尔坐标、旋转坐标、Scara type和并行坐标。在国际机器人市 场上圆柱体坐标机器人现已有售;Unimate机器人系列为球形坐标系统,手臂可移进移出,绕 其坐标移动,还可以做旋转的纵向移动。当前机器人臂的研制目标是通过现有系统的组合或 利用完全不同的设计思想开发更灵活、更有适应能力的坐标系统。如伯明翰大学机械工程系 研制的全交接左笛卡尔坐标系机器人Locoman,它是一种装配机器人。在该机器人上用控制 设备来改进其刚性和精度。在控制装置方面,首先是完善从执行机构的元件中摄取信号以把 这种信号传送给电子计算机(反馈)的装置;提高小型机械移动装置电动传感器的灵敏度、精 确度和寿命;完善运动程序给定、贮存和计算及整个数字程序控制的元件;研制小型而又可靠 的有感知装置,主要是动力机构和执行机构等等。在机器人的计算逻辑装置和信息装 置方面,首要问题是研制专业化的微处理机。3. 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那么,未来智能机器人技术将如何发展 呢?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对下一代机器人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提出智能机器人技术近期将沿 着自主性、智能通信和适应性三个方向发展。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人工智能技术、操作器、移 动技术、动力源和驱动器、仿生机构等。3.1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把传统的人工智能的符号处理技术应用到机器人中存在哪些困难呢?一般的工业机器人 的控制器,本质是一个数值计算系统。如若把人工智能系统(如专家系统)直接加到机器人控 制器的顶层,能否得到一个很好的智能控制器?并不那么容易。因为符号处理与数值计算,在 知识表示的抽象层次以及时间尺度上的重大差距,把两个系统直接结合起来,相互之间将存 在通信和交互的问题,这就是组织智能控制系统的困难所在。这种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传感器所获取的反馈信息通常是数量很大的数值信息,符号层一般很难直接使用这些信息, 需要经过压缩、变换、理解后把它转变为符号表示,这往往是一件很困难而又耗费时间的事。 而信息来自分布在不同地点和不同类型的多个传感器。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到 不同的环境信息。这些信息受到干扰和各种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畸变、信息不完 整等缺陷,因此使上述的处理、变换更加复杂和困难。二是从符号层形成的命令和动作意图, 要变成控制级可执行的指令(数据),也要经过分解、转换等过程,这也是困难和费时的工作。 它们同样受到控制动作和环境的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困难,要把人工智能系统与传统机器人控制器直接结合起来就很难建立实时性 和适应性很好的系统。为了解决机器人的智能化,组成智能机器人系统,研究者们将面临许多 困难且需要做长期努力,进行若干课题的研究。例如:高级思维活动应以什么方式的机器人系 统来模仿,是采取传统的人工智能符号推理的方法,还是采用别的方法?需不需要环境模型, 需要怎样的环境模型;怎样建立环境模型,传统的人工智能主要依据先验知识建立环境模型。 由于环境和任务的复杂性,环境的不确定性,这种建模方式遇到了挑战,于是出现了依靠传感 器建模的主张,这就引出一系列新的与传感技术有关的课题。人们为了探讨人工智能在机器人中近期的可用技术,暂时抛开人工智能中的各种带根本 性的争论,如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有推理和无推理智能等等,把着眼点放在人工智能技术中 较成熟的技术上。对传统的人工智能来说,就是知识的符号表示和推理这部分技术,看一看它 对当前的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会有什么贡献。其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任务的传 感技术,建立感知与动作的直接联系,基于传感器的规划和决策,复杂动作的协调等。3.2 操作器 工业机器人手臂的设计制造已趋于成熟,因此在智能机器人操作器方面的研究,人们的 兴趣主要集中在各种具有柔性和灵巧性的手爪和手臂上。机器人手臂结构要适应智能机器人 高速、重载、高精度和轻质的发展趋势。其中轻质化是关键。新型高刚度、抗震结构和材料 是目前国外研究的前沿。机器人的手、腕以及连接机构是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其中手腕机 构的研究注重于快速、准确、灵活性、柔顺性和结构的紧凑性。与人协调作业关系密切的一 类智能机器人如医用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危险品处理机器人、打毛刺机器人等,它们都面 临着如何快速、准确地把人的意志和人手的熟练操作传送到机器人执行机构的问题。目前, 要让机器人作业一个小时,其软件编制需要 60 个小时,费时又费工。改善这种状况,需要从软 件和硬件两方面着手。如多指多关节灵巧手是一种模拟人的通用手,它能比较逼真地记录和 再现人手的熟练动作,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由于它涉及到操作力学、结构学、基于传感器的 控制、传感器融和等方面的问题,研制的难度很大,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成熟的产品 投放市场。3.3 移动技术 移动功能是智能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显著的区别之一。附加了移动功能之后,机器人的 作业范围大幅度增加,从而使移动机器人的概念也从陆地拓展到水下和空中。近几年来,在欧 美国家的机器人研究计划中,移动技术占有重要的位置。例如在NASA空间站FREEDOM上搭载 的机器人、NASA和NSF共同开发的南极Erebus活火山探测机器人、美国环保局主持开发的 核废料处理机器人HA7BOT中,移动技术都被列为关键技术。移动机构与面向作业任务的执行 机构综合开发是最近出现的新的倾向。因为无论何种机器人都需要通过搭载的机械手或传感 器来完成特定的作业功能。另一个倾向是移动的运动控制与视觉的结合日益密切。这种倾向 在美国 ALV 项目中已初见端倪,最近则越过了静态图像识别的框框,进入主动视觉和主动传 感的阶段。显然,智能机器人在非结构环境中自主移动,或在遥控条件下移动,视觉-传感器- 驱动器的协调控制不可缺少。最近几年,在步行机构,双足步行机,轮式移动机构的开发和实用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 进展。据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预测:管内移动机器人将在2007年可达到实用化;与人具有同 样步行速度的多足步行机和双足步行机以及不平整地面行走和爬楼梯与人具有相同速度的 移动机器人将在2010年可达到实用化。3.4 动力源和驱动器 智能机器人的机动性要求动力源轻、小、出力大。而现有的移动机器人无一例外地拖着 “辫子”以动力源的重量/功率之比为例,目前电池约达到60g/W(连续使用小时),汽油机约 为1.3g/W,都不理想,而且使用有局限性。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改善动力源的有效办法。电 机仍然是智能机器人的主要驱动器。要使智能机器人的作业能力与人相当,它的指、肘、肩、 腕各关节大致需要 3-300Nm 的输出力矩和 30-60r/min 的输出转速。传统伺服电机的重量/ 功率之比约为30g/W,而人在百米跑和投掷垒球时腿、肩、臂的出力大约为lg/W,相差甚大。 日本在改进电机的性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核工业机器人臂和腿的驱动电机的重 量已减轻到原来的1/10,使机器人整体自重降低到700kg,但与它只能处理20kg重的工作相 比,远非令人满意。人们寄希望于新驱动器,例如:人工肌肉、形状记忆合金、氢吸附合金、 压电元件、挠性轴、钢丝绳集束传动等等。虽然各有诱人的优点,但在实用性方面还达不到 伺服电机的水平。日本极限作业机器人计划中,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的手腕和手爪驱动采用了 人工肌肉,肌肉本身的重量才5-8g,以20kg/cm2压力的高压水为工作介质,收缩力高达 50kg(管径3mm)。这是新型驱动器一个成功的例子。总之,智能机器人性能指标的改进是无 止境的,对驱动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什么是客观的衡量标准呢?一个容易接受的办法就是把 它与人的体能加以比较。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机器人驱动技术目前差距还相当大。3.5 仿生机构智能机器人的生命在创新,开展仿生机构的研究,可以从生体机构、移动模式、运动机理、 能量分配、信息处理与综合,以及感知和认知等方面多层次得到启发。目前,以驱体为构件的 蛇形移动机构、人工肌肉、仿象鼻柔性臂、人造关节、假肢、多肢体动物的运动协调等等受 到人们的关注。仿生机构的自由度往往比较多,建立数学模型以及基于数学模型的控制比较 复杂,借助传感器获取信息加以简化可能是一条出路。近年来,机器人出现了一个倾向是面向特定功能和作业开发专用机器人,以追求高速、高 效、单一化和低成本的目的。例如美国IBM公司设计的超高速小型机器人,以50次/s的速 度频繁往复于相距数毫米的两点间,实现高密度微型电子器件装配,定位精度高达一微米。这 种高速运动机构的动态平衡十分重要,虽然其工作区域只有13mmX13mmXlmm,但其加速度 却高达50go IBM公司的技术人员对机器人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进行机构-控制-传感-驱 动的一体化设计,满足机械手高速高精度定位的要求。众所周知,机器人系统的设计程序是先 设计臂结构和驱动装置,然后设计控制器。实践证明,这种设计即使能达到最佳的静力学性能, 也往往不能满足动力学性能。到目前为止,改进动力学性能的方法并不多见,一般是按常识、 减轻构件的重量,匹配减速器的速比等等。大批研发机器人和普遍运用人工智能机器人, 聊天机器人,做菜机器人。迎宾机器人,服务 机器人,娱乐机器人, 拉车机器人等等都已经出现并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机器人智能化成 为一种发展趋势。4. 结论机器人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集成了运动学与动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硬件与 软件、控制与传感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技术。同时,它又是一 类典型的自动化机器,是专用自动机器、数控机器的延伸与发展。当前,社会需求和技术进 步都对机器人向智能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 自动化应用领域的扩展对智能机器人及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2) 信息技术与机器人的互动发展提升了机器人的高技术含量。(3) 围绕机器人的概念创新、技术创新是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方面(4) 机器人是自动化领域中富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亮点参考文献:1 .机器人发展简史J.机械工程师,2008,(7),13-14.2 .方建军,何广平.智能机器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 .肖南峰.智能机器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 .金周英关于我国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几点思考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1,(4):5-7.5 .胡闻珊,黄英,王敏.机器人敏感皮肤的研究进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29(12):1624-1626,1638.6 .贺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浅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10):61.7 .贾玉赞.浅议智能机器人发展及应用J.太原科技,2003,(3):20.8 .吴玉香,王濒,毛宗源机器人间接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及其应用J.控制理论与应 用,2002,19(6):860-8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