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货政策ppt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6041475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4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章货政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章货政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章货政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 货币政策n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n一、货币政策的含义n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n货币政策包括以下内容:n货币政策目标n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n二、货币政策目标n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最终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n单一目标型n双重目标型n三重目标型n四重目标型货币政策目标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有所不同。n(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n1、稳定币值首要目标n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币值稳定和物价稳定。n稳定货币购买力,使一般物价水平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n2、经济增长n是实现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与效率的提高。3、充分就业n是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能在比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自己的工作。n用失业率来表示。n失业率=失业人数/愿意就业的劳动力x100%n4、国际收支平衡n一国的国际收支略有顺差、略有逆差都可称为平衡。(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和统一。n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n要稳定物价 就要紧缩银根,降低通货n 需求下降,投资下降 经济衰退和失业上升。反之,要增加就业 扩张信用,放松银根 增加货币供应 刺激需求,增加投资 就业增加,物价上升。n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成反比关系。n2、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n稳定物价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当国内物价高于国外时,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失衡。但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不一定平衡,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还要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结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对称情况、国家的外贸政策、关税协定、利用外资策略等,同是时还受其他国家政策与经济形式诸多因素的影响。n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n经济增长 居民收入增加 需求上升n 进口增加 逆差 外汇收入下降n 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进口需要 经济下降。n顺差 外汇收入增加 本币需求量上升 本币对外币的汇价上升 未来本国商品的出口下降并易引起贸易麻擦。n顺差 外汇收入上升 本币供给量上升 物价上升。n4、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n一般而言,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货币购买力稳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稳定的货币尺度,从而使得经济能够稳定增长。经济增长了,稳定货币购买力也就有了雄厚的物资基础。因此,可以通过稳定币值来发展经济,也可以通过发展经济来稳定币值。n但经济发展吏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时,总是伴随有物价较大幅度的上升。过分强调币值稳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受阻。n5、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n通常两者是一致的,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长速度愈快;而经济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愈多。n但在以提高技术,提高生产力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能提高就业率。若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济高增长为何未带来高就业n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高达10%左右,但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如,“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了56万人。这是为什么?n五大因素抑制就业:n1,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就业总规模的扩大;n2,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减弱;n3,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年减少是总就业弹性下降的直接原因;n4,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使就业岗位减少;n5,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影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真正实现高就业的对策:1,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2,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n3,积极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n4,大力发展服务业;n5,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n6、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n充分就业 国民收入增加 需求增加n进口增加 会发生国际收支逆差。n正因为四大货币政策之间有矛盾,所以不同时期,各国的货币政策可能采取不同的终级目标如我国在90年代的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而十七大以后定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n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手段。n主要包括四类:n一、一般性政策工具n也称为“三大法宝”n(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n1、含义n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按此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n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能力,从而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n调节过程为:n紧缩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n放松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作用:n可调节货币供应量。n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资金的流动性。n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n3、优点:n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n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n4、局限性:对经济的振动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n会影响公众的心理预期。n不易把握货币政策的效果。n(二)再贴现政策n1、含义:n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n包括两个方面:n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n2、该政策的作用:n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n可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n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效应,影响公众的预期n可以防止金融恐慌n3、优点:n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n4、局限性:n其告示效应是相对的n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权不完全在中央银行n再贴现率的调整有一定的限度n(三)公开市场业务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政策目标。1、作用:n可调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n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n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n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目的有两个:n一是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即保卫性目标。n二是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即主动性目标。n2、优点:n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不会对经济产生过猛烈的冲击n可进行经常性的、连续性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n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n可迅速进行操作n用于操作的政策工具有:n政府债券、商业票据、中央银行的债券、外汇,存单等。n3、局限性:n作用细微,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弱。需要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n二、选择性政策工具:n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n(一)消费者信用控制n(二)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n(三)不动产信用控制n此外,还有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n三、直接信用控制n利率高限信用配额管理n流动性比率n直接干预n四、间接信用指导:n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n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n1、存款准备金制度n2、再贷款和再贴现n3、公开市场业务n4、利率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n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n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现实进行操作开始,到其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总和。n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n主要通过两个途径:n1)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n2)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投资利率弹性的途径。具体思路是:货币供给相对于需求突然增加后,首先影响的是使利率下降,后又促使投资的增加及总支出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即:nM r I E Y n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n利率在其中不起作用,而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有效果。当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若增加货币供应量M,社会公众持有的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从而必然扩大支出E,这些支出或是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是用于非金融资产,或是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总之,都会使投资I的增加,投资的增加,会使总收入Y的增长,其过程为:nM E I Yn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n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货币的最终目标。从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工具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要经历一个过程,其过程为:近期目标商行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信贷短期利率中期目标货币供应量M国内信贷长期利率 终极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n上图说明,变动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冲击的近期目标,其后是中期目标,并通过中期目标的变化,达到最终目标。n例如:法定存款准备金 商行超额准备金n 企业贷款 国内信贷规模 M1n n利率外资流入贷款成本投资利润生产下降就业下降n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n选择标准是:n可控性n可测性n相关性n抗干扰性n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可选择的中介指标有:n利率指标n货币供应量n超额储备和基础货币n三、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n选择的中介目标有:n流通中现金、贷款规模、利率、货币供应量。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n一、货币政策的时滞:n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挥作用,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时滞。n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n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n货币政策时滞n货币流通速度n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n其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三、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n看效应发挥的快慢n看发挥效力的大小n四、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n(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n1 两者的共同点。n1)两大政策的调控目标是统一的。n2)都是为社会提供资金的部门,两种政策执行的结果都体现为货币收支行为。n3)都是需求管理政策,两者都对社会需求产生影响。n4)在资金运行过程中,财政与金融资金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从而影响到两种资金的需求变化。n2 两者的不同点。n1)政策工具不同。n2)资金使用方式和范围不同。银行资金只能按有借有还的方式在短期内有偿使用;而财政资金是无偿的可在长期内使用。n3)作用过程不同。货币政策的直接对象是货币运动过程,以调控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n财政政策的直接对象是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以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数量和结构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n4)政策时滞不同。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财政政策则长。相反,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较长,财政政策则短。n3 两种政策的协调。n1)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期。若使用不当会导致经济的萧条。n2)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经济萧条的状况。大萧条、大危机之后常采用,但会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的稳定。n3)紧财政与宽松的货币政策。适用于总供需大体平衡但消费偏旺而投资不足时的配合方式,也是一些国家为更多聚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n4)松财政政策与紧货币政策。此模式是许多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是时普遍采用的。也是在总供需大体相适应时为解决投资过旺、消费不足采用的配合模式。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n一松一紧政策的优点在于其有较强的缓冲力,稳定性高,作用惯性小,不会对经济生活产生过大的动荡。缺点是政策导向不明,作用力度较弱,作用时滞较长,一旦调整政策,在一定时期后才会产生效应。n(二)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n产业政策:是国家通过政策倾斜来改变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来影响生产,进而对供给总量及结构发挥调节作用,使经济实现均衡发展。n1 两者的区别。n1)基本性质不同。货币政策的重点是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经济政策;而产业政策的重点是促进结构优化的经济政策。n2)作用范围不同。产业政策只是在某一时期和某一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而货币政策在总体上总是起作用。n3)政策效应的确定性不同。货币政策效应的确定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打折扣;产业政策因为是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起作用,其效应要确定些。n2 两者的联系。n货币政策受产业政策的制约,又反作用于产业政策。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决定信贷资金分配结构,已经形成的产业结构需要有相应的货币资金供应结构。n1)产业政策对货币政策具有导向作用。产业政策作为经济发展战略意图的体现,具有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其政策实施效果,需要短期宏观经济政策来完成,所以它对短期n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加以引导。借以实现政策目标。n2)产业政策作为供给管理政策,以增加供给来引导有效需求。货币政策主要是需求管理政策,产业政策直接调节供给结构,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在现有条件下增加供给、而供给的实现,又依赖货币政策手段通过从紧或从松的货币供给、抑制或增加货币需求来启动。n3)产业政策作为一种结构性调整政策,为货币政策实现提供保证。n4)货币政策对产业政策的失误具有矫正作用。n(三)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的协调。n1 二者相互配合的必要性。n1)货币稳定问题是一个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问题,收入分配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n2)在不兑现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价值形态的国民收入可能出现超分配。超分配可能是价值形态的国民收入总量大量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总量,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也可能是分配比例不合理,引起供求结构失衡,产生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n3)我国曾出现过的几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相关,与收入分配政策相关。n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必须与收入分配政策配合而行,对国民收入要坚持适度分配的政策,国民收入分配额不能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额,在收入分配的具体安排上,应使收入分配额低入国民收入增长额,适当留有余地;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从分配这一环节为货币政策实施提供适宜的环境。n五、19942003年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n1994年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可分为三个阶段:19941996年、19972000年、和20012003年上半年。n(一)第一阶段:19941996年。对内治理高速通货膨胀,对外人民币先贬后升。n1 其原因是1992年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的势头,通货膨胀率高达两位数。1993年通货膨胀率为13.2%,但是到了1994年却突然上涨到21.7%。因此,治理高通货膨胀成为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n2 治理对策n1)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紧缩货币供应。广义货币M2的增幅从1993年的37.3%下降到1994年的34.7%、1995年的29.5%1996年的25.3%。2)实施对冲的外汇市场干预政策,以减少中央银行买入外汇所增大的基础货币的投放(1994年外汇占款占当年基础货币增加额的75%,而1993年才占7%)n3)运用货币的价格政策。一方面,中央银行提高再贷款利率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以抑制过大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与高速通货膨胀相适应,在1994年初实行了汇率贬值政策。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从1:5.7贬为1:8.7。而在经济实现“软着陆”、通货膨胀率下降、国际收支改善之后,货币供应量有所增加,利率有所下降,人民币也有所升值。n(二)第二阶段:19972000年:对内治理通货紧缩和对外人民币先升后稳。n1 原因: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阶段。中国也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n2 治理对策。n1)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下调利率,引导居民的储蓄向消费转化。n2)实行人民币不贬值政策。n(三)第三阶段:20012003年上半年。对内治理通货紧缩和对外稳定人民币汇率。n1 原因:中国这两年仍然处于通货紧缩之中。n2 治理对策。n1)中央银行加大了货币供应量。2001、2002两年货币供应量都在增长。2001年底M2比2000年增加了14.4%;M1增加了12.7%。2002年M1、M2又比2001年分别增加16.8%。与此同时,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各商行也加大了贷款力度,加n快了贷款周转速度,提高了贷款质量。n2)中央银行加大了利率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2001年和2002年中央银行又两次下调利率。这对降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支持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n复习思考题:n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矛盾。n2、为什么要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介目标的选择要具备什么条件?n3、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各是什么?n4、论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n5、比较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n6、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