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灾害观专题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436534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与灾害观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资源与灾害观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资源与灾害观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资源和灾害观(一)湖南省南县六中 汤焕文一、考纲要求1.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2.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3.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海洋的开发。4.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5.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6.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7.海洋环境保护,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8.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9.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二、高考命题探究考点分布命题特点高考预测年份地区考查内 容1.以图表或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和综合分析的能力。2.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能源、水资源、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及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等知识点上1.人类对气候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各种气象灾害作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以及对某地气候要素进行分析如何发展农业和旅游2.以水资源为线索综合考查我国的河湖水文、人类活动和水利工程的影响与水污染和短缺问题3.有关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的分布、成因、消费结构以及利用中的问题、缓解中国能源紧缺的措施,对环境的影响4.结合热点事例考查资源、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的分布和影响、解决问题的措施2005全国能源安全问题、西气东输、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北京我国五个省区粮食产量及人均粮食与耕地对比江苏世界部分国家与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特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及成因上海我国太阳辐射分布及利用广东我国耕地、矿产、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2006全国我国沙尘暴的分析北京气候资源利用、台风江苏我国能源状况及石油短缺的解决措施、江淮地区和三江平原的主要自然灾害上海台风、凌汛、沙尘暴、自然资源的利用、能源问题广东自然灾害表格分析天津干旱、寒潮2007全国气候资源的应用山东干旱分布及影响江苏水资源问题、河流水灾问题、中国的能源开发利用上海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地震技术的利用、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广东地质灾害类型、我国能源与耕地资源问题三、考纲变化及高考趋势1.“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考点中,要掌握“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去年则简单地表述为“资源问题”。这一调整充分切合了当今世界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这一热点,从中也衍生出可持续发展的话题,考点更为明晰,考生的复习也更具针对性。2.今年的考纲列出了“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这一考点,去年的表述为“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调整缩小了考查范围,就是说考生只用关注陆地自然资源,对中国近海的海底矿藏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没有做要求。四、考点突破1.资源观高考原题回放例题1(06年全国卷)表1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读表1,回答12题。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能源消费构成(%)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13.214.2269.621.52.26.730.73.7324.939.725.79.77.11.8917.751.112.518.78.530.717.320.655.36.81表1数据表明(B)A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B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C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D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解析:核电消费总量最大的为;石油消费总量最大的为;天然气消费总量最大的为。2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B)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解析:中国以煤为主,美国能源消费最多,日本单位GDP能耗最少,剩下为俄罗斯。3人均消费能源较为相近的一组是(C)AB CD解析:中国人口约13亿、美国人口约3亿、日本人口约1.2亿、俄罗斯人口约1.4亿。本组试题属于较高难度题,考察能源分布特点及其表格数据的阅读,结合当前能源安全这一热点问题,体现高考“不回避热点”这一命题思想,四个国家属于高考考试大纲中要求需要重点把握的八个国家之中。学生练习 (07年江苏卷)表1 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 耗水量表”。答13题。表1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世界平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220089521824533578900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0455 1438728813441由表l 分析可以看出 (B)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B我国每万元GDP 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2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B)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3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C)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知识点分析)资源在历年高考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更是常考内容,从高考命题来看,单独考本专题的题目较少,更多的是与环境相联系而出题,题型以选择题较多,这点复习时应注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来说,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资源是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能源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题组的复习要注意以下考点:1气候资源气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历年高考中都将其作为重点考查内容。对某地气候要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气候与农业生产、工业区位、城镇交通建设、旅游开发、军事战略之间的联系是考查的热点。2水资源以水资源为线索,综合考查我国的河流、湖泊,人类活动与水环境的联系以及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高考考查的一个热点。3土地资源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问题是我国土地利用中的防治重点,与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综合科目命题的重要切入点。4生物资源以某地生物资源的保护或生态破坏现象为切入点,分析其自然原因(气候变化)和人文原因(人类生产活动的不合理方面)是高考复习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它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5矿产资源铁矿资源和主要有色金属资源的地区分布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点,多与工业生产的发展条件相结合,并延伸涉及农业、环境等领域。6.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常规能源的分布、生产、消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永恒的高考命题重点。近几年来,能源分布、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的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成为高考的热点,且往往与政治、历史学科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新能源的利用与大气环境保护,成为高考的重点,在复习中应高度重视。巩固练习(2007年北京卷)1.资源短缺和市场有限往往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上,许多国家为了获取资源、争夺市场采用了非和平的手段。我国政府明确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完成下列问题。(1)以一种陆地资源为例,说明其特点和分布规律。答案:矿产、土地、水、生物资源(举出任意一种即可);数量有限,利用潜力无限;各种资源相互影响;分布不均;土地、水、生物资源分布一般具有地带性(或矿产资源的分布受地质条件制约)。(2005年广东卷)2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资源分布不均匀,资源组合不协调,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生产成本增高。(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有的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压力。(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水资源利用率低,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 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专题】资源和灾害观(二) 湖南省南县六中 汤焕文2.灾害观高考原题回放例题2 (2006年全国卷)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分析)以上两小题考查我国的地形区的分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的地形图,属于识记内容,难度很低。(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风力较大、河流湖泊较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分析)本小题考查区域地表特征或者说是其自然地理特征。(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沙尘暴多发季节为冬春季节,冬春季节我国北方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风力较大、沙尘易扬起。(分析)本小题为成因分析类题目,注意按要求说明“自然原因”。(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一定周期性波动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12次。(分析)本题依据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分布图分析说明沙尘暴的形成条件、成因和时间变化规律。2006年春季北京沙尘天气频繁,结合时事热点为背景,考查主干知识气候中的气象灾害。沙尘暴的相关知识在教材上没有,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这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弄清楚荒漠化的形成条件、成因和时间变化规律之后,作个简单的知识迁移,本题就迎刃而解。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之一。第(5)小题是历史和地理的有机结合,只需要记住明王朝灭亡的时间,可以通过坐标图迅速作出正确结论,这里可能提出今后文科综合命题的又一方向,“少拼盘,多炒菜”可能会逐渐形成为综合题的特征表现。本题的难度不大,属于一般难度的题,但是要得高分不容易,需要学生全面把握沙尘暴的具体知识,平时学生在复习时要关注时事新闻里能够“地理化”的知识,从地理学的角度,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综合把握。例题3 (2007年广东卷)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D)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分析)本题的难度不大,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练习(2007年上海卷)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2007 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该群岛位于 印度洋板块与 太平洋 板块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的海滩旅游景点,以防 海啸 (灾害)侵袭。学生练习 (07江苏卷)图2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单位:米)”,图中虚线表示山脊线或溪流。读图回答12 题。1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述景观相符的是(C)A. a B. b C. c D. d2. d 图中甲处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AA滑坡 B地震 C泥石流 D火山(知识点分析) 主要的自然灾害 1.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50毫米)是形成洪涝的最主要原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锋面等,水汽充沛,气流强烈上升,持续时间长),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因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亚洲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我国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易发生洪涝的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防御措施: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2.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干旱多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导致输送的水汽少或持续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干旱发生的时空范围较广,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易发生,如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等。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3.台风:热带气旋(低气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近中心(中心为台风眼)风力超过12级(其中前进方向的右半圆风力较强,称为危险半圆),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北半球以夏秋季节(79月)最为集中,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台风)、印度洋(旋风)和东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飓风),一般向西及西北移动,低纬度大陆东岸受其影响最大。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灾害,有时也有利于解除我国伏旱地区的旱情。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其余的措施如建设沿海防护林(包括红树林)、建设高标准海塘等。4.寒潮:寒潮是指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这种冷空气南侵过程达到了一定标准时,才称为寒潮,否则称为冷空气(实质是冷锋的活动)。寒潮发生在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大,多影响中高纬度地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一般经蒙古、西伯利亚及中亚,分三路影响中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路途远近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潮影响较小。寒潮带来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冻雨及沙尘暴等,对农牧业、交通通信、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对寒潮尚无有效防御方法,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我国其余的低温冷冻害有:南方春季低温连阴雨(倒春寒),北方、西南山区的霜冻,东北夏季低温冷害,西部牧区积雪过厚形成白灾(不下雪则成黑灾)等。5.沙尘暴: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沙尘向东南输送,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准确预报。减缓沙尘暴灾害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加强国际合作等。6.地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多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称为构造地震,此外还有火山地震、水库地震等。活动断层尤其是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主要的地震带。地震活动有一定周期性,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并易引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疫等其他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报),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城市和交通建设避开危险的断层,加强社会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和教育工作等。震源、震中、震级、等震线(烈度)等概念。7.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的现象。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带来有毒气体、熔岩流、火山灰、泥石流等危害。火山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一致。我国活火山很少,主要在台湾、新疆及云南等地,著名的休眠火山有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等。8.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整体下滑,造成农田、建筑物、道路破坏及人员伤亡。地壳运动活跃以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山区,滑坡较易发生。防御措施:及早识别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等。9.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物覆盖较差,多暴雨的山区,泥石流多发。我国地势阶梯过渡处,特别是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形成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较大。防御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做好预报,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地表植被等。10.赤潮:赤潮是海洋中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大多发生在海面平静、天气晴朗、水温较高的封闭海域或有上升流的地方,以春夏为其盛发期。赤潮发生导致水体缺氧,本身具有毒素,会造成水质恶化,渔业减产。赤潮的发生,与局部水体富营养化有关,人类对海洋的污染,提高了赤潮的发生频率。因此,减少陆上污染物的入海排放量,减少人工养殖水域的饵料污染,是减少赤潮发生的主要办法。11.地方病:由于地质环境因素形成了某些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某些元素含量过高(如氟、砷)或过低(如碘、硒),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危害。主要的地方病:甲状腺肿、克山病、氟骨症等。12.瘟疫:致死性传染病大规模爆发式流行。瘟疫是自然灾害中最大的生命杀手,历史上天花、鼠疫、霍乱、伤寒、流感和疟疾等都曾经长期肆虐,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很多传染病已不再为害人类,但新的疾病仍不断出现,如艾滋病(世纪瘟疫)、SARS、禽流感等。一些瘟疫的流行是人类向大自然盲目进军的恶果,而城市化和全球化则又加速了瘟疫的传播。预防措施:建立现代化的公共卫生系统,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13.咸潮: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的比较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时间夏秋季节夏秋季节夏秋季节华北地区春旱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78月冬半年,春秋季危害大分布地区东南沿海我国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除青藏、滇南以外的广大地区成因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锋面、气压系统造成的集中降水过程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灾害特点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生命财产带来危害降水强度大,易产生洪涝灾害水位上涨,大面积、大量积水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粮食减产,饮水困难强降温、大风、雪灾、影响范围大。使农作物受冻害防御措施加强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加强预报,加强绿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绿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营造防护林,加强农用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旱作农业加强预报,做好防寒准备主要地质灾害的比较 成因基本知识 危害基本特点防御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建筑物发生破坏或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分布广泛,危害巨大,伤亡严重,突发性强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宜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火山喷发岩浆沿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火山构造:火山口、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类型: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火山灰和熔岩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引起气候异常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形成原因具有复杂性,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及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泥石流山区暴发的饱含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形成原因具有复杂性,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巩固练习(2007年山东卷)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图22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2)分析、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3)说明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答案:(1)区。依据: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 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2)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专题】资源和灾害观(三)湖南省南县六中 汤焕文五、小结六、地理热点试题预测山西省是我国能源资源大省,为进一步发展山西经济,使资源大省转化为经济大省,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据此完成12题。1.利用煤炭资源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不包括(D)A.发展电力工业 B.发展化学工业 C.降低煤炭运输成本 D.发展冶金工业2.我国山西煤炭资源具有良好的开采条件是因为(D)A.多数煤田为深厚煤层 B.水文地质条件复杂C.埋藏较深 D.埋藏浅,适合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命题方向:考查中国资源分布和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读下列材料后回答313题。(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巴厘岛20007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此发布了会议决议草案,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草案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要求所有国家的有效参与,并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对气候变化,各方要在国内和通过国际合作做出更多的努力。自2001年以来,美国一直拒签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京都议定书,但这次却表示愿意参加“巴厘岛路线图”的制订。(材料二)2007年11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踏上南极,考察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冰川融化的影响,潘基文成为第一位亲临南极的联合国秘书长。英国和智利刚刚引爆新一轮的南极“圈地”热潮。目前,南极正经受全球环境气候变化带来的“痛苦”,同时各国之间对南极主权的争夺进一步加剧了南极这一片冰雪之地的“痛苦”,极有可能让南极成为又一个“中东”,南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材料三)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据国内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命题方向 考查资源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联系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分析“温室效应”的原理。 结合实际问题,考查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考查我国森林分布情况和森林的作用。 【综合训练】 3下列各组气体,全不属于温室气体的一组是( )A. SO2 O2 B. CO2 O3C.H2O NO D. 含氯氟烃 CH4 4温室气体的增加会( ) A.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 B.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C.使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 D.减弱大气逆辐射 5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发生明显改变的热力作用过程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地面辐射 D.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A.气候的周期性变化 B.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C.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D.大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出现7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极地地区的部分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岛国和沿海平原地区面临被淹的威胁大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出现 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生物生命活动紊乱 世界各地经济均受到严重打击 A. B.C. D. 8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一个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框架正日益明了。下列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框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强工业化国家在减少排放量方面的带头作用 B.实行鼓励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采取行动,同时又不损及经济增长C.充分遵循共同没有区别责任的原则D.大幅增加对发展中国家调整适应提供的支助 92007年,乙醇燃料和全球变暖成巴西狂欢节表演主题。下列国家最适合生产乙醇燃料的是( ) A.伊拉克 B.埃及C.英国 D.美国 10下列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B.东北片区是全国森林资源分布最多的地方,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 C.西南片区位于横断山脉,海拔垂直高差大,森林种类多。 D.我国的三大林区主要是原始森林。 11中国森林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该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很高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B.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作为防治全球气候变化的首要措施。 C.我国可在防治全球气候变暖中起决定作用。 D.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巨大贡献。12.引发新一轮的南极“圈地”热潮的原因是什么?1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3.A 4.B 5.D 6.C 7.A 8.C 9.D 10.D 11.D 12.地球资源的日益缺乏和能源危机,而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资源,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南极地区冰层融化,开发南极自然资源的想法已经变为可能。13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保护森林,植树造林:要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4为我国南北方景观示意图。图14材料二:图15为2008年2月初我国降水量预报图。图15材料三: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提供的最新数据,2008年1月10日至2月初,已有湖北等9个省份降水量超过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过50年一遇,陕西超过70年一遇,而甘肃、青海则超过了百年一遇。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1月10日至2月初,已有江西、湖南等11个省份降雪日数超过20年一遇,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5省超过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则是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1)材料一中甲图反映的是 地区的景观,乙图反映的是 地区景观。(2)结合材料一信息,完成下表。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气温河流结冰情况降水耕地类型(3)根据材料二和三中的信息可知,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其原因是 。(4)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雨雪天气,对该区域的 作物和 作物的生长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命题方向 考查中国南方遭受雪灾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联系南北方景观示意图比较南北方的自然差异。 考查我国降水的分布和原因。答案:(1)北方南方(2)如下表:秦岭-淮河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气温0以上0以下河流结冰情况全年不结冰冬季结冰降水多少耕地类型水田旱地(3)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或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东南沿海受夏季风的影响,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远,受海洋影响较小。(4)油料糖料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南方暖湿气流活跃,冷暖两股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交汇而形成“锋面”,且势力均衡,为形成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有利而稳定的环流条件;副热带高压偏强,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给南方各省电力、通信、交通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危害,对南方冬季农作物冻害严重【专题】资源和灾害观(四) 湖南省南县六中 汤焕文热点分析中国南方遭受雪灾的原因2008年1月底到2月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属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重等特点。”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认为,拉尼娜事件和异常的大气环流是此次雪灾的“罪魁祸首”。一、拉尼娜对中国的影响 拉尼娜是同厄尔尼诺相反的气候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小小的0.5度,又远在南美洲,但却对我国造成了极大影响。1.南太平洋的气温偏低是怎样扩散到全球的。海洋表层的洋流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从东太平洋(即秘鲁)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即中国、日本),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从而加剧气流在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实际上削弱了西太平洋的副高,加强了信风和西风,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将拉尼娜的影响从秘鲁扩散到全球,特别是中国。2.西太平洋上升运动的加强对中国的影响。西太平洋的上升运动加强,导致了本来在冬半年就已经远离中国大陆进入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进一步远离大陆,对大陆冷气团的牵制抵抗作用进一步降低,很明显,没有了副高的阻拦,副高两侧的风带,一是北方强大的寒冷的西风带,二是南方印度洋上的信风带可以长驱直入大陆,横扫全亚洲,而中国恰恰就在这两个风带的控制之下。 3.风带加强对中国的影响 (1)西风带。西风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对北方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的,冷气团比较寒冷,冷空气强度比较强,因为北冰洋的蒸发作用小,空气极为干燥,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降雪,以前对我国造成影响最大、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股冷空气。今年主要受北方气团影响的东北降雪量就很少,跟过去持平。二是从西路过来的,这是我们很少关注的,但它借助西风带加强从冰岛大西洋沿途过来,经过欧洲地中海横扫整个亚欧大陆,由于来自较湿润的大西洋,这股冷空气带来了大量的降雪。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因为这股强冷湿空气,巴格达这种极度干旱的地方降了百年以来第一次雪,中亚地区,特别是阿富汗山区积雪超过两米。甘肃这种比较干旱的地方今年降雪量超过常年的两倍,为60年之最。多有趣,我们天上下的雪竟然来自大西洋的海水。 (2)信风带。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移,信风带在过去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但由于拉尼娜的加强,加上西风带受到青藏高原阻挡,分流至喜马拉雅山脉南翼逐渐加热加湿的气团,使得中国南部受到了来自印度洋大量的暖湿气流,造成云贵高原的气温甚至比常年的还要高。 (3)共同影响。由于太平洋上的副高减弱,因而南北两股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中国内陆,信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控制南方,像深圳这段时间湿度都高达90%。过去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就单一的控制全国,全国都是寒冷干燥,但今年拉尼娜引导着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同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暴雪。降雪同降雨的原理一样,现在温度一上升就下大雨,甚至暴雨。从影响范围看,灾害程度从东向西递减,沿海省份影响较小,可见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而非太平洋,信风(或西南季风)影响巨大。 二、局部分析 1. 长江中下游、安徽、湖北。这一地域处于北纬30度附近,正好是西风带同信风带交汇的地方,南北气流交汇,势必造成大量降雪。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当地水面蒸发的大量水汽也是降雪的来源之一。 (1)湖南。由于南岭的阻挡,将剩余的冷空气都集中在了湖南郴州、衡阳一带,也就是南岭山脚下,从而将冷空气最后的力量全部发泄在湖南。 (2)广西、贵州。云贵高原过去一直就是同时受到南北两股气团的共同影响,只是今年的强度特别大,过于湿润,又过于寒冷,造成严重的凝冻,冻雨。 (3)北方。过去印象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依然没变,东北主要受到北方的干燥冷气团,所以降雪量没有太大变化,从卫星云图上看这几天基本没怎么下雪。倒是西北地区由于强大的西风带来了大量的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降雪较常年偏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