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地 壳 运 动,岩 浆 活 动,风 化 作 用,搬 运 作 用,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核 心 知 识 再 现,1.地质作用,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搬运,【温馨提示】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岩浆岩,背斜,向斜谷,块状,凹陷地带,【温馨提示】“背斜山、向斜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谷、向斜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3)变质作用,变质,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开采煤、铁等矿产时往往选择向斜? 提示油气一般保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而向斜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如下图所示:,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下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主题1 地质构造分析及应用,高 分 素 养 提 升,解析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甲处岩层明显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答案B,1.主要地质构造的分析 (1)背斜与向斜的比较,(2)断层的判断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指点迷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1.(2016北京文综,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由图可知,平顶海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岩构成,A、B项错误;由图中阶段到阶段变化可知,平顶海山的相对高度变小,顶部面积变大,是风浪侵蚀造成的,是外力作用塑造,C项错误;由图中阶段到阶段变化可知,岩石圈下降导致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 答案D,考向二地质构造地貌的判断 2.(2015福建文综,9)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解析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 答案A,考向三断块山地形的形成 3.(2012四川文综,1)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壳运动产生的,与内力作用有关,C、D项错误;结合图片可知该山为块状山地,岩层并未产生弯曲变形,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 答案A,(2015浙江文综,5)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主题2 地质构造剖面图判读技巧,(常考的 类图像之十一),高 分 素 养 提 升,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审题指导】 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材料:“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说明具有层理构造,此地为_岩,另一方面也知道各岩层的新老。,沉积,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向斜,山岭,背斜,谷地,尝试自解_,答案C,1.地质剖面图中地质构造的判断思路 (1)看是否弯曲褶皱(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2)看是否有断层线且岩层错位断层(地垒或地堑)地质构造。,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其他岩层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4)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 (5)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变动过程的方法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若地层出现弯曲,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形成褶皱。,(3)若地层出现缺失,原因可能:一是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发生地壳隆起现象,使当地的地势抬高,停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侵蚀完毕。 (4)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弯曲变形,地层遭受外力侵蚀,之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考向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1.(2016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2)题。,真 题 考 向 探 究,(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 (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1)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C项符合题意。第(2)题,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只有乙处沉积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B项符合题意。甲处是粘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 答案(1)C(2)B,2.(2014山东文综,12)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为观测点编号。下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下题。 上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A. B. C. D.,解析根据关键信息“向斜东翼”,将向斜地貌补充完整(如下图),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上面后来覆盖上的岩层最新。故选B。 答案B,高 分 素 养 提 升,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坚硬岩石是地球固体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 A.喜马拉雅山区 B.日本太平洋岩区 C.新西兰南北岛屿 D.冰岛火山带,主题3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解析题干“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只有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而印度洋板块不是纯粹的大洋板块,只有太平洋板块是纯大洋板块,而日本,新西兰都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故排除B、C,选A。而冰岛位于板块张裂带不符合。 答案A,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图:,3.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考向一山脉成因分析 1.(2015江苏地理,节选)右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真 题 考 向 探 究,解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和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可知,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是两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与板块作用边界一致,故C项正确。 答案C,考向二板块分布的判断及应用 2.(2014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据图判断K岛屿位于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之间,故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C,3.(2014海南地理,节选)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解析P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答案A,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化作用,核 心 知 识 再 现,【易错提示】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2.侵蚀作用与地貌,风蚀蘑菇,沟壑纵横,喀斯特,冰蚀,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4.沉积作用与地貌,冰碛,冲积扇,冲积平原,沙丘,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题。,高 分 素 养 提 升,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解析该地全年以偏北风特别是东北风为主,而沙山位于临湖西南一侧,且由松散沙粒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作用,其沙源来自于枯水期露出的湖滩。沙山上的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冬季风势力强且经过湖面时摩擦力较小,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 答案C,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2.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分析思路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之一,其考查内容常涉及流水、风力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该类试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判断流水和风力作用的分布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2)流水和风力作用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 河流的流速越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越强,搬运作用也就越强;风速越大,风蚀作用越强,风的搬运能力也就越强。 根据速度变化解释地理现象。 .一般来讲,流水从上游到下游流速越来越小,因此从上游到下游河床由“V”型谷变为较宽的河槽,沉积物也由大颗粒的砾石到砂砾再到泥沙。因为上游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如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下游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如山麓出口处形成冲积扇,中游形成冲积平原,下游形成河口三角洲。,.风速的变化也导致了风力对地表的风蚀程度的差异,同时搬运的物质也随着风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尘土可以飘到远方。风的源地附近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离风源较远地区,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如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别方法。 A.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B.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河流流经弯道时,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C.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据此可反推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考向一外力作用与地貌 1.(2016新课标全国,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真 题 考 向 探 究,(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答案(1)C(2)B(3)D,2.(2016天津文综,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第(1)题,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变化特点及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2)题,由题干“贝壳堤是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结合图中贝壳堤的不同年代的位置分布,说明该地海平面存在间歇性下降特点。 答案(1)C(2)A,主观题常考的15 题型之四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题 型 解 读,1.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类型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2.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成因的答题思路 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典 题 示 例,2014新课标,36(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解题流程】 1.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1)材料中“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青藏铁路”说明该地为青藏高原地区。 (2)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就地起沙”说明沙源不是大风从外地刮来的,而是本地产生。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近)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2.从设问材料中获取信息 设问中“冬春季”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间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答 题 模 板,实 践 应 用,2016新课标全国,36(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解析河水的腐殖质和泥沙含量均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根据图内经纬度和亚马孙河等信息可知,该区位于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受气候特征的影响,茂密的热带雨林形成巨大的生物量,为腐殖质的发育提供了原料和温度、水分条件。根据“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知,地形和沼泽对于水流速度的影响,进而作用于腐殖质、泥沙含量。 答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中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考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核 心 知 识 再 现,1.主要的岩石类型:A为_型岩浆岩,B为_岩浆岩,C为_岩,D为_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代表_,代表_,代表_,代表_。 3.影响 (1)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_ ,差异。 (2)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侵入,喷出型,沉积,变质,冷却凝固,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高低不平,加大,减小,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 提示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提示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地球上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读图回答(1)(2)题。,高 分 素 养 提 升,(1)有关图中字母所示内容,正确的 是() A.a是外力作用 B.b是冷却凝固 C.c是变质作用 D.d是高温熔化 (2)关于图中数字代表内容,正确的是() A.是沉积岩,板岩属于数字代表的岩石 B.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代表的岩石 C.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代表的岩石 D.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代表的岩石,解析第(1)题,a是岩浆冷却凝固,b是高温熔化,c是变质作用,d是外力作用。第(2)题,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代表,喷出岩以玄武岩为代表;三大类岩石受外力作用都可变成沉积岩;板岩是变质岩。 答案(1)C(2)B,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常考的 类图像之十二)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地壳物质循环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常见类型如下:,图甲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图乙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判读技巧】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岩浆:三进一出。 岩浆岩:一进三出。 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2.判断箭头含义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考向一地壳物质循环 1.(2016江苏地理,21)右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选) 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指化学沉积作用 B.指搬运作用 C.指成岩作用 D.指火山喷发作用,真 题 考 向 探 究,解析结合图示可知,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 答案AD,2.(2015天津文综,3)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解析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使该矿物存在于岩浆岩中。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该矿物到达河滩泥沙中,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3上海地理,56)图示的岩石循 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 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 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 B. C. D. 答案(1)C(2)C,考向二地壳运动先后顺序的判断 4.(2012山东文综,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地壳物质循环等。读图可知,甲向上拱起为背斜,其顶部缺失说明该地先是受到外力侵蚀,甲上覆岩层为沉积岩,说明该地在受到侵蚀之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然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故D项正确。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