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内在动力

上传人:mar****e6 文档编号:16247748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的内在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研的内在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研的内在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研的内在动力论问题意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摘要:科研活动的产生源于内在和外在的动力。作为科研的内在动力,问题意识即是研究者 对待科学研究中所出现问题的积极层面的心理状态的统称。它对科研的作用首先体现在科研 过程必须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逻辑顺序的。而问题意识主 要作用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阶段,又以勤思、善学、怀疑、总结、坚持、 执着与创新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科研工作者对待科研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是以内修意识为 主,外练能力为辅。关键词:问题意识;科研;科研过程;内在动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八 、前言科研即科学研究,但为什么要搞科研呢?似乎不同的人有着差异较大的理解。如此,对如何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这一命题也便没有了统一的认识。人的行为总是在某些动力的支配下发生的,而动力则可能是多方面的。对科 研而言,它们在宏观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外在的动力,如经济利益、职称晋升、 学术荣誉等;二是内在的动力,我们不妨把它称作“问题意识”。从根本上看, 科研行为是在问题意识的促使下发生的。甚至可以说,没有问题意识的引导,也 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行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科学研究的过程固然受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讲,主要是受研究者自 身的素质及工作实践和心理矛盾运动所支配。社会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有内化为研 究者自然因素的提高才能得以实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研究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表现,是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一、科研和科研过程按照被普遍接受的理解:科研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 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 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 知。而也有哲人回答过:科学研究就是探寻真理的活动,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发 现真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件事。由此,我们可以把科研过程概括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这四个环节。其中,发现问题既是探索、认识未知,这样的结果是得出一些研究者个人无 法用已有科学理论来解释的疑点。提出问题就是将诸多疑问归纳得出一个或一组 适合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讨的命题。所谓分析问题便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 这些命题。解决问题既是给予命题合理的理论解释,有时需要创造出新的理论来, 即完成创新。二、问题与问题意识什么叫“问题”?毛泽东同志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 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通俗的理解,问题就是疑点。它是研究者面对未知事物 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弄清时产生的。有关专家将问题按照内容分为三 种:低级、中级、高级。低级问题由他人给出,解决方法为已知,只需记忆,然 后对号入座即可。中级问题也是由他人给出,但解决方法未知,需推理。高级问 题是由研究者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他们不仅需要记忆和推理,还须运用创造性 思维。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解释: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 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 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人们对未知客观事物做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是思想层面的东西,其 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探究,是思维的动力之所在。问题意识不仅体现 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综上可知,问题意识即是研究者对待科学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的积极层面的 心理状态的统称。三、问题意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以上的阐述,科研过程可概括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可见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问题的处理为核心的,科学研究也是一个 以问题开始,按问题开展,用新的问题结束的这样一个过程,问题贯穿了其始终。 因此,与其说我们是从对科研的理解中发现了科研过程的这种必然形态,倒不如 说是科研过程本身就与问题息息相关。问题意识的作用也成为科研全过程所必须 关注的。(一)发现问题勤思、善学、怀疑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 的思维、被动的思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没有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问题意识在此时尤其指研究者自身对待潜在问题的素养。这也是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科研过程中体现得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他有具体表现为:勤思善学和怀疑精 神。勤思善学指的是常思、多想,博览群书而不求甚解,择善而从恶而避,说的 是一个摸索积累的过程,以求得量上的增进,质上的突变。一个有问题意识的研 究者会不断地吸取海量知识,并以其独有的对潜在问题的敏锐度,通过想象、联 想、发散、类比等手段从中不断发现新问题、错误以及研究空白点。哪怕有时只 是一瞬间的模糊的灵感,但却能够带来可能将来撬动整个科学界的新问题,当一 个新问题连着另一个新问题,一串小问题串出一大簇有其规律性、结构性的新问 题时,研究者往往会充满热切的期望,这是一种对问题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正 和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那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怀疑是一种在科研过程中难能可贵的品质。“学者先要有疑”。怀疑精神与勤 思善学是相辅相成的,后者是发现者,前者是开拓者。后者打好了基础,有了相 关的知识理论背景,也有了对潜在问题的觉察。但若此时没有质问潜在问题的勇 气,那么他们对研究者来说怕也是过往云烟而已。苹果落地谁都会看到,也相信 有很多人曾想过“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但这也最多仅是停留在了一个勤思的地 步。敢于怀疑,能够非拾人牙慧地反复发问、深入研究以致不得其果不解其烦的 人,料想,这世上唯有牛顿一人耳。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 往比美国的学生好的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何以造成这 样大的差距?杨振宁认为主要是中国学生不及美国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提出问 题,善于提出问题。确实,只有能问、敢问、会问,才有做真学问的可能。中国 学生在善学上做得很优秀,但在勤思和怀疑方面却远不及西人。这一点要有为引 起重视,勤思、善学、怀疑,一个都不能少,此三者也成为了问题意识的精髓。(二)提出问题总结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两个概念其实是有重合的地方。如果说前者偏重于收 集问题,那么后者便侧于总结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要给出一个适合研究的焦 点、着力点,而非泛泛而谈。而此时的所谓问题意识,就是要从之前杂乱无章的思想中提取出具有科学 性、代表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易传播性的问题或问题组。让其适合学科研究 的套路和模式,成为科学的真正开始。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 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 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确 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波普尔认为,科学应当是 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的问题,所以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 而不是从经验开始。(三)分析问题坚持单就分析而言,在提出问题阶段其实也存在,但这里的分析问题尤指提出问 题之后的分析。其实就是一个做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发现问题阶段的大量研 究或许是漫无目的的),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过程。问题意识在此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坚持。这实际上是个试错的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多次甚至无数次的失败,从而使得 问题中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化。爱迪生发明电灯用了一千五百多种不同的材料来 做灯丝的实验,最终在炭丝中找到灵感。与其说这是灵感所致,不如说是爱迪生 在试遍了所有其他能作为灯丝的材料之后剩下了炭丝。因此他本人也戏说到:我的发明仅是找到了 1500多种不能够做灯丝的材料而已。”研究者常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进入“如痴如醉”的境界,对此,王国维 用称之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中的第二境:“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描述。(四)解决问题执着与创新 解决问题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并执行。 似乎此刻又要重新回到当初发现问题时候的那种混沌模糊的研究状态,可能 的方案或许很多,但没有人知道哪一条路能够最终到达终点。再次陷入瓶颈是大 多数科研工作者真切的感受。问题意识在此时的作用除了继续表现在的勤思、善学、怀疑外,更多的还体 现在执着和创新身上。分析问题使用的方法多为常规方法,对于发现的新问题或许有用,但更多的 可能是束手无策。此时就必须打破常规,突破陈旧的观念,拜托思维定势的束缚, 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以求得最终的突破。而新观念、新思想、 新方法提出时初始只是思想的闪光,或者是模糊不清的,或者是带有错误成分的, 必须经过不断的整理、修改和完善的逻辑加工过程方能完成。新方案的产生往往是短暂的,甚至只是一瞬间,而逻辑加工的过程却需要很 长时间,只有经过逻辑加工,对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才能豁然开朗,才能成为可 以检验、评价的方案。经历千辛万苦,突然发现成功就在眼前,问题的正解赫然 眼前,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做学 问的第三境也。结语综上所述,问题意识作为科研活动的内因,他在科研过程中作用的体现是与 外界环境相较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并且这种作用具有根本性、重要性、不可替代 性,是科研之所以被称之为科研的决定因数之一。科研工作者对待科研的正确态 度应当是是以内修意识为主,外练能力为辅。参考文献:1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9110,120,128129,143147.2叶海梅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0.4周立伟博学笃志追求卓越一献给研究生的12条忠告与建议J 学位与研究 生教育, 2006,(3).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0,(3). 蒋鹏初.追踪问题意识J.企业文明,2006.俞吾金.问题意识创新的内在动力OL.浙江在线,2007.8 彭玉平.人间词话M.上海:中华书局,2010.9 郭重庆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0 伍一军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7).11 百度百度百科词条之“科研” “问题意识” OL百度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