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10章聚落与城市化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6244235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第10章聚落与城市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第10章聚落与城市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文地理学第10章聚落与城市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 聚落与城市化,1.聚落起源与发展 2.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3.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4.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1.聚落起源与发展,引言:人类社会活动最经常最直接的依托空间就是其生活居住的场所,即居住地。而居住地(从形式到内容)也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地关系的众多表现和侧面,是人文地理学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一、聚落的起源和发展,1.聚落的概念 概念 聚落就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经常又被称为居民点。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集聚定居的空间表现。 特征 聚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活动中心,它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居住空间的实体即各种形式的房屋建筑物的集合体;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各类生活设施如道路、公共设施、园林绿化、广场、邻里交流空间等;不断发展扩大、功能越来越复杂的生产设施如仓库、作坊、商店、工厂等。可见,聚落是以房屋为核心的人类文化创造物的聚合体,在现代社会也叫做人居环境、人类住居条件,成为被社会广泛重视的课题,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1.聚落的概念,类型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从功能、形态和本质差异来看,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基本类型。对这两种聚落实体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就形成了城市地理和乡村地理的不同学科分支。 起源 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起源与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与社会分工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聚落的出现;没有社会分工的发展深化,就不会有聚落的分化和发展,就不会有城市的出现、成长、壮大。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简单表述为: 农业定居聚落, 工商业城市。,2.西方城市的发展,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希腊和罗马时期。希腊文明就是城邦文明,其国家就是以城市为中心来进行组织,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紧密结合成为一体化的政治区域。罗马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希腊的城邦制度,并把这种体制随着帝国的扩张而推进到广大的欧洲,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心型城市。西方城市的显著特征是城市内部具有较大的公共空间,城市一般都以广场为中心来组织、构建。 产业革命之后,西方的城市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飞跃阶段,出现了所谓城市化现象。其具体表现是: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数量急速增多、城市功能和结构不断复杂化,使得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迅猛上升,同时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十分急剧和复杂的变化,人类文化景观随之日新月异。,雅典的城市景观,维也纳城市景观,3.中国城市的发展,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聚落起源相当早,城市的出现也非常早,而且在历史上还是世界主要城市发展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城市发展表现出与西方显著不同的特点。,古代城市的发展(一),根据历史发展过程,可以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为几个各具特色的阶段 先秦时期: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的城市以“城”为特色,突出了政治和军事职能,重要的城市有咸阳(秦)、邯郸(赵)、大梁(魏,现河南省开封市)、郢都(楚,即江陵,现湖北省荆州市)、临淄(齐)等。 从秦到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更加突出中心性,城市功能迅速发展,内部结构逐渐分化。从秦朝到南宋的漫长岁月,全国的政治中心(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并且成为当时世界级大都市,如秦朝的咸阳,汉、唐的长安,北宋的汴梁(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等。在政治、军事职能继续增强的同时,工商业和物资集散中心的功能也不断发展和强化,城市人口规模也更大。,古代城市的发展(二),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不仅首都(主要是北京,南京只作过很短时间的首都)的地位得到加强,形成“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相当多的专业化城市,如“瓷都”景德镇,丝绸城南京、苏州,棉纺城市松江(淞江,今上海)、福州,制糖中心东莞。当时全国闻名的四大名镇是:景德镇、佛山镇、夏口镇(今汉口)、朱仙镇(在开封以西20公里)。城市分布的基本特点是沿运河、沿长江、沿海分布,反映了交通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代时期:由于“闭关锁国”被打破,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口岸的开放促进了沿海城市的成长发展(汕头、上海、湛江、青岛、天津等);铁路的兴起促使运河作用下降,相应的城市地位发生转变,如郑州取代开封,徐州取代淮阴,镇江超越扬州等;工矿业的发展使我国从北到南涌现出一大批新城市,如沈阳、鞍山、唐山、萍乡等。这样,我国城市的分布格局就发生了向东南沿海地区“集中”的变化。,北京紫禁城,新中国的城市发展,解放后我国城市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表现出与以往显著不同的特征:发展速度加快,人为作用明显,波动性较强,形成4个明显的阶段 A.初期自然平稳发展, B.前期人为控制与停滞, C.后期恢复和扩张, D.现期迅猛加速发展。 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 城市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长期实行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靠自然增长实现; 城市化的速度受人为政策因素的作用非常明显; 内地和边疆地区城市迅速增加,既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改善了全国城市和生产力分布格局; 沿海地区的城市化随改革开放表现出新发展态势,中心城市和新兴城市活力大增,成为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新龙头。,4.村落的发展,乡村聚落一般又称村落,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居住空间。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村落的发展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化,其差异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和地理内容。如房屋的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改进、建筑风格的形成发展,以及聚落的规模、分布密度、空间形态、外貌景观,特别是职能差异和发展分化,都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二、城镇标准,城市和乡村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聚落类型,形态上、职能上、外观上都不难把握,但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一些具体的操作指标来区分它们,这就是所谓的城镇标准问题。,1.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量作为城镇的标准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这些标准既反映了各国各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和数量差异,也是各国各地行政当局的一种政策选择,是人为因素作用大于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2.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悠久,但作为一种行政建制,市和镇的正式设置是民国时期才开始,最早的是广州市的设置(1921年2月15日依据广州市暂行条例成立广州市政厅,孙科首任市长)。 在行政建制上,我国的市和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设置标准也有重大区别。,城市的设置标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主要有两条: 聚居人口达到10万以上的城镇;(人口) 确实有需要的未达到10万人口的省级政治中心、重要的工矿基地或物资集散中心、边陲重镇等。(政策) 我国的市还有不同的级别,其地位差异非常大。具体的设市标准请参阅“国发199338号”文件。,镇的设置标准,镇的设置标准相对来说变化更多,现行的标准是1984年制订的,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正在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与时俱进”。目前,总的指导思想是,适当扩大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和人口数量,减少镇的数量,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城市型经济活动的发展和活跃,提高城市化水平,全面实现小康。,2.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引言:城市的基本特点 聚集性:要素、设施和人类活动的高度聚集 多能性:城市对周围空间的作用表现为多样化 高效性:城市系统的运行效率非常高效 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机制 当代城市的特征,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二、城市化的进程,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城心地区城市化 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 工业的扩展 住宅的扩散 3.郊区的城市化 土地利用集约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 城市网络化 4.逆城市化阶段,三、城市化的机制,1.农业生产里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决定性力量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1.当代世界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巨型城市群 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明显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有计划发展 乡村城市化开始出现 城市群出现 省际差异明显,3.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人文地理事物的区位是人类选择的结果,城市区位也是人类选择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区位的选择主要与防卫和交通条件有关。,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人文地理事物的区位是人类选择的结果,城市区位也是人类选择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区位的选择主要与防卫和交通条件有关。,1.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城市区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防卫角度来选择城市区位虽然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历史上“防卫”对城市(包括其他类型聚落)的区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表现主要有如下几点: 利用河流甚至人工开挖河道进行防卫 利用海洋的天然屏障作用,选择岛屿、半岛和内港的有利区位 利用地形地貌的有利条件,选择易守难攻的区位,2.城市与交通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交通和运输对人类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因此城市的区位选择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从渡口、河口、通航河道、运河到现代港口,水运条件对城市的区位作用非常重要 从古代的马道、驿道到现代的铁路,陆路交通条件对城市区位作用同样重要 海洋交通条件的作用使现代超大规模的城市多数出现在临海地区 总之,门户和枢纽位置是现代城市发展主导区位。,二、城市与自然环境,1.地质环境对城市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城市必须具备较好的(地震、火山)防灾、避灾条件和应对措施 2.地形条件对城市的作用表现为平原和相对较高的地势有利城市建设,崎岖的山地和低洼地不利城市发展,地形条件还会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 3.气候对城市的发展作用随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而减弱,只有极端条件才可能限制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 4.水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具有天然的亲水性,水源条件的好坏影响城市规模的大小 5.生物环境为城市的生态系统优化提供了背景条件,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内部的不同地段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如有的商店特别多,有的机关特别集中,有的居住的人口特别多着就是所谓的城市地域的功能分化,所形成的功能差异就是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它们是向心作用和辐射作用经过漫长演化的结果。,1.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集聚力(向心作用) 向心作用由集聚力形成,即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城市的某些地段对某项或某些功能特别有利,逐渐形成凝聚力、吸引力。当这种作用不断地强化,最终就表现为一系列相关的要素、设施、功能和活动在地段上更加集中。这样的过程逐渐演化,就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地域分化和结构发展。 离散力(辐射作用) 只有向心作用还不能最终形成完整的城市地域结构,因为当某些要素、设施、功能和活动在集中过程中必然也会发挥重要的对外作用,而要素、设施、功能和活动高度集中必然又会影响其效率发挥。因此,要素、设施、功能和活动必然会随着其对外作用而逐渐向外辐散,就好像受到离散力的作用一样,使得原来集中的要素、设施、功能和活动又形成空间转移或扩张,其对应的功能区域也同样地转移或扩张。这样,城市的地域分化就逐渐形成、不断发展。 (3)摩擦力 阻碍集聚和扩散作用的力量就是摩擦力,如 (4)结论:三力合力是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动力,2.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关于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理论,比较成熟的有3个模型,即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同心圆模型,1929年伯吉斯(E. W. Burgess)根据对芝加哥的研究,提出了同心圆模型理论,认为城市一般由内到外存在5个同心圆的带状功能分区,即最内的中心商务区(CBD)、第二个是过渡带、第三个是工人家庭带、第四个是中产阶级住宅带、最外圈是通勤带。,扇形模型,1939年,霍伊特(H. Hoyt)根据对美国36个城市住房租金的分析,提出了扇形理论。认为,由于交通因素的作用,城市的地域结构会在同心圆的基础上发生变形,在交通条件特别优良的方向(即沿交通线),内层区域会向外扩张,形成扇形变化。,多核心模型,1945年哈里斯(C. D. Harris)和乌尔曼(E. L. Ullman)提出多核心模型。认为,随着城市扩大,逐渐形成郊区市区化现象,这些已经市区化的郊区都有自己的中心,不仅在空间上独立,功能上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4.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二、城市景观与感知,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城市体系的概念 城市体系是聚落体系发育的高级形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形成统一的整体系统,有人将其称为城市系统,也有人称为城市体系。其本质是人类社会分工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是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化的表现。最早对城市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他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实际上就是“城市区位论”。,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1)等级规模法则 城市规模与城市数量的关系很早就被地理学家所关注,1949年济夫(G.K.Zipf)提出一个统一公式:Pr=P1/rq这里,Pr为r级城市的人口数,r为人口规模的等级,q为参数(与地域有关),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 一般认为,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等级规模法则表现越明显。 (2)首位城市法则城市的首位度定义为一个特定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之比,即:k=P1/P2 这里,P1是对象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P2是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k是城市首位度。 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越低,城市首位度越高。,3.农村聚落体系,农村聚落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事实上,农村聚落体系是整个聚落体系的基层部分,而城市体系是整个聚落体系的上层部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现实空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二者的关系,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应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对待之。,二、城市景观与感知,城市景观是我们最直接接触的景观环境,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城市感知是我们对城市景观最直接的感受,是城市景观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城市景观和城市感知在理论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具有突出的意义,应高度重视。,1.城市景观,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复杂多样,令人最容易认识和感受的是:城市格局、天际线、建筑物高度及其变化、著名建筑,以及建筑特点、建筑风格、道路与街道外观,还有城市的历史文脉等。,多沦多的市政厅,纽约城市景观,芝加哥的天际线,2.城市感知,城市感知是环境感知的重要组成,虽然具有突出的个性化差异,但城市格局、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交通线、特殊的文化氛围等,会产生趋同的感知,形成统一的城市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