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那片清凉之地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6106615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那片清凉之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回归那片清凉之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回归那片清凉之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回归那片清凉之地中江县清凉中学办学纪实本报记者夏应霞文/图写在前面清凉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心校下辖的分校,远离乡镇,完全处于乡间田野。学校在校生人数近500人,距离县城100多公里,处于中江县与大英县接壤之地。在农业大县中江,它和其余120所初级中学一样,普普通通,生源大多是农民子弟、留守学生。它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硬件设施,甚至连基本教学设施设备都很简陋。学校大部分教师第一学历是中师,没有高学历,但教师队伍和谐向上的人文气氛让人羡慕,他们幸福而快乐,在没有很多物质刺激的环境中,享受着作为农村教师的辛苦而美好的生活。清凉学校的脱颖而出源于其教学业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它因教学质量优异受到了全县教育系统乃至县委、县政府的关注,被誉为“清凉现象”而在全县推广。当记者走进这所学校后发现,这所农村中学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呈现出了丰富的内涵,它的存在和成功让人不得不思索以下的问题:在略显浮华的环境中,学校应该怎样回归本位?教师应该怎样回归本位?教育应该怎样回归本位?记者试图从这所不可复制的学校里,从校园文化、校长和教师的追寻中,找寻一种可复制的东西,为教师、学校、教育回归本位探寻一条“清凉”之路。车停路边,同行的教育局办公室同志说,我们到了。看看周围,只有田野、山坡和崎岖的山路,学校在哪里呢?顺着山路,爬上山坡,穿过几片即将成熟的油菜地,路过几个典型的农家小院。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几分钟后,校门出现在眼前,没有“清凉中学”四个字,只有一副苍劲有力的草书对联“烟白重山润天青满地阴”,横批是“人诵鸟咏”,对联为校长张玉林的创意,仅仅十来个字刻画出学校外部自然环境和内部人文环境。旁边的墙上有两行楷书:“苦不苦想想爷爷奶奶背朝青天面朝土,累不累想想爸爸妈妈走南闯北多受罪”,这样的校门,记者从未见过。走进校园,墙壁四处写着名人名言、诗词警句,如“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生退后一步自然宽”,“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这些文字不是印刷的标语,而是学校有此特长的教师书写,皆为不可复制书法作品。教学楼上写着大字“养元之地展翅的高台”,连“门卫室”、“教师办公室”都是形韵皆备的手书。教学楼普通、操场普通、桌椅板凳普通,但整个校园因这些文字有着别样的情趣、浓浓的文化意味。田园、绿树、红花、阳光、诗词、书声、鸟语、操场上运动的孩子们、教室里学习着的孩子们,同行的人说,真是一所优美和谐的学校。诗词校长校长张玉林不善言辞,他好诗词、爱古典文化。连他的工作总结中都充斥个人的特点。张玉林引用了明朝洪应明的话来说明学校以及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是未生一日。”用他通俗语言解释是:“吃了这碗饭,必须好好干。”张玉林说,清凉中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学校也有过教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流行的时期,那时候学校的会开不下去,工作安排不下去。经过几任校长的努力,学校渐渐让教师明确了这样的办学理念:“你以为你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你就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这句大白话让教师找到了方向。主流思想和制度建设跟上后,清凉中学的教育质量稳步上升。“那几年特别辛苦,”张玉林1999年当了校长后,想办法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工作,“学校一定要绿化,一定要像个育人的环境。”资金困难向教职工借,张玉林和老师们自己买材料,轮流监工,工地上总是有一边批改作业一边监督工程的教师。“孩子们苦啊,有的上学早上四点就出发,冬天、下雨天,泥泞没及膝盖,看了让人真不舒服。”绿化、硬化、美化校园和投入54万修了综合楼后,学生食堂、浴室、厕所、消防池一所寄宿制的农村初中逐渐建设起来。“对于我们这样运转成本较低的学校来说,新机制后的生均公用经费够用了。”对于现在校园环境,经历过建设之苦的张玉林非常满足。“正气”两个巨大的字贴在办公桌上方,张玉林依然用古文来解释用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学楼旁的消防池此时落满槐树的花瓣,旁边墙上一幅隶书“泉清池浅,莲静鱼闲”。但张玉林最得意的对联不是这副,而是教师办公室旁的“雨中莫出追惊浪,林下何妨化卧龙”。“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写照,激励我不要随波逐流,林中卧龙也有冲天的时候!”在古诗词中,张玉林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其实,学校这种古典文化氛围并不是刻意为之,张玉林只要看到学校墙壁有空余的地方,就和学校的“书法家”向永全商量写上一些书法作品,天长日久,一所学校内在之气逐渐形成。“好学校是文化熏出来了,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自动成长,古典诗词的浸润或多或少对教师、学生都有些影响。对我来说就是心境的关照。”张玉林说,学校的很多教师都有练字、早起读书的习惯。张玉林1985年参加的工作,2005年才评上中学一级教师,“教导主任张高翔参加工作14年了,还是中学二级教师呢。”张玉林笑着说:“在利益面前,我们总是让战斗在第一线业绩突出的教师先上,领导的期末考核奖总是在全校第四名以后。”在张玉林简陋的寝室里,可以找到淡泊名利的部分原因,中国画和对联、笔墨纸砚、两架图书,窗外是绿油油的农田,可以想象这位热爱古典文化的校长闲时读书、写字、思考的生活。至真教师见到30岁的张瑜时,她正在门口洗菜,笑呵呵地把我们领进门,“这里清净,适合修身养性,在这里真的很幸福。”两间房屋简陋而干净,洗衣机、水池、煤气罐都放在一起,但不显凌乱,女主人是勤快之人。1997年,中师毕业的张瑜回到初中的母校教书,一直担任英语教学工作。2001年9月8日,早已进入预产期的她在讲台上实在支撑不住了,被学生扶下,住进中江县第二人民医院。9月10日就生下了孩子。9月17日,张瑜在秋雨中经过20多里泥泞山路的折腾,坐“滑竿”回到清凉中学。回家的当天,她的寝室外面就站满了拿着英语书朗读的学生。“我一是担心孩子们不能习惯别的老师的代课;二是心痛因休产假给原本有三个班教学任务的同事向梅又增加了两个班的工作量,向梅要教四个班的英语课和一个班的历史课。”张瑜对英语科代表要求,每天课后,两个班的学生分组到她寝室里逐一过关,学校领导、亲属坚决劝阻,说一不二的张瑜说:“我不能因自己生了孩子而耽误了别人的孩子。”学生上课时,她就坐在床上批改作业,下课时,学生就到寝室里来接受辅导。10月5日,产后仅26天的张瑜就回到了讲台,面对学校领导近乎咆哮的劝阻,出身农家的张瑜说:“我无论如何不会让我的学生去读高价高中,农村孩子家里穷!”农村教师工资微薄,张瑜上有老下有小,但她对学生的慷慨是义无反顾的。2001级的李勇因家中天灾人祸面临辍学时,在月薪只有370元左右的情况下,张瑜为其支付学杂费560多元;2005级的向力,两岁时母亲离世,父亲外出打工音信全无,与哥哥做饭时不慎将房屋烧了个精光,向力初中三年除去上级的各种补助,其学杂费不足部分张瑜全包下了,累计不下1500元,还不包括买衣服、文具的费用。时至今日,张瑜还照顾家住三村、父母皆在外打工的龙彦,每逢双休日就吃住在她家,连回娘家、赶集也带着龙彦。张瑜说:“农村娃娃也需要好老师教。”这是激励她留下来并不断提高教学业绩的动力。在学校没有英语专业教师补充的情况下,当上英语教研组长的张瑜做好了传帮带,带出了一些更年轻的英语教师。2007年9月,数学专业毕业的刘艳分到清凉中学,被安排担任英语教师,毫无教学经验的她不知所措,张瑜就耐心地向刘艳传授自己备课、批改作业、评讲作业、过关考试、课外辅导等方面的方法和经验;总是让刘艳听了她的课再去上同样内容的课,而刘艳上课她也总要抽出时间去听,下来后交换意见;在外看到好的教辅资料,张瑜不会忘记给刘艳买一本,像姐姐待妹妹一样教刘艳认真工作、乐观生活。两个多月下来,刘艳的教学就入了门,并在2007年下期全校统考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清凉中学现在的优秀英语教师向梅、刘馨等都是张瑜老师这样带出来的。帮张瑜代课的向梅当时也处于怀孕时期,她创下同时教5个班纪录。每天她至少上5节课,白天根本没有时间改作业备课,这些事情必须在晚上进行,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扑在同为同事的丈夫身上放声哭一场,擦干眼泪接着干。事后有人问她图啥,连代课费都没有,她说:“我不想让领导为难,学校就像一艘船,我们都在一条船上,若要船顺利航行,大家必须同心协力。”去年发生在老教师向凯身上的事情,让人真切地体会到清凉中学教师群体确实不一般。2007年元月,向凯遭遇一次严重车祸,左手、右腿骨折,左腿受伤。学校对他任教的两个班级安排了教师代课,让他安心养伤。可他总担心学生可能不适应新老师,总想着帮他代课教师太辛苦,天天吵着来工作。妻子为了让他安心养伤,就把他锁在屋里,他竟然不顾一切从窗口爬出来要去上课。看他如此固执,妻子潸然泪下,打电话请来学校两位教师用轮椅把他推到学校。正值中午,轮椅在泥泞的山路上很难前行,向凯只有在别人的搀扶下拄着双拐慢慢挪动,烈日中,走走停停,平时10分钟的路程,走了1个多小时,张瑜在回忆这一段时说:“当时看他慢慢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没有人不落泪、不感动的。”后来,向凯硬是拄着双拐、拖着沉重的石膏给学生讲解每一个问题,没少上一节课。有时在讲台上痛得大汗淋漓,也不放弃一分钟,孩子们感动地哭了。2007年暑假,向凯又做了一次手术去除体内的钢板,9月,扔下双拐后,他按时回到了课堂。教师要是分到中心校一般会很高兴,但是对于清凉中学的教师就不这样。这里远离乡镇、待遇不高,还要做很多额外的事。去年,原教导主任邓剑忠上调普兴镇中心校,按理他应该高兴,但是他却大哭了一场,舍不得离开这个和谐、向上的团体,他多次表示:“只要能回来,我宁愿当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学期后,他又回到了清凉工作,当然不再是教导主任。而且他还自告奋勇申请管理学校的速印机,承担起了这个又累又繁杂的打印工作。于是,他的寝室变成了文印室,每天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印资料、试卷上,墨也搞得到处都是,没有一分钱的补助,却整天乐呵呵的。目前,清凉中学不乏家住中江县城、旌阳区的学生,也不乏大英、三台等外县市的学生,甚至还有从成都、天津、上海等地转学回来的学生,他们都为能在这样的学校里、这样的老师手下读书感到快乐。严谨工作张玉林说,幸福源于内心的平衡和谐,而不是取决于财富多少,物质上的过度追求是不能使人有幸福感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简单生活,踏实工作已深深内化在老师们心灵、思维的深处。学校不分快慢班,都按学生成绩均衡分成平行班,给每一位教师以平等发展、竞争的机会,对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都给予真情鼓舞。学校给每一位新教师安排指导老师,新教师一二年之后就可以独当一面。在教师流动很大的情况下,有力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对领导提出:将学习作为自己的重要生活方式,提高综合素质,使工作起来举重若轻、高屋建瓴;对教师提出:求真务实,拒绝浮华,拒绝精彩,拒绝作秀,始终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制订了一系列操作性强、激励性强的考核方案。例如:在具体的常规管理中,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张玉林因校务繁忙,一次忘了上课,一次上课迟到,他按学校规定分别给自己开了20元和10元两张罚单,并在周前会上检讨。去年上期,一村小教师将自己的学生交给幼儿教师看管,自己进城办私事,按规定处以240元罚金,并在各校通报,清凉分校因此完善了学校的请假制度。张玉林说,“不教而诛曰暴”,公布的纪律就得执行,这需要“识”,更需要“胆”,要有一种正气压倒一切邪气的豪气。结果是这些制度让老师们真正感受到了公正、公平,渐渐地,“习惯高于制度。”一种良好的工作风气建立起来。教师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发出的能量不可小视。如学校面貌的改善,张玉林说没有老师们的支持,没有全体教职工的排班轮换、严防死守的监督,不可能用54万元修好教学楼。在全县中学生运动会上,以清凉中学学生为主力的普兴中心学校代表队连续两年取得很好成绩。学校体育场地并不见得完善,学生又不多,为何能取得好成绩?原来,老师们动脑筋,在体育课加大对立定跳远等强度大、占地少的运动,学生的体质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得到了迅速提高。在历年的中考中,清凉中学的毕业成绩始终位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2007年秋,教师11人次被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先进个人。张玉林还是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在这里工作真情实感:“清凉的道路是泥泞的、交通是闭塞的。但是,春风会吹进来,阳光也会照进来!在这片土地上,流下了我们的汗水和泪水,我们也曾跌倒过,也曾失望过,但我们从未停止过!为了那灿烂花朵的盛开!”至善生活在张瑜老师家,有一个渔网挂在厨房里,她笑着说:“这是老公休息时间的喜好,我们这里男教师在业余时间很少打牌、打麻将,平时一般就练字、看书、钓鱼、打篮球。”清凉中学每个周二晚自习上课的都是女教师,原因很简单,周二、周五下午是学校男教师打篮球的固定时间,周五经常有人外出凑不齐人数,只剩下周二时间充裕,女老师们也乐意牺牲,让他们尽情娱乐。”张玉林是打篮球的积极组织者,他甚至这样看待篮球对教师的好处:“会打篮球的人智商、情商都要高一些,而且保证了我们的健康和活力。清凉中学的一大优势就是教师们健康的身体素质。”45岁的罗信文是民办教师出身,在清凉中学16年,他总是连任三个班的课,加上自习课,周课时量达到20多节,而且每天的作业他都当天批改完,哪怕工作到深夜,有时还得忍受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平时他住在学校宿舍,周末才回家。可他常说:“学校就是我的家,我的一切都在这里。”1997年镇上修清凉中学教师寝室,他挤出时间为学校义务安装全部电路,为学校节约了开支。从那时到现在长期为学校义务检修用电线路和设施。在各项校园建设中,他积极主动为学校分忧。他说和学校领导、同事在一起就像兄弟一样,校领导要做什么都会和他这样的老教师商量;谁家里有事了,大家都当自己家事一样帮忙。农村中学,让教师留得下来靠家庭的稳定。张瑜计算了一下,全校教师27人,双职工的就有5对,他们吃住在校、生活在校,学校的事渐渐变成自己家里的事。她说,每天晚上如果不去看一眼学生,真的睡不着。与此同时,最理解自己的是丈夫,最理解自己丈夫的是自己。无一例外,清凉中学的每一对双职工感情都很好。生活和工作在清凉中学达到了和谐统一。张玉林说了这样一些诗意的话:“别人说我们清凉偏僻,然而我们认为,这里青山环抱、百鸟翻飞,是教学生活乃至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清冽古井水,滋养千万清凉人,带来健康和惬意。”“参天大树,绕院凉风,使我们尽享林下之乐。”“清凉人杰地灵,文脉悠悠,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诗书韵、翰墨香,令人陶醉。”放假了,男教师们经常相约去钓鱼,在山水间怡情励志。骨子里有着“竹林七贤”之风的张玉林喜欢这种生活,他说:“在一起工作是种缘分,高兴时不高兴时都和大家聊天、谈谈古诗,我们工作时就努力工作,下了班就是兄弟姊妹,生活能这样很幸福。”现为德阳市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的向永全老师说,周末,回到家,泡上一杯茶,写写画画几个小时,乐在其中啊。他说,在学校里不觉得自己学校有特色,后来出去走了一圈看了别的学校,才发现清凉中学文化氛围真浓,可以说是因地处偏僻受外界干扰少,也可以说清凉人保持了自己的特质,远离了世俗和欲望,保持了独立和智慧。在“512”特大地震中,清凉中学教师所住平房全部成为D级危房,老师们租住在农民的房子里,一如既往地过着“清凉”而美好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