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生物化学(十门联考复习资料)

上传人:Za****n* 文档编号:16026885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 生物化学(十门联考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3 生物化学(十门联考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3 生物化学(十门联考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临床医学院生物化学分目录第一篇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1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 酶第二篇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4第四章 糖代谢第五章 脂类代谢第六章 生物氧化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第三篇 基因信息的传递17第四篇 专题篇27第十五章 细胞信息转导第十六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第十七章 肝的生物化学第十八章 维生素与无机物编者(排名不分先后)临床2班罗晓菊:负责第一篇临床2班祝 丁:负责第二篇的4-6章临床2班焦宇澄:负责第二篇的7-8章临床3班黄 莎:负责第三篇临床2班李贤美:负责第四篇特别感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篇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结构和分类,一些被修饰氨基酸,肽键、肽和谷胱甘肽。结构:主要有C、H、O、N和 S元素组成,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均属于L-(-氨基酸 (甘氨酸除外), 含共轭双键的氨基酸具有紫外吸收性质(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 280 nm 附近。)分类: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五类。侧链含负性解离基团的氨基酸是酸性氨基酸( 天冬氨酸,谷氨酸)侧链含正性解离基团的氨基酸属于碱性氨基酸(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一些被修饰氨基酸:羟脯氨酸、羟赖氨酸、胱氨酸、四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素)、非蛋白质氨基酸:如-丙氨酸、D-苯丙氨酸、同型半胱氨酸、瓜氨酸、 鸟氨酸等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肽: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形成肽 谷胱甘肽:GSH2.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模体、三级结构、结构域、四级结构和亚基的概念,蛋白质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的化学键及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结构层次概念主要化学键基本单位一级结构多肽链中从NC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肽键氨基酸残基二级结(形式(-螺旋,(-折叠,(-转角,无规卷曲)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氢键肽单元超二级结构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组合,被称为超二级结构。模体模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三级结构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疏水键整条肽链结构域三级结构中、分割成折叠较为紧密的区域,各行使其功能四级结构含有两条以上多肽链的蛋白质具有的结构,指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和相互作用关系离子键、氢键不包括共价键亚基亚基四级结构中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3.蛋白质的一级、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牛核糖核酸酶的变性与复性),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高级结构与功能,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重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可引起疾病(镰状细胞性贫血)高级结构: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沉淀、变性、凝固及呈色反应)两性解离:沉淀:在一定条件下,蛋白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本质是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凝固: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 呈色反应:茚三酮反应:蛋白质经水解后产生的氨基酸也可发生茚三酮反应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和多肽分子中肽键在稀碱溶液中与硫酸铜共热,呈现紫色或红色,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双缩脲反应可用来检测蛋白质水解程度。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核苷酸的分子组成、连接方式及多核苷酸链方向。分子组成:碱基(嘌呤碱,嘧啶碱)戊糖(核糖,脱氧核糖)磷酸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方向:532.DNA的碱基组成规律,DNA的一级结构、双螺旋结构、高级结构和生物学功能;mRNA、tRNA和rRNA的结构特点与功能。DNA的碱基组成规律:A、G、C、TDNA的一级结构: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一级结构意义:编码生命的遗传信息双螺旋结构:B-DNA要点:外观:双股连,反平行,右螺旋,大小沟;主连:磷酸戊糖、螺旋外侧、戊糖平面平行假想轴;侧链:内侧碱基互补、碱基平面垂直假象轴;稳定因素:横向氢键A-T两条、C-G三条;纵向碱基堆砌力更重要双螺旋结构意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完美地说明了遗传物质的遗传、生化和结构的主要特征,它的提出是生物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从此,遗传学的历史和生物学的历史正式从细胞阶段进入了分子阶段DNA的高级结构:超螺旋结构(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高级结构意义:DNA超螺旋结构整体或局部的拓扑学变化及其调控对于DNA复制和RNA转录过程具有关键作用3.核酸紫外吸收性质, DNA的变性、复性及核酸杂交。核酸紫外吸收性质:嘌呤嘧啶含共轭双键,在260nm处吸收最大。DNA的变性:理化因素,DNA双链间氢键断裂,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复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变性的DNA互补链可以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核酸杂交:不同来源的核酸在同一体系中变性、复性,核酸单链有一定程度的碱基互补配对就可以形成杂化双链。第三章 酶1.酶、辅助因子和辅酶的概念,酶的分子组成,辅酶和金属离子的作用,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的概念及作用,酶促反应的特点及酶的作用机制。酶概念:是活细胞合成的一类蛋白质,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辅助因子概念:指与酶结合且在催化反应中必要的非蛋白质化合物辅酶概念:一类可以将化学基团从一个酶转移到另一个酶上的有机小分子,与酶较为松散的结合,对于特定酶的活性发挥是必要的。酶的分子组成:按分子组成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单纯酶仅由氨基酸残基构成,结合酶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组成,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的作用(内容暂缺)金属离子的作用:稳定酶的构象,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在酶与底物之间起桥梁作用,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作用。酶的活性中心概念及作用:必须基团在空间结构上互相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性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必须基团的概念及作用: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酶促反应作用特点:底物对V的影响的作图呈矩形双曲线;底物足够时酶对V的影响呈直线关系;温度对V的影响具有双重性;pH通过改变酶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V;抑制剂可逆地或不可逆地降低酶促反应速率;激活剂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酶的作用机制:1、酶活性的调节,调节酶实现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快速调节,包括变构酶通过变构调节酶的活性;化学修饰调节是通过某些化学基团与酶的共价结合与分离实现的;酶原的激活使无活性的酶原转变成有催化活性的酶。2、酶含量的调节包括对酶合成(诱导与阻遏)与分解速率(溶酶体蛋白酶降解途径与非溶酶体蛋白酶降解途径)的调节2.米曼氏方程及Km与Vmax值的含义,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竞争性抑制作用及意义。米曼氏方程及Km与Vmax值的含义:Vmax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Km值是酶促反应时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酶的最适温度: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酶的最适PH:酶催化活性最大时的环境pH酶抑制的类型:不可逆性抑制和可逆性抑制,可逆性抑制又分成竞争性抑制(I与E的S结构相似共同竞争E的活性中心,防碍E与S的结合。),非竞争性抑制(I与E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防碍E与S的结合, I与S之间无竞争 ),反竞争性抑制(I 只与ES结合成EIS,使ES的量减少,影响产物的生成和E的释放。)三类。酶抑制的特点:竞争性抑制作用和意义:丙二酸和琥珀酸竞争琥珀酸脱氢酶,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抗菌药、抗代谢药、抗肿瘤药的应用。3.酶原、酶原激活的概念,酶原激活机制及生理意义;同工酶的概念,核酶的概念。酶原概念: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次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酶原激活概念: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酶原激活机制:切断酶原分子中特异肽键或去除部分肽段使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酶原激活生理意义:避免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正常进行。有的酶原可视为酶的储存形式,需要时,酶原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发挥催化作用。同工酶概念: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核酶概念: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mRNA序列。第十八章 维生素与无机物1.维生素的概念及分类,常见维生素的缺乏症,B族维生素的功能及与辅酶的关系。维生素概念:维生素(vitamin)是机体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维生素分类:脂溶性维生素 (A,D,E,K),水溶性维生素 (B,C)常见维生素的缺乏症: Vit AVit DVit EVit KVit B1Vit B2Vit PP叶酸Vit B12Vit C干眼病儿童佝偻病成人软骨病轻度溶血性贫血新生儿贫血出血脚气病末梢神经炎口角炎阴囊炎唇炎赖皮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坏血病B族维生素的功能及与辅酶的关系:维生素功能与辅酶关系B1TPP是-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酶,也是转酮酶的辅酶,在神经传导中起一定的作用,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形成辅酶焦磷酸硫胺素B2FMN及FAD是体内氧化还原酶(如脂酰CoA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等)的辅基,主要起氢传递体的作用 组成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FAD) VPPNAD+及NADP+是体内多种不需氧脱氢酶(如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的辅酶,起传递氢的作用组成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泛酸(遍多酸)辅酶A和酰基载体蛋白分子中发挥作用,主要参与酰基转移反应组成辅酶A(CoA)、酰基载体蛋白(ACP)生物素参与CO2固定反应是多种羧化酶的辅基B6磷酸吡哆醛是多种酶的辅酶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转氨酶及脱羧酶的辅酶,还是 ALA合酶和同型半胱氨酸分解代谢酶的辅酶叶酸体内活性形式为四氢叶酸(FH4),以四氢叶酸形式参与一碳单位代谢. N5、N10 是一碳单位的结合位点四氢叶酸(FH4)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B12影响一碳单位的代谢和脂肪酸的合成N5-CH3-FH4转甲基酶(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催化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甲硫氨酸(罗晓菊)第二篇 物质的代谢及其调节 第四章 糖代谢I糖酵解1. 概念: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亦称糖的无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2. 生理意义:在机体缺氧的情况下快速供能(RBC没有线粒体,完全依赖糖酵解供应能量)。3. 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称之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4. 糖酵解途径的基本反应途径: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 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Ps:字体加粗的步骤为消耗ATP的步骤,字体下划线的步骤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和产生ATP的步骤】5.反应部位:胞浆6.限速酶: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最重要),丙酮酸激酶 【这3个酶催化的3个反应基本上不可逆】6-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激活剂有AMP、ADP、1,6-二磷酸果糖(唯一的产物对催化其产生的酶起激活作用)、2,6-二磷酸果糖(是6-磷酸果糖激酶-1 最强的变构激活剂)6-磷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抑制剂:柠檬酸、ATP(高浓度)7. ATP生成:1分子葡萄糖的代谢消耗2分子ATP,产生2分子3-磷酸甘油醛,总共生成4分子ATP,净生成2分子ATPII糖的有氧氧化1.概念: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2.部位:胞液及线粒体3.糖的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包括糖酵解途径丙酮酸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关键酶 糖酵解途径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三羧酸循环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最重要)丙酮酸激酶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酶-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4.5.三羧酸循环(TCA)的概念: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TCA过程的反应部位是线粒体。6. 三羧酸循环的要点: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CoA;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 1分子GTP;关键酶有:柠檬酸合酶,-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7.TCA循环由8步代谢反应组成: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 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 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酮戊二酸 (生成1分子NADH+H+和1分子CO2)-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生成1分子NADH+H+和1分子CO2)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生成1分子GTP)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生成1分子FADH2)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 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生成1分子NADH+H+)8. TCA循环在3大营养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生理意义TCA循环是3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其作用在于通过4次脱氢,为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提供还原当量。 TCA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氧化供能。9. 糖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ATP的主要方式 NADH+H+的氢传递给氧时,可生成2.5个ATPFADH2的氢被氧化时只能生成1.5个ATP1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共生成10个ATP反应辅酶最终获得ATP第一阶段(胞浆)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1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123-磷酸甘油醛21,3-二磷酸甘油酸2NADH3或5*21,3-二磷酸甘油酸23-磷酸甘油酸2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丙酮酸2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2乙酰CoA2NADH5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2异柠檬酸2-酮戊二酸2NADH52-酮戊二酸2琥珀酰CoA2NADH52琥珀酰CoA2琥珀酸22琥珀酸2延胡索酸2FADH232苹果酸2草酰乙酸2NADH5由一个葡糖糖总共获得30或32【Ps:*获得ATP的数量取决于还原当量进入线粒体的穿梭机制-磷酸甘油穿梭(脑和骨骼肌)生成1.5个ATP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肝和心肌)生成2.5个ATP】III磷酸戊糖途径1. 概念: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和H+2. 限速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3.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生成NADPH和5-磷酸核糖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1)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2)NADPH参与体内羟化反应;(3)NADPH还用于维持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还原状态(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可致蚕豆病)。IV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肌糖原主要供肌收缩的急需,肝糖原则是血糖的重要来源。糖原合成: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 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1. 部位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浆2. 基本途径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UTP UDPG+PPi 【UDPG可看作“活性葡萄糖”,在体内充作葡萄糖供体】糖原n + UDPG 糖原合酶 糖原n+1 + UDP3. 限速酶:糖原合酶糖原分解:糖原分解 (glycogenolysis )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1. 亚细胞定位:胞浆2. 基本途径糖原n+1 糖原磷酸化酶 糖原n + 1-磷酸葡萄糖脱枝酶的作用 (1)转移葡萄糖残基 (2)水解-1,6-糖苷键1-磷酸葡萄糖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在葡萄糖-6-磷酸酶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中,而不存在于肌中。所以只有肝和肾可补充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只能进行糖酵解或有氧氧化。3. 限速酶:糖原磷酸化酶V糖异生1. 概念: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2. 原料: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3. 基本途径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支路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丙酮酸羧化酶(pyruvate carboxylase),辅酶为生物素(反应在线粒体)(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反应在线粒体、胞液)上述两步反应共消耗2个ATP草酰乙酸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膜,需借助2种方式将其转运入胞液:还原成苹果酸转化成天冬氨酸1,6-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4.生理意义:维持血糖水平的恒定是糖异生最主要的生理作用糖异生是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肾糖异生增强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VI乳酸循环1.概念:肌收缩(尤其是供氧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肌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可被肌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此循环称为乳酸循环,也称Cori循环。2.生理意义: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的损失。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3.乳酸循环是一个耗能的过程:2分子乳酸异生为1分子葡萄糖需6分子ATP。VII血糖及其调节1. 正常血糖浓度 :3.896.11mmol/L2. 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高于5.66.9mmol/L 称为高血糖(hyperglycemia)。3. 当血糖浓度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肾糖阈),则可出现糖尿。4.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降低血糖: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 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素5.主要调节激素第五章 脂类代谢I概述1.脂类(lipids)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2.必需脂肪酸:机体必需但自身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叫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II脂类的消化和吸收1.2. 脂类消化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中、短链脂酸的吸收(直接吸收)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的吸收(重新合成):在肠黏膜细胞中,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再与载脂蛋白结合成乳糜微粒(外源性,来自食物的消化吸收),经淋巴进入血液循环。肠黏膜细胞中由甘油一酯合成脂肪的途径称为甘油一酯途径。III甘油三酯代谢脂肪动员1. 概念:脂肪动员是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2. 限速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3. 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被称为脂解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激素;能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被称为抗脂解激素,如胰岛素4.甘油经糖代谢途径代谢,异生成糖,而脂肪、骨骼肌等组织细胞,因甘油激酶活性很低而不能利用甘油IV脂肪酸的-氧化1. 部位:肝及肌肉最活跃。 脑(血脑屏障)和成熟RBC(无线粒体)不能利用脂肪酸2. 步骤:活化:胞液中进行,催化脂酸生成脂酰CoA,消耗了2个高能磷酸键穿膜:脂酰CoA经肉碱转运进入线粒体,限速酶:肉碱脂酰转移酶脂酸的-氧化:脱氢:生成FADH2 加水 再脱氢:生成NADH+H+ 硫解 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通过一次-氧化,可产生1分子FADH2,1分子NADH+H+,1分子乙酰CoA,1分子比-氧化前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3. 脂肪酸-氧化的定义脂酸在胞液中活化成脂酰CoA,然后通过肉碱转运系统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中重复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的过程4. 以软脂酸为例(16个C),进行7次-氧化,生成7分子FADH2,7分子NADH+H+及8分子乙酰CoA,因此一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共生成(7*1.5)+(7*2.5)+(8*10)=108个ATP,减去脂酸活化时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净生成106分子ATP。V酮体的生成和利用1. 定义:乙酰乙酸、-羟丁酸、丙酮三者总称为酮体。酮体是脂酸在肝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产物。2. 部位:肝内生酮肝外用,线粒体3. 酮体:生成部位:肝细胞合成原料:脂酸在肝细胞线粒体中经-氧化生成的大量乙酰CoA限速酶:HMG CoA合成酶4.酮体在肝外组织利用利用酮体的酶:琥珀酰CoA转硫酶,乙酰乙酸硫激酶【肝细胞缺乏转硫酶与硫激酶,所以不能利用酮体】5.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酮体利用的增加,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VI脂肪酸的合成1. 合成部位:组织:肝(主) 亚细胞: 软脂酸合成:胞液 碳链延长:线粒体或内质网2. 合成原料:乙酰CoA、NADPH、ATP乙酰CoA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主要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运出线粒体NADPH主要来自磷酸戊糖途径3. 基本过程:丙二酰CoA的合成(乙酰CoA羧化成丙二酰CoA)乙酰CoA羧化酶是脂酸合成的限速酶(胞液)柠檬酸、异柠檬酸、胰岛素促进乙酰CoA羧化酶的催化活性长链脂酰CoA、胰高血糖素抑制乙酰CoA羧化酶的催化活性脂酸合成 -氧化与脂肪酸合成的区别-氧化脂肪酸合成部位线粒体胞液循环的单位 乙酰CoA丙二酰 CoA氢 NAD+ 、 FADNADPH步骤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4. 脂酸碳链的延长(在肝细胞的内质网或线粒体中进行)内质网线粒体供氢体NADPHNADPH二碳单位供体丙二酰CoA 乙酰CoA过程类似于软脂酸合成氧化逆过程终产物18C24C 18C26CVII甘油三酯的合成1. 合成部位:肝、脂肪组织、小肠(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2. 合成原料:甘油和脂肪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CM中的FFA(来自食物脂肪)3. 合成基本过程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CM )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VLDL)VIII甘油磷脂的代谢1. 甘油磷脂:由甘油构成的磷脂2. 分类: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3. 合成部位:全身各组织内质网,肝、肾、肠等组织最活跃4. 合成原料及辅因子:脂酸、甘油、磷酸盐、胆碱、丝氨酸、肌醇、ATP、CTP5. 合成基本过程根据 CTP活化对象不同,分为:甘油二酯途径: CTP活化磷酸盐CDP-磷酸盐 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主要通过此途径合成CDP-甘油二酯途径: CTP活化甘油二酯IX胆固醇的代谢1. 合成部位:组织定位:肝、小肠为主(除脑组织和成熟RBC外,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胆固醇)。 细胞定位:胞液、光面内质网2. 合成原料:乙酰CoA和NADPH是合成胆固醇的原料。乙酰CoA及ATP大多来自糖的有氧氧化,而NADPH则主要来自磷酸戊糖途径3.关键酶:HMG 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4.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可转变为胆汁酸(最主要)胆固醇可转化为类固醇激素胆固醇可转化为维生素D3的前体X血浆脂蛋白代谢1.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见右图)3.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及功能4. 载脂蛋白载脂蛋白指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载脂蛋白功能: 结合和转运脂质,稳定脂蛋白的结构 载脂蛋白可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P152)A激活LCAT (卵磷酯-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A激活HL (肝脂肪酶)C激活LPL (脂蛋白脂肪酶)载脂蛋白可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A识别HDL受体B100,E 识别LDL受体CM,VLDL需LPL来水解TG,故需HDL之CHDL需LCAT来生成胆固醇酯,故需CM之A5. 血浆LDL水平升高往往与AS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血浆HDL浓度与AS的发生呈负相关第六章 生物氧化I生成ATP的氧化体系1. 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多种酶和辅酶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递氢和递电子的反应链,又称电子传递链。其中传递氢的酶或辅酶称之为递氢体,传递电子的酶或辅酶称之为电子传递体(递氢体同时也有传递电子的作用)2. 呼吸链的组成(见右图)3.各种传递体的作用A复合体 将NADH+H+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又称NADH-泛醌还原酶。有H+泵的功能,每次传递电子过程同时可偶联将4个H+从内膜基质侧泵到内膜胞质侧电子传递:NADHFMNFe-S CoQB复合体 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即琥珀酸脱氢酶,又称琥珀酸-泛醌还原酶。仅复合体没有H+泵的功能。电子传递:琥珀酸FADFe-S CoQC复合体 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复合体又叫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电子传递:CoQH2Cyt b Cyt c1Cyt c(复合体的电子传递通过“Q循环”实现)复合体也有质子泵作用,每传递2个电子向内膜胞浆侧释放4个H+D复合体 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又称细胞色素C氧化酶电子传递:还原型Cyt c C u A a a 3 C u B O2复合体也有质子泵功能,每2个电子传递过程使2个H+向跨内膜向胞质转移。II氧化磷酸化1.氧化磷酸化: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不生成高能中间产物)。2.底物水平磷酸化: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不经电子传递)。3.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在复合体、内P/O比值: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的mol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4.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驱动H+从基质转移到膜间隙,产生线粒体内膜的H+梯度,以此储存能量。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驱动ADP与Pi生成ATP5. ATP合酶主要由F1(亲水部分)和F0(疏水部分)组成F1:亲水部分 亚基催化ATP生成,但必须与亚基结合才有活性F0:疏水部分 质子通道6.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抑制剂呼吸链抑制剂:阻断呼吸链电子传递。(CN-、CO抑制复合体)解偶联剂:破坏电子传递过程建立的质子电化学梯度,使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ATP的生成受到抑制,使电子传递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解偶联蛋白)氧化磷酸化抑制剂:既阻断电子传递,又解偶联 如:寡霉素ADP是调节正常人体氧化磷酸化速率的主要调节因素ADP,氧化磷酸化甲状腺激素Na+,K+ATP酶和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均增加III ATP在能量的生成、利用、转移和储存中起核心作用1.高能磷酸键:水解时释放的能量大于21KJ/mol的磷酸酯键,常表示为P。2. 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ATP:能量直接供体 UTP:糖原合成肌酸激酶CTP:磷脂合成 GTP:蛋白质合成3. 磷酸肌酸作为高能键能量储存形式,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 【肌酸+ATP 磷酸肌酸+ADP】4.胞浆中NADH必须经一定转运机制进入线粒体,再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转运机制主要有:-磷酸甘油穿梭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 进入FADH2氧化呼吸链,生成1.5个ATP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 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生成2.5个ATP(祝丁)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一、蛋白质的功能(一)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补(二)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催化(酶)、免疫(抗原及抗体)、运动(肌肉)、物质转运(载体)、凝血(凝血因子)等。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可释放17.19kJ(4.1kcal)的能量,人体每日18%能量由蛋白质提供。(三)氧化供能: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分解可释放17.19kJ(4.1kcal)能量,人体每日18%能量由蛋白质提供。二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需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共有8种:异、亮、色、苏、苯、赖、蛋、缬(一 两 色 素 本 来 淡 些)三蛋白酶在消化中的作用蛋白质在胃中被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2.5,对蛋白质肽键的作用特异性较差,产物主要为多肽及少量氨基酸。多肽在小肠被水解成小肽和氨基酸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主要部位。v 胰酶及其作用胰酶是消化蛋白质的主要酶,最适pH为7.0左右,包括内肽酶和外肽酶。内肽酶水解内部肽键: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弹性蛋白酶外肽酶水解两端肽键:羧基肽酶(A、B) 氨基肽酶(小肠粘膜细胞)四氨基酸的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吸收形式:氨基酸、寡肽、二肽吸收机制: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1. 载体吸收机制(主) 载体蛋白氨基酸Na+组成三联体,由ATP供能将氨基酸、Na+转入细胞内,Na+再由钠泵排出细胞。2. -谷氨酰基循环:先由谷胱甘肽对氨基酸进行转运,然后再进行谷胱甘肽的合成。五蛋白质的腐败作用肠道细菌对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及其消化产物所起的作用。产物大多有害:胺、氨、苯酚、吲哚等;也可产生少量的脂肪酸及维生素(K/B12/泛酸/生物素/叶酸) 五转氨基作用定义:在转氨酶(transaminase)的作用下,某一氨基酸去掉-氨基生成相应的-酮酸,而另一种-酮酸得到此氨基生成相应的氨基酸的过程。大多数氨基酸可参与转氨基作用,但赖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羟脯氨酸除外。 GPT:谷丙转氨酶,急性肝炎时 血清ALT活性显著增高 GOT:谷草转氨酶,心肌梗塞时血清AST含量明显增高 丙氨酸 -酮戊二酸 丙酮酸 谷氨酸 天冬氨酸 -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 谷氨酸2、转氨酶作用机制转氨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六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氧化伴随脱氨基催化酶:L-谷氨酸脱氢酶(存在于肝、肾、脑中)辅酶:NAD+ 或NADP+(GTP、ATP为其抑制剂;GDP、ADP为其激活剂)七联合脱氨基作用1. 定义:两种脱氨基方式的联合作用,使氨基酸脱下-氨基生成氨和-酮酸的过程。2. 类型转氨基偶联氧化脱氨基作用此种方式既是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也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主要方式。主要在肝、肾、脑组织进行。转氨基偶联嘌呤核苷酸循环八-酮酸的代谢(一)氧化供能 (二)经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三)转变成糖及脂类一 两 色 素 本 来 老生糖氨基酸甘氨酸、丝氨酸、缬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甲硫氨酸生酮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九.血氨的来源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是体内氨主要来源,胺类的分解也可以产生氨肠道吸收的氨血氨主要来源 氨基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的氨,尿素经肠道细菌尿素酶水解产生的氨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十氨的转运(一)丙氨酸-葡萄糖循环生理意义: 肌肉中氨以无毒的丙氨酸形式运输到肝 肝为肌肉提供葡萄糖(二)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在脑、肌肉合成谷氨酰胺,运输到肝和肾血氨的来源与去路生理意义:谷氨酰胺是氨的解毒产物,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 十一尿素合成器官肝脏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 肾脏是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尿素合成小结:1. 底物: NH3、CO2 、天冬氨酸2. 过程:鸟氨酸循环3. 限速酶: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4. 部位: 肝脏(线粒体、胞液)5. 排泄: 肾脏6. 意义: 解氨毒7. 耗能:4ATP总反应:生理意义:(1)尿素循环不仅将氨和CO2合成为尿素,而且生成一分子延胡索酸,使尿素循环与柠檬酸循环联系起来。(2)肝脏中尿素的合成是除去氨毒害作用的主要途径,尿素循环的任何一个步骤出问题都有可能产生疾病。如果完全缺乏尿素循环中的某一个酶,婴儿在出生不久就昏迷或死亡;如果是部分缺乏,引起智力发育迟滞、嗜睡和经常呕吐。在临床实践中,常通过减少蛋白质摄入量使轻微的高氨血遗传性疾病患者症状缓解,原因就是减少了游离氨的来源。十二、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胺是体内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在肝中灭活(一) 谷氨酸脱羧生成-氨基丁酸 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Vit B6治疗婴儿惊厥、妊娠呕吐。(二)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组胺是强烈的血管舒张剂,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还可刺激胃蛋白酶原及胃酸的分泌。 (三) 色氨酸经5-羟色胺酸脱羧生成5-羟色胺 5-HT在脑内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外周组织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四)鸟氨酸的脱羧生成多胺如精胺 精脒 腐胺 多胺是调节细胞生长的重要物质。(五) 半胱氨酸脱羧生成牛磺酸 牛磺酸是结合型胆汁酸的组成成分,另外发现脑组织中有较多的牛磺酸十三一碳单位定义: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只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单位。 由氨基酸产生的一碳单位可相互转变 利用的是vit B12一碳单位主要来源于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及色氨酸的分解代谢 【甘组色丝 肝阻塞死】种类 :一碳单位的种类甲基 (methyl) -CH3甲烯基 (methylene) -CH2-甲炔基 (methenyl) -CH=甲酰基 (formyl) -CHO亚胺甲基 (formimino) -CH=NH载体:四氢叶酸 一碳单位通常是结合在FH4分子的N5、N10位上生理意义:一碳单位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嘌呤、嘧啶的合成 一碳单位代谢障碍或FH4不足,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十四含硫氨基酸的代谢是相互联系的甲硫氨酸和ATP反应生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SAM为体内甲基的直接供体甲硫氨酸循环的生理意义:1)提供甲基:SAM甲基直接供体N5-CH3-FH4甲基间接供体2)FH4再生:与同型半胱氨酸生成Met的反应是体内唯一能利用N5-CH3-FH4的反应。叶酸、Vit B12缺乏巨幼红细胞贫血十五(一)苯丙氨酸羟化生成酪氨酸 此反应为苯丙氨酸的主要代谢途径催化剂:苯丙氨酸羟化酶 缺乏造成苯丙酮尿症:智力低下 脑发育障碍(二)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和黑色素或彻底氧化分解黑色素(melanin) 的生成:人体缺乏酪氨酸酶,黑色素合成障碍,皮肤、毛发等发白,称为白化病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的生成: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统称为儿茶酚胺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患者多巴胺生成减少。体内代谢尿黑酸的酶先天缺陷时,尿黑酸分解受阻,可出现尿黑酸尿症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一核苷酸合成的两条途径:从头合成途径 补救合成途径(一)从头合成途径: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和CO2 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途径。这是主要合成途径。主要在肝脏进行。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特点:(1)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嘌呤环。(2)先合成IMP,再合成AMP和GMP。(3)消耗大量ATP(4)部位:胞液(肝为主)(5)PRPP(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和酰胺转移酶为关键酶甘氨站中间,谷碳站两边,左上天冬氨,头顶二氧碳嘧啶碱的从头合成:合成过程特点:先合成嘧啶环再与PRPP反应 首先生成UMP部位:肝细胞胞液原料:谷氨酰胺,CO2 天冬氨酸限速酶: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CTP的生成:UTPCTP 在三磷酸水平上合成,需要从谷氨酰胺接受氨基。补救合成途径:利用游离的碱基或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核苷酸的途径。这是次要合成途径。脑、骨髓等只能进行此途径。补救合成的生理意义:补救合成节省从头合成时的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等只能进行补救合成。HGPRT完全缺失的患儿,表现为自毁容貌征。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参与补救合成的酶: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二)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4种NDP(A、G、C、U)经还原反应生成4种相应的dNDP 在核苷二磷酸水平上进行(三)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生化机制 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是一些碱基、氨基酸或叶酸等的类似物它们以竞争性抑制或“以假乱真”等方式干扰或阻断嘌呤核甘酸的合成代谢。嘌呤类似物:主要有6-巯基嘌呤(6MP)与雌黄嘌呤相似氮杂丝氨酸 Gln的类似物 与谷氨酰胺相似,干扰其合成氨蝶呤和甲氨蝶呤 (MTX)叶酸类似物 竞争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够还原成二氢叶酸和四氢叶酸。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物与痛风的关系尿酸是嘌呤碱的最终代谢产物。尿酸水溶性差,嘌呤代谢障碍时,血中尿酸浓度升高,当尿酸含量超过8mg%时,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软组织、软骨、关节及肾脏等处,而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脏疾病。临床上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二酶的变构调节概念、机制及生理意义 变构调节:代谢物与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亚基: 催化亚基(部位)-与底物结合调节亚基(部位)-与效应剂非共价结合变构效应剂 变构激活剂:增加酶对底物亲和力加快反应速度。变构抑制剂 :与变构激活剂相反生理意义:变构酶中存在协同效应正协同效应:效应剂与亚基结合,此亚基使得相邻亚基也发生变构,并增加对此效应剂的亲和力。如果效应剂是底物本身,则正协同效应的底物浓度曲线为s形曲线负协同效用:与正协同效应相反三化学修饰的概念和特点概念: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化学修饰或共价修饰。磷酸化和脱磷酸化最为多见。乙酰化-脱乙酰 甲基化-去甲基 腺苷化-脱腺苷特点:化学修饰:(应激时)激素(+) 酶促化学修饰 (迅速,适应应激需要) 酶有高(有)或低(无)活性两种形式,共价修饰可使两种形式互变。 酶蛋白磷酸化需ATP提供磷酸,是耗能反应。 共价修饰是酶促反应,一分子酶可催化许多其它酶蛋白发生磷酸化,有放大效应(级联效应 cascade)。 有些酶具有别构与化学修饰双重调节饥饿,应激状态下三大物质代谢的特点主要矛盾:血糖增加来源:糖异生肝糖原分解减少去路:葡萄糖利用其他能源利用主要调节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1.短期饥饿时动员脂肪增加而减少糖的利用。脂肪动员增加,酮体生成增多。糖异生作用增强,肌蛋白质分解增加,氨基酸糖异生速度更快。2.长期饥饿时各组织 脂肪动员经一部增加,蛋白质分解下降。(焦宇澄)第三篇 基因信息的传递1. 中心法则、DNA生物合成、DNA半保留复制、引发体及冈崎片段的概念。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DNA生物合成:包括 DNA复制、RNA逆转录、DNA损伤修复。DNA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引发体:指含有解螺旋酶、DnaC蛋白、引物酶和DNA复制起始区域的复合结构。解螺旋酶即DnaB蛋白,可以利用ATP供能,在复制叉前解开一小段DNADnaC蛋白运送与协同DnaB引物酶该酶以DNA为模板,以核苷三磷酸(NTP)为底物催化合成RNA引物,为DNA的合成提供游离的3-OH末端。冈崎片段: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DNA一股子链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导致半不连续复制。复制完成后,不连续片段经过去除引物,填补引物留下的空隙,连成完整的DNA链。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就是冈崎片段。2.DNA复制体系组成,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原核DNA的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DNA复制体系组成:模板解成单链的DNA母链引物与模板互补的RNA片段,提供3-OH末端使dNTP可以依次聚合聚合酶依赖DNA的DNA聚合酶,简写为DNA-pol底物dNTP(包括dATP,dGTP,dCTP,dTTP)其他酶和蛋白质分子解螺旋酶、单链DNA结合蛋白、引物酶、DNA连接酶等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复制的基本化学反应:核苷酸之间生成磷酸二酯键 DNA聚合酶(=DNA-pol =DDDP)活性: 5-3的聚合活性、核酸外切酶活性原核生物(共3型):DNA-pol 在复制延长起主要作用。真核生物(共5型):DNA-pol 在复制延长起主要作用,DNA-pol 具有引物酶活性。 复制保真性的酶学依据:DNA-pol的 校读活性 和 碱基选择功能。DNA复制的保真性依赖1.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 2.酶在复制延长时对碱基的选择功能 3.复制出错时酶的及时校读功能 复制中的解链伴有DNA 分子拓扑学变化原核生物复制起始的相关蛋白质蛋白质通用名功能DnaA辨认起始点DnaB解螺旋酶解开DNA双链DnaC运送和协同DnaBDnaG引物酶催化RNA引物生成SSB单链DNA结合蛋白稳定已解开的单链拓扑异构酶理顺DNA链 DNA连接酶:催化二段DNA链之间3,5 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原核DNA的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起始:1. DNA解开成单链,提供模板。 2. 合成引物,提供3-OH末端。延长:在DNA-pol催化下,dNTP以dNMP的方式逐个加入引物或延长中的子链上,其化学本质是磷酸二酯键的不断生成。领头链连续复制,随从链不连续复制。终止:冈崎片段的连接。3.逆转录的概念、逆转录酶、基本过程和意义。催化三种反应:RNA指导的DNA合成RNA水解DNA指导的DNA合成逆转录酶活性n 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n RNaseH活性n 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性n 无35外切酶活性n DNA内切酶活性逆转录:以RNA为模板,依靠逆转录酶的作用,以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为底物,产生DNA链。常见于逆转录病毒的复制中。逆转录酶:依赖RNA的DNA聚合酶(RDDP)基本过程: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中心发则。RNA也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说明:至少在某些生物,RNA同样兼有遗传信息传代与表达功能。)RNA在进化中可能比DNA更原始 2、丰富和发展了致癌理论。 癌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