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猪** 文档编号:15963713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 题 报 告2015年9月,我们申报了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开题以来,我们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按照课题设计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地理和用地理的时空界限,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经验、感受,将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教学,理解、分析所学地理知识、现象。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地理能力。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1)问题提出的背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理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兴趣。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为学校教育,不光是让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让地理学习使实际生活变得有意义。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的课题。本课题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生活化的地理资源为突破口,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构建一种开放的、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环境。根据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用生活的例子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予地理教学以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从而产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地理教学生活化“旨在结合我市地理教学实际情况,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偏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2)课题研究的意义在校园内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和管理体制,培养一批精于“自主管理”的学生管理骨干。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自主管理模式能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实践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 的管理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我校的内涵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使之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自我管理和参与组织管理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由此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与操作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形成自主管理文化。研究过程加强教师理论培训,改变传统观念;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以前管理模式;科学构建管理模式,在实验部门、班级试行,反馈总结后,扩大实验范围,经评价论证后,在全校推广;不断深化研究,探讨学生自主管理与学生专业能力、就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素质发展的相关性。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2、课题的界定及依据(1)课题的界定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避免过于理性化地进行抽象的地理原理教学的状况。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和整合教材,以生活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生活化地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出发,使其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从内心想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真正的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进一步去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推行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认为杜威 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既不可能让学生像徐霞客那样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间,也不能让学生天天关在学校里,像只笼中鸟,与生活世界隔离。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第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系统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第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这些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3)实践依据中学地理是一门具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特征的学科。其学习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教学中大量生活地理资源引入其中,可具有以下实践意义: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增长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的进步和提高。这些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中的“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就是课堂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师生共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最佳教育效果。本课题预计对以下内容进行细致研究:第一、依据课标,搜集身边的地理生活资料,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资料。第二、以地理生活资源为载体,进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探究。第三、指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生活地理资源,学会记录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进行提问、分析与解答。(2) 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进行学习理论、计划、实践操作以及课题研究随笔、总结的行动研究,通过撰写课题研究随笔、总结,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本课题研究的要求,做到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动态中研究行动。从行动研究的高度探求问题的实质。 第二、文献研究法。查找相关资料,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支撑性理论。同时利用网络和文献,查找适合课题开展的材料。 第三、统计分析法:为增强课堂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以此作为调控整个课堂研究和实践的参照。 第四、经验总结法。对前期研究成果资料进行整理,在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效果和经验体会,形成研究成果报告。 4、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5.92015.10) (1)对本课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认真论证,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要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动态,进一步深入理解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将“生活化地理”深植课题教师心中。 (2) 设计“初中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地理学习兴趣点”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3)通过调查和理论学习对课题进行设计和论证,确定课题研究的详细步骤、研究方法、预期目标等,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5.112016.4) (1)以地理课标作引领,收集整理地理生活资料。 题研究组成员在课标的引领下,确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本知识点,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途径,搜集与此有关的社会热点资料,进行整理排序汇总,提出使用建议,并形成网络资源,构建生活化地理素材电子资源库。(近三年内,时间越近越有价值)。(2)以地理生活资料为载体,认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验证。 开展“地理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通过课前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探索与改进,及时修改完善,形成“1+1+1”一课三用的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模式。(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生活资料,引导学生参与地理生活资料的收集、交流与分析,观察生活主动写地理日记,提升学生主动发现生活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地理学习能力。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6.52016.6) (1)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论文及报告。(2)将与教学相关的“生活化”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网络资源,整理提升课堂研究成果。(3)课题教师执讲“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展示课并录像,并对成果进行推广交流。5、课题研究成果(1)课题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地理生活化教学能构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脑、勤于探究,最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地理教学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知识与生活相脱离”现象。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用学生的生活实际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原理等知识,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有趣的。(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92016.4)主要是阶段性的调查研究报告;典型生活地理资料汇总;典型课例;随笔、反思及论文;阶段性研究报告;以及师生教、学效益的评价结果。(3)最终研究成果:(2016.52016.6)主课题研究专题集。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化地理校本课程、教师教学成果集粹、学生成果集粹等。提炼“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课堂模式并予以推广。(4)收获了一些文本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收获了一系列的文本资料:学生地理素材集锦、生活化地理素材集锦、学生地理日记、“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及实践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