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54168409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姓名: 李 学 利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石门寨学区初级中学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海港区石门寨学区初级中学 李学利一、教材分析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阐述了一战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历程。在列宁的领导下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并巩固了政权;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联,壮大了苏维埃联盟。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壮大了工业和国防力量,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当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为后来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埋下了祸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二、课标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本史实,提升阅读史料、提炼信息、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史料实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以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利用图示法,演示说明苏联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成,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唯物史观:列宁提出和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2)人文素养: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突破策略:运用史料还原真实的历史,设问追疑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五、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导学案中“史料”的引导下会自学教材解决一定问题;能够在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教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六、学法指导1.利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2.利用图示解释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降低知识难度。七、教学方法1.史料实证法2.问题探究法3.历史图示法八教学过程(一)借题发挥,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十四中的同学们,下午好!我是来自石门寨学区初级中学的李学利老师,看到同学们在高大的教学楼里学习,我非常羡慕。不过今天,我想带你们去见识一下更高的大厦去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大厦是怎样建成的。(板书标题)既然是探索,道路必然是曲折的!(沿着PPT课题做手势)好!我们先去看看预设目标和框架结构。我们将按照理论篇实践篇评价篇三个主题开展学习活动,下面我想请咱们班的金嗓子为大家朗读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有请!非常好!下面我们就进入理论篇的学习。1.明确一个学习主题: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大厦是怎样建成的”。2.明确三个学习目标:(1)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苏联的工业化核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2)学会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探究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程。(3)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性与曲折性。3.明确三个教学环节:理论篇实践篇评价篇4.得到一个认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学生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积极证实得到的认识。(二)史料实证,探究问题第一篇: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之理论篇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出示史料: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1921年初,大规模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农民对余粮征集制表现出极大不满,1920年底,全国许多地区的农村开始发生骚乱和暴动。1921年初,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提出“不要共产党参加的苏维埃”。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的反思抛出探究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苏俄此时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列宁是怎么做的呢?1. 阅读史料,思考问题。2. 结合教材,分析问题。3. 提炼信息,回答问题。学生在史料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得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措施。第二篇: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之实践篇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刚才这位同学已经把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向大家做了介绍。下面,让我们对比一下新经济政策与之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何处呢?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楷体字部分内容并思考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引导下自学教材,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出示表格:新经济政策听起来不错,可是不知道效果如何?还是让事实说话吧!请看下面两则材料。学生对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回答新经济政策具体内容。并进行对比,得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找出新经济政策的特征。3.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出示史料:(1)结合上述材料,想一想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联)会带来哪些影响?(提示:从经济、政治两方面考虑)(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列宁怎样的精神呢?阅读史料,提炼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4.苏联的成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出示史料:“战争(一战)所留下来的天地荒芜、工厂停工、生产力遭到破坏和经济资源枯竭,使得各个共和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仅仅靠单独努力就不够了国民经济恢复显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和新的侵犯的威胁,使得各个苏维埃共和国必然要建立统一战线来对付资本主义的包围 所有这些情况都无条件的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成一个联盟国家。”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1322页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各个苏维埃共和国想做什么?谁能介绍一下具体情况?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结合教材,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5.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出示史料:【列宁去世后的苏联】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终年54岁。 “扶木犁的穷国”: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斯大林的愿望与选择】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当时斯大林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结果如何? 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结合教材,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6.农业集体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出示史料:【十年后的苏联】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194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但苏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斯大林是怎样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结果如何? 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结合教材,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7.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好,现在我们需要捋顺一下苏联社会主义大厦的进度,看修到哪里了?苏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政权的巩固。那么,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怎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没错,这就等同于苏联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就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经济上: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怎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回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利用图示法梳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帮助学生体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第三篇: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评价篇8.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厦就这样建成了,不过大厦虽然漂亮,却有漏洞。哪位同学愿意结合丘吉尔和毛泽东的话,对斯大林模式做出评价呢?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英国首相丘吉尔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非常好!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分为二地做出客观的评价。我们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能得到哪些感悟或认识呢?好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结合教材,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九、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看来大家掌握得都不错,我想出几道题考考大家,不知同学们敢不敢应战呢?十、课堂检测(一)基础达标1.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的新经济政策规定 ( )A.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取消商品买卖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D.实行余粮收集制2.下列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苏俄政府沙皇政府苏联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A.B.C.D.3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的是在(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B.十月革命后 C.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工业革命完成后 4.最早在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在()A.戈尔巴乔夫时期 B.列宁时期 C.斯大林时期 D.赫鲁晓夫时期 (二)能力提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今天,老师与十四中的同学们学习得非常愉快,可是时间有限,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再见!十一、课后反思1.总体感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逐一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体现。运用史料实证教学法和历史图示分析法,能够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环节紧凑,在史料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开展自主与探究性学习,层层递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2.最大亮点(1)利用史料实证法解决教学重点本次教学打破常规“教教材”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适量的具有可信度的“史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教材,再找到教材与“史料”的结合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有效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2)利用图示分析法解决教学难点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就在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大厦,很好的证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但是过于抽象,学生很难接受。利用图示分析法形象的解决了这一概念,同时也有效落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3.不足之处(1)导学案完成效果不佳导学案承载着学习所需的必要“史料”以及学法指导,可是学生习惯于完成课后巩固性作业,对课前自主学习的前置性作业缺乏自觉性。导学案完成效果不佳,会直接导致课上学习时间紧张甚至影响学习进度,学习效率不高。(2)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不够积极因导学案完成效果不佳,部分学生缺少基础知识做铺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材”不能形成,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效率,缺少回答问题的自信。4.改进措施(1)改变学习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落后的学习习惯,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不要完全依赖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探究学习的学科素养。(2)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放弃依靠题海战术提高学生成绩的做法。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而不是应试教育的“模仿机器”。总之,一句话“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刻不容缓”!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