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必 修 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备 考 向 导,考 点 梳 理,(一)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_的物质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_;其二,实践是一种_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_。,考点剖析,客观世界,物质性活动,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特别提醒:实践的范围,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实践是认识的_。,唯一标准,目的,(二)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第二,真理面前_。,正确,人人平等,特别提醒:全面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3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_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_统一。 4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易错警示: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错误。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只能让主观符合客观。,特定,具体的历史的,条件和范围,(三)认识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_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_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永无止境,波浪式前进,【易错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分析: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践虽然受主观意识的指导,但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都是客观的,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易错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分析: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正确认识为指导的实践。,易错辨析,【易错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分析: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当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易错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易错5】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易错6】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分析:既不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不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真理具有客观性,不管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谁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谁就掌握真理。 【易错7】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分析: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说法错误。,【易错8】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分析: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易错9】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分析: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易错10】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分析: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调换。,核 心 突 破,1全面把握实践的特点,核心考点一:实践与认识,2.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图解,(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的关系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但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认识的反作用受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制约。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只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不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颠倒二者的关系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特别提醒:正确理解认识的来源、基础、目的、途径、对象、认识规律及检验标准。 (1)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认为认识可由人脑凭空产生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2)认识的获得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来源于实践。要真正地理解间接经验必须通过实践。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而获得认识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 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人们获得认识的过程中越来越占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认识。,(3)客观事物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 (4)认识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相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命题点1实践的内涵和特点 命题揭秘:此考点最常见的考法是以漫画、名言警句、人类发明创造的热点事例为背景,设置体现类、原因类题型,重点围绕实践的基本特征展开测试,并常常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材料灵活多变,对考生理解能力要求较高。,(2018江苏,2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解析B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这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直接现实性。D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典题 1,B,变式训练1一些科技前沿研究显示,通过可穿戴设备,人脑的脑电波可能被破译。而人脑通过直接连通电脑,从而获得更强大的智能,也可能在十年内得以实现。如果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破译脑电波可解开意识产生之谜 B人脑与电脑直接连通离不开实践 C电脑可以部分取代人脑进行思维 D人脑的智慧很大程度上来自电脑,B,解析题中,通过科学研究,可能实现人脑与电脑的联通,这表明人脑与电脑直接连通离不开实践,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人脑的脑电波可能被破译,且脑电波被破译并不表明就可解开意识产生之谜,排除A;电脑是按人设定的程序运行,没有自主思维能力,排除C;人脑智慧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排除D。故选B。,如何区分实践的三个特征,命题点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命题揭秘:常见的考法是以国家新出台的政策、计划,或者是新的科学发现、研究成果为载体,设置措施类、体现类、依据类、认识类等题型,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考查,有时也可能结合实践的特征、认识的过程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2018全国,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 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典题 2,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解析本题从问题逻辑看,涉及的知识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两个层面。从材料逻辑看,材料既体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体现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回答时,还应体现实践基础上的认识的深化发展。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变式训练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才强国战略是坚持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河北省组织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调研活动着力解决制约全省及区域科技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科技工作实现新提升、新跨越,形成一批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为全省科技事业改革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扎实开展此次调研活动,切实取得一批参考价值高、操作可行性强,对各级领导和科技管理部门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全省科技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分析河北省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的合理性。,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河北省通过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能够获得相关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河北省通过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能够发现新问题,推动认识的发展和深化。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开展科技调研活动,取得一批参考价值高、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全省科技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解析本题的答题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与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实践决定认识体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然后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上述观点的。,回答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时,要结合设问角度、提取材料包含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比较,筛选知识。然后运用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要先理论表述,后材料分析,具体分析回答。,1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核心考点二:真理,图解,思维拓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2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命题点1真理的客观性 命题揭秘:真理的客观性是高频考点,最常见的考法是以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为背景材料,设置体现类、原因类等题型考查真理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人们的认识不同而不同。,(2018海南,2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上述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有() 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AB CD,典题 3,D,解析错误,真理基本属性是客观性,不能说真理依据主体变化而变化;错误,真理是客观的,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故选D。,变式训练3“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了天下。”近年来,网络谣言已成为互联网世界里最大的“病毒”,谣言并不可怕,任何谣言都会在真相公开后逐渐淡去。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真理是客观的,要敢于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人们对谣言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善于透过网络谣言认清事物的本质联系真理是具体的,网络谣言在特定条件下是合理的 AB CD,A,解析谣言并不可怕,任何谣言都会在真相公开后逐渐淡去,这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因此要敢于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善于透过网络谣言认清事物的本质联系,符合题意;谣言是错误的认识,我们要坚决反对,而不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排除;网络谣言是错误的认识,不是真理,排除。故选A。,命题点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命题揭秘: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是高考的重点之一。最常见的考法是以国家制度、政策的变更为背景材料,设置体现类、原因类等题型,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高考中会设置一些干扰选项,如“推翻原有真理获得新的真理”等,做题时需要注意排除。,(2018天津,6)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C,典题 4,解析C对,材料强调霍金的理论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霍金的理论的具体性、条件性。 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霍金的理论没有被验证,没有体现其指导作用。 D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霍金的理论没有被验证,没有体现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变式训练4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落地,到2016年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两个孩子,我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这一变化表明() A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认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追求真理往往要经历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的多次反复 D真理是一个由不正确到正确的逐渐发展过程,A,解析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这一变化表明认识是发展的,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符合题意;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错误;追求真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而不是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的多次反复,C错误;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但不是一个由不正确到正确的逐渐发展过程,D错误。故选A。,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核心考点三:认识过程,特别提醒: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但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认识应不断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指导。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命题点1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命题揭秘:认识过程属于高频考点,往往结合人们对物质世界探索的最新成果进行考查,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常常作为背景材料,试题能力要求高,难度较大。,(2018江苏,28)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解析C对,很多人认为克隆猴技术的突破不大,是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认识世界的目的。B排除,已经确定的真理不会被推翻,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D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典题 5,C,变式训练5(2017全国新课标,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B CD,B,解析测产验收中,攻关品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宣告失败,既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说明正确认识的获得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符合题意;真理性认识的获得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说法错误。,图示法巧辨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命题点2认识论的综合考查 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结合新的政策、计划、战略的出台以及实施结果,设置体现类、原因类题型考查认识论的有关知识。,(2016课标,39(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典题 6,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解析知识限定为“追求真理的知识”,要求我们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我们可以结合材料中的科学家经历多次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最终发现了新疗法以及将新疗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等关键信息,从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以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变式训练6(2015课标,39(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答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属于原因类问题,题目难度适中。解答时要围绕认识主体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不同学者观点的差异,从主观上看,是由于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客体上看,是由于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实践水平的差异。,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解答此类问题,可以从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的真理观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包括: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包括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并不是以上原理都要用到,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看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一个原理或哪些原理,然后把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起来逐一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