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学培训.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4551646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学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学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学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培训,心理学概论,框架概述,13章 普通心理学 4章 发展心理学 56章 教育心理学 7章 社会心理学 8章 心理健康,第一章 导论,一、心理学(psychology)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心理具有客观性: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2、心理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都带有自己的烙印。 心理学根据其研究目的来划分:理论心理学Vs应用心理学,一、心理学(psychology)的研究领域,(一) 理论心理学: 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主要分支: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等。 (二)应用心理学 把理论心理学揭示的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探索在各个社会实践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 主要分支: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普通心理学,一、心理学基本原理 1、以心理实质问题为核心心理学的哲学问题 2、以心理的结构问题为核心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1、心理过程:知、情、意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性质的综合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人(自然性Vs社会性) 研究方法:实验Vs经验 历史渊源:哲学为母Vs生理学为父 性质:自然科学性质社会科学性质超科学的人文性质综合交叉的性质,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一般方法论和研究原则 (一)一般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二)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具体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 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外部表现进行考察,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按角色分: 参与观察Vs非参与观察 按场所分:现场观察Vs情景观察 按时间分:长期观察Vs短期观察 按内容分:全面观察Vs重点观察,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实验法 研究者(主试)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者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 能引起变化的因素称为自变量;被引起的变化称为因变量.实验法就是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按控制条件分: 实验室实验法Vs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严格控制条件例:感觉剥夺实验 自然实验法:适当控制条件例: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个案研究法 是指研究者把任何社会个体(个人或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以其特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四)调查法(抽样调查法) 是指从某一群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提问的形式收集样本的各种有关资料,通过对样本心理的研究来推论总体心理的方法。 按目的分:一般调查Vs专题调查 按内容分:事实特征调查Vs征询意见调查 按格式分:结构调查Vs非结构调查 按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 面谈法Vs邮寄问卷法Vs电话调查法,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五)内省法 是指依靠被试对自己意识经历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按方式分:自我审视法Vs自我报告法 三、常用的技术与手段 1、实验和研究设计法 2、对数据的统计处理法 3、逻辑思维推理法 四、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一、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悠久的过去;短暂的历史(一)孕育阶段(二)确立阶段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脱离哲学母体而独立。 100多年来心理学发展迅猛,现已成为拥有100来个分支的综合学科群.,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二、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一)精神动力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第一种势力 弗洛伊德创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早期主要理论: 1、潜意识论-人的心理可分自我可觉察的意识和自我不可觉察的无意识; 无意识又可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通过解梦、释误、催眠、 精神分析等方法可以了解人的无意识。 2、梦到解释 3、泛性论-人的任何行为都受性的支配。 后期主要理论: 1、本能学说生本能和死本能 2、人格论-人格系统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第二种势力、第一次革命 华生创始于20世纪初;斯金纳、托尔曼发展之 主要理论: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即刺激反应 新行为主义:心理为刺激个体身心状态反应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第三种势力 马斯洛和罗杰斯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 主要理论:人有巨大潜能,应该得到发展。 (四)认知主义心理学派第二次革命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主要理论:“黑箱可知”;侧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三、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1、各学派和谐共存,相互包容; 2、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 3、研究方法综合化,研究手段现代化。 (二)发展趋势 综合化;2、本土化;3、实用化;4、跨学科,第二章 心理过程,第一节 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一、感受器 功能:收集信号、转换能量 聚集:形成感觉器官(视、听、嗅、味、皮肤、本体) 每种感受器都有其适宜刺激。 二、阈限 每种感受器对其适宜刺激都有一定的感受范围。 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阈限有两种: 1、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变化强度。,第一节 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阈限与感受性(灵敏度)成反比。 刺激对感官的长时间作用会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多为灵敏度降低:例如明适应;嗅觉适应。 感觉适应也有灵敏度提高的:例如暗适应。 阈下刺激对人也有作用。(例 :广告) 三、感觉的作用 1、感觉是认识过程的起点 2、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功能的必须维持意识的觉醒水平,第二节 知觉:信息的识别,一、知觉的组织 感觉阶段登录信息的个别特征 知觉阶段整合并识别信息 知觉组织的形式: 1、守恒大小的恒常性 2、对象和背景的区分对象的整体性,第二节 知觉:信息的识别,二、对象的识别 1、模板匹配理论:信号登录记忆库中已有模板 2、原型匹配理论:信号登录记忆库中已有原型 3、特征分析理论:信号登录记忆库中的特征表 4、“群魔殿”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 映象小鬼:负责登录外部信号的原始映象 特征小鬼:每个负责监视刺激的一种基本特征 认知小鬼:负责搜集自己代表的符号模型特征并叫唤 决策小鬼:选择叫唤得最响的认知小鬼,将其所代表的符号模型判断为外部传来的符号。 “小鬼”是实现某种功能的简单装置。 每个小鬼都有一项固定的任务。 小鬼各司其职,互通情报。,第二节 知觉:信息的识别,三、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先特征分析再匹配融合 慢 注意细节 认识陌生 反映客观实际 自上而下的加工:利用上下文来解释 快 忽略细节 借助经验 带有主观意愿,第三节注意:信息的选择,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并非独立的心理过程,而只是一种心理状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 注意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注意具有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心理活动的功能。 注意保证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有效适应环境。 注意是一种有限的心理资源。 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2、有意注意:既有预定目的又需要意志努力,第三节注意:信息的选择,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四、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 1、先天的素质:神经系统的特点 2、后天的训练 3、个人的兴趣 五、自动化 自动加工:程序化地完成信息选择作业,注意资源消耗少; 控制加工:针对性地完成信息选择作业,注意资源消耗多。,第四节 记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一、记忆的分类 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逻辑记忆 按保持时间分:感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按目的分: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按方法分:逻辑记忆和机械记忆 按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二、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消退注意 短时记忆 遗忘复述(加工:组块) 长时记忆,第四节 记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三、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组织 语义编码和非语义编码 四、长时记忆信息的遗忘 1、遗忘理论 已经记住的信息不能再认或再现叫作遗忘。 遗忘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消退说:信息犹如印记,日久淡化。 干扰说:信息提取时遭遇其他信息的阻碍。 抑制说:信息提取时受到主观意识的阻碍。 2、遗忘的规律 遗忘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表现。 质的规律:遗忘的选择性和遗忘的重构性例:拷贝都走样! 量的规律:先快后慢与先多后少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相似材料学习困难 系列位置效应首尾易记,中间易忘,第五节 思维:信息的演算,一、思维及其分类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使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 按载体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按形式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 按方向分:发散性思维与聚敛性思维 按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分: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 创造性的指标:流畅性、灵活性、原创性,第五节 思维:信息的演算,二、类别和概念形成 分类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 与分类相关的思维活动是概念形成,也叫概念学习。 分类先要有标准,然后根据标准对事物分辨、归类。 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概念形成的两条途径:假设检验和逐个扫描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1、试误 2、顿悟 3、类比、4、启发式(手段目的或反推法) 四、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问题呈现方式多余刺激干扰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动机强度(倒U曲线),第三章 个性心理,第一节 心理特征概述 一、个性心理结构简介 1、个性倾向性: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 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二、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 1、生物性因素遗传因素 2、身体因素 3、家庭因素 4、自然环境因素 5、学校因素 6、社会实践 7、社会文化因素 三、心理特征在教育中的运用 1、有利于因材施教 2、运用于职业指导,第二节 个性理论与测验,一、主要个性(人格)理论简介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荣格、艾里克森 2、行为主义人格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3、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 4、类型理论:荣格 5、特质理论:艾森克,第二节 个性理论与测验,二、常见个性测验简介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2、艾森克人格问卷 3、MMPI 4、YG性格测验 5、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三、心理测验的有关指标与使用测验的基本原则 1、信度 2、效度内容效度 效标关联效度 3、常模 4、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第三节 性格特征,一、性格的概念 1、对现实态度的个性特征 2、在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特征 3、性格的社会制约性 二、性格的结构特征 1、现实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勇敢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5、性格的可塑性,第四节 气质,一、气质的概念 1、动力特征 2、天赋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二、气质类型 1、胆汁质 2、多血质 3、黏液质 4、抑郁质,第四节 气质,三、其他气质类型介绍 1、柏尔曼的旗帜激素理论 2、巴甫洛夫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四、气质的教育学意义 1、在教育上的应用 2、因材施教,培养个性,第五节 能力,一、能力概述 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天才 三、智力 1、智力的定义 2、能力和智力 四、智力的结构理论 1、二因素论 2、群因素论 五、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第四章 心理发展,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1、心理方面所建立的所有富于规律性的变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二、心理发展的研究意义 三、心理发展研究的主题和任务 1、心理发展研究的主题 在发展进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在发展进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作用 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 不同领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2、心理发展研究的任务 四、心理发展特有的研究方法 1、横向比较研究 2、纵向跟踪研究 3、跨文化研究,第二节 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 2、认知发展的阶段四个阶段 3、认知发展与平衡化 二、心理测量流派的智力发展理论 1、传统智力理论 2、新智力理论智力三元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三、信息加工心理学对认知发展的研究 1、注意的发展 2、记忆的发展 3、概念的发展 4、问题解决技能的发展,第二节 认知发展,四、语言的获得与机能 1、语言的获得 语言发展的阶段 语言获得理论 2、语言的机能 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语言对自我调节的影响 语言对文化社会化的影响,第三节 情绪、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发展,一、情绪的发展 1、早期情绪的发展 2、依恋 3、害怕和焦虑的发展与克服 二、自我意识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作为客体的自我 作为主体的自我 自尊自我评价 自我调节的发展 2、性别角色的发展及男女差异 三、道德的发展,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一、幼儿期(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二、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第五章 教学心理,第一节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与基本程序 1、分析与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方法与媒体 3、教学评价的实施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制定 教学目标分类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1、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 2、教学目标是跨学科的,第一节 教学设计,(三)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 1、学生起始能力 背景知识 目标技能 学习态度 2、 学生学习方式 (四)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 组织教学内容要注意的问题: 理解教材编排的思想和特点 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 言语信息 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第一节 教学设计,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二)发现学习布鲁纳 (三)掌握学习布鲁姆 (四)程序教学斯金纳 (五)计算机辅助教学 (六)头脑风暴法奥斯本 三、情感与教学 学习的情感准备状态与学习成绩相关,第二节 认知教学,一、认知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认知教学的基本特征 认知教学:强调教学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为教学取向。 1、适应心理发展水平 2、促进认知发展 3、发展问题解决和创造能力 (二)行为主义教学观与认知教学观 强调训练与建构知识 (三)建构主义教学与情境教学 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第二节 认知教学,二、问题解决的教学 (一)问题解决的特征 1、内隐行为 2、需应用先前知识 3、有目标指向性 4、个性化 (二)问题解决过程与策略 1、认知问题与任务 2、表征问题 3、产生与执行策略 4、反思结果,第二节 认知教学,(三)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 1、问题解决专家的特征 2、学科问题解决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 联想思维 直觉思维 灵感思维,第三节 教师心理,一、教师的心理特征 1、职业心理特征 2、个体心理特征 3、教育信念教学效能感 二、教师的威信发展与维护 高超的教学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生活作风、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二)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途径 观摩教学、微格教学、教学案例研究,第四节 教学中的品德问题,一、品德学习理论与教学意义 (一)中国传统品德学习的思想 (二)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 (三)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道德两难论 (四)品德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一)品德态度形成的过程与条件 品德态度形成的阶段:顺从、认同、内化 (二)过错与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过程 (三)过错及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策略,第六章 学习心理,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定义 二、学习的意义 三、学习类型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学习、道德学习 四、学习风格 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五、学习策略 六、学习的生理机制,第二节 学习理论,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1、桑代克:联结试误说 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1、苛勒 2、托尔曼 3、加涅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一、动机与学习 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二、兴趣与学习 有趣乐趣志趣 三、情绪与学习 培养愉快情绪 四、意志与学习 立志笃信有恒 五、性格与学习,第七章 社会心理,第一节 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 (三)社会化的特点 辩证的、能动的、终身的 (四)社会化的种类 (五)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 (六)社会化的意义,第一节 社会化,二、自我意识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知觉和认知 (二)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三)自我修养,第二节 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三要素 社会认知:人对人的认知或知觉 (一)认知者 (二)被认知者 (三)认知情境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一)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二)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第二节 社会认知,三、印象与印象的形成 1、印象的定义 2、特点:间接性、稳固性、综合性 3、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四、社会认知的偏差 1、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2、个人好恶评价 3、晕轮效应 4、社会刻板印象 5、内隐的人格理论,第二节 社会认知,五、社会认知的归因 1、何为归因? 2、归因的理论 3、归因的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 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 防御性偏差,第三节 社会态度,一、态度的概述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顺从、认同、内化 改变态度的方法:劝导宣传法 群体影响法 活动参与法 角色扮演法,第四节 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 1、定义 2、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二、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性和临近性 2、相似性与互补性 3、外貌 4、对等性或互惠性 5、能力 三、友谊与爱 四、人际关系测量 社会测量法人际关系图参照测量法社会距离测量法,第五节 利他行为与侵犯性行为,一、利他行为 定义分类影响因素 二、侵犯性行为(攻击性行为) 概念 特点: 有意识、有意图 外显行为 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解释,第六节 社会影响与群体心理,一、社会影响 (一)从众与服从 (二)暗示与模仿 二、群体心理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性抑制作用 (二)群体决策 (三)群体领导,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 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三个层面的标准: 正常状态、良好适应状态、符合理想状态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定义 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 (二)心理辅导 (三)心理咨询 (四)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第一节 心理健康,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和形式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 1、个别心理咨询 2、心理测试 3、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类课程 5、团体心理辅导 6、相关教育和培训 7、家长学校 8、朋辈咨询 9、学生心理社团 10、外展训练 11、科研 12、校际合作,第二节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一、常见问题的内容分类及其对策 (一)学习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三)自我管理问题 (四)自我发展问题 二、常见问题的内在心理根源分类及其对策 (一)自卑 (二)非理性观念 (三)生活无意义感 三、常见问题的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分类及其对策 (一)适应问题 (二)专业(职业)发展指导问题,第三节 校园危机干预方法,一、危机的定义 二、校园危机干预的一般方法 (一)确定问题 (二)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三)提供支持 (四)检查替代性的解决方法 (五)作出计划 (六)获得承诺 三、严重精神障碍的鉴别与处理,第三节 校园危机干预方法,四、自杀问题的处理 对自杀的误解 五、伤害问题的处理 (一)核实真相 (二)可能性评估 六、性问题的处理 (一)性越轨 (二)受到性骚扰或性侵犯 (三)其他性问题 七、其他突发应激事件的处理 八、危机干预时的保密问题,第四节 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一、教师的职业压力模式 二、教师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