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2 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 师说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4538356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8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2 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 师说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2 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 师说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8版高中语文 专题2 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 师说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文本总结,时文赏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译文】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说了。 【领悟】学习要多独立思考,能够举一反三,而不是盲目地接受。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领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敢于思考,思必有所得,心就不会成为摆设,我们就不会被外物所蒙蔽。,导入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赏读:这首诗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一层朦胧美。末句,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美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春草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而“烟柳”呢?已是“杨柳堆烟”的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这种对比的写法,更突出了早春的特征。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 故称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步入仕途,累官至吏 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2.背景解读 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长大就可以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乐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师说就是韩愈借为文送李蟠来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并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3.古代文化知识 (1)文体知识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本文就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说文。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空洞的骈体文。,(3)六艺经传 “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记。六艺,此处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有时指礼、乐、射、御、书、数等。“传”指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4)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本文的“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二、基础积累 1.通假字,答案:(1)“受”同“授”,教授(2)“不”同“否”,2.一词多义,答案:(1)才能;高明(2)zhun,古代解释六经的著作;chun,动词,传达,传授;chun,动词,流传(3)名词,道理,这里指儒家之道;名词,思想、学问,答案:(4)名词,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学习;动词,从师学习;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5)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6)表示“用来的”;表示“的原因”,答案:(7)连词,却;连词,就(8)介词,表比较,相当于“于”;语气词,表反诘语气(9)介词,对于;介词,比;介词,向;介词,表被动,被,答案:(10)代词,代指道理;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11)副词,或许,大概,恐怕;代词,那些;代词,他们(的);代词,指书(12)动词,没有;连词,无论,3.词类活用,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2)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3)形容词用作名词,卑贱的人(4)形容词用作动词,喜爱(5)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7)名词用作动词,低于(8)名词用作状语,成群(9)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古今异义,答案:(1)求学的人(2)用来的(3)从,跟随;而,而且,答案:(4)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5)一般人(6)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7)古人从师之道,5.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皆出于此乎()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或师焉,或不焉() (5)而耻学于师() (6)不拘于时() (7)群聚而笑之(),答案:(1)判断句(2)其乎 固定句式,译为“难道吗”“大概吧”(3)庸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介宾短语后置句(4)省略句(5)介宾短语后置句(6)被动句(7)省略句,省略主语,6.名句默写 (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错误态度。 (3)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答案:(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把握,二、文本研读 研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对应考点:分析文章中心,把握文章思路】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参考答案:(1)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2)论述:教师的职能(作用),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和原则;感慨师道不传,批判不良风气;圣人(表率)无常师(正确途径);赞李蟠行古道,倡导从师学习。,研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2.【对应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本段运用了哪些对比?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研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3.【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把握论证思路】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它是怎么论证的?,参考答案: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圣人无常师”。本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研读课文第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4.【对应考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三、探究争鸣 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人必从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呢?,思路提示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说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领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述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思路提示二:“人必从师”说 文章从三个层面来论述“人必从师”。先论述教师的作用;然后,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因惑而从师;最后以“圣人无常师”论述从师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论证了“人人都必须从师学习”的观点。,思路提示三:“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 作者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参考答案:本文是中国古代专论教师的名篇。它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作者认为选择教师应以掌握仁义之道为根本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提倡学无常师,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师生关系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等观点,他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也是可以互相学习的。,四、主旨归纳 师说的主旨是什么?,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 文白互通,文本总结 巩固学习,一、技法归纳 1.多种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 (1)下定义、作结论。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则不言自明。,(3)引用论证。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和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而在短短的几行文字中,叙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底。 2.对偶和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偶,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澎湃,增强了表现力。顶真,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二、微型写作 文章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和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 以“俯下身子”为话题,采用事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写作示例: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圣人都需要虚心求学,何况我们芸芸众生呢?所以,走在人生的大道上,我们不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虚怀若谷。 李白俯下身子,聆听老婆婆的教诲,于是才有了“铁杵磨成针”的意志,成就了一代“诗仙”的美名;蒲松龄俯下身子,聆听过路人的述说,于是才有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小说;唐太宗俯下身子,聆听房玄龄、魏征的直言,于是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毛主席俯下身子,聆听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的建议,中国共产党才得以打败国民党,建立新中国!俯下身子,聆听他人的教诲,使得我们内心变得更加澄澈而明亮、圣洁而宽敞。,三、素材积累 素材一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是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浇灌,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适用话题:“教师的重要性”“平凡与伟大”“默默无闻与创造神奇” “尊师重教”。,素材二 师说中“人必有师”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至今仍为金玉良言。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人能在每个方面都做得很好,既然自己有不足,便要向老师请教学习。然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不少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极差,对老师大呼小叫,丝毫不存敬意,古人说:“天地君亲师。”“师”对我们十分重要。毛泽东就十分尊敬老师,他八岁的时候进家乡的一家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后来,毛主席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对他的启蒙教育。一次,毛主席回到韶山与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还给毛禹珠敬酒。尊重老师,虚心学习,既体现了个人的品质修养,也是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适用话题:“学习”“帮助”“尊师与成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素材三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适用话题:“面对逆境”“环境与心态”“人生在于奉献”“教育为本”。,素材四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生活中处处有我们的老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尊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老师,人类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可以超越老师。所以,我们既要尊敬老师,虚心向老师请教和学习,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上,不唯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适用话题:“尊师”“超越”“勇于创新”。,时文赏读 延伸学习,【思维借鉴】,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的很。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回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讲题有针对性 营造演讲氛围:自然亲切,气氛融洽。 以疑问提出问题,以自答扣题演讲。,围绕“为学与做人”阐发作者的观点,是演讲主体部分的总纲。 从知、情、意三方面谈为学与做人:怎样才能不惑,怎样才能不忧,怎么样才能不惧。以三个设问句起头,引发议论。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可辨。,大量引用了古人的言论,旁征博引,从古到今,由中及外,任意而谈。既为听众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也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也正是梁启超演讲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知识,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他们积累了无数经验,发现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举例说明,前车之鉴,犹未远也,谆谆告诫,理深而情长。,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做不成。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方法自救,没有人救你呀!,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