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41949069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江三角洲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珠江三角洲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珠江三角洲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 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 一万多平方公里。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简介中国珠江在广东中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 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冲积的三个小三角洲组成,面 积约1.13万平方公里。其中西江、北江三角洲占1 /10。三角洲上有160多个基岩残丘,距今约6,000 2,000年时原是浅海湾中的岛屿。珠江含沙量不多, 每年总沙量不过1亿吨,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于泥 沙滞积,所以2,000年来三角洲发展较快。残丘海 拔300500公尺,往往成为秀丽的风景区,如 西 樵山、五桂山、崖山等。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位于中国广东省东 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 东 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 洲复合体。呈倒置三角形,底边是西起三水市、广 州市东到石龙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 1.1万平方千米。冲积层薄,一般2030米。地面 起伏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岛屿,占面积30%。 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 门以东、虎门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输沙量达8000 多万吨,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 河口 区平均每年可伸展10120米,成为中国重点围 垦区之一。三角洲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 年均温2123C,最冷的1月均温1315C,最 热的7月均温28C以上。6-10月,常有台风影响, 降雨集中,天气最热。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 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 对农业有利。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 热带、亚热带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萝、龙 眼、杨桃、芒果、柚子、柠檬等50多种。发展 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 形式,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有制糖、丝织、 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筑材料、造船等工业, 有南海明珠之称。目前三角洲上较大水道近百条,较小的港汊更 多,交织成网。珠江分别由八个口门入海。入海处 常有残丘夹峙,形势险要,称为门。著名的有 虎门、磨刀门、崖门等。各个口门由於分水分沙的 条件不同,淤涨速度也不一致。蕉门与洪奇沥间的 万顷沙平均每年外涨110公尺,磨刀门的灯笼沙为 80100公尺,而虎门、虎跳门一带则不足10公 尺。珠江三角洲位於南亚热带,当地人民创造了桑 基渔塘、果基渔塘、蔗基渔塘等经营方 式,即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又护养了农业生态 系统。又由於修筑堤防,建立电力排灌系统,防止 了洪涝灾害和海潮侵袭,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盛 产水稻、甘蔗、蚕茧、黄麻以及香蕉、菠萝、木瓜、 荔枝、龙眼、橙、柠檬等,淡水渔业亦称发达。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 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 “大珠 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 “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 “小珠三角”、“大 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 密关联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 20)中明确说明: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 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 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总人口 4230万,土地总 面积416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 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 40平方公里。小珠江三角洲地区“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 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 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 海、东莞、中山6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 的一部分组成(不含香港澳门2个特区),也就是通 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 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 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 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 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 的14%,人口 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 %。 2008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29745.58亿元(434 2.843亿美元),占全国10%。2009年1月8日, 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 008-2020)。纲要提出,至U 2012年,由广州、深 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 9个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 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到2020 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35000 元。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一指“小珠三角” 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 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 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 8679 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 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 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 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 行政区,简称“9 + 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 公里,户籍总人口 45698万,GDP总值52605.7 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 GDP总值占全国的 33.3%。大珠三角城镇群大珠三角城镇群地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广 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市的全 境,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和惠阳区、惠东的博罗县, 肇庆市的端州和鼎湖区、高要和四会市,土地面积 超过42831.5平方公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香港发展局和澳门 运输工务司三方,首次合作开展的策略性 区域规划 研究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2 009年10月已完成研究报告。粤港澳三地政府在澳 门联合发布成果,由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组成 的“大珠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 力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级的城镇群。作为我国首个跨 不同制度边界的空间协调研究,该报告制定的分区 目标是:珠三角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和 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香港要继 续巩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全球重 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之一,努力建设享有优质生活 的全球城市;澳门要成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休 闲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研究报告提出构建大珠三角的多层次、多中心 的空间发展模式,其中,“一湾三区”是指珠江口湾 区和广佛、港深、澳珠三大都市区。对外,它将以“标 志”角色形成类似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功能的核 心空间;对内,以“中枢”角色带动大珠三角城镇群、 环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未来,通过轨道交通和 高速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珠三角将实现城 际一小时交通圈。自然地理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穿,因为它的地理位 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以大三角洲 计,亦在北纬23402130,之间,即绝大部分属 于热带范围。从气候上看,则大三角洲亦属于热带 地区(见竺可桢等物候学,1962)。地貌发育 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 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 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 北回归线以北山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 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及肇庆。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 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 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 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 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 等特点。珠江三角洲从地形界限看,罗平山脉是它的西 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罗平山脉以西为西江谷地区, 习惯上称为粤西山地;山脉以北为北江水系,或称 为粤北山地。东侧罗浮山区是三角洲的东界。地貌珠江三角洲热带特征反映在河网上是水量大, 含沙量小,分汊放射河道多,宽深水道发育。但由 于发育历史由中更新世后开始,下沉量又不大,故 它和长江、黄河三角洲最大差别是形成历史短,沉 积物厚度小,而向海湾推进则较快。珠江三角洲是 在溺谷湾内的多河道上淤积而成的,故称为复合三 角洲。如广州就有“三江汇总”之称。但面积不大, 故发展潜力不如长江三角洲广州溺谷湾形成是受太平洋和印度板块作用影 响,在广宁云浮隆起和 河源惠阳隆起间形成坳陷所 致。坳陷在中生代即沉积有三水、龙归、东莞、 新 会等红色盆地。四周为古生代地层所成的山丘包围。 并受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侵入(如 西樵山即第三 纪古火山)。第三纪末夷平后,第四纪上升,即今 三角洲四周山地的1000米准平面,如清远北大罗 山山顶呈和缓丘陵地貌,称12丘,为反季节作物 的良好基地。罗平山脉主峰多在1000米上下,如 高要鸡笼山(1007米)、清远大罗山(1024米), 佛冈阿婆山(1224米)、新丰青云山(1246米)、 连平九连山(1279米)等。西江、北江和东江都是 遗传下来的准平原遗传河。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 其成为低平的丘陵、台地区。第四纪海进,大陆架 下降,大陆上升,故第四纪阶地有向海倾没趋势, 使溺谷湾基底有埋藏阶地存在。三角洲沉积开始在 中更新世后(约4万年),突出海面的山丘台地成 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处形成了 “丹霞地 形”和“石门”等遗传河谷地貌。台地或阶地可达5级, 并且呈大面积分布。平原沉积物亦有向海增厚现象, 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在灯笼沙处第四纪沉 积63.6米,其中夹有海相层2,陆相层1,说明三 角洲有新老两期。向海发展史1、各河下游三角洲形成期西江在三榕峡口 外,河道即分汊,东北入北江,南入高明河,宋代才淤成羚羊峡一水;北江出大庙峡后也即放射分流, 形成北江下游三角洲,今天亦淤剩北江正干一道; 东江出田螺峡(博罗东)后即分汊成东江下游三角 洲,当时各三角洲彼此尚未连接起来。还有增江、 绥江、潭江等下游小三角洲的发育,也形成于史前 时代。2、复合三角洲形成期在历史时代初期,各河 下游三角洲即开始联合,如在西、北江下游新形成 的三角洲,已是西江和北江合作淤出的产物;东江 下游三角洲发展,在下游又形成新三角洲,这也是 和增江合作淤成的,今天复合三角洲形态即形成于 本时期内。地貌上除三角洲平原外,还有按海面沉 积成的“准点平原”,它与河岸泛滥平原不同,一是 河道是双向潮汐河道,二是没有岸高水低的假阶地 地貌,三是平原不显示倾斜坡向,河道弯曲,为三 角洲主要旅游风景资源,开发价值高,如著名“荔枝 湾”,明代已成为羊城八景之一。今天为农业主要地 区,称“围田区”。3、冲缺三角洲发育期 唐宋以后,河流干道多 切过三角洲前缘口门山地。在口门外,河道呈放射 状分汊水系,形成新的三角洲,如江门河切过江门 丘陵区,在新会形成三角洲,即称为新会冲缺三角 洲;西江干道切过甘竹滩丘陵区,即在中山市境堆 出中山冲缺三角洲;北江干道在切过市桥台地和 顺 德丘陵地后,在番禺县堆出番禺冲缺三角洲;西江 干道在切过睦洲丘陵地和叠石丘陵地后,在 斗门县 形成斗门冲缺三角洲。即今天称为“沙田区”的区域, 为我国米粮生产基地之一。亦为我国主要大面积围 垦区,因8大口门外淤浅至一3米以内的滩涂已有 120万亩;1米以内的浅滩达40万亩,海岸线向前 推进每年平均为60150米不等,年淤高量102 0厘米。丘陵台地地貌年龄较老;故风化壳多已发育为 赤红壤,属砖红壤性红壤,只有较高山丘才见有红 壤发育,有利于热带季风雨林的生长。岸线变迁珠江三角洲由于基岩浅,来沙量大,故向海伸 展快,使番禺、珠海、斗门成为田地增加的县市。 岸线不断向海伸展。三角洲大致在大西洋期约距今 6000年上下形成,当时岸线可由三角洲上山丘坡脚 海岸地形如海崖、海蚀穴、海蚀平台及沙堤等定出。 今天三角洲平原山丘脚下多可见到这些海岸地形, 如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及海蚀平台即为例子。故广州 溺谷湾岸线基本上可以由山丘和平原接触线定出。三角洲即在这些海岸地貌前缘开始发育,如西江下 游平原即已伸至广利附近,因该处蚬壳洲贝丘和屈 肢葬新石器遗址年代下层为7170140年,而陶片 为5680284年(热释光)、博罗葫芦山贝丘亦在 平原上,即表示各河下游三角洲已有发育。按海相 硅藻(咸水种)、有孔虫及淤泥层分布,各河下游 三角洲区基本反映出大西洋期海侵范围,即距今60 00年的岸线北达清远盆地、西达肇庆盆地(赵焕庭, 1990),东达博罗盆地和潼湖。从新石器遗址看,三角洲范围在东江三角洲区 基本上可以新石器遗址为海岸线所在,因东江三角 洲中部无岩岛,大部分仍为海面,故东江三角洲四 邻即为4000年上下的新石器时代岸线。西北江三 角洲顶部亦已开始形成,因金利茅岗水上干栏遗址 为414090年(C14测定),腐木层为3970110 年(华南师大地貌室,1988)、西樵山贝丘年代由 6120130年(同上)到4905100年,出土石器 达53000件以上(曾骐,1991),可见附近已有大 片陆地。南海石碣海蚀崖下附生的蓝蚬年龄亦为46 40280年。即西北江三角洲向南已达西樵山、佛山 一线以南(水藤淤泥为3997190年)。2000年前(秦汉时代),东江三角洲由东江、 增江两三角洲合并,下伸至中堂(有汉代应堂庙), 南面仍为海域。西北江三角洲向东北伸延已达南华 水道之北(即东海水道)。因杏坛已发现汉代陶片 等文物埋深2米(逢简村)。淡水马来鳄已生长在 勒流,年代为2540120年。石涌为南越相吕嘉故 乡,故其附近当为平原。陈村汉代亦已成陆。1000年前(唐代)岸线,东江已至东莞城,即 东江三角洲顶部已发育。但大部仍为珠池。番禺冲 缺三角洲顶部已发育因元和郡县志说“广州正 南去大海七十里”,可见地正当今沙湾、顺德间岸处。 中山冲缺三角洲顶端亦已发育,因黄巢已在今容奇、 桂洲、马齐等地驻军就食,可见附近已是大片水田 之乡。新会冲缺三角洲也有顶部平原发育,如新会 即为隋代的州治所在,表示当时已有大片平原生成。 唐代地层多埋掩汉代地层,汉唐千年间三角洲岸线 推进不大,可能与此期为海面上升时期有关。700年前(宋代末年),岸线南进到各冲缺三 角洲中部,东江已达麻涌、大汾、道滘一线(据族 谱);番禺已达揽核、鱼涡头一线,西樵涌已有记 载(1233);中山岸线在横栏、浮圩(今名阜沙)、 黄圃、潭州一线(据记载);新会附近宋代已成潮田,礼乐、外海一线成沙;潭江则以双子、黄冲一 线在此期发展较快,这是宋代时 珠玑港南下移民涌 入三角洲筑堤开发的结果,把潮田改为坦田,海平 面下降亦有影响。涪为沟通两河水道。400年前(明末)岸线,因宋代筑堤束水归槽, 各冲缺三角洲加快淤积成沙,如中山宋初属东莞, 南宋始入广州,因北宋时香山和番禺隔海三百里, 不如去东莞方便。这说明南宋时中山冲缺三角洲已 伸至石岐、港口一带,即东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 已成。番禺冲缺三角洲已至下横沥(义沙),洪奇 沥口门初成。新会冲缺三角洲已达南缘九子沙,岸 线由礼乐南移连熊子山(即熊洲)。东江三角洲大 部成陆于宋末。明末伸至漳澎以东,南支流亦伸至 厚街北面。明代三角洲岸线前进加速也是人工影响, 明代不再如宋代筑堤护田,而是筑堤成田,还在滩 面种芦、草促淤。斗门三角洲顶部已开始发育,即 今大鳌沙已形成,睦洲、三江口亦已涨出。黄布、 大沙已成,只在竹洲、粉洲以南才入海岛。100年(清末)前岸线又推进,在斗门冲缺三 角洲外缘磨刀门口,即竹排沙,灯笼沙东头、西头 围;新会则进至三江圩西银洲湖岸,番禺海岸线是把乌珠大洋填平,万顷沙已到十涌。东江则进展慢, 因狮子洋潮汐力强。总之,珠江三角洲岸线不断向海推移,有快慢 时期,在自然因素上,与海平面升降变化有关,在 高海面期,岸线推进减慢,低海面期则较快。人为 因素则为建堤围等,如宋代筑堤护田,使下游沙田 淤积加快,明代筑堤做田,种芦积泥均使成沙加速。 而潮汐作用和上游来沙来水亦有影响,如虎门及崖 门水道淤积特慢,即是潮流强劲之故。虎门与崖门 间三角洲区则淤积加强。气候珠江三角洲气候热带性表现在四季不明,三冬 无雪,树木长青,田野常绿,霜不杀青。据竺可桢 在特候学一书中称,热带为“四时皆是夏,一雨 便成秋”的地方,他认为五岭以南,即入热带。故珠 江三角洲在热带范围之内。形成热带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纬度的影响, 北回归线便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珠江三角洲 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即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 这里夏至太阳正照在天顶上,是古代已称为“北向 户”的地方,即太阳可由北面照入屋内。冬季太阳仍 高,故三角洲热量仍足。但是这里和世界各地热带 环境不同,是由于多了季风的影响,冬季吹北风, 夏季吹南风。冬季北方寒流也能吹入三角洲,使热 带作物受害,如荔枝、木瓜、菠萝、杧果等减产。三角洲夏至期间太阳正照天顶,太阳角度常达87, 冬至也达43;白昼长达14小时(夏至),冬至仍 有11小时,日照时数年达19002200小时,太阳 辐射总量年均中山市为4541.6兆焦/平方米,深圳 为5404.9兆焦/平方米,使年均温在20C以上,已 入热带地区标准。冬季广州1月均温为13.3 C,低 于5C日子只有3天,故珠江三角洲只能说有“冬季 天气”,不能说有“冬季气候”。广州炎热日数不过6 天(350,反映海洋性气候特色,即夏无酷暑, 与亚热带的长江三角洲气候不同。三角洲地势平坦,雨量较四周山丘为少,平均 约在1600毫米,而外围地方可达20002600毫 米。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种雨季旱季分 明正是热带气候特色,和赤道带长年高温多雨不同, 故珠江三角洲不能引种赤道性作物如橡胶树、椰子、 槟榔、可可、胡椒、榴莲等作物,只能引种热带性 作物如剑麻、杧果、菠萝、香茅等有耐旱性作物。 春季静止锋所成阴雨,长时间阴雨天气可引起早禾 烂秧。夏季以雷雨为主,和赤道带相似,每天下午 降雨23小时,成为年中雨量高峰之一。夏秋多台 风雨,在三角洲地区破坏性不大,因四周有山丘保 护,且对秋旱有助,这也是热带气候特点,每每形 成三角洲雨量第二高峰期。冬季变性寒流经东海入 三角洲亦可有小雨。由于日照强,蒸发量大,如广 州雨量1600170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1715.5毫 米,故旱季(102月)期间。旱害仍可发生。侵 入三角洲台风每年只有12个,1次为期只有4天, 但带来的雨量正好可缓解秋旱。加上每年约有56 个台风影响三角洲区,故旱灾一般比水灾要轻。如 加上台风、寒潮等,则风、寒、水、旱都是三角洲 的灾害性因素。台风入境时最怕潮水顶托。台风增水和高潮顶 托相遇,则形成大风大浪高潮,即风暴潮,古代称 为“沓潮”,早见于唐代“岭表录异”中。文称:“当潮 水未尽退之间,飓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 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南中谓之沓潮。 或数十年一有之”。台风能增水和减水,增水加上高 潮即能冲破海堤,形成灾害。三角洲海堤长达193 5公里,亟应保护。因三角洲是在热带内,热带风 暴多,加上湾口呈喇叭形向东南展开,故成为我国 风暴潮多发区。实测最高潮位1.8米以上,多为风 暴潮所成,计由18481949年100年中,珠江口 发生风暴潮达60次。增水时间只4小时,水位增 高最大达1米,如与洪峰顶托则每成灾害。如计及 波浪还可爬高,对海堤冲击更大,故应特别注意。 风暴潮虽不常有,但同治元年(1862)7月初一的 一次沓潮,“海水忽涸如陆”(减水),“平地水深数 尺”(增水),结果是广州河面“捞尸八万余具”。19 83年9号台风(9月9日)所成风暴潮冲跨海堤2 129处,总长47公里,淹田184万亩,鱼塘7万 亩,物资(船、粮、化肥、水泥)损失1亿元,死 23人,伤172人。近年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每年 平均达2.08mm,预计将来风暴潮将较过去更为强 烈。由于三角洲广种热带性作物和果木,故寒害为 患亦大。早春寒流日均温连续4天小于10C,即可 烂秧;低于15C连续5天以上,早造死苗,反青亦 慢;晚秋日均温低于20C一连3天以上即寒露风吹 扬水稻花粉,致空粒减产;冬日低于5C即使热带 作物受害,称为“暗霜”。夏季雨量由锋面、雷雨、对流雨、台风所成, 暴雨时发(日雨量大于50毫米)都可成灾,尤以前汛期和后汛期联合,使“龙舟水”和“慕仙水”连接起 来时,成灾最大。旱灾主要由稳定高压所成,如1964年11 12 月连续晴天达43天,故同前冬旱与早春旱相连, 形成灾害。此外,龙卷风亦可造成灾害,群众称“屈尾龙”。 1878年3月白鹅潭起龙,毁屋1500多家,覆舟死 人数百,雾日不多,如广州雾日年均4.8天,因三 角洲地面低层空气高温之故。生态特征珠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组成(毫克/升): 浮植物总计1.63,硅藻87.4%,绿藻4.9%,蓝藻1. 9%,甲藻1.5%,金藻黄藻0.4%,裸藻7.8%。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原生动物(种)34,轮虫(种) 38,枝角类(种)26,挠足类(种)49,合计(种)14 7。底栖动物数量、生物量:1981年个体数(个/ 廿)249.601, 1981 年生物量(g/武)29.654, 1982 年个体数(个/廿)163.548, 1982年生物量(g/) 2 8.492,平均个体数(个/廿)206.575,平均生物量 (g/武)29.073。主要经济鱼类:鲥鱼,花藤,凤鲚,七丝鲚,银鱼, 鳗鲫,花鳗,青鱼,草鱼,鳡鱼,鳤鱼,赤眼鳟,海南红鲌, 大眼红鲌,()条鱼,广东鲂,鳊鱼,黄尾密鲴,刺鲃, 南方白甲鱼,南鱼,唇鱼。动物与植物珠江三角洲不生长赤道性植被,但热带性的却 不少,虽然今天人工开垦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 些村前村后的“风水林”和“杂木林”中,仍可见热带树 种残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 fordii)、土沉 香(Aquilaria 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 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分布区。在山谷还见有海芋(Al 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 群丛分布,林下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亦以热带种 属为主,每成优势群落。今天广泛分布的榕、木棉、 鱼尾葵、凤凰木亦为热带树种。珠江口红树林中, 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 mnorrhiza)等,沙滩上有海刀豆(Canavalia mar iti-ma)、厚藤(Ipomca pescaprae)、海杧果(C erbera manghas)、耐盐植物老鼠(Acanthus ili cibolius)等,在东莞、宝安、深圳、珠海均有分布,据1983年航片量算达5000亩以上,组成红树林植 物达11科13种。在三角洲区常见种达500多种,也反映出热带 特点,分属130多科373属(陈树培,1984),其 中纯热带属占42%,连泛热带性属计则达53%。 鼎湖山区热带属占62%,热带种占56%,即1291 种,罗浮山冲虚观风水林146属中,泛热带属占9 1 % (郑芷青,1987)。常绿季风雨林植被多为风 水林及杂木林,多属次生性,是一种热带区系成分 为主的类型(王铸豪,1982),面积不广。在广大 台地低丘区多为常绿灌丛。热带成分为主的草坡, 生长在砖红壤性土层之上,易发生水土流失。食虫 植物猪笼草(Nepenthes mirabilis )等都是热带性 植物。热带植物生态特征也充分反映在常见的栽培 树木中,如板根、气根、支柱根可见于榕树,能独 木成林;老茎生花现象见于杨桃,木菠萝;全年生 花见于白兰、扶桑;锒钳叶见于杧果;衰颓叶见于 杧果、荔枝;滴尖叶见于菩提树。这些热带植物生 态特征和这里是热带季风雨林分布区相一致。其中 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广泛种植在东莞县, 成为东莞名产,称“莞香”。这都说明珠江三角洲是 热带性三角洲。还有,与此相应的还有大型热带动 物栖息于三角洲地区,虽然今天已被人们猎尽,如 犀牛记于东莞丘陵区。三角洲是水网区,以沼泽、洼地和低平林野为 主,故也栖息不少典型热带巨型动物,它们也反映 出三角洲原来的热带特点。如亚洲象、马来鳄、孑L 雀等在古书即有不少记述,或更有化石为证。如三 国时广州地方仍有鳄鱼生长,水经注称:“鼋鼍 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记胜”,今天平洲 渔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鳄鱼头骨,说明广州有鳄。 顺德、新会且有成条鳄鱼骨格出土,大林的(棠下) 14C测定为302080年,勒流的为2540105年。 东莞南汉还有象群害稼记载,作者亦曾在广州古西 湖区采得象胫骨于淤泥层中,南海志(元)尚 记有象的生存。孔雀则在晋代时 开平、唐时新会均 有记载。可见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即为热带动物 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猎用,作商品看待,唐北 户录载:“牙小而红,堪为笏裁,亦不下舶来者”。 鳄鱼因吃人畜故被记录下来,它和长江的扬子鳄很 不相同,与今天南洋群岛湾鳄(Crocodilus porosu s)、马来鳄(Tomistoma sp.)一致。而象则为亚 洲象(Elephas maximus)。今天由于三角洲不断 开发,人口增加,林木破坏,它们已被猎食殆尽。从地理环境组成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 植被和动物分析,珠江三角洲是个热带性三角洲, 与黄河,长江三角洲不同,地貌水文上表现为多汉 道的良好水网,广宽深水河道众多;气候上热量和 辐射丰富;植被生长旺盛,种类众多,动物繁生, 对工农业生产至为有利。从类型上看,珠江三角洲 与红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热带型三角洲近似。在我 国热带地区较稀少的国情下,应重视充分发挥珠江 三角洲的热带性特点和潜力。经济和社会发展1. 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 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 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 平均增长速度,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80亿 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亿美元。2.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 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 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 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 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 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 资总额的68%和24%。3.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 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 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 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 4 5.5: 28.9 发展为 1994 年的 8.8: 51.2: 40。总体 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 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4. 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 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 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 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 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 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5. 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 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 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 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 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北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 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 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 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 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6. 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 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 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 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 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 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 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 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 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 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本地 区有临近港澳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 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 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 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全国著名的侨乡珠江三角洲平原广阔,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 越。长期以来,这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 对 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如广州就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 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历史上该地区还有一部分人 外出寻求发展,足迹遍及港澳、东南亚甚至太平洋 彼岸。现在,这个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重点侨之一, 侨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达500万人,港澳同胞 400多万人。每个市县都有十几万至近百万人旅居 海外,他们与家乡的人民同根同祖,习俗相同,语 言相通。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 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取 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 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 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 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 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 重要窗口;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 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 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 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强大引擎;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 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形成了一批富有时 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 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 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 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站在了一 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 展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 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必由之路。珠三角倒闭潮广东省近日宣布,全省08年1-9月企业关闭总 数为7148家,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关闭企业数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其中关 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 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 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受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影响,关闭的企业绝大 多数因规模不大、技术不高和经济实力不强,没办 法适应形势的变化,导致企业停产关闭。在倒闭的 企业中,大多数属于小化肥、小钢铁等落后产能中 小企业,另外有相当数量企业系因经营管理不善、 盲目投资而倒闭。此外,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因提升 产业档次的需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有意识 地将原有企业进行转移升级。珠三角2008-2020发展规划珠三角的奋斗目标是“十年大跨越”。何谓“十年 大跨越”?定性描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在全国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定量的描述则主要涉及 到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到2020年,珠江三角 洲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增长约2倍,达到7250 0亿元,力争赶上韩国;第二个指标,到2020年,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约折合19400 美元),超过现在台湾地区水平,实现从上中等收 入水平向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迈进的目标;第三 个指标,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85.0%,生 态环境明显改善。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72500亿元,这意味着 什么?按照2008年全年平均汇率计算,这相当于1 0419亿美元,而韩国2008年的GDP为9535亿美 元,排在世界第15位,因此,决定里所说的“力 争赶上韩国”,指的是赶上韩国2008年的经济总量 水平。从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经济数据来看,2008 年,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14位的澳大利亚的GDP 为10690亿美元,这是与2020年珠三角预期的经 济总量最为接近的一个数字。2020年人均GDP达到19400美元,意味 着届时珠三角将达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收入水 平。更具体地讲,2008年,台湾人均 GDP17520 美元,2020年的珠三角赶超2008年的台湾地区应 该没什么问题;而 2008年葡萄牙人均 GDP为 20620美元,以色列为20880美元,韩国为20240 美元,这三个国家的数据与2020年的珠三角的数 据最为接近。其中,2008年的韩国无论在总量还是 在人均水平上都是与2020年的珠三角最为接近的 一个国家,它理所当然地要成为珠三角赶超的最佳 标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